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育现状的动力在哪里
改变教育现状的动力在哪里
——沙龙内容整理与回顾
For程旭
活动持续两个小时,杨东平先生在这个沙龙的角色主要是主持人的身份,大量的交流机会留给了朱永新和梁晓燕。参加这个沙龙之前大致了解了一下三位,其中杨东平如你所说,确实在教育学这个领域非常有威望。
沙龙分为两部分,第一环节主要是杨东平抛出问题,由二位依次阐述各自的观点。这个环节持续了大概一个半小时,第二个环节就是听众针对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由三位学者给出自己的见地。
我简单的做了些笔记,大致的一些重要内容陈述如下。
杨先生整场的语言相对轻松而幽默,穿插于二位的言论当中,对于时间的掌控和节奏的把握还不错。他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大致是,中国当代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朱永新给出的答案相对大众化,即公平性的丧失。东部和西部之间的不公平,城市和县城、乡村彼此的不公平,同个城市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等等,杨先生还拿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的困境做了对比,资源过分集中于现役国家队队员,而不是广泛培养青少年足球的发展,相较于西方庞大的青少去年足球事业的发展,中国在这方面几乎不值得一提;这与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极为相似,优势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在东部、大城市、示范性重点学校,宛如抽水机一样吸干与之相对应的周边和附属,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教育两极分化,后患无穷。
而梁晓燕的观点挺独到的,她认为中国教育之所以如此举步维艰,症结在于内耗,上到上级教育部门,下到老师、学生、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包括学者、公共知识分子,都在抱怨,都在解析问题,彼此都在把问题归咎于对方群体,而自身并没有下决心去改变。教育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层面出了问题,国家的意识形态,老师、家长的利益动机,学生自身不敢于放逐自己、发现自我,而是按部就班,生怕有何闪失。梁晓燕的观点简而言之,教育领域的不同身份彼此之间的推诿和纠结,以及这些身份互相之间的联系所产生的复杂性,导致中国教育千疮百孔。
第二个问题是,教育的理想是什么。
杨先生给出的答案是幸福,朱永新和梁晓燕也极为认同。即让与教育相关的不同社会角色都感到幸福、快乐,而不是负担、苦难,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所生发的恐惧。这个时候我有点走神。(具体说了什么不太清楚了)
大概是第三个问题吧,接下来我已经无法明确分出问题的序列了。这个问题乃关于中国的教育理念。这个问题估计以你的专业学识和素养应该不陌生。杨先生其间有一句话,我不敢保证听得准确,大概意思就是杜威(这个是什么人?)早在二十世纪于西方发起了教育改革,不再以知识学科为中心,转而培养解决人之为人的问题,类似于我们现在提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现在的中国教育,整体上依旧停留于20世纪未改变前的阶段,即以知识本身为出发点,这样的结果导致,在这个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经济温饱已经大幅完善的社会当中,教育内容仅仅为少数人准备。
接下来谈到了阅读在教育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梁晓燕主要谈到了一些教育实践,以此来证明阅读的重要性,也列举了一些可测量的数据来支撑她的观点。而杨东平则从高等教育的角度谈了阅读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无限地相信阅读的力量,阅读的量与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精神层次的重要标尺。
在谈到目前一些前沿或者已经小有成就的教育活动这个问题的时候,三位谈到了安徽的鲁班木工学院、网络示范学院、立仁大学以及立仁图书馆,谈到了这些成果的一些背景资料和相关的教育人士,比如立仁的创办者毕业于背景大学,等等。南科大的创新是个好现象,但是可能步子迈得不够大,也可能是一些制度性上的硬伤(之前《南方周末》有一期做过南科大的现状,师资的募集确实令人堪忧)。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谈话是梁晓燕的言论。即精神上的成长带有偶然性,也就是,一个人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带有偶然性,这个过程也是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杨东平也提到的发现自我的过程。发现自我,需要摆脱束缚,需要不安于现状,需要勇气、碰撞。为什么我会对这个问题印象最深,因为我觉得这个现象发生在了我的身上。我在北京这两年来用传统标准来衡量就是没好好学习,我试图去碰撞、试图去摆脱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个过程太妈的痛苦、太心酸、太挫折。记得又一次我跟你说“欲望被启迪未必是福”,其实真的,有太多的人在北京迷失,放不下而又不得不,在人生最好的年华去拼命试图实现自己相信的价值,可是现实的力量之强大不是“只要只要……就能就能”这样口号就可以解决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上限,这个是客观事实,没什么值得反驳的。谁都会年轻的时候说,未来有无数的可能性,可真的就那么理想化吗?太多的束缚与羁绊了。
发现自我确实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如果它真的是教育理念最核心的东西,那么我认为我自己确实是在自我发现,自我教育。
三位学者说有个西部阳光计划什么的,杨先生开玩笑地说,建议大家多多参与这样的公益活动,有不少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另一半了。其实这个诱惑力真的蛮大的,不过细想想情理之中,既然都参加了这个活动,势必会有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这样的理念不局限于房子车子,而是一种跟定你的带有浪漫色彩的漂泊式的爱情。也许这样的漂泊更加牢靠。
提问环节笑点也挺多的。北师大提问的听众占到了一半以上,可见下面听众关心教育的人出自北师大的不在少数,我是个啥呀,哈哈。
梁晓燕女士推荐了一本书,大概叫《中国教育蓝皮书》。
文中肯定有谬误和遗漏,也有自己的观点和自己关于三位观点的理解。现场有包括吊臂摄像采集视频内容的设备,所以这场沙龙的视频应该不久会在网络上找得到。
——沙龙内容整理与回顾
For程旭
活动持续两个小时,杨东平先生在这个沙龙的角色主要是主持人的身份,大量的交流机会留给了朱永新和梁晓燕。参加这个沙龙之前大致了解了一下三位,其中杨东平如你所说,确实在教育学这个领域非常有威望。
沙龙分为两部分,第一环节主要是杨东平抛出问题,由二位依次阐述各自的观点。这个环节持续了大概一个半小时,第二个环节就是听众针对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由三位学者给出自己的见地。
我简单的做了些笔记,大致的一些重要内容陈述如下。
杨先生整场的语言相对轻松而幽默,穿插于二位的言论当中,对于时间的掌控和节奏的把握还不错。他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大致是,中国当代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朱永新给出的答案相对大众化,即公平性的丧失。东部和西部之间的不公平,城市和县城、乡村彼此的不公平,同个城市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等等,杨先生还拿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的困境做了对比,资源过分集中于现役国家队队员,而不是广泛培养青少年足球的发展,相较于西方庞大的青少去年足球事业的发展,中国在这方面几乎不值得一提;这与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极为相似,优势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在东部、大城市、示范性重点学校,宛如抽水机一样吸干与之相对应的周边和附属,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教育两极分化,后患无穷。
而梁晓燕的观点挺独到的,她认为中国教育之所以如此举步维艰,症结在于内耗,上到上级教育部门,下到老师、学生、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包括学者、公共知识分子,都在抱怨,都在解析问题,彼此都在把问题归咎于对方群体,而自身并没有下决心去改变。教育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层面出了问题,国家的意识形态,老师、家长的利益动机,学生自身不敢于放逐自己、发现自我,而是按部就班,生怕有何闪失。梁晓燕的观点简而言之,教育领域的不同身份彼此之间的推诿和纠结,以及这些身份互相之间的联系所产生的复杂性,导致中国教育千疮百孔。
第二个问题是,教育的理想是什么。
杨先生给出的答案是幸福,朱永新和梁晓燕也极为认同。即让与教育相关的不同社会角色都感到幸福、快乐,而不是负担、苦难,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所生发的恐惧。这个时候我有点走神。(具体说了什么不太清楚了)
大概是第三个问题吧,接下来我已经无法明确分出问题的序列了。这个问题乃关于中国的教育理念。这个问题估计以你的专业学识和素养应该不陌生。杨先生其间有一句话,我不敢保证听得准确,大概意思就是杜威(这个是什么人?)早在二十世纪于西方发起了教育改革,不再以知识学科为中心,转而培养解决人之为人的问题,类似于我们现在提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现在的中国教育,整体上依旧停留于20世纪未改变前的阶段,即以知识本身为出发点,这样的结果导致,在这个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经济温饱已经大幅完善的社会当中,教育内容仅仅为少数人准备。
接下来谈到了阅读在教育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梁晓燕主要谈到了一些教育实践,以此来证明阅读的重要性,也列举了一些可测量的数据来支撑她的观点。而杨东平则从高等教育的角度谈了阅读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无限地相信阅读的力量,阅读的量与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精神层次的重要标尺。
在谈到目前一些前沿或者已经小有成就的教育活动这个问题的时候,三位谈到了安徽的鲁班木工学院、网络示范学院、立仁大学以及立仁图书馆,谈到了这些成果的一些背景资料和相关的教育人士,比如立仁的创办者毕业于背景大学,等等。南科大的创新是个好现象,但是可能步子迈得不够大,也可能是一些制度性上的硬伤(之前《南方周末》有一期做过南科大的现状,师资的募集确实令人堪忧)。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谈话是梁晓燕的言论。即精神上的成长带有偶然性,也就是,一个人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带有偶然性,这个过程也是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杨东平也提到的发现自我的过程。发现自我,需要摆脱束缚,需要不安于现状,需要勇气、碰撞。为什么我会对这个问题印象最深,因为我觉得这个现象发生在了我的身上。我在北京这两年来用传统标准来衡量就是没好好学习,我试图去碰撞、试图去摆脱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个过程太妈的痛苦、太心酸、太挫折。记得又一次我跟你说“欲望被启迪未必是福”,其实真的,有太多的人在北京迷失,放不下而又不得不,在人生最好的年华去拼命试图实现自己相信的价值,可是现实的力量之强大不是“只要只要……就能就能”这样口号就可以解决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上限,这个是客观事实,没什么值得反驳的。谁都会年轻的时候说,未来有无数的可能性,可真的就那么理想化吗?太多的束缚与羁绊了。
发现自我确实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如果它真的是教育理念最核心的东西,那么我认为我自己确实是在自我发现,自我教育。
三位学者说有个西部阳光计划什么的,杨先生开玩笑地说,建议大家多多参与这样的公益活动,有不少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另一半了。其实这个诱惑力真的蛮大的,不过细想想情理之中,既然都参加了这个活动,势必会有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这样的理念不局限于房子车子,而是一种跟定你的带有浪漫色彩的漂泊式的爱情。也许这样的漂泊更加牢靠。
提问环节笑点也挺多的。北师大提问的听众占到了一半以上,可见下面听众关心教育的人出自北师大的不在少数,我是个啥呀,哈哈。
梁晓燕女士推荐了一本书,大概叫《中国教育蓝皮书》。
文中肯定有谬误和遗漏,也有自己的观点和自己关于三位观点的理解。现场有包括吊臂摄像采集视频内容的设备,所以这场沙龙的视频应该不久会在网络上找得到。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