谈写字
读包世臣的《艺舟双楫》里面提到:“仿习一年之后,画中有线矣。每以熟纸作书。则墨皆由两边渐燥至中。一线如丝发,墨光晶莹异常。纸背状如针画,自谓于书道颇尽其秘。”我才开始学书法的时候让包大爷给害惨了,因为我爷爷对包世臣的理论是笃信不疑的。我写几个字他就拿到外面对着太阳相看相看,回说跟我说里面没有直线,接着写。夏天蝉鸣如潮水一般,外面热得树影颤抖。塘坝里清凉的水等着我绿皮蛙似的滑进去。而我还在写字!爷爷戴着老花镜斜着眼看我。我拱着瘦狗一样的背挥汗如雨的写。我问我爷爷:“爹爹(注:我们当地呼爷爷为爹爹)——什么时候写得出直线呢?”他老人家也不答话只是暴吼一声:“写!”门外柱子、跟三扁头都来来回回走三趟了。拿瓦片、土块砸得门窗叮咚响。只是他老人家耳目背,听不到罢了。
等我写惯了之后,他人家就不管我了。每天放学回来,小饭桌搬到外头,先做作业。作业写完后练大字三张,天就黑了。晚上灯下做语文作业——吃水不忘挖井人!雷锋送大嫂回家!我爷爷从后面走来,立在那里看了一会。然后把语文书翻过来倒过去看一遍。从鼻子眼里哼一声:“这写的什么东西?”过了几天一个老世伯到我们家来玩,丢下一本《千家诗》。我爷爷看看这是好的,他就拿过来给我说:“这个好看!你看这个”。书上带画子,第一首:“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一个老头柱着拐杖分花拂柳走过来,下颔上长着几缕山羊胡子。跟我爷爷一样!又来折磨于我。后面的笠翁渔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朦朦。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这些东西学过后就有点口滑,光想着跟人对对子。行在路上爷孙俩就随手指着对。比如扁头从门口来,就一指说:扁头,我随口答——瘪嘴。他老人家牙掉光了,忙忙的把嘴往外一拱。意思这句跟他碍不上。桥那边过来一个人,长身红脸。我爷爷又一指:马长河,我忙答:“狗起草”他老人家狠命啐一口:“让老马听见看他不撕烂你嘴!”(注:狗起草是狗的性行为。比如鸟鸣春,猪跑栏,狗起草等等)
我家有本柳公权写的《金刚经》,帖烂得跟猪油渣似的。我爷爷说等以后到县里给我买个好的。这一本帖写了三年之后,他在水塘边的踏步上发现一块石碑,一面光,一面糙。光的那面没字,糙的一面有字。早晨的时候妇女挽了衣服在光的一面捶,声震波心,余响不绝。我爷爷把糙的一面翻过来,找了几张黄表纸去拓,他拓石碑的手法很好。一会拓了十几张,他说:“这下够你用一阵子了!”这块石碑翻过来好翻,现在要把光的一面翻过去就难了。不知被什么东西硌住了,好几个人都翻它不动,最后有人出主意说:“是不是得烧几柱香?它还犯犟了!”烧了香,就翻过去了。我楷书就练了一阵这种字,字体稍扁,捺脚特重。到现在我的字里还有这种特点,有点北碑的影子。所以我对学写字的人说,你自己到书店去买一本帖。自己看着喜欢,觉得亲的你才写得好。现在字帖那么多,总能选得到的。二玄社盗版的字帖也就十几块钱的事,而且印得还不错。买回来也不要东练西练,抱住了写个三年五载,没个不好的。千万别想着成书家,或者写字卖钱的事情,那是另一回事。属于艺术的的另一个范畴。书家、写字卖钱跟真正书法是水米无干的。张充和先生常常说你们写的字我看不懂,我写的是老字呀!确实是这样的,她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前一段时间我看顾廷龙先生写字的一个视频。老先生是把手垫在胳膊下面写的,很拘束的样子。这种姿态在很多老辈书家当中常常见到。记者问他什么是好字?他说能一笔一笔还其本来就好。有的老先生写完字不洗笔,随手就插在铜笔套里。他就用笔尖那么一点,后面都胶住了。但这样的笔很好写,后面根部能把得紧。写小楷和小行书相当得宜。当时书家嫌这种姿态不好看,大部分是撮着笔管的尾部随意挥酒,任笔为体,名之曰:“笔软则奇怪生”,这话简直等于放屁一样。你是人使笔还是笔使人呀!有年春节刚过我到安庆那边的石牌去,镇上有很多春联都写得好,我踩着一地鞭炮屑走来走去好象看了一场高水平的书法展一样。我问一个当地居民:“邓石如故居在那里?”他说我不知道!镇上姓邓的不少,我不知道你说的是那家?”。我说是古代一个写字的,他说:“那里到文化馆问问,他们应该知道”。结果文化馆的人也不知道,我就废然而返了。
据《艺舟双楫》—完白山人传中记载:山人安徽怀宁集贤关人也。姓邓氏。字石如。邓石如原来是帮人刻章过日子,脾气跟人又不大对付。七八年间展转到寿州。有个做过巴东知县的人姓梁,主讲寿春书院。邓石如帮书院的书生刻章,梁看到后叹曰:此子未谙古法耳,其笔势浑鸷,余所不能。充其才力,可以超越数百年这些大家!他给邓石如准备行路的盘缠,让他去访江宁一个姓梅的举人,梅举人家里富藏名帖。邓石如拿出梁的书信,梅举人为他准备了衣食楮墨。邓石如每天早晨起来,磨一研池的墨写到夜分,什么时候墨写完了什么时候睡觉。五年篆书成,又学隶书,临史晨前后,华山,白石神君、张迁、潘校官、孔羡、受禅诸碑三年隶书成。上次看七七写的阿波的练字情况,我给出了一个主意就是遵邓石如古法的。七七说我忽悠她家阿波,这让我到那里说理去。
另外阿波说笔不好用,这是对的。现在毛笔很难找到一支合用的,以前安徽桐城、寿县、临泉都做得好笔。现在都没有了,好的制笔师傅死的死亡的亡,百不存一了。原来湖州笔水平是很高的,湖州笔庄一个叫费在山的跟许多当时书法大师和文化名流都有交往,高二适跟他有许多书信来往,我这里还有一个影印本。上面提到让费先生帮他购狼毫笔,高二适先生用笔劲健爽利,喜用狼毫笔。而林散之先生则喜欢用长锋羊毫,后来许多书家就跟散老学,撮管位置很高用软毫。但又没有散老的功夫,终至漫漶了。前些天我的一个朋友黄老道在花冲猫狗市上买了一把笔,给了我两支。昨晚试用,非常称意。而且价格也不贵,五块一支。听说这个做笔的老头也不打算干了,岁数大了体力又不支。家里儿女也没有愿意学这个的。我托黄老道订个几十支先用着,以后,以后再说吧。笔陈如草,墨陈如宝。毛笔存久了会被虫蛀坏了,即便不蛀坏。笔毫也会自然老化脱落了。
另外我有个海内孤本是张唐兄写给我的信,用毛笔写的,张唐兄写过寄出后。第二天发了个短信给我,说是那天喝多了!我闻闻纸上也没有酒气,写字就写着玩,那有这么顶真的人!象是给我打了张借条似的,生怕我执了这个条子问他要钱。倪元璐别人一问他怎么写字,他写伸胳膊大喝三声:胆!胆!胆!。张唐兄写字都要喝酒壮胆色,公孙大娘舞剑器真是有秦晋古侠士之风。此亦是古法么?因为有些豆瓣上的朋友问我如何写字,如何选帖。这篇小文也在这里一并作答了。我只是伸出胳膊大喝一声:练!练!练!。有时间每天就写上数十个字,不三天打鱼,半年晒网。久而久之就好了。
等我写惯了之后,他人家就不管我了。每天放学回来,小饭桌搬到外头,先做作业。作业写完后练大字三张,天就黑了。晚上灯下做语文作业——吃水不忘挖井人!雷锋送大嫂回家!我爷爷从后面走来,立在那里看了一会。然后把语文书翻过来倒过去看一遍。从鼻子眼里哼一声:“这写的什么东西?”过了几天一个老世伯到我们家来玩,丢下一本《千家诗》。我爷爷看看这是好的,他就拿过来给我说:“这个好看!你看这个”。书上带画子,第一首:“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一个老头柱着拐杖分花拂柳走过来,下颔上长着几缕山羊胡子。跟我爷爷一样!又来折磨于我。后面的笠翁渔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朦朦。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这些东西学过后就有点口滑,光想着跟人对对子。行在路上爷孙俩就随手指着对。比如扁头从门口来,就一指说:扁头,我随口答——瘪嘴。他老人家牙掉光了,忙忙的把嘴往外一拱。意思这句跟他碍不上。桥那边过来一个人,长身红脸。我爷爷又一指:马长河,我忙答:“狗起草”他老人家狠命啐一口:“让老马听见看他不撕烂你嘴!”(注:狗起草是狗的性行为。比如鸟鸣春,猪跑栏,狗起草等等)
我家有本柳公权写的《金刚经》,帖烂得跟猪油渣似的。我爷爷说等以后到县里给我买个好的。这一本帖写了三年之后,他在水塘边的踏步上发现一块石碑,一面光,一面糙。光的那面没字,糙的一面有字。早晨的时候妇女挽了衣服在光的一面捶,声震波心,余响不绝。我爷爷把糙的一面翻过来,找了几张黄表纸去拓,他拓石碑的手法很好。一会拓了十几张,他说:“这下够你用一阵子了!”这块石碑翻过来好翻,现在要把光的一面翻过去就难了。不知被什么东西硌住了,好几个人都翻它不动,最后有人出主意说:“是不是得烧几柱香?它还犯犟了!”烧了香,就翻过去了。我楷书就练了一阵这种字,字体稍扁,捺脚特重。到现在我的字里还有这种特点,有点北碑的影子。所以我对学写字的人说,你自己到书店去买一本帖。自己看着喜欢,觉得亲的你才写得好。现在字帖那么多,总能选得到的。二玄社盗版的字帖也就十几块钱的事,而且印得还不错。买回来也不要东练西练,抱住了写个三年五载,没个不好的。千万别想着成书家,或者写字卖钱的事情,那是另一回事。属于艺术的的另一个范畴。书家、写字卖钱跟真正书法是水米无干的。张充和先生常常说你们写的字我看不懂,我写的是老字呀!确实是这样的,她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前一段时间我看顾廷龙先生写字的一个视频。老先生是把手垫在胳膊下面写的,很拘束的样子。这种姿态在很多老辈书家当中常常见到。记者问他什么是好字?他说能一笔一笔还其本来就好。有的老先生写完字不洗笔,随手就插在铜笔套里。他就用笔尖那么一点,后面都胶住了。但这样的笔很好写,后面根部能把得紧。写小楷和小行书相当得宜。当时书家嫌这种姿态不好看,大部分是撮着笔管的尾部随意挥酒,任笔为体,名之曰:“笔软则奇怪生”,这话简直等于放屁一样。你是人使笔还是笔使人呀!有年春节刚过我到安庆那边的石牌去,镇上有很多春联都写得好,我踩着一地鞭炮屑走来走去好象看了一场高水平的书法展一样。我问一个当地居民:“邓石如故居在那里?”他说我不知道!镇上姓邓的不少,我不知道你说的是那家?”。我说是古代一个写字的,他说:“那里到文化馆问问,他们应该知道”。结果文化馆的人也不知道,我就废然而返了。
据《艺舟双楫》—完白山人传中记载:山人安徽怀宁集贤关人也。姓邓氏。字石如。邓石如原来是帮人刻章过日子,脾气跟人又不大对付。七八年间展转到寿州。有个做过巴东知县的人姓梁,主讲寿春书院。邓石如帮书院的书生刻章,梁看到后叹曰:此子未谙古法耳,其笔势浑鸷,余所不能。充其才力,可以超越数百年这些大家!他给邓石如准备行路的盘缠,让他去访江宁一个姓梅的举人,梅举人家里富藏名帖。邓石如拿出梁的书信,梅举人为他准备了衣食楮墨。邓石如每天早晨起来,磨一研池的墨写到夜分,什么时候墨写完了什么时候睡觉。五年篆书成,又学隶书,临史晨前后,华山,白石神君、张迁、潘校官、孔羡、受禅诸碑三年隶书成。上次看七七写的阿波的练字情况,我给出了一个主意就是遵邓石如古法的。七七说我忽悠她家阿波,这让我到那里说理去。
另外阿波说笔不好用,这是对的。现在毛笔很难找到一支合用的,以前安徽桐城、寿县、临泉都做得好笔。现在都没有了,好的制笔师傅死的死亡的亡,百不存一了。原来湖州笔水平是很高的,湖州笔庄一个叫费在山的跟许多当时书法大师和文化名流都有交往,高二适跟他有许多书信来往,我这里还有一个影印本。上面提到让费先生帮他购狼毫笔,高二适先生用笔劲健爽利,喜用狼毫笔。而林散之先生则喜欢用长锋羊毫,后来许多书家就跟散老学,撮管位置很高用软毫。但又没有散老的功夫,终至漫漶了。前些天我的一个朋友黄老道在花冲猫狗市上买了一把笔,给了我两支。昨晚试用,非常称意。而且价格也不贵,五块一支。听说这个做笔的老头也不打算干了,岁数大了体力又不支。家里儿女也没有愿意学这个的。我托黄老道订个几十支先用着,以后,以后再说吧。笔陈如草,墨陈如宝。毛笔存久了会被虫蛀坏了,即便不蛀坏。笔毫也会自然老化脱落了。
另外我有个海内孤本是张唐兄写给我的信,用毛笔写的,张唐兄写过寄出后。第二天发了个短信给我,说是那天喝多了!我闻闻纸上也没有酒气,写字就写着玩,那有这么顶真的人!象是给我打了张借条似的,生怕我执了这个条子问他要钱。倪元璐别人一问他怎么写字,他写伸胳膊大喝三声:胆!胆!胆!。张唐兄写字都要喝酒壮胆色,公孙大娘舞剑器真是有秦晋古侠士之风。此亦是古法么?因为有些豆瓣上的朋友问我如何写字,如何选帖。这篇小文也在这里一并作答了。我只是伸出胳膊大喝一声:练!练!练!。有时间每天就写上数十个字,不三天打鱼,半年晒网。久而久之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