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历史文化学院王大伟老师)
9月份起我就正式退休了。我想起了1982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加入了历史系这个团队。那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百废待兴”的我,接受的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教育。毕业时的社会承认度和个人社会责任感很强,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一副“振兴中华”舍我其谁的感觉。我的母亲找我谈了一次话,她认为由于动乱的干扰、思想的禁锢、时间的耽误和学业的不完整必然导致能力的缺陷、学养的不足。这是很残酷的事实,即使努力也很难弥补。所以,她希望我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太不切合实际的追求名利,踏踏实实做好一、两件事就好。当时有一句话很流行“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其实“流芳”与“遗臭”都是相对的,越是有名的人就争议越大,难有定论。“真正爱惜自己名誉的做法是让人们尽快的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存在”。迄今为止,我都无法完全理解母亲的思想,但是我努力的做了。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青春无悔”这个由上个世纪知识青年提出的口号已经流行了几十年。并且一直引发着争议。赞成者认为,那是一段特殊的、无法重复的时代,应该坦然面对。反对者强调,在荒唐的年月里蹉跎了岁月、耽误了年华。其实,在我们逐渐步入“耳顺”之际,争论应该停止了,生与死、乐与苦、顺与逆、喜与悲、爱与恨、得与失都是生活的组成,是生命的一部分。每一代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我们这样走过来了,一代一代的人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将没有多少人会知道我和我的存在。我们退出的时代到了。
尽管“感谢”这种方式似乎很俗,我也知道“西岳论坛”为此还讨论过,但是,我还是想感谢,感谢历史文化学院,因为在当今的这种学术环境和评估标准下,学院尊重了我也许有些过于自我的选择,在我这种另类的、不太合时宜的选择过程中,没有给我很大的压力和具体的要求。没有干涉我信马由缰的思考,固执坚持的价值判断和理想目标的追求。不仅对我的工作给予了肯定。还尽可能地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予以关照。这真是非常难得的了,是令我非常感动的;感谢我的老师,我聆听过许多著名学者的课,并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受益匪浅。但是,对我影响更大、更直接的是我们学院的普普通通老师:风度翩翩的郑青云老师总是那么和蔼,和他交流非常轻松,郑老师说“不能平等待人,枉学世界史”,我很喜欢听陈俊民老师的课,他思维严谨、逻辑合理、言语精辟;孙达人老师大度谦虚,每写完一篇文章,就拿到班上来读,号召大家开炮,挑毛病。尽管我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是那么幼稚和肤浅,孙老师总是仔细的聆听,扑捉那微弱的思想火花;杨存堂老师很很执着,很前卫、胆子也大,敢讲众人所不敢讲的话,你若和他观点不同,他一定会不厌其烦地想方设法说服你;张盛健老师告诉我“我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你都要记住,否则,就无法全面了解我的思想。”我和杨礼未老师不是太熟,但是,坊间流传着他的淡然和幸福观很是令我羡慕。。。。;我想感谢同事。无论比我年长还是比我年轻的同事。我们都能够友好的相处。无论我们的观点是异是同,也无论我们是否有过激烈的交锋和辩论,我们知道,那仅仅是学术问题、认识问题,并无任何个人的恩怨。我从学长和年轻人那里汲取了不少的营养,开拓了眼界,充实了自己。必须要提到的是,我们家的事多,丁虹说:遇到一件,就足以令人头疼。王老师那么多的事,不知是怎么过来的。其实,在我的家庭遇到极大地困难时,我得到了老师、同事、朋友的很多帮助,这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当然要感谢;我还要感谢学生们,二强说;学生像孩子一样大。确实,他们“很潮“、很活跃、很可爱、接受新事物很快,同学们身上的青春活力时时感染着我,同学们求知渴望的眼神时时鞭策着我,同学们的单纯、直率、热情、真诚使我不忍心敷衍了事、信口雌黄。在教学相长中会有所收获,和他们接触能延缓老。
我还想讲讲希望。我希望诸位抓紧时间、努力工作。因为我不知道现在相对宽松的学术氛围能持续多久;我不知道现在相对丰富的经费能持续多久;我不知道被大家引以为自豪的历史文化学院和谐的小环境能持续多久。我希望大家在这个“写书比读书时尚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多充实自己。我的体会是人文学科太难了,要把握人文比造航空母舰难多了。同学们将来大多会当老师,你们会发现诸多的因素如具体时代的局限、传统定论的影响、评估标准的缺陷、规章制度束缚、能力的不足等等,都会影响学习的深入。我们的知识架构中有相当部分是错误的、我们的专业结论中也有相当部分是不准确、不客观的。我希望大家发扬在大学学到的精神,掌握专业的方法,运用积累的知识。相信年轻的一代会在探索中做的更好。总之,希望看到大家取得更大的成绩,希望看到历史文化学院越办越好。
就要离开了,虽然早已经有思想准备,但当这一刻真正来临的时刻,仍然没有想清楚这是不是本人人生的最后一个里程碑。我们学过自然法,应该知道规律不可抗拒,没有谁能够做到不老、不死,社会、历史也不会因为没有谁而停止。我们有法规,在它没有被修改、没有被废除前那就应该遵守,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应仅仅是口号,更不应该对人不对己或对己不对人。任何借口和理由都是对规则的漠视、对法治的破坏,就会失信于人。所以,年龄到了,就该退出,应该坦然,淡定。重新给自己定位,安排余生。
前几年,我曾经和黄梅老师讲过,我最希望的死法是在讲完课的瞬间倒在讲台上。既然老天不成全我,只好再安排一些任务。先要去做一个总是借口上课忙没时间住院拖了很久的小手术;再去看看只见过一面,呆了五天已经三岁的小孙子;还想静下心来无任何功利地读点书,慢慢地品味,细细地思考。还想赶赶时髦,悠游大好河山,抒发一下心得和情感;最想做的是,如果条件许可,找一个偏远、贫困的地区,去做一个义务的支教志愿者,体验一下使徒般的生活。
谢谢大家!各位保重!
--------------------------------------------------------------------------------------------------------------------------
不得不说在师大的几年对我还是有影响的,历史学院的曹维安老师 王大伟老师....上过他们选修课的人一定记得他们,他们的课 他们的言谈举止 他们的思想....
祝福王老师在离开师大的日子里过得幸福..
尽管“感谢”这种方式似乎很俗,我也知道“西岳论坛”为此还讨论过,但是,我还是想感谢,感谢历史文化学院,因为在当今的这种学术环境和评估标准下,学院尊重了我也许有些过于自我的选择,在我这种另类的、不太合时宜的选择过程中,没有给我很大的压力和具体的要求。没有干涉我信马由缰的思考,固执坚持的价值判断和理想目标的追求。不仅对我的工作给予了肯定。还尽可能地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予以关照。这真是非常难得的了,是令我非常感动的;感谢我的老师,我聆听过许多著名学者的课,并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受益匪浅。但是,对我影响更大、更直接的是我们学院的普普通通老师:风度翩翩的郑青云老师总是那么和蔼,和他交流非常轻松,郑老师说“不能平等待人,枉学世界史”,我很喜欢听陈俊民老师的课,他思维严谨、逻辑合理、言语精辟;孙达人老师大度谦虚,每写完一篇文章,就拿到班上来读,号召大家开炮,挑毛病。尽管我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是那么幼稚和肤浅,孙老师总是仔细的聆听,扑捉那微弱的思想火花;杨存堂老师很很执着,很前卫、胆子也大,敢讲众人所不敢讲的话,你若和他观点不同,他一定会不厌其烦地想方设法说服你;张盛健老师告诉我“我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你都要记住,否则,就无法全面了解我的思想。”我和杨礼未老师不是太熟,但是,坊间流传着他的淡然和幸福观很是令我羡慕。。。。;我想感谢同事。无论比我年长还是比我年轻的同事。我们都能够友好的相处。无论我们的观点是异是同,也无论我们是否有过激烈的交锋和辩论,我们知道,那仅仅是学术问题、认识问题,并无任何个人的恩怨。我从学长和年轻人那里汲取了不少的营养,开拓了眼界,充实了自己。必须要提到的是,我们家的事多,丁虹说:遇到一件,就足以令人头疼。王老师那么多的事,不知是怎么过来的。其实,在我的家庭遇到极大地困难时,我得到了老师、同事、朋友的很多帮助,这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当然要感谢;我还要感谢学生们,二强说;学生像孩子一样大。确实,他们“很潮“、很活跃、很可爱、接受新事物很快,同学们身上的青春活力时时感染着我,同学们求知渴望的眼神时时鞭策着我,同学们的单纯、直率、热情、真诚使我不忍心敷衍了事、信口雌黄。在教学相长中会有所收获,和他们接触能延缓老。
我还想讲讲希望。我希望诸位抓紧时间、努力工作。因为我不知道现在相对宽松的学术氛围能持续多久;我不知道现在相对丰富的经费能持续多久;我不知道被大家引以为自豪的历史文化学院和谐的小环境能持续多久。我希望大家在这个“写书比读书时尚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多充实自己。我的体会是人文学科太难了,要把握人文比造航空母舰难多了。同学们将来大多会当老师,你们会发现诸多的因素如具体时代的局限、传统定论的影响、评估标准的缺陷、规章制度束缚、能力的不足等等,都会影响学习的深入。我们的知识架构中有相当部分是错误的、我们的专业结论中也有相当部分是不准确、不客观的。我希望大家发扬在大学学到的精神,掌握专业的方法,运用积累的知识。相信年轻的一代会在探索中做的更好。总之,希望看到大家取得更大的成绩,希望看到历史文化学院越办越好。
就要离开了,虽然早已经有思想准备,但当这一刻真正来临的时刻,仍然没有想清楚这是不是本人人生的最后一个里程碑。我们学过自然法,应该知道规律不可抗拒,没有谁能够做到不老、不死,社会、历史也不会因为没有谁而停止。我们有法规,在它没有被修改、没有被废除前那就应该遵守,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应仅仅是口号,更不应该对人不对己或对己不对人。任何借口和理由都是对规则的漠视、对法治的破坏,就会失信于人。所以,年龄到了,就该退出,应该坦然,淡定。重新给自己定位,安排余生。
前几年,我曾经和黄梅老师讲过,我最希望的死法是在讲完课的瞬间倒在讲台上。既然老天不成全我,只好再安排一些任务。先要去做一个总是借口上课忙没时间住院拖了很久的小手术;再去看看只见过一面,呆了五天已经三岁的小孙子;还想静下心来无任何功利地读点书,慢慢地品味,细细地思考。还想赶赶时髦,悠游大好河山,抒发一下心得和情感;最想做的是,如果条件许可,找一个偏远、贫困的地区,去做一个义务的支教志愿者,体验一下使徒般的生活。
谢谢大家!各位保重!
--------------------------------------------------------------------------------------------------------------------------
不得不说在师大的几年对我还是有影响的,历史学院的曹维安老师 王大伟老师....上过他们选修课的人一定记得他们,他们的课 他们的言谈举止 他们的思想....
祝福王老师在离开师大的日子里过得幸福..
-
sunnysnow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1-26 23: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