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仿 Bootleg 電 影 真 假 難 分
仿 Bootleg 電 影 真 假 難 分
要為周四(8月21日)上映的《七人一個卜戴倫》判別電影類型,相當不容易——它既不能被界定為紀錄片,也當然稱不上是歌舞片,但說成是普通的劇情片,又似乎漠視了電影展示的拼貼式內容,而不是起承轉合的流程。不過,假若把此片跟同樣糅合了大量現場表演,如《Control》、《情慾九歌》、《24 Hour Party People》等「銀幕嗓音」並列起來,大可梳理出一種「Bootleg電影」的發展脈絡。
《七人一個卜戴倫》以六個演員飾演七個卜戴倫,包括有姬蒂白蘭芝的雌雄莫辨反串造型,以及黑人童星馬格斯卡法連扮演出走教導所、打算背覑一支結他走天涯的熱血小孩。電影的七個面向拼湊出卜戴倫的複雜性和多個面貌,同時深化了這位殿堂級搖滾詩人的內涵。所以,此片不僅顛覆了電影類型,還顛覆了角色的性別、種族身分。
事實上,《七人一個卜戴倫》的英文片名《I'm Not There》,之前僅得1959年的Bootleg版本流傳,並未收錄在卜戴倫正式出版的專輯裏。筆者在文首稱《七人一個卜戴倫》是Bootleg電影,絕非無中生有。
若嫌《七人一個卜戴倫》搖滾味太濃烈,剛在今年4月公映、憑插曲《Falling Slowly》贏得今屆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獎的《一奏傾情》,可能更適合普羅大眾的脾胃。The Frames主音Glen Hansard化身成在街頭賣唱的男主角,他在片中多幕街頭表演、與女主角在錄音室夾Band的片段,令《一奏傾情》的Bootleg電影質感,若隱若現。
所謂的Bootleg,原解作「私釀的酒」,後來演變成「未經授權的出版品」。若寫進音樂字典裏,Bootleg泛指聽眾在 Live Gig上扛覑錄影機,偷偷拍攝,然後大量複製,繼而發售。由於早年歐洲很多國家的出版法管制比較寬鬆,雖然Bootleg未獲授權,但樂迷毫不介意,仍對它們趨之若鶩,特別是外地樂迷,因為他們鮮有機會越洋欣賞心儀樂隊的演出。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爵士樂、歌劇的Bootleg已經出現,比搖滾樂的Bootleg誕生得還要早。根據Clinton Heylin的著作《Bootleg: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Other Recording Industry》,搖滾樂的首張Bootleg,就是卜戴倫雙碟Bootleg《The Great White Wonder》,此片在1969年開始在地下音樂市場流傳。
卜戴倫的音樂,開啟了日後的Bootleg文化,影響深遠,今天紀念卜戴倫的Bootleg電影,大搖大擺在銀幕上放映,也就更添意義和合法性。
披覑音樂「糖衣」的Bootleg電影,儼如一部有影像、有劇本的「Soundtrack」作品,視、聽享受俱備。不少評論指出,2004年的《情慾九歌》,根本就是搖滾樂的Bootleg合輯,導演米高.溫達波頓找來Primal Scream、Super Furry Animals、Franz Ferdinand、BRMC等著名樂團的現場表演,剪輯成戲。
跟《七人一個卜戴倫》相似,《情慾九歌》堆疊多個樂隊的現場表演,並配合火辣辣的性愛片段,穿插在九個段落裏,使內容變得支離破碎,連貫度欠奉。
米高.溫達波頓在兩年前還執導過另一套Bootleg電影《24 Hour Party People》,作品同樣以仿紀錄片的形式磘事,以鏡頭捕捉英國著名獨立廠牌Factory Records老闆Tony Wilson的一生。
於去年8月逝世的Tony Wilson,也在另一套Bootleg電影《Control》「亮相」,這次他還擔任這電影的聯合監製。《Control》是上世紀八十年代,Post Punk鼻祖Joy Division已故主音Ian Curtis的自傳,編劇Matt Greenhalgh除鎖定訪問對象為把Joy Division簽歸旗下的Tony Wilson外,還走訪了Ian Curtis的前度女友Annik Honor?晹和遺孀Deborah Curtis,增加這套紀錄片/Bootleg電影的真實性。
嚴格來說,由六位演員模擬出卜戴倫生活片段的《七人一個卜戴倫》,或許只算是「仿Bootleg電影」,但事實上,Bootleg的本質根本就是真假難分,而類似的「仿Bootleg電影」亦數之不盡。
《粉紅色的一生》瑪莉安歌箨娜演活了法國一代歌后「小雲雀」伊蒂琵雅芙,她維肖維妙地現場獻唱,觀眾明知「小雲雀」是假貨,但仍然感動落淚,而年輕觀眾的「小雲雀」憶記,就這樣給電影創造了。《低清老翻王》主角召集左鄰右里作「全民老翻」,虛構出傳奇爵士樂手Fats Waller的表演片段,也甚有仿Bootleg電影的味道。執導此片的法國鬼才導演米高.歌治,就是因替Radiohead、Bj?胺rk、Sin?晹 ad O'Connor、Beck、The Chemical Brothers等星級搖滾單位製作MTV而成名,難怪電影的Bootleg味那麼濃烈。
事實上,Bootleg真假難分,未放進錄影機前,是否跟封面相符也說不定,但正因賣一張少一張,死硬派Fans仍然為之瘋狂。這也是活在地下世界的Bootleg施布的獨特迷惑術。
2008-08-19 星島日報
要為周四(8月21日)上映的《七人一個卜戴倫》判別電影類型,相當不容易——它既不能被界定為紀錄片,也當然稱不上是歌舞片,但說成是普通的劇情片,又似乎漠視了電影展示的拼貼式內容,而不是起承轉合的流程。不過,假若把此片跟同樣糅合了大量現場表演,如《Control》、《情慾九歌》、《24 Hour Party People》等「銀幕嗓音」並列起來,大可梳理出一種「Bootleg電影」的發展脈絡。
《七人一個卜戴倫》以六個演員飾演七個卜戴倫,包括有姬蒂白蘭芝的雌雄莫辨反串造型,以及黑人童星馬格斯卡法連扮演出走教導所、打算背覑一支結他走天涯的熱血小孩。電影的七個面向拼湊出卜戴倫的複雜性和多個面貌,同時深化了這位殿堂級搖滾詩人的內涵。所以,此片不僅顛覆了電影類型,還顛覆了角色的性別、種族身分。
事實上,《七人一個卜戴倫》的英文片名《I'm Not There》,之前僅得1959年的Bootleg版本流傳,並未收錄在卜戴倫正式出版的專輯裏。筆者在文首稱《七人一個卜戴倫》是Bootleg電影,絕非無中生有。
若嫌《七人一個卜戴倫》搖滾味太濃烈,剛在今年4月公映、憑插曲《Falling Slowly》贏得今屆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獎的《一奏傾情》,可能更適合普羅大眾的脾胃。The Frames主音Glen Hansard化身成在街頭賣唱的男主角,他在片中多幕街頭表演、與女主角在錄音室夾Band的片段,令《一奏傾情》的Bootleg電影質感,若隱若現。
所謂的Bootleg,原解作「私釀的酒」,後來演變成「未經授權的出版品」。若寫進音樂字典裏,Bootleg泛指聽眾在 Live Gig上扛覑錄影機,偷偷拍攝,然後大量複製,繼而發售。由於早年歐洲很多國家的出版法管制比較寬鬆,雖然Bootleg未獲授權,但樂迷毫不介意,仍對它們趨之若鶩,特別是外地樂迷,因為他們鮮有機會越洋欣賞心儀樂隊的演出。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爵士樂、歌劇的Bootleg已經出現,比搖滾樂的Bootleg誕生得還要早。根據Clinton Heylin的著作《Bootleg: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Other Recording Industry》,搖滾樂的首張Bootleg,就是卜戴倫雙碟Bootleg《The Great White Wonder》,此片在1969年開始在地下音樂市場流傳。
卜戴倫的音樂,開啟了日後的Bootleg文化,影響深遠,今天紀念卜戴倫的Bootleg電影,大搖大擺在銀幕上放映,也就更添意義和合法性。
披覑音樂「糖衣」的Bootleg電影,儼如一部有影像、有劇本的「Soundtrack」作品,視、聽享受俱備。不少評論指出,2004年的《情慾九歌》,根本就是搖滾樂的Bootleg合輯,導演米高.溫達波頓找來Primal Scream、Super Furry Animals、Franz Ferdinand、BRMC等著名樂團的現場表演,剪輯成戲。
跟《七人一個卜戴倫》相似,《情慾九歌》堆疊多個樂隊的現場表演,並配合火辣辣的性愛片段,穿插在九個段落裏,使內容變得支離破碎,連貫度欠奉。
米高.溫達波頓在兩年前還執導過另一套Bootleg電影《24 Hour Party People》,作品同樣以仿紀錄片的形式磘事,以鏡頭捕捉英國著名獨立廠牌Factory Records老闆Tony Wilson的一生。
於去年8月逝世的Tony Wilson,也在另一套Bootleg電影《Control》「亮相」,這次他還擔任這電影的聯合監製。《Control》是上世紀八十年代,Post Punk鼻祖Joy Division已故主音Ian Curtis的自傳,編劇Matt Greenhalgh除鎖定訪問對象為把Joy Division簽歸旗下的Tony Wilson外,還走訪了Ian Curtis的前度女友Annik Honor?晹和遺孀Deborah Curtis,增加這套紀錄片/Bootleg電影的真實性。
嚴格來說,由六位演員模擬出卜戴倫生活片段的《七人一個卜戴倫》,或許只算是「仿Bootleg電影」,但事實上,Bootleg的本質根本就是真假難分,而類似的「仿Bootleg電影」亦數之不盡。
《粉紅色的一生》瑪莉安歌箨娜演活了法國一代歌后「小雲雀」伊蒂琵雅芙,她維肖維妙地現場獻唱,觀眾明知「小雲雀」是假貨,但仍然感動落淚,而年輕觀眾的「小雲雀」憶記,就這樣給電影創造了。《低清老翻王》主角召集左鄰右里作「全民老翻」,虛構出傳奇爵士樂手Fats Waller的表演片段,也甚有仿Bootleg電影的味道。執導此片的法國鬼才導演米高.歌治,就是因替Radiohead、Bj?胺rk、Sin?晹 ad O'Connor、Beck、The Chemical Brothers等星級搖滾單位製作MTV而成名,難怪電影的Bootleg味那麼濃烈。
事實上,Bootleg真假難分,未放進錄影機前,是否跟封面相符也說不定,但正因賣一張少一張,死硬派Fans仍然為之瘋狂。這也是活在地下世界的Bootleg施布的獨特迷惑術。
2008-08-19 星島日報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