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转!
当他们谈论电影时都在说些什么
文 老晃
1、赵半狄在说什么
无论中国电影怎样的伟大或者幼稚,事实是我们就在其中,认真工作,不计后果,暗自许下承诺。已经不止一次,十次八次,说过太多不满和自以为是的批评,回过头来都觉得很坏。
尽管如此,每当看到有悖常理的愚蠢,还是很难视作不见——有时候你只恨兜里没装着魔法石,一下打在肇事者头上,令其显出原形。
然而自由与民主之地,是不该拒绝和傻子一道吃饭的,更不能打他们。
地震,让中国人习惯于蜷缩的性格在一夜之间绽放,并不可避免地伴随少数病态者的抽搐,即使有足够心理准备,其猥琐也相当令人费解。
我说的不是“范跑跑”,这人我觉得有趣,可惜和电影八杆子打不着,著名词人王兆山也在名单之外,我想说的是著名行为非艺术贩卖者,赵半狄。
在荒诞透顶的“抵制《功夫熊猫》事件”之前,赵半狄带着他从浙江义乌小批发市场花15块人民币买来的玩具熊猫闯荡江湖,一直从事动机可疑但行为可爱的公益事业,内容从环境保护到针砭时弊不一而足。他的公众形象,也因此一直和一头小熊绑在一起,直到他和“他的朋友”想出了抵制《功夫熊猫》这个匪夷所思的点子。网上把实施这种行为的人,称为脑残。有一定道理。
和以往所有时令新闻一样,整个事件开始于一个恶作剧,结束于一场疲惫不堪的讨论。当所有声音终于再度含混不清的时候,另一则热门新闻自会应运而生。然而所有荒唐之中最荒唐的是,从来日理万机的广电总急(不要误会,这是我们对该机构行事风格的昵称),居然在事件中推波助澜,堂而皇之地安排接见了恶作剧赵先生,这一接见不可避免地带有妥协性质,并最终导致院线经理们无奈地推迟了《功夫熊猫》在四川的上映。
拿自己的无聊让公众消遣和消费,这本是可歌可泣的事业,但抵制《功夫熊猫》和抵制家乐福相比,实在更为荒谬和缺乏诗意,人人都明白,遭受损失的最终不可能是好莱坞,充其量是四川院线首轮发行的收入。即便院线不值得同情,那稀里糊涂卷进这场闹剧的四川观众,也实在应该窝火——不经意间,利用公众逐渐退烧的同情心,傻子们伙同媒体,又把他们消费了一次。
如果中国人只会胡闹,那么全世界最会搞抗议的,就只能是韩国人。
2、贾樟柯在说什么
很遗憾,没能响应贾樟柯的号召,去看《24城记》,原因是我就纳了闷儿了,怎么什么事儿都能和捐款扯上关系?要知道,混搭,很容易造成情感上的混淆。
我为此付出的代价是,至今没看这部电影,以至失去了评论文本的资格。
据那些去看电影的人讲,这部电影的意义超越了电影本身,贾樟柯不仅找到了一条有迹可循的新型融资方式,还“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史做出了严肃思考。”
这一度让我很后悔,以为错过了一个巧妙融入情节的《铁西区》。
不用看电影,我也知道贾樟柯的高明,在于他唤醒集体记忆的时候,越来越懂得拿捏分寸。我猜他会一辈子这么干下去,尽管这不像真正的大师所为,但如果作品能像《三峡好人》一样纯粹而饱满,我也打算心服口服。然而据说不是。
北京有个影评人叫张小北,向来心直口快,他就敢说“这是我看过的最糟糕的贾樟柯电影。”考虑到这家伙我认识多年,没有理由不相信他的判断,尤其是当他说,“我看到的是一个上气不接下气的东西,浮皮潦草的纪录部分,和做作的剧情部分生硬地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片子中,演员的任何表演都非常可笑,虽然她们很努力,但在纪录部分的对比下,她们的表演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矫揉造作。”
这是可以想象的错误。
小北的文章,在具体分析和批评了影片在纪录和表演两者不可对接造成的错位(我也听到有截然相反的意见)之后,把观点落在这儿,“如果把《三峡好人》也算上的话,贾樟柯已经是第三次干这种事了——《无用》、《24城记》都是拿了品牌的钱,兜兜转转地又想做艺术又要做宣传。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很糟糕的趋势。”
很同意最后一句话。这话使我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不喜欢这部电影,和越来越不喜欢贾樟柯。
贾樟柯和张艺谋代表着(中国电影的)两种成功,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其实是两种妥协、两种投机。
3、徐克在说什么
徐克拍了《深海寻人》,不幸我看得早,结果足足一个多月,一想起来就气得想乐。这电影,怎么会是徐克拍的?
终于等到影片上映,香港影评人列孚先生写文章大赞徐克,叫人大跌眼镜。说实话,文章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即使我非常欣赏的内地影评人红鱼先生,再次使用其恰到好处的狡黠,选择了一种谁也无法反驳的理由巧妙为徐克开脱——他把《深海寻人》的混乱支离、语焉不详,统统解释成徐克个人情感大波动的反映,《深海寻人》的“难看”,也很难叫人立刻原谅。
但他说的实在有鼻子有眼,更重要的是,行文煞是好看,他是这么讲的,“不是老怪拍不出来,而是他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毕竟,前半辈子讲的,都是别人的刻骨铭心,而这一次他要拍的,则是自己的故事。而这部看似神神鬼鬼的《深海寻人》,其实是他在为自己的一段长达三十年的感情作结。而两个人之间的个中况味,本就不足对外人道。所以,也许在我们看来,这部《深海寻人》只不过是一部加强版的《蝴蝶飞》,但徐克自己却并不在乎外界的讥讽——也许,这部电影,他本就是只拍给一个女人看的。”
这个解释究竟有多少是浪漫的猜测和想象,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去考证,但思来想去,唯有接受,才顿感释然。还是继续喜欢徐克吧。为什么不呢?
这个典故很自然地让我想到拍《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时的张艺谋,当时张艺谋和巩俐正逢情变,身心俱疲。那电影也相当难看,满是昏聩的迷茫。
一部电影拍砸了,总有理由,可有时候电影的有趣,竟然也能蕴藏于此。奇妙。
4、吴宇森在说什么
《赤壁》失火是本月一大新闻,作为制片人,张家振很无奈,他的解释是,负责烟效的韩国人放了火就跑了,直接导致了这起事故。听上去像个笑话,但笑话里死了人,没有人还笑得出来。
吴宇森很沮丧,推掉许多工作,连答应好给我们的专访,也婉言拒绝了。我们理解。
然而没有人真的看重这条新闻,就好像,没人真的能体会吴宇森此时的心情——他必须硬着头皮把下面的事情全做完。上帝啊,这是多么缺乏快感的一次拍电影的经历啊。
这则新闻背后,暴露的当然是中国电影工业基础的断裂。这是老话题,所有人都不爱听。
中国电影快速发展了十年,最着急的一件事,就是搭上全球化的快车。市场越做越大,银幕数逐年递增,票房、票价水涨船高……自上而下的改革,一直倾向于把力量用在做大市场上,好像市场形成了,市场化自然能解决各个技术关节的破裂,是水到渠成的事。但现实是,这么做的隐患正在越来越频繁地暴露出来,如同本末倒置、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守株待兔、杀鸡取卵……
可见所有的寓言,都白写了。
5、陈可辛在说什么
上海电影节的“发现中国电影资本市场”论坛上,陈可辛再次对国内电影市场过分朝大片集中表示忧虑,他认为“中国目前的本土市场,不足以支撑超一亿元投资的大片。”
说这话可是要得罪人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任何行业的大发展都要求速战速决,因为慢,不足以体现大国崛起。
但陈可辛却认为,目前国内电影市场的这种现状,不但危险,而且限制了导演创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还有小片;90年代要么是很大的片子,要么是很小很偏的小片;新世纪很偏的小片也被影院淘汰了。我们要拍一种可能不是导演擅长的题材,才能占领市场。如果能在达到目前票房的前提下,把成本降下来,我们就可以远离香港电影这20年的噩梦。一个国家的电影要发展,一定要它本身的购买力足够支持这部电影的成本,这样才能多元化,才不会一窝蜂去拍大片。”
我相信陈可辛的忧虑不是针对《赤壁》的。
我更相信,有梦和利益驱动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电影。而且全是大片。
6、陈丹青在说什么
画家陈丹青在出席上海电影节“主席论坛”的时候,也说了几句话,被媒体翻译成“对内地影片的评价并不高,认为第五代统治中国影坛的时间太长,十年后也未必出得了杨德昌、蔡明亮那样水准的影片。”翻译水平有限。
我其实更看重陈丹青的另一个观点,他说“性、欲望、暴力,一直是广电总局的禁拍题材,而这些其实才是电影的灵魂,这些元素是‘正视普通市民的生活,正视大马路上的生活的结果’”。
翻译仍有断章取义的可能,不过我理解了他的意思。
陈丹青以一个局外人的轻松,道出当代电影人最常见的心绞痛——我们只能在带着镣铐跳钢管舞和闭着眼睛做团体操之间,二选其一。这怎么可能拍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库布里克早在从影之初就明白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对电影来说,拍什么比怎么拍更重要。他从没在这件事上走过弯路,而中国电影,几十年来,却一直在这个问题上徒绕迷宫。
我又在龃龉体制?别开玩笑了,这玩笑一点儿也不可笑。
文 老晃
1、赵半狄在说什么
无论中国电影怎样的伟大或者幼稚,事实是我们就在其中,认真工作,不计后果,暗自许下承诺。已经不止一次,十次八次,说过太多不满和自以为是的批评,回过头来都觉得很坏。
尽管如此,每当看到有悖常理的愚蠢,还是很难视作不见——有时候你只恨兜里没装着魔法石,一下打在肇事者头上,令其显出原形。
然而自由与民主之地,是不该拒绝和傻子一道吃饭的,更不能打他们。
地震,让中国人习惯于蜷缩的性格在一夜之间绽放,并不可避免地伴随少数病态者的抽搐,即使有足够心理准备,其猥琐也相当令人费解。
我说的不是“范跑跑”,这人我觉得有趣,可惜和电影八杆子打不着,著名词人王兆山也在名单之外,我想说的是著名行为非艺术贩卖者,赵半狄。
在荒诞透顶的“抵制《功夫熊猫》事件”之前,赵半狄带着他从浙江义乌小批发市场花15块人民币买来的玩具熊猫闯荡江湖,一直从事动机可疑但行为可爱的公益事业,内容从环境保护到针砭时弊不一而足。他的公众形象,也因此一直和一头小熊绑在一起,直到他和“他的朋友”想出了抵制《功夫熊猫》这个匪夷所思的点子。网上把实施这种行为的人,称为脑残。有一定道理。
和以往所有时令新闻一样,整个事件开始于一个恶作剧,结束于一场疲惫不堪的讨论。当所有声音终于再度含混不清的时候,另一则热门新闻自会应运而生。然而所有荒唐之中最荒唐的是,从来日理万机的广电总急(不要误会,这是我们对该机构行事风格的昵称),居然在事件中推波助澜,堂而皇之地安排接见了恶作剧赵先生,这一接见不可避免地带有妥协性质,并最终导致院线经理们无奈地推迟了《功夫熊猫》在四川的上映。
拿自己的无聊让公众消遣和消费,这本是可歌可泣的事业,但抵制《功夫熊猫》和抵制家乐福相比,实在更为荒谬和缺乏诗意,人人都明白,遭受损失的最终不可能是好莱坞,充其量是四川院线首轮发行的收入。即便院线不值得同情,那稀里糊涂卷进这场闹剧的四川观众,也实在应该窝火——不经意间,利用公众逐渐退烧的同情心,傻子们伙同媒体,又把他们消费了一次。
如果中国人只会胡闹,那么全世界最会搞抗议的,就只能是韩国人。
2、贾樟柯在说什么
很遗憾,没能响应贾樟柯的号召,去看《24城记》,原因是我就纳了闷儿了,怎么什么事儿都能和捐款扯上关系?要知道,混搭,很容易造成情感上的混淆。
我为此付出的代价是,至今没看这部电影,以至失去了评论文本的资格。
据那些去看电影的人讲,这部电影的意义超越了电影本身,贾樟柯不仅找到了一条有迹可循的新型融资方式,还“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史做出了严肃思考。”
这一度让我很后悔,以为错过了一个巧妙融入情节的《铁西区》。
不用看电影,我也知道贾樟柯的高明,在于他唤醒集体记忆的时候,越来越懂得拿捏分寸。我猜他会一辈子这么干下去,尽管这不像真正的大师所为,但如果作品能像《三峡好人》一样纯粹而饱满,我也打算心服口服。然而据说不是。
北京有个影评人叫张小北,向来心直口快,他就敢说“这是我看过的最糟糕的贾樟柯电影。”考虑到这家伙我认识多年,没有理由不相信他的判断,尤其是当他说,“我看到的是一个上气不接下气的东西,浮皮潦草的纪录部分,和做作的剧情部分生硬地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片子中,演员的任何表演都非常可笑,虽然她们很努力,但在纪录部分的对比下,她们的表演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矫揉造作。”
这是可以想象的错误。
小北的文章,在具体分析和批评了影片在纪录和表演两者不可对接造成的错位(我也听到有截然相反的意见)之后,把观点落在这儿,“如果把《三峡好人》也算上的话,贾樟柯已经是第三次干这种事了——《无用》、《24城记》都是拿了品牌的钱,兜兜转转地又想做艺术又要做宣传。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很糟糕的趋势。”
很同意最后一句话。这话使我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不喜欢这部电影,和越来越不喜欢贾樟柯。
贾樟柯和张艺谋代表着(中国电影的)两种成功,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其实是两种妥协、两种投机。
3、徐克在说什么
徐克拍了《深海寻人》,不幸我看得早,结果足足一个多月,一想起来就气得想乐。这电影,怎么会是徐克拍的?
终于等到影片上映,香港影评人列孚先生写文章大赞徐克,叫人大跌眼镜。说实话,文章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即使我非常欣赏的内地影评人红鱼先生,再次使用其恰到好处的狡黠,选择了一种谁也无法反驳的理由巧妙为徐克开脱——他把《深海寻人》的混乱支离、语焉不详,统统解释成徐克个人情感大波动的反映,《深海寻人》的“难看”,也很难叫人立刻原谅。
但他说的实在有鼻子有眼,更重要的是,行文煞是好看,他是这么讲的,“不是老怪拍不出来,而是他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毕竟,前半辈子讲的,都是别人的刻骨铭心,而这一次他要拍的,则是自己的故事。而这部看似神神鬼鬼的《深海寻人》,其实是他在为自己的一段长达三十年的感情作结。而两个人之间的个中况味,本就不足对外人道。所以,也许在我们看来,这部《深海寻人》只不过是一部加强版的《蝴蝶飞》,但徐克自己却并不在乎外界的讥讽——也许,这部电影,他本就是只拍给一个女人看的。”
这个解释究竟有多少是浪漫的猜测和想象,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去考证,但思来想去,唯有接受,才顿感释然。还是继续喜欢徐克吧。为什么不呢?
这个典故很自然地让我想到拍《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时的张艺谋,当时张艺谋和巩俐正逢情变,身心俱疲。那电影也相当难看,满是昏聩的迷茫。
一部电影拍砸了,总有理由,可有时候电影的有趣,竟然也能蕴藏于此。奇妙。
4、吴宇森在说什么
《赤壁》失火是本月一大新闻,作为制片人,张家振很无奈,他的解释是,负责烟效的韩国人放了火就跑了,直接导致了这起事故。听上去像个笑话,但笑话里死了人,没有人还笑得出来。
吴宇森很沮丧,推掉许多工作,连答应好给我们的专访,也婉言拒绝了。我们理解。
然而没有人真的看重这条新闻,就好像,没人真的能体会吴宇森此时的心情——他必须硬着头皮把下面的事情全做完。上帝啊,这是多么缺乏快感的一次拍电影的经历啊。
这则新闻背后,暴露的当然是中国电影工业基础的断裂。这是老话题,所有人都不爱听。
中国电影快速发展了十年,最着急的一件事,就是搭上全球化的快车。市场越做越大,银幕数逐年递增,票房、票价水涨船高……自上而下的改革,一直倾向于把力量用在做大市场上,好像市场形成了,市场化自然能解决各个技术关节的破裂,是水到渠成的事。但现实是,这么做的隐患正在越来越频繁地暴露出来,如同本末倒置、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守株待兔、杀鸡取卵……
可见所有的寓言,都白写了。
5、陈可辛在说什么
上海电影节的“发现中国电影资本市场”论坛上,陈可辛再次对国内电影市场过分朝大片集中表示忧虑,他认为“中国目前的本土市场,不足以支撑超一亿元投资的大片。”
说这话可是要得罪人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任何行业的大发展都要求速战速决,因为慢,不足以体现大国崛起。
但陈可辛却认为,目前国内电影市场的这种现状,不但危险,而且限制了导演创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还有小片;90年代要么是很大的片子,要么是很小很偏的小片;新世纪很偏的小片也被影院淘汰了。我们要拍一种可能不是导演擅长的题材,才能占领市场。如果能在达到目前票房的前提下,把成本降下来,我们就可以远离香港电影这20年的噩梦。一个国家的电影要发展,一定要它本身的购买力足够支持这部电影的成本,这样才能多元化,才不会一窝蜂去拍大片。”
我相信陈可辛的忧虑不是针对《赤壁》的。
我更相信,有梦和利益驱动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电影。而且全是大片。
6、陈丹青在说什么
画家陈丹青在出席上海电影节“主席论坛”的时候,也说了几句话,被媒体翻译成“对内地影片的评价并不高,认为第五代统治中国影坛的时间太长,十年后也未必出得了杨德昌、蔡明亮那样水准的影片。”翻译水平有限。
我其实更看重陈丹青的另一个观点,他说“性、欲望、暴力,一直是广电总局的禁拍题材,而这些其实才是电影的灵魂,这些元素是‘正视普通市民的生活,正视大马路上的生活的结果’”。
翻译仍有断章取义的可能,不过我理解了他的意思。
陈丹青以一个局外人的轻松,道出当代电影人最常见的心绞痛——我们只能在带着镣铐跳钢管舞和闭着眼睛做团体操之间,二选其一。这怎么可能拍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库布里克早在从影之初就明白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对电影来说,拍什么比怎么拍更重要。他从没在这件事上走过弯路,而中国电影,几十年来,却一直在这个问题上徒绕迷宫。
我又在龃龉体制?别开玩笑了,这玩笑一点儿也不可笑。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