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下的《哥本哈根》
如果莎士比亞造就了大家心目中不同的哈姆雷特,那麼這出得過托尼獎的邁克 弗雷恩的《哥本哈根》大概也造就了無數觀者心中的哥本哈根之謎解吧?
作為全國小劇場話劇優秀劇目展演的壓軸,中國國家話劇院用高配置帶來的演出,值得用精彩去形容,雖然偶有失口。
兩位科學家的一場交談,在二戰和敵對雙方的背景下。
德國物理學家维尔纳·海森堡與導師有猶太人血統的丹麥物理學家尼尔斯·玻尔的簡短會面和那個在花園里的問題“"Do you really think that uranium fission could be utiliz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eapons?”
這是一場科學上爭議,也是戰後很多人猜想與設定人性論的焦點。
所以衍生出來的各種結論與推斷,不停上演。
因為是各種結論與推斷,所以上演的各種結局與走向,只是呈現在那裡的小小一幕。雖不似迷宮裡走出那一彎復又陷入僵局,於是退出重演,卻也在各種立意之上,給了觀眾想像的空間。
你可以選擇相信這個或相信那個,亦或者什麽都不信。就像看完《懷疑》之後,你或許相信神父或許相信修女又或許根本無法確信。
有人傾向於相信是Werner Heisenberg的選擇,讓他在小我與大我的歷練中,選擇讓普通的人民免受可能存在的災難,是他根本內心底裡對於核武器的恐懼,讓他和導師做出了類似的選擇。
有人傾向於相信是Werner Heisenberg根本造不出核武器,因為他忽略了科學研究中U235的極值推算,因為他根本沒有發現核反應堆試驗的真正潛力。
道德與正義,成為很多人推斷這個謎題的切入點。
而,就像是我們在宇宙中心時,被忽略掉的那個點,就是我們自己本身。
一個科學家,他是人。他有小我的需求,學術的被肯定,自負的炫耀,科研的展示,周遭人的豔羨,良好的科研環境,資源的調配。瘋狂之至,他有誓死的追求,不達目的不罷休。
一個科學家,他是人。他還有被稱為思想的東西。道德觀與價值觀,甚至信仰以及學術信仰,同樣也都交雜在其中,能不能獲取資源做一項他深愛的研究,究竟是爲了躲避更恐懼的現實還是實現更高的自我,誰都不能簡單下結論。
我相信,海森堡顧念自己的小家,自己的研究,自己的國家,即使他最終也沒能分清自己對於科學德國的愛與納粹德國的愛。
我相信,玻尔貴為物理界的教皇,一定會期望自己有所新建樹,也一定懷揣著對納粹德國的憤慨,即使那項研究最終會引向人類的大爆炸,連鬼魂都歸為黑暗。
如果把科學引向哲學的角度,這樣的辯解將會沒有極限。
就像是老子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窮盡嗎?沒有。
那,這個論斷是哲學,還是科學?似乎,好像,也可以劃上個等號。
自哥白尼推翻地心說始,科學從宗教中脫變而出,但,波粒二象性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交換內涵呢?
我願意相信那萬物本質上的不確定性終極內核,把所有的瞬間歸結在那一刻。因為蘑菇雲升騰起來的時候,是對無辜者的虐殺,也是對施暴者的復仇。只是這樣的復仇,是否是最好的解決方式,不知道,但這畢竟帶來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世界二次大戰的戰局,以及世界的走勢。
我們經歷著的每個瞬間,在被我們思考、反芻、闡述、辯解的各個時刻,已經早就面目全非了。
關於《哥本哈根》,我覺得Wikipedia寫得蠻翔實。
順便也貼在這裡:http://en.wikipedia.org/wiki/Copenhagen_(play)
很多觀者在劇後討論表演的形式。
對於音效與視頻的穿插,無非是增強觀眾的通感,總有餘地可以改進。
而對於導演在開場前的鋪墊與介紹,我實在不敢苟同。因為導演的口吻是隨意的,非表演性的,這與開場前氣氛的融合並不是很有利的事情,也不能之前百多場都是這麼做的,就一直延續。如果怕背景過於深奧,大可以在開場后的5分鐘,用滾動投影字幕來做背景介紹。因為遵循本劇中提到的科學依據,“受特定的時空觀念,以及觀測者個人視角的影響,世間萬物只是一系列的近似存在”,那麼所有關於劇目背景的說明與介紹,必定也添加了述說者本身的解讀。這倒反而不如讓觀眾藉由無聲的字幕來自行獲取信息,還能使劇場獲得演出前的寧靜。
其實關於編劇,我還有一個猜測,劇作家Michael Frayn創作《Copenhagen》的時候,是1998年。
是否,這是一個科學經典理論備受質疑的年代?是否這是一個反戰思索的年代?究竟是向科學致敬還是向科學展示文學的力量?呵呵。。。
而說及物理學以及經典理論學術,我想,大概《三體》也是一種致敬和解讀吧。
想到今天導演王曉鷹說,中國目前進劇場看劇的心態跟西方不一樣。
我只能講,如果我們做戲的人,自己這樣看待這個市場,那麼這個圈子或文化的浸淫,就真的不會形成力量。
因為市場是有選擇性的。觀眾選擇進劇場看這樣的一齣戲,那麼自然就知道自己將收穫些什麽。
耐得住寂寞的,除了演戲的人,還有看戲的人!
作為全國小劇場話劇優秀劇目展演的壓軸,中國國家話劇院用高配置帶來的演出,值得用精彩去形容,雖然偶有失口。
兩位科學家的一場交談,在二戰和敵對雙方的背景下。
德國物理學家维尔纳·海森堡與導師有猶太人血統的丹麥物理學家尼尔斯·玻尔的簡短會面和那個在花園里的問題“"Do you really think that uranium fission could be utiliz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eapons?”
這是一場科學上爭議,也是戰後很多人猜想與設定人性論的焦點。
所以衍生出來的各種結論與推斷,不停上演。
因為是各種結論與推斷,所以上演的各種結局與走向,只是呈現在那裡的小小一幕。雖不似迷宮裡走出那一彎復又陷入僵局,於是退出重演,卻也在各種立意之上,給了觀眾想像的空間。
你可以選擇相信這個或相信那個,亦或者什麽都不信。就像看完《懷疑》之後,你或許相信神父或許相信修女又或許根本無法確信。
有人傾向於相信是Werner Heisenberg的選擇,讓他在小我與大我的歷練中,選擇讓普通的人民免受可能存在的災難,是他根本內心底裡對於核武器的恐懼,讓他和導師做出了類似的選擇。
有人傾向於相信是Werner Heisenberg根本造不出核武器,因為他忽略了科學研究中U235的極值推算,因為他根本沒有發現核反應堆試驗的真正潛力。
道德與正義,成為很多人推斷這個謎題的切入點。
而,就像是我們在宇宙中心時,被忽略掉的那個點,就是我們自己本身。
一個科學家,他是人。他有小我的需求,學術的被肯定,自負的炫耀,科研的展示,周遭人的豔羨,良好的科研環境,資源的調配。瘋狂之至,他有誓死的追求,不達目的不罷休。
一個科學家,他是人。他還有被稱為思想的東西。道德觀與價值觀,甚至信仰以及學術信仰,同樣也都交雜在其中,能不能獲取資源做一項他深愛的研究,究竟是爲了躲避更恐懼的現實還是實現更高的自我,誰都不能簡單下結論。
我相信,海森堡顧念自己的小家,自己的研究,自己的國家,即使他最終也沒能分清自己對於科學德國的愛與納粹德國的愛。
我相信,玻尔貴為物理界的教皇,一定會期望自己有所新建樹,也一定懷揣著對納粹德國的憤慨,即使那項研究最終會引向人類的大爆炸,連鬼魂都歸為黑暗。
如果把科學引向哲學的角度,這樣的辯解將會沒有極限。
就像是老子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窮盡嗎?沒有。
那,這個論斷是哲學,還是科學?似乎,好像,也可以劃上個等號。
自哥白尼推翻地心說始,科學從宗教中脫變而出,但,波粒二象性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交換內涵呢?
我願意相信那萬物本質上的不確定性終極內核,把所有的瞬間歸結在那一刻。因為蘑菇雲升騰起來的時候,是對無辜者的虐殺,也是對施暴者的復仇。只是這樣的復仇,是否是最好的解決方式,不知道,但這畢竟帶來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世界二次大戰的戰局,以及世界的走勢。
我們經歷著的每個瞬間,在被我們思考、反芻、闡述、辯解的各個時刻,已經早就面目全非了。
關於《哥本哈根》,我覺得Wikipedia寫得蠻翔實。
順便也貼在這裡:http://en.wikipedia.org/wiki/Copenhagen_(play)
很多觀者在劇後討論表演的形式。
對於音效與視頻的穿插,無非是增強觀眾的通感,總有餘地可以改進。
而對於導演在開場前的鋪墊與介紹,我實在不敢苟同。因為導演的口吻是隨意的,非表演性的,這與開場前氣氛的融合並不是很有利的事情,也不能之前百多場都是這麼做的,就一直延續。如果怕背景過於深奧,大可以在開場后的5分鐘,用滾動投影字幕來做背景介紹。因為遵循本劇中提到的科學依據,“受特定的時空觀念,以及觀測者個人視角的影響,世間萬物只是一系列的近似存在”,那麼所有關於劇目背景的說明與介紹,必定也添加了述說者本身的解讀。這倒反而不如讓觀眾藉由無聲的字幕來自行獲取信息,還能使劇場獲得演出前的寧靜。
其實關於編劇,我還有一個猜測,劇作家Michael Frayn創作《Copenhagen》的時候,是1998年。
是否,這是一個科學經典理論備受質疑的年代?是否這是一個反戰思索的年代?究竟是向科學致敬還是向科學展示文學的力量?呵呵。。。
而說及物理學以及經典理論學術,我想,大概《三體》也是一種致敬和解讀吧。
想到今天導演王曉鷹說,中國目前進劇場看劇的心態跟西方不一樣。
我只能講,如果我們做戲的人,自己這樣看待這個市場,那麼這個圈子或文化的浸淫,就真的不會形成力量。
因為市場是有選擇性的。觀眾選擇進劇場看這樣的一齣戲,那麼自然就知道自己將收穫些什麽。
耐得住寂寞的,除了演戲的人,還有看戲的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