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桥词典笔记
P45 觉觉佬
新社会要讲文明你晓不晓。
P62 肯
强者的思想就是正确的思想么?一个我不能回答的问题,犹疑两难的问题。因为我既希望自己强大,也希望自己一次又一次回到弱小的童年,回到树根的梦和森林的阴谋。
P82 九袋
万户各炎凉流云眼底;一钵齐贵贱浩宇胸中
明心清业
P130 渠
远方的人,被时间与空间相隔,常常在记忆的滤洗下变得亲切、动人、美丽,成为我们魂牵梦绕的五彩幻影,一旦他们逼近,他们很可能成为一种暗淡而乏味的陌生,与我无话可说,正像我可能也在他们目光里面目全非,与他们的记忆绝缘。
我想到的是他,但只能找到渠。
我不能不逃离渠,又没有办法忘记他。
我在那一个夜晚看得很清楚,在这两个词之间,在那位多个锐角的奇怪组合扛着木头一步从“渠”跨入“他”的时候,亮着一颗无言的泪珠。
P171 清明雨
我无话可说,看见山冲里的雨雾一浪一浪地横扫而至,扑湿了牛栏房的一面土墙,扑皱了田里一扇扇顺风而去的水面,向前推去,一轮轮相继消逝在对岸的芦草丛里。于是草丛里惊飞两三只无声的野鸭。溪流的和声越来越宏大了,粉碎了,以致无法细辨它们各自本来的声音,也不知道它们来自何处,只有天地间轰轰轰汇成的一片,激荡得地面隐隐颤抖。我看见门口有一条湿淋淋的狗,对着满目大雨惊恐地叫。
每一屋檐下都有一排滴滴嗒嗒的积水窝,盛满了避雨者们无处安放的目光,盛满了清明时节的苦苦等待。
满山树叶都是淅淅沥沥的碎粒。
春天的雨是热情的,自信的,是浩荡和酣畅,是来自岁月深处蓄势既久的喷发。比较来说,夏天的雨显得是一次次心不在焉的敷衍,秋天的雨是一次次募然回首的恍惚,冬天的雨则是冷漠。恐怕很难有人会像知青这样盼望着雨,这样熟悉每一场雨的声音和气味,还有在肌肤上留下的温度。因为只有在雨天,我们才有可能拖着酸乏的身体回到屋里,喘一口气,享受弥足珍贵的休息机会。
我的女儿从不喜欢雨。春天的雨对了她来说,意味着雨具的累赘,路上的滑倒,雷电的可怕,还有运动会或者郊游的取消。她永远不会明白我在雨声中情不自禁的振奋,不会明白我一个个关于乡下回了的梦境里,为什么总有倾盆大雨。她永远错过了一个思念雨声的年代。
也许,我应该为此庆幸。
现在,又下雨了。雨声总是给我一种感觉;在雨的那边,在雨的那边的那边,还长留着一行我在雨中的泥泞足迹,在每一个雨天里浮现,在雨浪飘摇的的山道上变得模糊。
P202 火焰
面对鬼,其实就是面对我们自己的虚弱。
人们希望看见什么的时候,这个什么总有一天就会出现,人们可以用两种手段实现之:火焰高的时候,用革命 、科学和经济发展;火焰低的时候,用梦幻。
人和人是不可能一样的,如果我不能提高多数马桥人的火焰,我想,我也没理由剥夺他们梦幻的权利。
P205 红花爹爹
他做什么都慢,都不急火,似乎深知日子后面还有日子,日子后面的日子后面还有日子,无须抢火似的脚赶脚。
P209 你老人家
言过其实,言不符实,言实分离。
世故就是运用废话的能力,或者说是世界上人量道德废话和政治废话培育出来的一种人体机能。
只有在充斥虚假的世界里,肛门才成为通向真实的最后出路。
P212 茹饭
他的脊背想必是难以承受人们太多的怀疑的目光,一眨眼就驼了下去。
P214 打玄讲
共产党就是喜欢满妹子胯里夹萝卜--搞假家伙
P220 现
作家们一次次回顾身后,写一些现事,说一些现话。但他们一字一句其实都是对当下的介入,涌动着当下的思维和情感,都是不折不扣的“现”在。作家们是习惯于寻找过去的现在和现在的过去,永远生活在时间的叠影里。他们的矛盾也许在于:既要发现时间,又要从根本上拒绝时间。
P222 嘴煞
话就是话,一阵风而已,不会伤任何人身上任何一根毫毛。
P225 结草箍
她们也许没有那么愤怒,但她们的感情总是在集体中得到放大,女子们一旦成了难,事情就不一样了。细胞和神经不大管得住,不痛也痛,不痒也痒,不高兴也高兴,不愤怒也愤怒,凡事不闹过头是不行的。
秋贤一愣,突然觉得眼里有一些湿润地一旋,差点就要涌出眼眶,幸好,一场秋雨已经落了下来。
P248 津巴佬
他又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钱算什么东西呢?人就是要图个日子快活。”
倒说得很有哲理了。
他还是每天都活着,尖尖细细地活着。一到落黑,黑夜沉沉挤压出他的卑微。
P255 怜相
中国的美总是在“哀”、“悲”、“怜”的方块字里流淌。
P290 亏元
在黑云低压的旷野,历史只是一场词话之间的战争吗?是词义碰撞出火花?是词性在泥泞里挣扎?是语法被砍断了手臂和头颅?是句型流出的鲜血养肥了草原上的骆驼草,凝固成落日下一抹一抹的闪光?
世界上自从有了语言,就一次次引发了从争辩直至战争的人际冲突,不断制造出语言的血案。一旦某些词语进入不可冒犯的神位,就无一不在刹那间丧失了各自与事实原有的联系,无一不在最为势不两立的时候浮现出彼此的同性质:它们只是权势,或者是权势的包装。
P303 企尸
如果说这可以算做一个秘密的话,她没法将秘密交还给我,而是带着它到远远的地方去,这同样不是她的过错,对于人来说,生命的极限在一生中十分稀罕,因此这个秘密是如此重大,在回忆中弥足珍贵。
我来到了后山坡,坐下来,听树叶间呼呼风声,看满山守候和等待着我的秋草。远处送亲的唢呐突然吹响了,吹得满目秋草突然颤震和游动,最后被泪水淹没在我的眼中。
满山坡的秋草是泪债的证明。它们在风中飘摇,一浪一浪向山顶扑去,也许它们默默收纳了人间太多的哭声,才会落得如此的憔悴。
P307 隔锅兄弟
他就这样气呼呼地走了。我最后看到他,是离开马桥的时候。我看见他又照例站山,扶着一根拐棍,孤零零独立在村后那个坡上,远眺前面迷迷茫茫的田野,还有浮游在山冲里的粉红色晨光。好像看得十分入神,我还听到他哼出一种奇怪的音调,似乎是从肠子里挤出来的呻吟,但居然是电视观众十分熟悉的旋律: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
好像一只蝴蝶飞到我的窗口,
不知能作几日停留,
我们已经分别得太久太久
..............
我没敢招呼他,不便打扰他蝴蝶般的雅兴。
P309 归元
在马桥语言里,“完”字发音yuan,与“元”是一个音。完是结束的意思,元是初始的意思,对立的两义统一于相同的声音,过程的两极竟在语音上相接。那么,马桥人说“归yuua. ”是指归于结束呢?还是指归于初始呢?
如果事情都是归于结束,那么过程就是一条永远向前的直线,永远不会重复,永远有前和后、彼和此、是和非的绝对位置,也就有了比较和判断的意义。相反,如果事情都是归于初始,那么过程就是一个永远周而复始的圆环,永远处于前和后、彼和此、是和非的重叠和倒置,叫人迷茫。
在我看来,历史的乐观主义者,无非是坚持完与元的两分。把历史看成一条永远向前的直线,他们所有的荣辱成效毁誉得失,会永远一清二楚地保存在那里,接受精确和公平的终审。他们的执着将最终得到报偿。而历史的悲观主义者,无非是坚持完与元的合一,把历史看成一个永远重复的圆环,他们是不断前进的倒退,不断得到的失去,一切都是徒劳。
马桥人将选择哪一个yuan?归元还是归完?
或者完本就是元?
马桥是这样一个地方,一个几乎遗落在地图里无法找到的小村寨,有上、下两村几十户人家,有一块田和一片可以依凭的山岭、马桥有很多石头,有很多土。这些石头和泥土经历了千万万年,你怎么睁大眼睛也看不到它的变化。它的每一颗微粒,都在确证着永恒、它永远不息的流水,喧哗着千万万年以前的声音;而千万万年以前的露珠,现在还挂在路边的草叶上,千万万年以前的阳光,现在还照得我们睁不开眼睛——前面一片嗡嗡而来的白炽。
从另一方面说,马桥当然不再是从前的马桥,甚至不再是刚才一瞬间的马桥。一条皱纹出现了,一根白发飘落了,一只枯瘦的手失去了体温,一切进行得悄然无声。一张张面孔在这里显现然后又逐一消失,成了永远不再回头的事实。我们唯有在这些面孔上,才能怵然发现光阴行进的痕迹。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使它停止下来。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使这一张张面孔避免在马桥土地的沉陷——就像一个个音符在琴弦上轻轻地熄灭。
P310 白话
不管我是多么喜欢小说的这种形式,小说毕竟是小说,只是小说。人类已经有了无数美丽的小说,但波黑、中东的战争说要打就还是在打。读过歌德和防斯安也夫斯基的纳粹照样子人,读过曹雪芹和鲁迅的奸商照样行骗。小说的作用是不应该过于夸大的。
更进一步说,不仅是小说,所有的语言也不过是语言,不过是一些描述事实的符号,就像钟表只是描述时间的符号。不管钟表是如何塑造了我们对时间的感觉,塑造了我们所能了解到的时间,但钟表依然不是时间。即使所有的钟表砸碎了,即使所有的计时工具都砸碎了,时间仍然会照样进行。因此我们应该说,所有的语言也是严格意义下的“白话”,作用也不应该过于夸大。
十多年来,我不为作家,写过一些小说。从本质上说,我没有比马桥人做得更多,一本一本的小说,其实就像复查此刻正在做的事情——他量了量我们今天挖洞的进度,松了口气。“口都要闭臭啦,讲点白话吧。”他丢掉扁担,伸了伸胳膊,兴高采烈地一笑。
他惭愧地笑了笑,说他有时候百思不得其解,隔好远,为什么永远就是那么远呢?隔好久,为什么永远就是那么久呢?就没有一个办法,比方说用挖洞的办法,一挖就挖到另一个世界去?
这是我小时候的幻想——常常把脑袋钻进被子里,希望从被子的那一头钻出来时,一眼看见什么明亮的奇迹。
灯火移到了我背后。于是,我的身影在我前面突然无限放大,把我一口吞了下去。
P314 官路
在我的稿纸上,“官路”这个词当然也要孕育出一条岩板小路,曲曲折折地痉挛着、扭动着、哆嗦着,从山外通向马桥—一并不是每一条小路都叫官路的。因此我必须猜测出这样一个来历:以前村里有人在外面做官了,就要骑着马回乡省亲,不能没有一条好路,因此当了官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家乡修路,修官路。一般来说,官路都由罪人修筑。官家根据他们罪行的轻重,分别罚修十丈或二十丈不等。整条路既是富贵和殊荣的记录,也是由往日的罪行积累延伸而成。
马桥以前的官人和罪人,都没有留下名字。
日久失修,一些岩板已经破碎了,或者干脆没有了。剩下的断断续续,也沉陷在浮泥的包围之中,只冒出尚未没顶的部分,被人们的赤脚踩踏得光溜溜的,像一段段冒着油汗的背脊,在我们脚下作永远的跪伏。我突然有一种冲动,想把这些背背从泥土里挖掘出来,让背脊那一端的头颅抖落泥士,从漫长的黑暗里昂起来,向我睁开眼睛——他们是谁?
官路上的泥土开始有粪臭的时候,就是村寨到了。那里有一树灿烂的桃花,迸发出哗啦啦的光斑。
我气喘吁吁地回过头来问:“马桥还没到么?”
复查帮我们几个知青挑着一挑子行李,匆匆地赶上来,“就到了就到了。看见没有,前面就是,不算太远吧?”
“在哪里呵?”
“就在那两棵枫树下面。”
“那就是马桥?”
“那就是马桥。”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不知道。”
我心里一沉,一步步走进陌生。
新社会要讲文明你晓不晓。
P62 肯
强者的思想就是正确的思想么?一个我不能回答的问题,犹疑两难的问题。因为我既希望自己强大,也希望自己一次又一次回到弱小的童年,回到树根的梦和森林的阴谋。
P82 九袋
万户各炎凉流云眼底;一钵齐贵贱浩宇胸中
明心清业
P130 渠
远方的人,被时间与空间相隔,常常在记忆的滤洗下变得亲切、动人、美丽,成为我们魂牵梦绕的五彩幻影,一旦他们逼近,他们很可能成为一种暗淡而乏味的陌生,与我无话可说,正像我可能也在他们目光里面目全非,与他们的记忆绝缘。
我想到的是他,但只能找到渠。
我不能不逃离渠,又没有办法忘记他。
我在那一个夜晚看得很清楚,在这两个词之间,在那位多个锐角的奇怪组合扛着木头一步从“渠”跨入“他”的时候,亮着一颗无言的泪珠。
P171 清明雨
我无话可说,看见山冲里的雨雾一浪一浪地横扫而至,扑湿了牛栏房的一面土墙,扑皱了田里一扇扇顺风而去的水面,向前推去,一轮轮相继消逝在对岸的芦草丛里。于是草丛里惊飞两三只无声的野鸭。溪流的和声越来越宏大了,粉碎了,以致无法细辨它们各自本来的声音,也不知道它们来自何处,只有天地间轰轰轰汇成的一片,激荡得地面隐隐颤抖。我看见门口有一条湿淋淋的狗,对着满目大雨惊恐地叫。
每一屋檐下都有一排滴滴嗒嗒的积水窝,盛满了避雨者们无处安放的目光,盛满了清明时节的苦苦等待。
满山树叶都是淅淅沥沥的碎粒。
春天的雨是热情的,自信的,是浩荡和酣畅,是来自岁月深处蓄势既久的喷发。比较来说,夏天的雨显得是一次次心不在焉的敷衍,秋天的雨是一次次募然回首的恍惚,冬天的雨则是冷漠。恐怕很难有人会像知青这样盼望着雨,这样熟悉每一场雨的声音和气味,还有在肌肤上留下的温度。因为只有在雨天,我们才有可能拖着酸乏的身体回到屋里,喘一口气,享受弥足珍贵的休息机会。
我的女儿从不喜欢雨。春天的雨对了她来说,意味着雨具的累赘,路上的滑倒,雷电的可怕,还有运动会或者郊游的取消。她永远不会明白我在雨声中情不自禁的振奋,不会明白我一个个关于乡下回了的梦境里,为什么总有倾盆大雨。她永远错过了一个思念雨声的年代。
也许,我应该为此庆幸。
现在,又下雨了。雨声总是给我一种感觉;在雨的那边,在雨的那边的那边,还长留着一行我在雨中的泥泞足迹,在每一个雨天里浮现,在雨浪飘摇的的山道上变得模糊。
P202 火焰
面对鬼,其实就是面对我们自己的虚弱。
人们希望看见什么的时候,这个什么总有一天就会出现,人们可以用两种手段实现之:火焰高的时候,用革命 、科学和经济发展;火焰低的时候,用梦幻。
人和人是不可能一样的,如果我不能提高多数马桥人的火焰,我想,我也没理由剥夺他们梦幻的权利。
P205 红花爹爹
他做什么都慢,都不急火,似乎深知日子后面还有日子,日子后面的日子后面还有日子,无须抢火似的脚赶脚。
P209 你老人家
言过其实,言不符实,言实分离。
世故就是运用废话的能力,或者说是世界上人量道德废话和政治废话培育出来的一种人体机能。
只有在充斥虚假的世界里,肛门才成为通向真实的最后出路。
P212 茹饭
他的脊背想必是难以承受人们太多的怀疑的目光,一眨眼就驼了下去。
P214 打玄讲
共产党就是喜欢满妹子胯里夹萝卜--搞假家伙
P220 现
作家们一次次回顾身后,写一些现事,说一些现话。但他们一字一句其实都是对当下的介入,涌动着当下的思维和情感,都是不折不扣的“现”在。作家们是习惯于寻找过去的现在和现在的过去,永远生活在时间的叠影里。他们的矛盾也许在于:既要发现时间,又要从根本上拒绝时间。
P222 嘴煞
话就是话,一阵风而已,不会伤任何人身上任何一根毫毛。
P225 结草箍
她们也许没有那么愤怒,但她们的感情总是在集体中得到放大,女子们一旦成了难,事情就不一样了。细胞和神经不大管得住,不痛也痛,不痒也痒,不高兴也高兴,不愤怒也愤怒,凡事不闹过头是不行的。
秋贤一愣,突然觉得眼里有一些湿润地一旋,差点就要涌出眼眶,幸好,一场秋雨已经落了下来。
P248 津巴佬
他又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钱算什么东西呢?人就是要图个日子快活。”
倒说得很有哲理了。
他还是每天都活着,尖尖细细地活着。一到落黑,黑夜沉沉挤压出他的卑微。
P255 怜相
中国的美总是在“哀”、“悲”、“怜”的方块字里流淌。
P290 亏元
在黑云低压的旷野,历史只是一场词话之间的战争吗?是词义碰撞出火花?是词性在泥泞里挣扎?是语法被砍断了手臂和头颅?是句型流出的鲜血养肥了草原上的骆驼草,凝固成落日下一抹一抹的闪光?
世界上自从有了语言,就一次次引发了从争辩直至战争的人际冲突,不断制造出语言的血案。一旦某些词语进入不可冒犯的神位,就无一不在刹那间丧失了各自与事实原有的联系,无一不在最为势不两立的时候浮现出彼此的同性质:它们只是权势,或者是权势的包装。
P303 企尸
如果说这可以算做一个秘密的话,她没法将秘密交还给我,而是带着它到远远的地方去,这同样不是她的过错,对于人来说,生命的极限在一生中十分稀罕,因此这个秘密是如此重大,在回忆中弥足珍贵。
我来到了后山坡,坐下来,听树叶间呼呼风声,看满山守候和等待着我的秋草。远处送亲的唢呐突然吹响了,吹得满目秋草突然颤震和游动,最后被泪水淹没在我的眼中。
满山坡的秋草是泪债的证明。它们在风中飘摇,一浪一浪向山顶扑去,也许它们默默收纳了人间太多的哭声,才会落得如此的憔悴。
P307 隔锅兄弟
他就这样气呼呼地走了。我最后看到他,是离开马桥的时候。我看见他又照例站山,扶着一根拐棍,孤零零独立在村后那个坡上,远眺前面迷迷茫茫的田野,还有浮游在山冲里的粉红色晨光。好像看得十分入神,我还听到他哼出一种奇怪的音调,似乎是从肠子里挤出来的呻吟,但居然是电视观众十分熟悉的旋律: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
好像一只蝴蝶飞到我的窗口,
不知能作几日停留,
我们已经分别得太久太久
..............
我没敢招呼他,不便打扰他蝴蝶般的雅兴。
P309 归元
在马桥语言里,“完”字发音yuan,与“元”是一个音。完是结束的意思,元是初始的意思,对立的两义统一于相同的声音,过程的两极竟在语音上相接。那么,马桥人说“归yuua. ”是指归于结束呢?还是指归于初始呢?
如果事情都是归于结束,那么过程就是一条永远向前的直线,永远不会重复,永远有前和后、彼和此、是和非的绝对位置,也就有了比较和判断的意义。相反,如果事情都是归于初始,那么过程就是一个永远周而复始的圆环,永远处于前和后、彼和此、是和非的重叠和倒置,叫人迷茫。
在我看来,历史的乐观主义者,无非是坚持完与元的两分。把历史看成一条永远向前的直线,他们所有的荣辱成效毁誉得失,会永远一清二楚地保存在那里,接受精确和公平的终审。他们的执着将最终得到报偿。而历史的悲观主义者,无非是坚持完与元的合一,把历史看成一个永远重复的圆环,他们是不断前进的倒退,不断得到的失去,一切都是徒劳。
马桥人将选择哪一个yuan?归元还是归完?
或者完本就是元?
马桥是这样一个地方,一个几乎遗落在地图里无法找到的小村寨,有上、下两村几十户人家,有一块田和一片可以依凭的山岭、马桥有很多石头,有很多土。这些石头和泥土经历了千万万年,你怎么睁大眼睛也看不到它的变化。它的每一颗微粒,都在确证着永恒、它永远不息的流水,喧哗着千万万年以前的声音;而千万万年以前的露珠,现在还挂在路边的草叶上,千万万年以前的阳光,现在还照得我们睁不开眼睛——前面一片嗡嗡而来的白炽。
从另一方面说,马桥当然不再是从前的马桥,甚至不再是刚才一瞬间的马桥。一条皱纹出现了,一根白发飘落了,一只枯瘦的手失去了体温,一切进行得悄然无声。一张张面孔在这里显现然后又逐一消失,成了永远不再回头的事实。我们唯有在这些面孔上,才能怵然发现光阴行进的痕迹。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使它停止下来。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使这一张张面孔避免在马桥土地的沉陷——就像一个个音符在琴弦上轻轻地熄灭。
P310 白话
不管我是多么喜欢小说的这种形式,小说毕竟是小说,只是小说。人类已经有了无数美丽的小说,但波黑、中东的战争说要打就还是在打。读过歌德和防斯安也夫斯基的纳粹照样子人,读过曹雪芹和鲁迅的奸商照样行骗。小说的作用是不应该过于夸大的。
更进一步说,不仅是小说,所有的语言也不过是语言,不过是一些描述事实的符号,就像钟表只是描述时间的符号。不管钟表是如何塑造了我们对时间的感觉,塑造了我们所能了解到的时间,但钟表依然不是时间。即使所有的钟表砸碎了,即使所有的计时工具都砸碎了,时间仍然会照样进行。因此我们应该说,所有的语言也是严格意义下的“白话”,作用也不应该过于夸大。
十多年来,我不为作家,写过一些小说。从本质上说,我没有比马桥人做得更多,一本一本的小说,其实就像复查此刻正在做的事情——他量了量我们今天挖洞的进度,松了口气。“口都要闭臭啦,讲点白话吧。”他丢掉扁担,伸了伸胳膊,兴高采烈地一笑。
他惭愧地笑了笑,说他有时候百思不得其解,隔好远,为什么永远就是那么远呢?隔好久,为什么永远就是那么久呢?就没有一个办法,比方说用挖洞的办法,一挖就挖到另一个世界去?
这是我小时候的幻想——常常把脑袋钻进被子里,希望从被子的那一头钻出来时,一眼看见什么明亮的奇迹。
灯火移到了我背后。于是,我的身影在我前面突然无限放大,把我一口吞了下去。
P314 官路
在我的稿纸上,“官路”这个词当然也要孕育出一条岩板小路,曲曲折折地痉挛着、扭动着、哆嗦着,从山外通向马桥—一并不是每一条小路都叫官路的。因此我必须猜测出这样一个来历:以前村里有人在外面做官了,就要骑着马回乡省亲,不能没有一条好路,因此当了官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家乡修路,修官路。一般来说,官路都由罪人修筑。官家根据他们罪行的轻重,分别罚修十丈或二十丈不等。整条路既是富贵和殊荣的记录,也是由往日的罪行积累延伸而成。
马桥以前的官人和罪人,都没有留下名字。
日久失修,一些岩板已经破碎了,或者干脆没有了。剩下的断断续续,也沉陷在浮泥的包围之中,只冒出尚未没顶的部分,被人们的赤脚踩踏得光溜溜的,像一段段冒着油汗的背脊,在我们脚下作永远的跪伏。我突然有一种冲动,想把这些背背从泥土里挖掘出来,让背脊那一端的头颅抖落泥士,从漫长的黑暗里昂起来,向我睁开眼睛——他们是谁?
官路上的泥土开始有粪臭的时候,就是村寨到了。那里有一树灿烂的桃花,迸发出哗啦啦的光斑。
我气喘吁吁地回过头来问:“马桥还没到么?”
复查帮我们几个知青挑着一挑子行李,匆匆地赶上来,“就到了就到了。看见没有,前面就是,不算太远吧?”
“在哪里呵?”
“就在那两棵枫树下面。”
“那就是马桥?”
“那就是马桥。”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不知道。”
我心里一沉,一步步走进陌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