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明白系列"摘抄笔记(2)
14.人们普遍倾向于把“我的”等同于“好的”(尽管有些时候确实如此,但不能排除还有其他情况存在。),心理学家们把这种倾向称为“mine-is-better-thinking”。从个体来看,“我的就是好的”导致了很多家长偏爱、偏袒自己的孩子,从整个社会来看,危险的极端民族主义本质上只不过是“我的就是好的”这种幼稚想法的普遍综合体现。
千百年来同性恋群体被歧视的根本原因在于大众在思考的时候分类机制过分简单粗暴而又不自知。对事物的某一属性进行分类,只用两个类别来划分几乎总是过分简单过分粗暴。用 “合法”与“不合法”划分商业行为的时候,谁都知道在“合法”与“不合法”之间或多或少总是有那么一个灰色地带存在。
经常会用这种句型:“我想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尽管不全面完整,但目前姑且暂时让我们这样划分……”;“其实还有一些中间状态……”等等。
为了能够让自己想明白,不妨经常使用这样的句型:“其实,(可能)并非所有的……都……”。这是一个很好的回避二维分类失误的方法。很多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惊讶于我们竟然可以用这样简单的方法回避错误,但事实上,确实很多有效的方法最终是最简单的方法,复杂的方法往往因其复杂而1)难于把握;2)易于出错。
还有另外一个有用的句型是:“既然如此,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情况存在……”进行分类或者罗列分类结果的时候,我个人的经验是大多数情况下拿着纸笔作为辅助工具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脑子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好用,如若没有必要的工具作为辅助、没有良好的机制作为掩护的话。
15. 喜欢稳定、确定、没有风险,都是很正常的想法。可问题在于,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很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面对不确定的可能结果。
16. 一旦尝试着靠自己想明白,我们就会发现陷阱无处不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思考——因为很多的时候,思考实在是太麻烦了。说一些人懒得思考其实并不见得恰当,非要准确地说,应该是很多人害怕思考。把思考推给别人是一种常见的解脱手段。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迷信权威——对大多数人来讲,只不过程度上的区别。权威的意见可能更加准确,这是不争的事实。可问题在于,权威也好、专家也罢,滥竽充数的实在是不少。太多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求人不如求己”。还有一个无奈的事实——我们生活在一个信任成本极度高昂的国度。
诉诸于权威,本质上来看就是源自于人们对确定的渴求。面对未知,我们希望有人能够有确定的解答;面对争议,我们希望有谁帮我们一锤定音。可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总是无法如愿以偿——而这也没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们就生活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最终很少有人肯于面对不确定的答案、不确定的结果。这样看来,“固执己见”和“六神无主”其实应该是同近义词才对。
正确对待权威并非易事,但是反过来很多人不能正确对待常识真的是非常令人震惊的现象。观察一下生活,观察一下周遭人群,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人迷信权威到漠视、遗忘常识的地步。我们的思维盲区中有一个盲点被成为“一厢情愿”(Wishful Thinking),这个东西和源自于无知、恐惧、懒惰的“迷信权威”(authority addiction),就几乎必然出现漠视、遗忘常识的结果。
独立思考的钥匙之一是这样的:首先要了解:权威不一定等于正确。进一步要明白:就算权威正确,也只不过是权威表达了正确,而正确并不属于权威。最后要清楚:更准确地来说,权威只是权威、正确就是正确,它们俩什么时候都不是一回事儿。
17. 摆脱共生状态,会让一个人超脱。我很怀疑佛教里说的所谓“六根清净”某种意义上也是在追求独立、摆脱共生。共生状态很容易让人产生迷恋,也正因为如此,它才可怕,并且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毒性惊人。
不能摆脱共生状态的人,会在想事情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掉进一个陷阱——总是倾向于把普遍陈述硬往自己身上套。
太多的人根本没有能力摆脱自己的局限(看了半天只看到自己)讨论问题。分不清楚道理就是道理,自己就是自己,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读懂这篇文章的人应该已经获得了真正的方法:摆脱共生状态,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自己”——那就不会动不动因为一些其实与自己完全无关的事情而烦恼或者愤怒了
关于“共生”的问题,其实还是很不了解。
18. 评价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看他有多大多强的能力去处理变量——其实,某个问题只涉及恒量的时候,甚至不太需要思考能力。
19. 随着心理生理不停地成长,生活当中的痛苦开始越来越多——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开始学会一点点思考但是想不明白的事情越来越多,懂得了责任的重要却发现无能为力的事情越来越多,学会了分辨美好与丑恶却发现美好不多可是丑恶却漫天飞舞,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与世俗抗争只为了坚持那一点点的原则可是最终发现亲人朋友都站在对立面于是瞬间气馁不已,为了理想甘于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以为自己英勇不屈可偏偏活到了最后发现没人领情甚至以怨报德于是认为自己早该跳出红尘之外……
我觉得一个人最终能够乐观(我的意思是真正的乐观),绝对不可能通过自欺欺人达到。无论哪个人怎样天天喊“这世界真的非常美好”,不会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或者更坏;每天都自欺欺人地只观察、描述、讨论、记录一切美好的事物,而有意忽略丑恶,不仅不会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反倒会使一个人变得无比脆弱。“脆弱的完美主义”向来是这世界最残忍的刽子手,每天,在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无数因不切实际而无比脆弱的“完美主义者”疯掉或者自杀。
长期冷静地乐观,最终就是所谓的“达观”。
肯定不对,肯定有另外的解释,要么怎么会有……的情况发生呢?”
咦,可能不对,再想想,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吧?
20. 我也经常那样的。因为实际上写作是刺激思考的过程。我平时写很多东西其实主要目的并不是给别人看,而是不写出来,思考要么就挥发了,要么就无所适从了。(当然,别人看了之后竟然觉得有用,那是我们共同的运气。)
21. 这技巧只是不完整的“归纳”,没有任何确凿的依据可以通过“演绎”的方法获得这样的结论。其次,这种技巧对优秀学生没有意义,因为,真正能够筛选优异学生的题目,总是恰恰并不是那些“仅通过不完整归纳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想明白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时时刻刻小心审视通过‘归纳’得到的结论”,进而“尽量找到可以通过‘演绎’能够得到这个结论的依据”。相信我,这是绝大多数人不懂得去做的事情。
22. 因为归纳依赖经验,然而经验存在局限:首先,个体的经验有限;其次,群体的经验有限;最后,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还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1).摆脱经验主义局限的第一个技巧就是“了解经验主义的局限”。尽管相对的比例很难确定,但是很多的重要知识都具备同样的属性:“了解本身已经基本等同于掌握”。“经验主义存在局限”就是这样的知识。然而,很多的时候许多人会因为恐惧而放弃这种在知识,转而不顾是否准确地再次依赖“现有的、明知道并不完整的经验”。这就好像尽管从道理上每个人都能明白“在游泳池里如果肢体抽筋了的话,只需要仰在水中不动就肯定不会沉下去”,然而最终却几乎没有谁会那么做——那一瞬间巨大的恐惧会打败绝大多数人。求知的路走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依靠勇气,而不再需要更多的智商。
(2). 时时刻刻保持警惕。“确定”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情,于是,在运用已有经验的时候怎么小心都不过分。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说的就是这个,只可惜,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理解这句话。
(3). 使用记录使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的经验。有些错误因习性甚至人性本身而生,所以,即便保持记录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毫无疑问的是因保持记录肯定回避了很多次。
(4). 用观察与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读书很多的时候不见得一定要有目的,大可像不识字的清风那样无故乱翻书——因为很多的时候,有用的知识是偶然获得的。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偶得的知识不仅重要,并且非常多——只不过,很多人因为片面而又肤浅地理解“人生应该有目标”,而失去了偶得的机会。
(5). 经常尝试使用类比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我经常鼓励学生只要有时间就要看杂书——越杂越好,多多益善。为什么呢?因为读杂书会大大提高一个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理解能力的一种)。阅历丰富、博览群书的人,肯定拥有更强的理解能力,因为他们在遇到未知的时候,更有可能迅速地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找到可以用来类比的信息。
(6). 运用时间积累;耐心等待不能跨越时间的经验。遇到不解的问题,遇到不确定的想法,最好马上记录下来。不一定非要急着获得答案——因为很多的时候,马上获得解答是不可能的。就像上面曾经提到过的那样,“很多的时候,不仅归纳经验需要很长时间,通过演绎论证归纳出来的经验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要知道有些阶段无法跨越。
千百年来同性恋群体被歧视的根本原因在于大众在思考的时候分类机制过分简单粗暴而又不自知。对事物的某一属性进行分类,只用两个类别来划分几乎总是过分简单过分粗暴。用 “合法”与“不合法”划分商业行为的时候,谁都知道在“合法”与“不合法”之间或多或少总是有那么一个灰色地带存在。
经常会用这种句型:“我想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尽管不全面完整,但目前姑且暂时让我们这样划分……”;“其实还有一些中间状态……”等等。
为了能够让自己想明白,不妨经常使用这样的句型:“其实,(可能)并非所有的……都……”。这是一个很好的回避二维分类失误的方法。很多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惊讶于我们竟然可以用这样简单的方法回避错误,但事实上,确实很多有效的方法最终是最简单的方法,复杂的方法往往因其复杂而1)难于把握;2)易于出错。
还有另外一个有用的句型是:“既然如此,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情况存在……”进行分类或者罗列分类结果的时候,我个人的经验是大多数情况下拿着纸笔作为辅助工具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脑子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好用,如若没有必要的工具作为辅助、没有良好的机制作为掩护的话。
15. 喜欢稳定、确定、没有风险,都是很正常的想法。可问题在于,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很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面对不确定的可能结果。
16. 一旦尝试着靠自己想明白,我们就会发现陷阱无处不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思考——因为很多的时候,思考实在是太麻烦了。说一些人懒得思考其实并不见得恰当,非要准确地说,应该是很多人害怕思考。把思考推给别人是一种常见的解脱手段。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迷信权威——对大多数人来讲,只不过程度上的区别。权威的意见可能更加准确,这是不争的事实。可问题在于,权威也好、专家也罢,滥竽充数的实在是不少。太多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求人不如求己”。还有一个无奈的事实——我们生活在一个信任成本极度高昂的国度。
诉诸于权威,本质上来看就是源自于人们对确定的渴求。面对未知,我们希望有人能够有确定的解答;面对争议,我们希望有谁帮我们一锤定音。可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总是无法如愿以偿——而这也没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们就生活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最终很少有人肯于面对不确定的答案、不确定的结果。这样看来,“固执己见”和“六神无主”其实应该是同近义词才对。
正确对待权威并非易事,但是反过来很多人不能正确对待常识真的是非常令人震惊的现象。观察一下生活,观察一下周遭人群,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人迷信权威到漠视、遗忘常识的地步。我们的思维盲区中有一个盲点被成为“一厢情愿”(Wishful Thinking),这个东西和源自于无知、恐惧、懒惰的“迷信权威”(authority addiction),就几乎必然出现漠视、遗忘常识的结果。
独立思考的钥匙之一是这样的:首先要了解:权威不一定等于正确。进一步要明白:就算权威正确,也只不过是权威表达了正确,而正确并不属于权威。最后要清楚:更准确地来说,权威只是权威、正确就是正确,它们俩什么时候都不是一回事儿。
17. 摆脱共生状态,会让一个人超脱。我很怀疑佛教里说的所谓“六根清净”某种意义上也是在追求独立、摆脱共生。共生状态很容易让人产生迷恋,也正因为如此,它才可怕,并且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毒性惊人。
不能摆脱共生状态的人,会在想事情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掉进一个陷阱——总是倾向于把普遍陈述硬往自己身上套。
太多的人根本没有能力摆脱自己的局限(看了半天只看到自己)讨论问题。分不清楚道理就是道理,自己就是自己,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读懂这篇文章的人应该已经获得了真正的方法:摆脱共生状态,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自己”——那就不会动不动因为一些其实与自己完全无关的事情而烦恼或者愤怒了
关于“共生”的问题,其实还是很不了解。
18. 评价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看他有多大多强的能力去处理变量——其实,某个问题只涉及恒量的时候,甚至不太需要思考能力。
19. 随着心理生理不停地成长,生活当中的痛苦开始越来越多——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开始学会一点点思考但是想不明白的事情越来越多,懂得了责任的重要却发现无能为力的事情越来越多,学会了分辨美好与丑恶却发现美好不多可是丑恶却漫天飞舞,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与世俗抗争只为了坚持那一点点的原则可是最终发现亲人朋友都站在对立面于是瞬间气馁不已,为了理想甘于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以为自己英勇不屈可偏偏活到了最后发现没人领情甚至以怨报德于是认为自己早该跳出红尘之外……
我觉得一个人最终能够乐观(我的意思是真正的乐观),绝对不可能通过自欺欺人达到。无论哪个人怎样天天喊“这世界真的非常美好”,不会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或者更坏;每天都自欺欺人地只观察、描述、讨论、记录一切美好的事物,而有意忽略丑恶,不仅不会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反倒会使一个人变得无比脆弱。“脆弱的完美主义”向来是这世界最残忍的刽子手,每天,在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无数因不切实际而无比脆弱的“完美主义者”疯掉或者自杀。
长期冷静地乐观,最终就是所谓的“达观”。
肯定不对,肯定有另外的解释,要么怎么会有……的情况发生呢?”
咦,可能不对,再想想,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吧?
20. 我也经常那样的。因为实际上写作是刺激思考的过程。我平时写很多东西其实主要目的并不是给别人看,而是不写出来,思考要么就挥发了,要么就无所适从了。(当然,别人看了之后竟然觉得有用,那是我们共同的运气。)
21. 这技巧只是不完整的“归纳”,没有任何确凿的依据可以通过“演绎”的方法获得这样的结论。其次,这种技巧对优秀学生没有意义,因为,真正能够筛选优异学生的题目,总是恰恰并不是那些“仅通过不完整归纳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想明白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时时刻刻小心审视通过‘归纳’得到的结论”,进而“尽量找到可以通过‘演绎’能够得到这个结论的依据”。相信我,这是绝大多数人不懂得去做的事情。
22. 因为归纳依赖经验,然而经验存在局限:首先,个体的经验有限;其次,群体的经验有限;最后,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还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1).摆脱经验主义局限的第一个技巧就是“了解经验主义的局限”。尽管相对的比例很难确定,但是很多的重要知识都具备同样的属性:“了解本身已经基本等同于掌握”。“经验主义存在局限”就是这样的知识。然而,很多的时候许多人会因为恐惧而放弃这种在知识,转而不顾是否准确地再次依赖“现有的、明知道并不完整的经验”。这就好像尽管从道理上每个人都能明白“在游泳池里如果肢体抽筋了的话,只需要仰在水中不动就肯定不会沉下去”,然而最终却几乎没有谁会那么做——那一瞬间巨大的恐惧会打败绝大多数人。求知的路走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依靠勇气,而不再需要更多的智商。
(2). 时时刻刻保持警惕。“确定”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情,于是,在运用已有经验的时候怎么小心都不过分。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说的就是这个,只可惜,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理解这句话。
(3). 使用记录使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的经验。有些错误因习性甚至人性本身而生,所以,即便保持记录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毫无疑问的是因保持记录肯定回避了很多次。
(4). 用观察与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读书很多的时候不见得一定要有目的,大可像不识字的清风那样无故乱翻书——因为很多的时候,有用的知识是偶然获得的。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偶得的知识不仅重要,并且非常多——只不过,很多人因为片面而又肤浅地理解“人生应该有目标”,而失去了偶得的机会。
(5). 经常尝试使用类比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我经常鼓励学生只要有时间就要看杂书——越杂越好,多多益善。为什么呢?因为读杂书会大大提高一个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理解能力的一种)。阅历丰富、博览群书的人,肯定拥有更强的理解能力,因为他们在遇到未知的时候,更有可能迅速地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找到可以用来类比的信息。
(6). 运用时间积累;耐心等待不能跨越时间的经验。遇到不解的问题,遇到不确定的想法,最好马上记录下来。不一定非要急着获得答案——因为很多的时候,马上获得解答是不可能的。就像上面曾经提到过的那样,“很多的时候,不仅归纳经验需要很长时间,通过演绎论证归纳出来的经验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要知道有些阶段无法跨越。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