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晓东的随想
下半夜一口气把该写的东西写完了,觉得该给自己放个假,就在网上瞎逛。
偶然看到一段视频,陈丹青和刘晓东在北大的未名论坛上,陈丹青讲解刘晓东的油画。陈丹青评价刘晓东,说自己早已望尘莫及,还指出当代中国找不到有人能超过刘晓东的人物画,全世界,也不多。
接着就放幻灯,依照创作时间的顺序,从大约是1989年开始放,只放了三张,赫然一幅油画跳了出来——《青春故事》。耳朵里听到陈丹青讲解:刘晓东早期作品,大多是在画他身边的朋友,画中间的那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吗?《十七岁单车》的王小帅,这边的女人,是刘晓东未来的妻子喻红,当时中央美院的头牌美女⋯⋯
那一年,我记得是1990年,那时候我还没退团,五四青年节的时候,我跟一帮小青年到郊外参加活动。不记得是植树还是春游,休息时,在平旷的土地上,大家很热闹地玩耍,我忽然有个感受:这就是青春了?大家伙,这是在享受青春呢,还是在消耗青春,还是正在度过?远处背景灰突突的,就突然想起刚刚看过的一幅油画。
回来以后,就把最新美术杂志上的那幅《青春故事》剪了下来,我记得后面还有一些跟《青春岁月》不相干的文字,我就在那文字上写了一些字,邮寄到边塞。
那时候,韩还不到二十岁,看过以后,若有所失地回复。
然后,我就再也没看到过这幅《青春故事》,一晃二十年。
把未名论坛的影像倒回来,再看这幅油画,发现跟我当初记忆里的有些偏差。人还是那个摆放的位置,表情也还是记忆中的、努力过青春的愉悦,只是背景变了,记忆中背景该是一片灰色的旷野才对,刘晓东原作里,居然将一排楼房放在人物背景上。嗯,是对的,以我现在的年纪看,当然不需要象征和隐喻地使用背景。
《青春故事》之后,也是好几年没有看到刘晓东,直到我开始工作。
有年夏天,有朋友邀请我周末一起出来玩,这哥们是个搞电视的,但在那之前是画油画的,周末他带着他女朋友,还有我,还有另一个朋友,一起看油画去。
好像是英国的乔治与吉尔伯特,但也许是我记混了也未可知,地点很确切,炎黄艺术馆。我们看完油画,出来吃饭,我坐在朋友的女朋友的对面。
那天是什么杯的足球赛,画油画的和另一个朋友喜欢足球,聚精会神地看起来,我对足球不感兴趣,就跟朋友的女朋友聊起来。
没想到,我们都共同读过一些小说,也都共同喜欢一些作家。苏童、格非、余华、孙甘露等人。朋友的女朋友是云南人,云南小说比较弱,我们又谈起云南的一些诗人,于坚、柏桦、海男等人。我至今记得那女子说她跟海男很熟,海男还让她给她找情人。
“我不意外,看海男的眼睛,我早就觉得邪性。”
“呵呵”
我们对彼此熟悉的事情开始感到吃惊,太相类了。
彼此压抑着吃惊,接着聊。后来谈到油画,我说我喜欢刘晓东。
朋友的女朋友立刻从书包里掏出刘晓东的油画集。我愣住,我感到她也被自己的行为惊呆了。
我想起来了,那天在炎黄,看到一帮画家的作品。破口大笑的方立钧,三十六颗牙的岳敏君,还有曾梵志、张晓刚、徐冰、杨少斌等人,当然,还有刘晓东!
我记得看到刘晓东的油画,大多是小尺寸,其中有一幅是《烧耗子》,画的是在一个一看就知道是新兴的小城镇的河边,两个赶时髦穿西服的年轻人,手里拿着铁棍,笑嘻嘻地烧一只耗子玩。
扑面而来一种空荡荡的百无聊赖和绝望,而当事人却不自知。当时的感觉,刘晓东又向前走了一步。
在饭桌上,针对刘晓东,我忘了跟朋友的女朋友说了什么,她心领神会地点头。
我们看着两个看球的男人,自我解围地说:你们看球,我们也插不上话。
似乎是同时意识到什么,我们也不聊了,分手时连认真互望一眼都没有,后来就再也没见过那个女孩。
又过了不知道多少年,在远洋天地的美术馆看到了刘晓东和喻红的个展。那天刚刚开展,先锋派的大神老栗也来了,我远远地看到刘晓东和喻红。我头一次看到刘晓东活人,不知道是感到油画中许多人物是刘晓东在画自己,还是觉得刘晓东就是这样的人,我一眼就确认一定是他。
刘晓东的外包装文雅了许多,不像他的画那样撕裂和赤裸裸。看油画,感到刘晓东一直在向前,但一直是从前的路。他没有躲起来跟自己玩,他一直在关注时代。那次记得最深的是他的一幅小画:两个女孩子躺在出租屋摸样的房间里。看起来是上午的时光,两人懒被窝里不起来,都拿着手机认真地看着,我猜想应该是在发短信或打游戏。
画幅下面不是《青春故事》,而是《妓女》。
偶然看到一段视频,陈丹青和刘晓东在北大的未名论坛上,陈丹青讲解刘晓东的油画。陈丹青评价刘晓东,说自己早已望尘莫及,还指出当代中国找不到有人能超过刘晓东的人物画,全世界,也不多。
接着就放幻灯,依照创作时间的顺序,从大约是1989年开始放,只放了三张,赫然一幅油画跳了出来——《青春故事》。耳朵里听到陈丹青讲解:刘晓东早期作品,大多是在画他身边的朋友,画中间的那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吗?《十七岁单车》的王小帅,这边的女人,是刘晓东未来的妻子喻红,当时中央美院的头牌美女⋯⋯
那一年,我记得是1990年,那时候我还没退团,五四青年节的时候,我跟一帮小青年到郊外参加活动。不记得是植树还是春游,休息时,在平旷的土地上,大家很热闹地玩耍,我忽然有个感受:这就是青春了?大家伙,这是在享受青春呢,还是在消耗青春,还是正在度过?远处背景灰突突的,就突然想起刚刚看过的一幅油画。
回来以后,就把最新美术杂志上的那幅《青春故事》剪了下来,我记得后面还有一些跟《青春岁月》不相干的文字,我就在那文字上写了一些字,邮寄到边塞。
那时候,韩还不到二十岁,看过以后,若有所失地回复。
然后,我就再也没看到过这幅《青春故事》,一晃二十年。
把未名论坛的影像倒回来,再看这幅油画,发现跟我当初记忆里的有些偏差。人还是那个摆放的位置,表情也还是记忆中的、努力过青春的愉悦,只是背景变了,记忆中背景该是一片灰色的旷野才对,刘晓东原作里,居然将一排楼房放在人物背景上。嗯,是对的,以我现在的年纪看,当然不需要象征和隐喻地使用背景。
《青春故事》之后,也是好几年没有看到刘晓东,直到我开始工作。
有年夏天,有朋友邀请我周末一起出来玩,这哥们是个搞电视的,但在那之前是画油画的,周末他带着他女朋友,还有我,还有另一个朋友,一起看油画去。
好像是英国的乔治与吉尔伯特,但也许是我记混了也未可知,地点很确切,炎黄艺术馆。我们看完油画,出来吃饭,我坐在朋友的女朋友的对面。
那天是什么杯的足球赛,画油画的和另一个朋友喜欢足球,聚精会神地看起来,我对足球不感兴趣,就跟朋友的女朋友聊起来。
没想到,我们都共同读过一些小说,也都共同喜欢一些作家。苏童、格非、余华、孙甘露等人。朋友的女朋友是云南人,云南小说比较弱,我们又谈起云南的一些诗人,于坚、柏桦、海男等人。我至今记得那女子说她跟海男很熟,海男还让她给她找情人。
“我不意外,看海男的眼睛,我早就觉得邪性。”
“呵呵”
我们对彼此熟悉的事情开始感到吃惊,太相类了。
彼此压抑着吃惊,接着聊。后来谈到油画,我说我喜欢刘晓东。
朋友的女朋友立刻从书包里掏出刘晓东的油画集。我愣住,我感到她也被自己的行为惊呆了。
我想起来了,那天在炎黄,看到一帮画家的作品。破口大笑的方立钧,三十六颗牙的岳敏君,还有曾梵志、张晓刚、徐冰、杨少斌等人,当然,还有刘晓东!
我记得看到刘晓东的油画,大多是小尺寸,其中有一幅是《烧耗子》,画的是在一个一看就知道是新兴的小城镇的河边,两个赶时髦穿西服的年轻人,手里拿着铁棍,笑嘻嘻地烧一只耗子玩。
扑面而来一种空荡荡的百无聊赖和绝望,而当事人却不自知。当时的感觉,刘晓东又向前走了一步。
在饭桌上,针对刘晓东,我忘了跟朋友的女朋友说了什么,她心领神会地点头。
我们看着两个看球的男人,自我解围地说:你们看球,我们也插不上话。
似乎是同时意识到什么,我们也不聊了,分手时连认真互望一眼都没有,后来就再也没见过那个女孩。
又过了不知道多少年,在远洋天地的美术馆看到了刘晓东和喻红的个展。那天刚刚开展,先锋派的大神老栗也来了,我远远地看到刘晓东和喻红。我头一次看到刘晓东活人,不知道是感到油画中许多人物是刘晓东在画自己,还是觉得刘晓东就是这样的人,我一眼就确认一定是他。
刘晓东的外包装文雅了许多,不像他的画那样撕裂和赤裸裸。看油画,感到刘晓东一直在向前,但一直是从前的路。他没有躲起来跟自己玩,他一直在关注时代。那次记得最深的是他的一幅小画:两个女孩子躺在出租屋摸样的房间里。看起来是上午的时光,两人懒被窝里不起来,都拿着手机认真地看着,我猜想应该是在发短信或打游戏。
画幅下面不是《青春故事》,而是《妓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