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州到库车
5号离开郑州,直到8号才到了库车,见到了东方。这三天多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火车上度过的,其中很多有趣的见闻,为这次长途奔袭增添了许多味道。
四个建设新疆的工人
5号下午上车后,我和明雷这个养猪娃找到了自己的铺位。旁边坐了着四个人,高谈阔论,刚上车,我俩还没有和任何人搭讪,晚上七八点早早就睡了,一觉醒来,火车已经穿越陕西,到了甘肃兰州。
这天是9月6日,一整天都在火车上渡过,闲来无聊,我们便和这四个去新疆建设电厂的工人的一起侃了起来。他们四个都是新乡人,这次去新疆负责建造电厂的煤斗——就是把煤块粉碎后,碾成粉末,送入炉中燃耗。具体到什么地方建设,他们要等到乌鲁木齐后拿到汽车票以后才知道,四个人都是技术工人,对电焊十分在行。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他们之间开起玩笑来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返璞归真。
这个白天,列车就是横穿甘肃的一天,从东部到西部,海拔越来越高。途径乌鞘岭隧道,20.5公里,一洞横穿东西,天堑变通途。晚上天还没黑就睡去了,7号凌晨4点到吐鲁番。
吐鲁番火车站见闻
凌晨四点多我俩下火车,赶快就到售票室买票。感受好像到了前线,进售票室都要过包检查,而且要挨个搜身,很多从东部过来的人都不满意这种做法。大声喧嚣,排队买票的时候,夹队的人比比皆是,不过我俩是不着急,虽然只有一个窗口,但是买完票以后也是等。终于到了五点半左右,我们俩才买到去库车的票,下午两点的火车。想去候车室等一会儿,因为我们的票是下午的,这会儿不让进候车室。
于是我俩就在火车站简易的广场上坐等天亮了。广场上一群群来自不同地区的采棉花大军,大多数都是河南人。我俩盯着天空东边的夜空盼望着日出,希望太阳可以早点给我们带了安全感。直到七点多,才发现东边的天空中有了一些强于广场灯光的趋势,太阳就要出来了。烦星星,厌月亮,到了八点左右,天终于蒙蒙亮了。
我们在火车站周围转了一下,通过对周围的观察,和出租车司机喊:“到吐鲁番市区。”我推测吐鲁番火车站离吐鲁番市区有相当的距离。后来在一个邮局看到了大河沿镇邮局,这使我决定不再乱走了,因为这里不是吐鲁番市区。
手机两块电池都已经没有电了,买了一个充电器。随后找了一家卖拉面的,饭店里面已经坐了一支20人左右的采棉大军,我们只好坐在屋子外面。不到两份钟,又来七八个人吃饭,不多久,只听屋里一个女的喊:“捡起来。”另一个女的喊:“不捡。”这两句话两个人重复喊了十几遍,声音越来越大,然后就听见扑扑通通的声音,两个人厮打到了一起。很快就被拉开了。一个女的喊道:“这家的服务员这个样,咱们去别家。”然后这七八个人就走了。老板进来,说了女服务员两句,那个服务员又和老板吵了起来。饭还没上来,搞得我留也不是,走也不是,最后吃完饭,我俩就赶快离开这种恐怖的氛围。
还要五六个小时火车才到,我们只好到了网吧,三块一个小时的电脑竟然慢得看优酷土豆网的视频保持两秒卡一下,缓冲五秒再播放两秒。上了三个小时,我们去吃罢午饭就进了候车室。
“采花大军”
从7号早上一下火车,我就发现广场上满是成群成群的来新疆采棉花的河南人。其中有一支是南召的,每支采棉花的队伍一般都是7-20人不等。他们都是在一起行动,好点的队伍有一两个男的在队伍里领军,增加队伍的后勤保障。
一般队伍的主力军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她们基本上最少带两个大包,背一个,提一个。绝大多数人来自农村,特别能吃苦,看到她们,会无缘无故的产生敬畏之心,和自己对比一下,一种抱头鼠窜的自卑油然而生。
油田的厨师
下午两点,我们上了火车,虽然票上打的是无座,但由于我们两个大男人,离开郑州是只带了四个袋子,这时又吃光了一个,剩三个袋子使我们和“采花大军”相比身轻如燕,率先走上火车,大片的空座成为了我们的猎物。
坐下不久后,一个挺着大肚子的男人坐在我的旁边,他是汉族的,会讲普通话,于是我们两个人便开始了海侃。他在克拉玛依油田做厨师,父母在轮台县,这次乘火车回去是帮家里摘香梨。我俩陆陆续续扯了几个小时,没少从他身上学东西。
这列火车被东方同志命名为旅游观光车,一是它是双层车,另一个原因是超慢,走走停停,740公里的路程,要走18个小时。平均时速45公里都不到,还好我和大厨师侃了好几个小时,临时停车了我也不着急。他提了三个大箱子,8号早上六点,我帮他提了一个送下火车,就此别过。
“地主的女儿”
上车后不久,在过道的另一边,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性因为打电话声音极大,很快就成为了周围最受关注的对象。她毫不顾忌周围的维族同胞,在电话中大骂对方是猪,而且十分巧妙的利用猪身上的每一个器官来骂电话那边的人。骂完一个人打电话再骂另一个,当时我就听得毛骨悚然,想到一个词:最毒不过妇人心。虽然周围坐的维族人基本都不通汉语,但从他们眼神中能看出他们对骂猪者的愤怒。
大概四五通电话过后,过去了一两个小时,她便和周围的人聊了起来。她说他们家今年种的棉花不多,才200亩,请了八个维族人帮忙采棉花,结果全跑了,现在她要赶快回库车县,帮家里重新找人采棉花。她明显对种植棉花的流程一清二楚,后来也给我讲了许多这方面的知识,从棉花的种子选择,到精密播种,最后的人工采摘。无论是价格方面的,还是技术方面的,她都表现得十分精通。8号早上,到了库车县我们一起下车后,打了一个招呼,一出站,我们就又成为了陌生人。
采棉花的小姑娘
在那个“地主女儿”的对面,坐着一个只有16岁来自民权的小姑娘,通过他俩的谈话,知道这个小姑娘初三都没上完,这次随父母来新疆是到库尔勒采棉花的,这个小姑娘是那种让人一看就觉得赏心悦目的人。至于为什么初三没上完就不上了我也没有分析出原因。
到了8号凌晨的时候,她问我几点了,我看了下,刚好一点。便告之她。随后她用浓重的河南口音问我对维族姑娘的印象,还有她们带的头巾是否好看,我都如实回答了她。记得最清楚的是她说:“我觉得维族的姑娘长里可排场。”后来快两点的时候,他妈把他叫走了,三点多到库尔勒他们便下车了。
8号早上见到了东方先生,除了肚子大了一点,别的没有一点变化。
生命中总有许多人匆匆从你身边走过,无论你们当时聊得多么投机,因为是过客,所以终究要迅速分开。有些时候既然注定一生只能见一次,那我们就应该学着阅人,而不是交往。因为有长久的,所以需要短暂的,对长久的亲人朋友应该珍惜,对短暂的过客就应该放得下。每次旅行途中遇侃大山的人,我从来不会主动要别人的联系方式,但是如果别人问我要联系方式,我就告诉他们。问我要过联系方式的陌生人现在有近百人,可实际联系过我的也就两三个人。因为是过客,所以很多人,我们只能和他们交谈一次,便再也不可能相见了,但为生活添些味道总比索然无味的要好很多。
四个建设新疆的工人
5号下午上车后,我和明雷这个养猪娃找到了自己的铺位。旁边坐了着四个人,高谈阔论,刚上车,我俩还没有和任何人搭讪,晚上七八点早早就睡了,一觉醒来,火车已经穿越陕西,到了甘肃兰州。
这天是9月6日,一整天都在火车上渡过,闲来无聊,我们便和这四个去新疆建设电厂的工人的一起侃了起来。他们四个都是新乡人,这次去新疆负责建造电厂的煤斗——就是把煤块粉碎后,碾成粉末,送入炉中燃耗。具体到什么地方建设,他们要等到乌鲁木齐后拿到汽车票以后才知道,四个人都是技术工人,对电焊十分在行。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他们之间开起玩笑来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返璞归真。
这个白天,列车就是横穿甘肃的一天,从东部到西部,海拔越来越高。途径乌鞘岭隧道,20.5公里,一洞横穿东西,天堑变通途。晚上天还没黑就睡去了,7号凌晨4点到吐鲁番。
吐鲁番火车站见闻
凌晨四点多我俩下火车,赶快就到售票室买票。感受好像到了前线,进售票室都要过包检查,而且要挨个搜身,很多从东部过来的人都不满意这种做法。大声喧嚣,排队买票的时候,夹队的人比比皆是,不过我俩是不着急,虽然只有一个窗口,但是买完票以后也是等。终于到了五点半左右,我们俩才买到去库车的票,下午两点的火车。想去候车室等一会儿,因为我们的票是下午的,这会儿不让进候车室。
于是我俩就在火车站简易的广场上坐等天亮了。广场上一群群来自不同地区的采棉花大军,大多数都是河南人。我俩盯着天空东边的夜空盼望着日出,希望太阳可以早点给我们带了安全感。直到七点多,才发现东边的天空中有了一些强于广场灯光的趋势,太阳就要出来了。烦星星,厌月亮,到了八点左右,天终于蒙蒙亮了。
我们在火车站周围转了一下,通过对周围的观察,和出租车司机喊:“到吐鲁番市区。”我推测吐鲁番火车站离吐鲁番市区有相当的距离。后来在一个邮局看到了大河沿镇邮局,这使我决定不再乱走了,因为这里不是吐鲁番市区。
手机两块电池都已经没有电了,买了一个充电器。随后找了一家卖拉面的,饭店里面已经坐了一支20人左右的采棉大军,我们只好坐在屋子外面。不到两份钟,又来七八个人吃饭,不多久,只听屋里一个女的喊:“捡起来。”另一个女的喊:“不捡。”这两句话两个人重复喊了十几遍,声音越来越大,然后就听见扑扑通通的声音,两个人厮打到了一起。很快就被拉开了。一个女的喊道:“这家的服务员这个样,咱们去别家。”然后这七八个人就走了。老板进来,说了女服务员两句,那个服务员又和老板吵了起来。饭还没上来,搞得我留也不是,走也不是,最后吃完饭,我俩就赶快离开这种恐怖的氛围。
还要五六个小时火车才到,我们只好到了网吧,三块一个小时的电脑竟然慢得看优酷土豆网的视频保持两秒卡一下,缓冲五秒再播放两秒。上了三个小时,我们去吃罢午饭就进了候车室。
“采花大军”
从7号早上一下火车,我就发现广场上满是成群成群的来新疆采棉花的河南人。其中有一支是南召的,每支采棉花的队伍一般都是7-20人不等。他们都是在一起行动,好点的队伍有一两个男的在队伍里领军,增加队伍的后勤保障。
一般队伍的主力军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她们基本上最少带两个大包,背一个,提一个。绝大多数人来自农村,特别能吃苦,看到她们,会无缘无故的产生敬畏之心,和自己对比一下,一种抱头鼠窜的自卑油然而生。
油田的厨师
下午两点,我们上了火车,虽然票上打的是无座,但由于我们两个大男人,离开郑州是只带了四个袋子,这时又吃光了一个,剩三个袋子使我们和“采花大军”相比身轻如燕,率先走上火车,大片的空座成为了我们的猎物。
坐下不久后,一个挺着大肚子的男人坐在我的旁边,他是汉族的,会讲普通话,于是我们两个人便开始了海侃。他在克拉玛依油田做厨师,父母在轮台县,这次乘火车回去是帮家里摘香梨。我俩陆陆续续扯了几个小时,没少从他身上学东西。
这列火车被东方同志命名为旅游观光车,一是它是双层车,另一个原因是超慢,走走停停,740公里的路程,要走18个小时。平均时速45公里都不到,还好我和大厨师侃了好几个小时,临时停车了我也不着急。他提了三个大箱子,8号早上六点,我帮他提了一个送下火车,就此别过。
“地主的女儿”
上车后不久,在过道的另一边,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性因为打电话声音极大,很快就成为了周围最受关注的对象。她毫不顾忌周围的维族同胞,在电话中大骂对方是猪,而且十分巧妙的利用猪身上的每一个器官来骂电话那边的人。骂完一个人打电话再骂另一个,当时我就听得毛骨悚然,想到一个词:最毒不过妇人心。虽然周围坐的维族人基本都不通汉语,但从他们眼神中能看出他们对骂猪者的愤怒。
大概四五通电话过后,过去了一两个小时,她便和周围的人聊了起来。她说他们家今年种的棉花不多,才200亩,请了八个维族人帮忙采棉花,结果全跑了,现在她要赶快回库车县,帮家里重新找人采棉花。她明显对种植棉花的流程一清二楚,后来也给我讲了许多这方面的知识,从棉花的种子选择,到精密播种,最后的人工采摘。无论是价格方面的,还是技术方面的,她都表现得十分精通。8号早上,到了库车县我们一起下车后,打了一个招呼,一出站,我们就又成为了陌生人。
采棉花的小姑娘
在那个“地主女儿”的对面,坐着一个只有16岁来自民权的小姑娘,通过他俩的谈话,知道这个小姑娘初三都没上完,这次随父母来新疆是到库尔勒采棉花的,这个小姑娘是那种让人一看就觉得赏心悦目的人。至于为什么初三没上完就不上了我也没有分析出原因。
到了8号凌晨的时候,她问我几点了,我看了下,刚好一点。便告之她。随后她用浓重的河南口音问我对维族姑娘的印象,还有她们带的头巾是否好看,我都如实回答了她。记得最清楚的是她说:“我觉得维族的姑娘长里可排场。”后来快两点的时候,他妈把他叫走了,三点多到库尔勒他们便下车了。
8号早上见到了东方先生,除了肚子大了一点,别的没有一点变化。
生命中总有许多人匆匆从你身边走过,无论你们当时聊得多么投机,因为是过客,所以终究要迅速分开。有些时候既然注定一生只能见一次,那我们就应该学着阅人,而不是交往。因为有长久的,所以需要短暂的,对长久的亲人朋友应该珍惜,对短暂的过客就应该放得下。每次旅行途中遇侃大山的人,我从来不会主动要别人的联系方式,但是如果别人问我要联系方式,我就告诉他们。问我要过联系方式的陌生人现在有近百人,可实际联系过我的也就两三个人。因为是过客,所以很多人,我们只能和他们交谈一次,便再也不可能相见了,但为生活添些味道总比索然无味的要好很多。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