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死亡及其他
记《诊疗椅上的谎言》、《当尼采哭泣》及《妈妈及生命的意义》。
不能不说,读亚隆的书是一场快乐并痛的经历。距读上一本《直视骄阳》已经过去了一年,重新拿起亚隆的书,心里还是觉得有微微的恐惧。仿佛一样精美的礼物,触手可及,伸出手,却犹豫着不敢碰触。
连续读一个人的书,就像是在和这个人的生命对话,总能发现这个人生命里的一些主题。亚隆的主题就是两个:真诚,以及死亡。可是说到底,面对死亡的态度也是真诚的一种表现,剥去对死亡的恐惧和文饰,剩下的是赤裸裸的直面死亡的真诚。被亚隆像是一个斗士,高举着真诚的利剑,向死亡发动攻击,探寻生命的意义。
先说真诚。《诊疗椅上的谎言》几乎花了全部的篇幅来展开真诚与所谓技巧之间的战斗。对于受传统训练的我来说,在前几章的时候还是会暗自评估,质疑到底是真诚重要还是技巧重要,有时候还会认同马歇尔严格精神分析学派的治疗策略。合上书本之后,微微汗颜,是的,有什么比真正活过更重要呢?就像书里说的,“心理治疗就是为了让人能过得更好一点,只有自己能过的好一点,才能帮别人过的更好一点。”所谓技巧,所谓理论,在这里都只是媒介,是工具,而非最终目的,如果连最终目的都丢失了,那我们还能留下点什么呢?所以最终,真诚战胜了所有的谎言,无论是真诚者,还是说谎者,都得到了内心的救赎,得到了最好的治疗。故事就这么简单,吸引我一直读下去的是亚隆开放而真诚的态度,毫不躲闪,竭尽全力直面自我。虽然把自己赤诚地展示出来更像是在暴露自己的脆弱,就好比真诚讲话的人总是带有天然的稚拙与慌张,但是,谁又会拒绝这闪亮的赤子之心呢?
《当尼采哭泣》看着就有些累了。这本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部心理咨询的诞生史。看看这本书的人物设定:布雷尔,尼采,弗洛伊德,路-莎乐美和安娜-欧吧,光是这五个响当当的人物就足够迷人了,谁还会管它是不是虚构呢?虚构,某些程度上就意味着回归的真实。布雷尔和弗洛伊德在尝试“谈话治疗”(也就是著名的安娜-欧的前期治疗)的时候,尼采突然“被进入”了,通过路-莎乐美这个女人,尼采就这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治疗”了。然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谎言和隐瞒几乎充斥了治疗的大部分阶段,这仿佛违背了亚隆一贯的信仰——真诚,然而,正是这些谎言和隐瞒,才更加衬托出了真诚的不可或缺,正是这些隐瞒,奠定了真诚的基石。我没有读过尼采,也没有办法一一列举出书中关于成为你自己,关于永劫回归,关于生命的感悟,关于人的宿命等等的阐释,我也没有办法去评论布雷尔和尼采各自的选择,以及他们到底是谁治疗了谁,我只能在合上书的时候,默念一句,治疗的最终目的,也许就是“成为你自己”罢。
最后说说《妈妈及生命的意义》。虽然我自己也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但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却是最大的。开始的时候,我看着亚隆讲述自己的治疗,讲述招募不到成员的苦恼,讲述成员的不配合,讲述自己的戚戚,特别是“与葆拉共舞”的哪一张,那感觉,亲切得像是身边陪伴自己一路走过的友伴。但慢慢的,风格开始变化起来,慢慢地走向死亡的探寻,“治疗忧伤的七课”像是个引子,开启了死亡恐惧的大门,到最后一章“九命怪猫的诅咒”,这种恐惧上升到全书的最高点,而我读下去也愈发地艰难,就在我翻完最后一页的瞬间,这个讲述了纠缠三代人和九条命的“死亡恐惧”的故事,像是一条黑色的绸带,深深的攫住了我,让我扔下书,逃也似地奔出房间,那时刻,我竟如此急切地渴望一个温暖的怀抱,可以包容我所有的恐惧。现在想来,也许,我对死亡的概念,还是不够真诚吧。说句题外话,我对这最后一章的内容还是有些迷惑,是讲述分裂症患者的故事么?还是纯粹就是为了表达死亡与生命意义的一个魔幻色彩的故事?治疗师的名字很有意思,厄尼斯特,是Earnest么?是真诚么?
不能不说,读亚隆的书是一场快乐并痛的经历。距读上一本《直视骄阳》已经过去了一年,重新拿起亚隆的书,心里还是觉得有微微的恐惧。仿佛一样精美的礼物,触手可及,伸出手,却犹豫着不敢碰触。
连续读一个人的书,就像是在和这个人的生命对话,总能发现这个人生命里的一些主题。亚隆的主题就是两个:真诚,以及死亡。可是说到底,面对死亡的态度也是真诚的一种表现,剥去对死亡的恐惧和文饰,剩下的是赤裸裸的直面死亡的真诚。被亚隆像是一个斗士,高举着真诚的利剑,向死亡发动攻击,探寻生命的意义。
先说真诚。《诊疗椅上的谎言》几乎花了全部的篇幅来展开真诚与所谓技巧之间的战斗。对于受传统训练的我来说,在前几章的时候还是会暗自评估,质疑到底是真诚重要还是技巧重要,有时候还会认同马歇尔严格精神分析学派的治疗策略。合上书本之后,微微汗颜,是的,有什么比真正活过更重要呢?就像书里说的,“心理治疗就是为了让人能过得更好一点,只有自己能过的好一点,才能帮别人过的更好一点。”所谓技巧,所谓理论,在这里都只是媒介,是工具,而非最终目的,如果连最终目的都丢失了,那我们还能留下点什么呢?所以最终,真诚战胜了所有的谎言,无论是真诚者,还是说谎者,都得到了内心的救赎,得到了最好的治疗。故事就这么简单,吸引我一直读下去的是亚隆开放而真诚的态度,毫不躲闪,竭尽全力直面自我。虽然把自己赤诚地展示出来更像是在暴露自己的脆弱,就好比真诚讲话的人总是带有天然的稚拙与慌张,但是,谁又会拒绝这闪亮的赤子之心呢?
《当尼采哭泣》看着就有些累了。这本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部心理咨询的诞生史。看看这本书的人物设定:布雷尔,尼采,弗洛伊德,路-莎乐美和安娜-欧吧,光是这五个响当当的人物就足够迷人了,谁还会管它是不是虚构呢?虚构,某些程度上就意味着回归的真实。布雷尔和弗洛伊德在尝试“谈话治疗”(也就是著名的安娜-欧的前期治疗)的时候,尼采突然“被进入”了,通过路-莎乐美这个女人,尼采就这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治疗”了。然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谎言和隐瞒几乎充斥了治疗的大部分阶段,这仿佛违背了亚隆一贯的信仰——真诚,然而,正是这些谎言和隐瞒,才更加衬托出了真诚的不可或缺,正是这些隐瞒,奠定了真诚的基石。我没有读过尼采,也没有办法一一列举出书中关于成为你自己,关于永劫回归,关于生命的感悟,关于人的宿命等等的阐释,我也没有办法去评论布雷尔和尼采各自的选择,以及他们到底是谁治疗了谁,我只能在合上书的时候,默念一句,治疗的最终目的,也许就是“成为你自己”罢。
最后说说《妈妈及生命的意义》。虽然我自己也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但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却是最大的。开始的时候,我看着亚隆讲述自己的治疗,讲述招募不到成员的苦恼,讲述成员的不配合,讲述自己的戚戚,特别是“与葆拉共舞”的哪一张,那感觉,亲切得像是身边陪伴自己一路走过的友伴。但慢慢的,风格开始变化起来,慢慢地走向死亡的探寻,“治疗忧伤的七课”像是个引子,开启了死亡恐惧的大门,到最后一章“九命怪猫的诅咒”,这种恐惧上升到全书的最高点,而我读下去也愈发地艰难,就在我翻完最后一页的瞬间,这个讲述了纠缠三代人和九条命的“死亡恐惧”的故事,像是一条黑色的绸带,深深的攫住了我,让我扔下书,逃也似地奔出房间,那时刻,我竟如此急切地渴望一个温暖的怀抱,可以包容我所有的恐惧。现在想来,也许,我对死亡的概念,还是不够真诚吧。说句题外话,我对这最后一章的内容还是有些迷惑,是讲述分裂症患者的故事么?还是纯粹就是为了表达死亡与生命意义的一个魔幻色彩的故事?治疗师的名字很有意思,厄尼斯特,是Earnest么?是真诚么?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