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業力顯化之考境的對治來化解業力與增長福德的殊勝
這一次在台中,跟弟子們分享一些心得。因為台北這邊的弟子們,對於我們這個法門,應該有些經驗。什麼樣的經驗呢?就是所謂考境的經驗。所謂的考境,當然是因果業力重報輕受的一些經驗。什麼叫重報輕受呢?就是說當因緣果報,如果來的時候,可能我們會遭到很嚴重,或是比較嚴重的,身語意所受的災難、果報的現行。但今天因為我們願意好,好地修行,所以它就會轉為重報輕受的逆境(逆緣)出來,那這個逆緣呢,是讓我們看到我們自己內心的法有融入多少。怎麼說呢,就是當這些逆緣出現的時候,你是用什麼樣的心來處理這個境,那就是說,當時你的心是用什麼法來處理。是用所謂的稱譏、利衰、毀譽、苦樂的世間八法來處理、用人的情緒在處理,或是你用佛法來處理、用因果的思維理路來處理。也就是當逆緣來的時候,你是要用種善的因去處理,還是用種惡因去處理。如果是用種善因去處理,那麼就會用的慈悲思維,因為知道這是因果的現行。身為行者的我們,該要安住心去承受,同時用慈悲的心去包容,用忍辱的心去化解。如果是用逆緣來處理、用種惡因的方式來處理,那就是會與貪瞋癡相應。貪,繼續貪下去;瞋,繼續瞋下去;愚癡呢?繼續愚癡下去。這樣的話,這個境不但化解不掉,而且還會變成真的受報,那就不叫考境了喔!那就叫做因果業力的顯化與現行。到時候就黏住了,甩不開。
我們是一個兼具冥陽救苦的法門,當你有善願力的時候,你的冤親債主也知道,幽冥世界也知道,所以你的冤親債主會巴住你,看著你真做得到嗎?你真的要嗎?那你考得過考不過?或是說修得到修不到?這差別在哪裡?因為我們在遇到逆境來的時候,多數都是比較容易用自己的脾氣在面對,用我慢來面對。一旦是這樣的話,可能會因為這個境,反而又變的更糟,招致新的業力又跑出來,化解不掉,而且又更增長貪瞋癡之境,反而感得後面的苦更多。因為,當我們的心用貪瞋癡去對治的時候,就是已經面對逆緣了,還用貪瞋癡去處理。這樣的話呢,過去已經夠苦了,結果未來又更苦,因為一直用貪瞋癡在加劇業果,這樣就會怎麼樣呢?就會讓這個境,還是轉不動,沒有辦法感得現世報,福報善根永遠沒有辦法在眼前就受用。在我們這法門,有一個很大的殊勝點,就是在佛菩薩與上師三寶的加持下,如果我們對法很融入,那我們修行所用功的善根可以很快的現行,來幫助你現在的苦化解。一般的行門做不到這麼快,一般修行要感得到果報,大部分都是要來世報,或多世報,乃至多生累劫以後才報。賢愚經的課程上到現在,大家就知道說,有些因緣的發生都是在過去的、累世以前所種的因,或是說更久、無量阿僧祇劫以前所發生的因,而現在才能感得這個果報。
可是,我們為什麼可以這麼快?那是因為,我們這裡有很大的、很殊勝的法門,那就是菩提心的教導、菩提心的引導。這可以說是所有佛法當中的最精要,就是菩提心。所以如果我們一心對法願意調伏,那我們的苦很快能夠解掉。更終歸的是說,我們的心對著境的時候,要用法,不能用我們的脾氣。用脾氣,佛法就幫不到你。要現世報,很難!要眼前的現世報,很難!不是佛祖的法不夠威力,是你自己的緣不具足。如果我們今天很希望佛法趕快給我們什麼?幫助我們什麼?那就要記得要回過頭,去看自己的心是怎麼樣?有沒有用法?佛要加持我們,福報要給我們,祂很願意做,佛菩薩多生累劫以來都是在布施給眾生的,所以說,祂一定願意做,祂不會不肯做。可是呢?我們自己法量夠嗎?有沒有這樣的一個法的作為出來?你有,佛才能幫你啊!如果沒有,佛祖怎麼給你?佛不可能平白給你呀!那你說,要麼樣讓佛看到你有法量?也讓你的冤親債主看到你,真的跟之前會造業的你不一樣,怎麼看到呢?就是當考境來的時候,你的心,是用法,懂得用慈悲,懂得用因緣觀,懂得離貪瞋癡囉!這樣子的話,佛祖看到了,護法也看到了,你的冤親債主更看到了,他就相信你以後會有功德給他,不會再是以前那個貪瞋癡的你,這樣冤親債主也願意鬆手,從這個境給到他福報。佛也看到你真的心念已經轉了,跟以前的你已經不一樣,那這樣這個苦,你自己的苦,才會很快化解。自己想要承辦的願力、想要相助佛事業的願力,也就會成辦了。
所以呀!在我們的修行這條路上,很重要的一點該要去注意的,我們不能只是眼睛貓貓看(一直盼望),希望佛給我們什麼?佛菩薩祂絕對肯給,絕對肯幫你,可是最重要的因素還在自己。自己有沒有融入法?自己有沒有具備這樣的福?跟這樣的慧?幫助自己把惡業給消掉?所以在對治境的時候,你願意這樣來思維自己,很努力很努力地把心安住這個法上面,是很要緊的喔!要不然,很容易怎樣呢?隨波而逐流,也就是你在境當下所體現出來的是一個修行人?還是一個凡夫?差別在哪裡呢?就是對治境的時候,你是把自己安在一個凡夫的位置?還是把自己安在一個修行人的位置?很多時候當我們在聽法的當下,可能都很融入、都很用心的在聽。但是,因為修行的功夫不夠成熟,所以往往境來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掉回到凡夫的那個位置上去。平常好好的時候都沒問題,可是在遇到境來的時候,往往就會忘掉,會把自己這個修行人的想法丟掉。會變成我慢最大、脾氣也最大,甚至乾脆放棄最大,比較沒有想盡辦法說:「哎!不行,我這心弄丟了,要趕快拉回來呀!」那這時候該怎麼辦?真的弄丟了,或是說對治境迷惘掉了怎麼辦?要不要關門在家裡,我好好悶一段時間好了,然後道場也不去了,好好悶著頭在家裡,自己消化掉,等消化了再說。但是可以這樣子處理嗎?最近有些弟子就可愛到這樣?實在是一段時間都沒看到人了,那我就打電話去找,他們的用心還真賢孝啊!他們回答說:「師父!等我理出個頭緒後再出現於道場。」聽起來很好啊!願意自己去承擔,讓自己去消化。為弟子者能如此賢孝的發心,讓為師者倍覺感動!可是這樣做對自己有沒有幫助呢?其實是沒有幫助的,這個時候才真正要找上師來幫忙化解,若是陷在苦中,就要找幫你救苦的人,不要自己去消化。遇到了苦、被煎熬到了,就一直翻不了身、過不了關,心老卡住在那裡,或是還在揪心、還在痛苦的時候怎麼辦呢?要退道給他看嗎?退道的話呢?那冤親債主就會額掌稱慶說:「好哇!好哇!好哇!」就像我們在之前上《賢愚經》的時候,在其中的月光王頭施品的前面部份就講到:佛陀祂要住世的話,那是這些徒弟會額掌稱慶;佛要入滅呢?就魔王會額掌稱慶,很開心的這樣。我們如果要退道呢?那冤親債主是額掌稱慶說:「好哇!好哇!太棒了!你要不這樣的話,你的果報就找不到你了。」可是你要是遇到了考境反而更增長道念,把逆境當成是助道的友伴,那你的道心更堅固,這樣一來,就轉變成佛菩薩來為你額掌稱慶,說道:「你不錯啊!跟以前的你真不一樣啊!」所以說啊!遇到逆境來,真的轉不動自己內心而感到很苦的時候,更應該要回來問、要回來請法的。可以找上師來幫助自己過關。因為我們一般的人,有時候對治境啊!要用法思維比較難。如果真過不了關,要記得求助,千萬不要自己過。真能自己過的是很好,那不行的時候呢?還是要尋求上師三寶來請法,讓他們來幫助你過關。再不然呢?就拜拜懺懺也可以,懷著懺悔的心,然後對著佛祖說:「佛祖啊!怎麼我就這麼不行,怎麼我就這麼腦袋塞住了。那祈求您加持我呀!讓我這個所知障能去除掉,讓我這個煩惱障能去除掉。」但若是能夠回來跟師父請法,這樣可能比較快,有遇到境又回來請法的,聽一聽師父說的法,與提供的修行經驗。你就會感覺到:「嗯!不錯,已經了解,心境就轉動囉!」懂嗎?這樣的話呢!我們後面的一些事,要承辦的也會成辦;苦呢?要化解的也會化解。
再進一步講到一個主題,就是說,我們要化解掉苦,或是說我們要承辦到一件佛事業,一個是在離苦,一個在得樂,兩個不一樣的目的,可是他共同的軌道都是要承辦佛事業,或是要把苦甩掉,可是在這過程當中都會有所謂的,很多的考境出現,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原本的福報不具備啊!我們原本的業還挺多,照著我們原本的宿命那可能不只苦這一輩子啊!甚至這輩子完了以後,下輩子還是畜生道,照原本我們的福報來講,有可能是這樣。所以說,想要離苦,那就要把福報往上提升,把罪業給消啊!我們說承辦佛事業也好,我們原本的福報沒那麼多啊!可是我們要拿那麼多的福報來承辦佛事業,那總得把我們的福報拉高吧?那我們才有辦法去承擔啊。總不能只靠著佛祖,自己卻不精進修持,如果我們不用努力佛就可以給我們一切,那地獄早就沒有人了,是不是?我們的業不用我們自己努力修行去消,佛就可以直接幫我們消,那地獄的有情早就沒了,早就空了,是不是?地藏王菩薩就不用那麼累了,還在地獄為他們救度,不是嗎?對呀!所以苦要離,也要有考境把這些業給消掉;或是有佛事業要承辦,也要有考境幫你把福報增長。所以考境你要怕嗎?不能怕,還要歡迎,要不然苦離不開,樂又得不到。好,懂意思嗎?不可再睡喔!這個觀念很重要喔!各位,在我們這法門,如果這概念沒有,那你就會跟一般的信眾一樣,修十年後命運還轉不動。修十年、二十年,命運轉不動的有一大堆人,懂嗎?以前就在我身邊很多人,還不就那樣,十年前是那樣,十年後還是那樣。為什麼?修行的時候不夠精進,再來呢,也沒有所謂的考境可以給你。但考境來,不要黏住喔,被考境黏住的話,那就不叫考境了,那就叫真的,因為那是因果業力來的。被考境黏住是怎麼樣?貪之境的話呢,錢財呀,以前對著上師發願說:「上師啊!這一次我賺了大錢,我是全部要拿來護持的喔!」哇!這個願很大耶,這很大的善願,我全部拿出來,這個願從以前到現在很多人都發過,不是一個兩個,而是很多的弟子都曾經這麼發過,可真拿到手裡就黏住了,不是全拿出來,而是全部自己吞掉。還記不記得今年在點度母燈的時候,我有講一句話,大家不知還記不記得,就是說被眾生騙怕了,但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各位,是不是呢?是!我還親眼看到,也看過的,願都許得挺漂亮,哇!那事情也成的很霹靂,很快。但願力成了以後卻連人都沒看到,怎麼說?抱歉啊!不好意思啊!先前有說,後面沒做啊!前面來求的時候,是自己虔誠恭敬。等求到了以後呢?這就是被貪之境黏住了,這叫順境的考。這就是說,被貪的境考倒。考倒以後會怎麼樣呢?會回到原點。那錢本來就不是要給你的,所以後面會更苦,會回到原點,而且多了一次打妄語的業,因為你騙的是善知識上師持金剛,罪業是非常重的。說是要護持呢,所以龍天護法幫你成辦了這個事情,但是卻回過頭,被貪之境考倒了。
第二種貪之境呢?以前法王師公曾經跟我講過,我要出家那時候,我曾經跟師公提過出家的念頭,當然不只一次。其中有一次,法王師公就跟我講:「出家是好的,但如果以出家的理由去離婚,就不好。」懂意思嗎?這一句話玄機聽得出來,對不對?我要出家呢,所以我要離婚,意思就是說,你離了婚了以後,是不是真的就跑去出家呢?因為你可能兩個人相處不好,相處的不好,因為逆緣,你不想去把這些逆緣化解掉,所以呢,我要出家,所以我要離開你,可是等你離開了她,以後呢,你卻不見得會去出家,這叫面對淫慾的貪之境。前面是財的慾望,財色名食睡,就前面兩個,不是真正的要對出家利益眾生有所體悟,而是想藉著出家去甩掉一些這種境,可是呢?z你離開了以後,又去染上別的緣,這是師公曾經跟我,他就是這樣簡簡單單跟我講這一句,我當然聽得很懂,我出家從頭到尾都是真的,沒有不真。我先走入了婚姻才遇到佛法,過去因果業力所造,沒辦法,所以先遇到女朋友,後來才走入佛法。但遇到佛法呢,那善根力一啟發就一發不可收拾,接著很想回到佛祖的身邊去。可是呢,當然人有爭吵的時候,那爭吵的時候這種念頭當然更加劇,會這樣,所以師公才會提醒我這一點:「出家是很好啦,但不要以出家的理由去離婚,這不好。」就等於是找一個藉口,不是真心。人如果有真心,冥冥當中佛菩薩都會護祐,自然緣會成。所以在因緣時至的時候,就會成辦,那也會很好、很完美。而不是藉著出家的理由把人家甩掉,這是甩掉了,又沒有去出家,那妄語可打大了,無間地獄的業、無間地獄懂嗎?犯邪淫在無間地獄,就是你把這個甩掉了又跑去找別人。這就常講的「業要做很快,但是要還很困難還」,因為那是無間地獄的業。拿佛祖來欺騙眾生,這樣眾生就會誤解,佛法怎麼可能這麼不慈悲?佛祖怎麼可能去教育出這種眾生?就是你欺騙我,事實上不是這樣,你卻這樣欺騙我。但有一種是說,說要出家呢,哇!考境現前,特別人家就愛你呀,愛得不得了,愛到不行,什麼都好啊!惟獨這件事你不要做,這就是貪之境的考,我們貪瞋癡當中的貪之境,瞋之境還有,我們沒有辦法一一去數。
從貪瞋癡這三門會開出來,瞋之境還有,那沒有辦法一一去數,了解嗎?所以總歸的是說,當這考境現前的時候,那我們的心,會不會被染著住?那一般染著住了以後,境過不了,那後面你要承辦的願力就做不到,因為福報沒增長啊!以前為什麼會貧窮?為什麼會有苦找你?因為你沒有福啊!為什麼沒有福報?心量小啊!心量窄小,知道嗎?我們人如果是雞腸鳥肚(台語),要說你有福報那是不可能的事,懂意思嗎?就好像是說,當老闆的人怕員工跟他領薪水,這老闆就當不大。我們人的心量如果小,福報它就小。而今天呢,我們面對這些境有更大的慈悲,有更大的包容,甚至更大的忍辱力,那這樣會怎麼樣呢?這樣我們的心量會變大,心量變大了福報當然變好,所以境會過,所以吃苦的境也會離,受樂的境也會得。可是要承辦一件佛事業,當然沒有那麼簡單,一個考境你就能夠具足這麼大的福報。也許要兩次、三次、四次,你才會具足那個福報。
佛在當悉達多太子的時候、阿帝夏在當月藏王子的時候,他們家那錢是多到不行的,你這一點點在佛的福報裡面是不算什麼的。但因為你有這個心,所以給我們機會來種福田,佛陀在加持我們,讓我們得到去種這福田。所以表面上像二十萬挺多的,可是還好,但是重點呢,佛是要藉著境讓我們去增長我們的福報,讓我們福報增長以後來離苦得樂,佛的目的是這樣。那所以說呢,當我們增長這個福報的時候,要看的不是你拿多少錢,而是看你的福報要從多少增長到多少。要兩萬變成五萬的收入,難道不用更多的福報去增長嗎?所以說,一方面自己要不要更精進、更努力呢?更用功的行修呢?另一方面要不要更慈悲呢?對治境要不要更如法呢?能讓你自己過境,讓你得到這福報呢?這樣意思了解嗎?所以說,所謂的考境不是拿來害怕的,應該是拿來感恩的。所以人會遇到境呢、考驗呢,在要承辦願力之前,或是要離苦之前都會有。當然衝擊的境越大,產生的福德跟消的業更大,有時候還比自己拜懺消業還來得快。可是我們要是回過頭來瞋恨呢,那會怎麼樣?已造之業又令增長。只要我們心裡起瞋恨心,對這個考境如果我們起瞋恨心的話,那就會福報就得不到。
所以說「心」要是都是調伏的,福就會增長。那你說人的根基好不好怎麼看?就像是說,要有善知識對我們的教導方法,這從傳承祖師裡面的修行經驗大概就可以看得到。譬如初學者,就一再被讚嘆「好哇好哇,你很好啊,好善良啊!」用讚嘆的。稍熟機一點的,就是想要聞思修的,就用啟發的,就用鼓勵的「哇,你多做啊,很好的,福也增長喔,好喔!」用鼓勵的。那如果信根再更成熟一點,那就用要求的,要求的意思就是說「喂!一天至少唸幾遍道燈、度母讚吧!」要不然就怎樣怎樣,規定功課,用要求的。那如果信根再更厲害的、根基更成熟的,那就用罵的「怎麼搞的!該做功課不做,你不做就不要睡!怎麼叫你一百遍還這個樣!怎麼就跟無明這麼親密呢?」用罵的。那根基最好的人,你知道嗎?是祖師的料啦!就用打的、用磨的、用摧殘的,這是根基最好的,是塊最佳修行的料。
那你說為什麼信根是這樣子看呢?難道是師父你今天想打人所以你就這樣講嗎?不是,回過頭你看就知道了。這一個人他成天被打結果他不會跑掉,跟這一個人經常被罵他不會跑掉,這兩個人哪一個人根基比較厲害、比較穩?了解嗎?當然是被打的這一個。因為他受的苦最多,加持的最兇猛,他卻不跑掉,還老死要待著,他的信仰心當然一定比被罵的這個更堅固,他的信敬心、堅固道心當然比被罵的這個更穩固。那被罵的跟被要求的,這兩個哪一個根基比較穩固?懂嗎?當然是被罵的。那被鼓勵的跟被罵的,是誰的比較深呢?需要把你鼓勵,多鼓勵你呀這樣子,那當然是被罵的這一個、被要求的這一個根基比較好,有承擔力,承擔力比較多。若一定要誇獎,要成天給你摸頭,經常都對你讚嘆啊,對你褒獎啊,要褒才修得下去,要給你褒才有辦法,那個就永遠都是週邊的信眾,還沒真的進門的。那這個當然對佛法是一點承擔力都沒有的,真正要相助佛事業幾乎是很難,因為還在成熟階段。那個善根力就像風中的蠟燭一樣,動不動就被無明風吹熄掉。那個被打的呢?那就像是五萬燭光的電燈泡一樣,你怎麼吹也吹不熄啊!你怎麼打怎麼罵,「我反正就這樣,我不會跑的啦!你別想要讓我走,我還沒成佛呢!」我執來講,也是這個禁的住被打的這一個我執最低呀!最沒有我執的根基,你在打我就像在打一陣春風一樣,你打得到我這身你也打不到我的心。以調伏來講,當然這被打的內心調伏能力是最高,這樣了解嗎?
善知識他既然是代表著諸佛菩薩,當然他用的就是慈悲,他決不會用無明、用自己的八法。當然就是希望你的福德會增長業能消,因為不是在當公司的老闆,對你頤指氣使,他也不會當一個好像是傲慢心的人,來對你怎麼樣,懂嗎?那你如果這樣想,那就是自己的無明,因為你自己的心是這樣,所以反映出來的思維,看到的世界也就是這樣。就像一個人,如果帶著一個有色的眼鏡在看這個世界,他看到這個世界就都是有色的,就不一樣,會依著自己的我執在看事情。所以當我們對於善知識,認為是個沒有用的東西,一個沒有用的凡夫,那就表示自己的內心就是這樣想的。如果你的心都是佛,滿滿都是功德,那你看的世界就都是佛菩薩。就是一隻狗狗,你會把牠當成佛菩薩的示現,來磨練你的,來幫助你的,來輔助教法的,不會看到過失。
有一個公案,蘇東坡跟佛印禪師,他們兩個宿世的因緣是師兄弟來的,一個七戒僧,一個五戒僧,當初他們同門在修的時候,蘇東坡是五戒僧,後來因為有點迷惘,所以他這個師兄一直都在救度他。直到他當到蘇東坡時,也是把自己的福報用到世間上面去了,有些文才,因為宿世修養來的。可是佛印禪師呢,他已經是高僧大德了,已經不一樣了。那蘇東坡很喜歡去找佛印禪師去鬥機鋒,看誰比較聰明、比較睿智,看誰比較厲害。有一次,佛印禪師跟蘇東坡兩個人再次相遇,蘇東坡就故意要找佛印鬥機鋒,他問佛印禪師說:「請問你看我是什麼?」蘇東坡這樣問佛印禪師,佛印禪師就這樣跟他說:「我看你是佛菩薩。」然後呢,佛印禪師就回頭問蘇東坡:「那你看我是什麼?」蘇東坡哈哈大笑,很開心的說:「我看你是一堆狗屎!」他覺得他好像佔了上風,贏了。回去蘇東坡把這事情跟他妹妹講,蘇小妹善根還不錯,蘇小妹就說呀:「哥哥呀!你輸得很慘呀!你不只是輸啊!你幾乎是輸得一敗塗地。」他說:「怎麼說?我明明這次佔了他一個大便宜耶!」蘇小妹就告訴他:「萬法惟心造,人自己的心是什麼,看的事情就是什麼。佛印禪師他已經是得道高僧了,所以他看眾生都是佛菩薩,他看到每一個人都是完美、很好的,全都是佛菩薩。哥哥你呀!你的內心跟他比起來你污穢不堪,是一團狗屎啊!你看你的境界跟他差這麼多啊,你其實是輸啊,還輸得一敗塗地,你還連個人都不是,還只是一團狗屎,你說你輸得多慘?」所以我們人的心、自己的心是什麼境界,有時候看到外界就會是這樣。所以,有時候會辜負到教導,辜負了一些善法,聽聞了法義而不能如教奉行。之前我們在講《菩提道之燈》的時候就有講,三歡悅的承事「身語承事、供養財物、如教奉行」,這三種歡悅來承事善知識。當中福報能夠給你最大的是哪一個呢?是如教奉行,也就是以法供養善知識,這福報最大。
我們凡夫自己呢,心因為都是貪瞋癡滿滿的,所以會把一些教導看成是貪瞋癡,把一些示現當成是貪瞋癡。所以說,自己的心是這樣,看待事情它就變這樣,自己去解讀自己的,為自己預設立場,甚至會抱持邪見。所以說呢,就取不到福報,就消不到業。能經得起罵的打的,不看過失的,心量是最好的,因為在他的眼裡善知識是對的,佛菩薩都是對的,祂怎麼對我作息盛權猛這四種行業都是清淨行業,因為祂的基礎都是菩提心,所以祂不管怎麼對我都是息盛權猛,我都是歡悅的、接受的。被讚歎的時候也要回過頭來自己思維:「我有沒有真的做到這樣?是不是我剛好最缺的就是這個?所以每次師父都讚歎我這樣。是不是我就是很我慢?我慢高山,老用這在我慢自己,所以每次師父看到我都叫我什麼什麼啊?都是告訴我說呢「哦!你好棒啊!你就是什麼什麼,很好啊!」是不是就是因為我最我慢,我慢的是這一個?所以每次上師都這樣子在讚歎。當被讚歎的時候,要回過頭,檢驗自己的心念,是不是有了問題?在被責罰的時候呢?回過頭,也要問自己:「是不是就是貪瞋癡心很滿?愚癡無明黏得挺牢?是不是我的業卡得太多?才需要這樣來消除?是不是因為我的願力很大?所以說我要這樣來快速累積我的資糧。」這樣的思維,都是在這種法的當中去作思維,才不會動貪瞋癡心。所以臨到這些境的當下,我們如果都是這樣的來砥礪自己、思維自己、了解自己,那麼這樣的話呢,每一次得到加持都是滿滿的,這樣想承辦的事情也會很快的成辦,這樣想離的苦也離得掉。
我經常是用台中的弟子勉勵台北的弟子,用他們的精勤來勉勵大家,但也經常拿你們當法材啊!講給台中的弟子聽。所以呢,這一次我也是跟台中的弟子講啊!我說,你們現在雖然各自身上都有苦,因為你們現在很多人都被自己的苦境繞住,而忽略了要好好地去進修,越沒有福報,更應該要聽經聞法,更應該回來參加法會。而不是因為越苦而越離開法,這樣會苦不出頭,苦沒有一個盡期。越苦要越巴住佛法,就算我們今天已經很好了,已經生活過得很優渥了,還要再繼續追求,然後累積去成就佛果位。我也是勸他們,你看台北弟子現在能力可說是很奮迅勇猛的,一點點機會就巴住不放,能護持的,絕對馬上趕快跳出來,然後能承辦的一定盡全力去承辦,不會耽誤。你說他們為什麼可以有這樣的信根呢?具備這麼勇猛奮迅的能力呢?你說他們是白來了嗎?不是,我也是告訴他們,我說台北弟子全是考出來的,全是拚出來的,他們穿著勇猛的鎧甲,一直歷練出來的。所以今天師父想承辦什麼事,只要題目講出來了,後面沒多久就OK了、成辦了、沒問題了。因為他們知道法的珍貴,經過這些歷練以後,這些無數考境的歷練以後,他們更好了。
可是他們當初所面臨的苦境呢?恐怕是他們還望塵莫及的、遙遙望塵莫及的。不要因為自己的一點點苦就走不出來,一點點的考境就軟弱不堪,要很奮迅勇猛的走過這些境,自己過不了關要懂得回來尋求、要回來請法,不要自己悶著頭。自己處理不來的境,一直被卡住,被親情卡住、被經濟卡住、被自己的心念卡住,都應該要回來請法,趕快讓它過。一個境不能超過一天還沒有化解掉,最晚也不要超過三天還化解不掉,這種心境不能拖太久。無數的境幫助我們把未成就的福報成就了,把未消的業也消掉了,像這樣我們的苦就能趕快離開。想要離苦是大家眼前想要做的事,想要幫忙相助佛事業,想要幫忙承辦的事情,也要有一些境讓我們去增長我們的福報,跟消你的業,這樣你才會承辦。所以,如果說,你發的願力是真的,那後面歷練考境的時候心要繼續去保持住,不能退。一旦退了,那就沒有辦法讓你心想事成。過程會有點辛苦,會有一些歷練,那這些歷練,我們要充滿著感恩,充滿著歡悅來承受這些,因為當歷練過這些,就能心想事成。可是如果不歷練這些呢?想要得,永遠都得不到,永遠只能在那邊想、妄想,是不務實。這就是因為用法走過了這些,沒有遇到這個境的時候就退。所以不要被自己的無明給障蔽住那個可以增長福德的機會。如果我們眼前的境有很多的苦繞住我們,我們更應該勇猛精進,而不是進進退退、猶猶豫豫、搖搖晃晃。如果搖搖晃晃、進進退退,那我們的願力也會這樣。因為你的心是這樣,所以你的果就會是這樣。
今天來到這裡的呢,因為很多都是最近有一些磨練的境有出現,有些也有歷練過了,有些還不見得有開始歷練,所以說,把這個法門分享給大家,免得大家遇到考境的時候迷惘掉,遇到考境的時候用貪瞋癡去對治。因為我們現在承辦佛事業的腳步越來越快,法船的腳步越來越快,勢必這樣的境還會有,會一直出來。願大家對治境的時候,這些人生苦樂境,從你身邊出現的、從自己親人上面出現的、從工作上面出現的各種的境,都要如法地去對治,如法地思維,把心安住在法裡,這樣大家才可以走出一條很勇猛的修行菩提道,大家才可以心想事成地承辦佛事業,也能夠快速的讓自己的苦離開,才能夠心想事成,而且那個福報受用不盡,讓你永遠能夠心想事成,所以最後祝大家都能夠在各種考境的歷練當中,讓你的法呢更增長、善根更增長、福增長、慧增長、罪業都能夠快速的滅除。吉祥如意!
http://media.ipavo.com/no1000k/archives/2009/09/10
我們是一個兼具冥陽救苦的法門,當你有善願力的時候,你的冤親債主也知道,幽冥世界也知道,所以你的冤親債主會巴住你,看著你真做得到嗎?你真的要嗎?那你考得過考不過?或是說修得到修不到?這差別在哪裡?因為我們在遇到逆境來的時候,多數都是比較容易用自己的脾氣在面對,用我慢來面對。一旦是這樣的話,可能會因為這個境,反而又變的更糟,招致新的業力又跑出來,化解不掉,而且又更增長貪瞋癡之境,反而感得後面的苦更多。因為,當我們的心用貪瞋癡去對治的時候,就是已經面對逆緣了,還用貪瞋癡去處理。這樣的話呢,過去已經夠苦了,結果未來又更苦,因為一直用貪瞋癡在加劇業果,這樣就會怎麼樣呢?就會讓這個境,還是轉不動,沒有辦法感得現世報,福報善根永遠沒有辦法在眼前就受用。在我們這法門,有一個很大的殊勝點,就是在佛菩薩與上師三寶的加持下,如果我們對法很融入,那我們修行所用功的善根可以很快的現行,來幫助你現在的苦化解。一般的行門做不到這麼快,一般修行要感得到果報,大部分都是要來世報,或多世報,乃至多生累劫以後才報。賢愚經的課程上到現在,大家就知道說,有些因緣的發生都是在過去的、累世以前所種的因,或是說更久、無量阿僧祇劫以前所發生的因,而現在才能感得這個果報。
可是,我們為什麼可以這麼快?那是因為,我們這裡有很大的、很殊勝的法門,那就是菩提心的教導、菩提心的引導。這可以說是所有佛法當中的最精要,就是菩提心。所以如果我們一心對法願意調伏,那我們的苦很快能夠解掉。更終歸的是說,我們的心對著境的時候,要用法,不能用我們的脾氣。用脾氣,佛法就幫不到你。要現世報,很難!要眼前的現世報,很難!不是佛祖的法不夠威力,是你自己的緣不具足。如果我們今天很希望佛法趕快給我們什麼?幫助我們什麼?那就要記得要回過頭,去看自己的心是怎麼樣?有沒有用法?佛要加持我們,福報要給我們,祂很願意做,佛菩薩多生累劫以來都是在布施給眾生的,所以說,祂一定願意做,祂不會不肯做。可是呢?我們自己法量夠嗎?有沒有這樣的一個法的作為出來?你有,佛才能幫你啊!如果沒有,佛祖怎麼給你?佛不可能平白給你呀!那你說,要麼樣讓佛看到你有法量?也讓你的冤親債主看到你,真的跟之前會造業的你不一樣,怎麼看到呢?就是當考境來的時候,你的心,是用法,懂得用慈悲,懂得用因緣觀,懂得離貪瞋癡囉!這樣子的話,佛祖看到了,護法也看到了,你的冤親債主更看到了,他就相信你以後會有功德給他,不會再是以前那個貪瞋癡的你,這樣冤親債主也願意鬆手,從這個境給到他福報。佛也看到你真的心念已經轉了,跟以前的你已經不一樣,那這樣這個苦,你自己的苦,才會很快化解。自己想要承辦的願力、想要相助佛事業的願力,也就會成辦了。
所以呀!在我們的修行這條路上,很重要的一點該要去注意的,我們不能只是眼睛貓貓看(一直盼望),希望佛給我們什麼?佛菩薩祂絕對肯給,絕對肯幫你,可是最重要的因素還在自己。自己有沒有融入法?自己有沒有具備這樣的福?跟這樣的慧?幫助自己把惡業給消掉?所以在對治境的時候,你願意這樣來思維自己,很努力很努力地把心安住這個法上面,是很要緊的喔!要不然,很容易怎樣呢?隨波而逐流,也就是你在境當下所體現出來的是一個修行人?還是一個凡夫?差別在哪裡呢?就是對治境的時候,你是把自己安在一個凡夫的位置?還是把自己安在一個修行人的位置?很多時候當我們在聽法的當下,可能都很融入、都很用心的在聽。但是,因為修行的功夫不夠成熟,所以往往境來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掉回到凡夫的那個位置上去。平常好好的時候都沒問題,可是在遇到境來的時候,往往就會忘掉,會把自己這個修行人的想法丟掉。會變成我慢最大、脾氣也最大,甚至乾脆放棄最大,比較沒有想盡辦法說:「哎!不行,我這心弄丟了,要趕快拉回來呀!」那這時候該怎麼辦?真的弄丟了,或是說對治境迷惘掉了怎麼辦?要不要關門在家裡,我好好悶一段時間好了,然後道場也不去了,好好悶著頭在家裡,自己消化掉,等消化了再說。但是可以這樣子處理嗎?最近有些弟子就可愛到這樣?實在是一段時間都沒看到人了,那我就打電話去找,他們的用心還真賢孝啊!他們回答說:「師父!等我理出個頭緒後再出現於道場。」聽起來很好啊!願意自己去承擔,讓自己去消化。為弟子者能如此賢孝的發心,讓為師者倍覺感動!可是這樣做對自己有沒有幫助呢?其實是沒有幫助的,這個時候才真正要找上師來幫忙化解,若是陷在苦中,就要找幫你救苦的人,不要自己去消化。遇到了苦、被煎熬到了,就一直翻不了身、過不了關,心老卡住在那裡,或是還在揪心、還在痛苦的時候怎麼辦呢?要退道給他看嗎?退道的話呢?那冤親債主就會額掌稱慶說:「好哇!好哇!好哇!」就像我們在之前上《賢愚經》的時候,在其中的月光王頭施品的前面部份就講到:佛陀祂要住世的話,那是這些徒弟會額掌稱慶;佛要入滅呢?就魔王會額掌稱慶,很開心的這樣。我們如果要退道呢?那冤親債主是額掌稱慶說:「好哇!好哇!太棒了!你要不這樣的話,你的果報就找不到你了。」可是你要是遇到了考境反而更增長道念,把逆境當成是助道的友伴,那你的道心更堅固,這樣一來,就轉變成佛菩薩來為你額掌稱慶,說道:「你不錯啊!跟以前的你真不一樣啊!」所以說啊!遇到逆境來,真的轉不動自己內心而感到很苦的時候,更應該要回來問、要回來請法的。可以找上師來幫助自己過關。因為我們一般的人,有時候對治境啊!要用法思維比較難。如果真過不了關,要記得求助,千萬不要自己過。真能自己過的是很好,那不行的時候呢?還是要尋求上師三寶來請法,讓他們來幫助你過關。再不然呢?就拜拜懺懺也可以,懷著懺悔的心,然後對著佛祖說:「佛祖啊!怎麼我就這麼不行,怎麼我就這麼腦袋塞住了。那祈求您加持我呀!讓我這個所知障能去除掉,讓我這個煩惱障能去除掉。」但若是能夠回來跟師父請法,這樣可能比較快,有遇到境又回來請法的,聽一聽師父說的法,與提供的修行經驗。你就會感覺到:「嗯!不錯,已經了解,心境就轉動囉!」懂嗎?這樣的話呢!我們後面的一些事,要承辦的也會成辦;苦呢?要化解的也會化解。
再進一步講到一個主題,就是說,我們要化解掉苦,或是說我們要承辦到一件佛事業,一個是在離苦,一個在得樂,兩個不一樣的目的,可是他共同的軌道都是要承辦佛事業,或是要把苦甩掉,可是在這過程當中都會有所謂的,很多的考境出現,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原本的福報不具備啊!我們原本的業還挺多,照著我們原本的宿命那可能不只苦這一輩子啊!甚至這輩子完了以後,下輩子還是畜生道,照原本我們的福報來講,有可能是這樣。所以說,想要離苦,那就要把福報往上提升,把罪業給消啊!我們說承辦佛事業也好,我們原本的福報沒那麼多啊!可是我們要拿那麼多的福報來承辦佛事業,那總得把我們的福報拉高吧?那我們才有辦法去承擔啊。總不能只靠著佛祖,自己卻不精進修持,如果我們不用努力佛就可以給我們一切,那地獄早就沒有人了,是不是?我們的業不用我們自己努力修行去消,佛就可以直接幫我們消,那地獄的有情早就沒了,早就空了,是不是?地藏王菩薩就不用那麼累了,還在地獄為他們救度,不是嗎?對呀!所以苦要離,也要有考境把這些業給消掉;或是有佛事業要承辦,也要有考境幫你把福報增長。所以考境你要怕嗎?不能怕,還要歡迎,要不然苦離不開,樂又得不到。好,懂意思嗎?不可再睡喔!這個觀念很重要喔!各位,在我們這法門,如果這概念沒有,那你就會跟一般的信眾一樣,修十年後命運還轉不動。修十年、二十年,命運轉不動的有一大堆人,懂嗎?以前就在我身邊很多人,還不就那樣,十年前是那樣,十年後還是那樣。為什麼?修行的時候不夠精進,再來呢,也沒有所謂的考境可以給你。但考境來,不要黏住喔,被考境黏住的話,那就不叫考境了,那就叫真的,因為那是因果業力來的。被考境黏住是怎麼樣?貪之境的話呢,錢財呀,以前對著上師發願說:「上師啊!這一次我賺了大錢,我是全部要拿來護持的喔!」哇!這個願很大耶,這很大的善願,我全部拿出來,這個願從以前到現在很多人都發過,不是一個兩個,而是很多的弟子都曾經這麼發過,可真拿到手裡就黏住了,不是全拿出來,而是全部自己吞掉。還記不記得今年在點度母燈的時候,我有講一句話,大家不知還記不記得,就是說被眾生騙怕了,但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各位,是不是呢?是!我還親眼看到,也看過的,願都許得挺漂亮,哇!那事情也成的很霹靂,很快。但願力成了以後卻連人都沒看到,怎麼說?抱歉啊!不好意思啊!先前有說,後面沒做啊!前面來求的時候,是自己虔誠恭敬。等求到了以後呢?這就是被貪之境黏住了,這叫順境的考。這就是說,被貪的境考倒。考倒以後會怎麼樣呢?會回到原點。那錢本來就不是要給你的,所以後面會更苦,會回到原點,而且多了一次打妄語的業,因為你騙的是善知識上師持金剛,罪業是非常重的。說是要護持呢,所以龍天護法幫你成辦了這個事情,但是卻回過頭,被貪之境考倒了。
第二種貪之境呢?以前法王師公曾經跟我講過,我要出家那時候,我曾經跟師公提過出家的念頭,當然不只一次。其中有一次,法王師公就跟我講:「出家是好的,但如果以出家的理由去離婚,就不好。」懂意思嗎?這一句話玄機聽得出來,對不對?我要出家呢,所以我要離婚,意思就是說,你離了婚了以後,是不是真的就跑去出家呢?因為你可能兩個人相處不好,相處的不好,因為逆緣,你不想去把這些逆緣化解掉,所以呢,我要出家,所以我要離開你,可是等你離開了她,以後呢,你卻不見得會去出家,這叫面對淫慾的貪之境。前面是財的慾望,財色名食睡,就前面兩個,不是真正的要對出家利益眾生有所體悟,而是想藉著出家去甩掉一些這種境,可是呢?z你離開了以後,又去染上別的緣,這是師公曾經跟我,他就是這樣簡簡單單跟我講這一句,我當然聽得很懂,我出家從頭到尾都是真的,沒有不真。我先走入了婚姻才遇到佛法,過去因果業力所造,沒辦法,所以先遇到女朋友,後來才走入佛法。但遇到佛法呢,那善根力一啟發就一發不可收拾,接著很想回到佛祖的身邊去。可是呢,當然人有爭吵的時候,那爭吵的時候這種念頭當然更加劇,會這樣,所以師公才會提醒我這一點:「出家是很好啦,但不要以出家的理由去離婚,這不好。」就等於是找一個藉口,不是真心。人如果有真心,冥冥當中佛菩薩都會護祐,自然緣會成。所以在因緣時至的時候,就會成辦,那也會很好、很完美。而不是藉著出家的理由把人家甩掉,這是甩掉了,又沒有去出家,那妄語可打大了,無間地獄的業、無間地獄懂嗎?犯邪淫在無間地獄,就是你把這個甩掉了又跑去找別人。這就常講的「業要做很快,但是要還很困難還」,因為那是無間地獄的業。拿佛祖來欺騙眾生,這樣眾生就會誤解,佛法怎麼可能這麼不慈悲?佛祖怎麼可能去教育出這種眾生?就是你欺騙我,事實上不是這樣,你卻這樣欺騙我。但有一種是說,說要出家呢,哇!考境現前,特別人家就愛你呀,愛得不得了,愛到不行,什麼都好啊!惟獨這件事你不要做,這就是貪之境的考,我們貪瞋癡當中的貪之境,瞋之境還有,我們沒有辦法一一去數。
從貪瞋癡這三門會開出來,瞋之境還有,那沒有辦法一一去數,了解嗎?所以總歸的是說,當這考境現前的時候,那我們的心,會不會被染著住?那一般染著住了以後,境過不了,那後面你要承辦的願力就做不到,因為福報沒增長啊!以前為什麼會貧窮?為什麼會有苦找你?因為你沒有福啊!為什麼沒有福報?心量小啊!心量窄小,知道嗎?我們人如果是雞腸鳥肚(台語),要說你有福報那是不可能的事,懂意思嗎?就好像是說,當老闆的人怕員工跟他領薪水,這老闆就當不大。我們人的心量如果小,福報它就小。而今天呢,我們面對這些境有更大的慈悲,有更大的包容,甚至更大的忍辱力,那這樣會怎麼樣呢?這樣我們的心量會變大,心量變大了福報當然變好,所以境會過,所以吃苦的境也會離,受樂的境也會得。可是要承辦一件佛事業,當然沒有那麼簡單,一個考境你就能夠具足這麼大的福報。也許要兩次、三次、四次,你才會具足那個福報。
佛在當悉達多太子的時候、阿帝夏在當月藏王子的時候,他們家那錢是多到不行的,你這一點點在佛的福報裡面是不算什麼的。但因為你有這個心,所以給我們機會來種福田,佛陀在加持我們,讓我們得到去種這福田。所以表面上像二十萬挺多的,可是還好,但是重點呢,佛是要藉著境讓我們去增長我們的福報,讓我們福報增長以後來離苦得樂,佛的目的是這樣。那所以說呢,當我們增長這個福報的時候,要看的不是你拿多少錢,而是看你的福報要從多少增長到多少。要兩萬變成五萬的收入,難道不用更多的福報去增長嗎?所以說,一方面自己要不要更精進、更努力呢?更用功的行修呢?另一方面要不要更慈悲呢?對治境要不要更如法呢?能讓你自己過境,讓你得到這福報呢?這樣意思了解嗎?所以說,所謂的考境不是拿來害怕的,應該是拿來感恩的。所以人會遇到境呢、考驗呢,在要承辦願力之前,或是要離苦之前都會有。當然衝擊的境越大,產生的福德跟消的業更大,有時候還比自己拜懺消業還來得快。可是我們要是回過頭來瞋恨呢,那會怎麼樣?已造之業又令增長。只要我們心裡起瞋恨心,對這個考境如果我們起瞋恨心的話,那就會福報就得不到。
所以說「心」要是都是調伏的,福就會增長。那你說人的根基好不好怎麼看?就像是說,要有善知識對我們的教導方法,這從傳承祖師裡面的修行經驗大概就可以看得到。譬如初學者,就一再被讚嘆「好哇好哇,你很好啊,好善良啊!」用讚嘆的。稍熟機一點的,就是想要聞思修的,就用啟發的,就用鼓勵的「哇,你多做啊,很好的,福也增長喔,好喔!」用鼓勵的。那如果信根再更成熟一點,那就用要求的,要求的意思就是說「喂!一天至少唸幾遍道燈、度母讚吧!」要不然就怎樣怎樣,規定功課,用要求的。那如果信根再更厲害的、根基更成熟的,那就用罵的「怎麼搞的!該做功課不做,你不做就不要睡!怎麼叫你一百遍還這個樣!怎麼就跟無明這麼親密呢?」用罵的。那根基最好的人,你知道嗎?是祖師的料啦!就用打的、用磨的、用摧殘的,這是根基最好的,是塊最佳修行的料。
那你說為什麼信根是這樣子看呢?難道是師父你今天想打人所以你就這樣講嗎?不是,回過頭你看就知道了。這一個人他成天被打結果他不會跑掉,跟這一個人經常被罵他不會跑掉,這兩個人哪一個人根基比較厲害、比較穩?了解嗎?當然是被打的這一個。因為他受的苦最多,加持的最兇猛,他卻不跑掉,還老死要待著,他的信仰心當然一定比被罵的這個更堅固,他的信敬心、堅固道心當然比被罵的這個更穩固。那被罵的跟被要求的,這兩個哪一個根基比較穩固?懂嗎?當然是被罵的。那被鼓勵的跟被罵的,是誰的比較深呢?需要把你鼓勵,多鼓勵你呀這樣子,那當然是被罵的這一個、被要求的這一個根基比較好,有承擔力,承擔力比較多。若一定要誇獎,要成天給你摸頭,經常都對你讚嘆啊,對你褒獎啊,要褒才修得下去,要給你褒才有辦法,那個就永遠都是週邊的信眾,還沒真的進門的。那這個當然對佛法是一點承擔力都沒有的,真正要相助佛事業幾乎是很難,因為還在成熟階段。那個善根力就像風中的蠟燭一樣,動不動就被無明風吹熄掉。那個被打的呢?那就像是五萬燭光的電燈泡一樣,你怎麼吹也吹不熄啊!你怎麼打怎麼罵,「我反正就這樣,我不會跑的啦!你別想要讓我走,我還沒成佛呢!」我執來講,也是這個禁的住被打的這一個我執最低呀!最沒有我執的根基,你在打我就像在打一陣春風一樣,你打得到我這身你也打不到我的心。以調伏來講,當然這被打的內心調伏能力是最高,這樣了解嗎?
善知識他既然是代表著諸佛菩薩,當然他用的就是慈悲,他決不會用無明、用自己的八法。當然就是希望你的福德會增長業能消,因為不是在當公司的老闆,對你頤指氣使,他也不會當一個好像是傲慢心的人,來對你怎麼樣,懂嗎?那你如果這樣想,那就是自己的無明,因為你自己的心是這樣,所以反映出來的思維,看到的世界也就是這樣。就像一個人,如果帶著一個有色的眼鏡在看這個世界,他看到這個世界就都是有色的,就不一樣,會依著自己的我執在看事情。所以當我們對於善知識,認為是個沒有用的東西,一個沒有用的凡夫,那就表示自己的內心就是這樣想的。如果你的心都是佛,滿滿都是功德,那你看的世界就都是佛菩薩。就是一隻狗狗,你會把牠當成佛菩薩的示現,來磨練你的,來幫助你的,來輔助教法的,不會看到過失。
有一個公案,蘇東坡跟佛印禪師,他們兩個宿世的因緣是師兄弟來的,一個七戒僧,一個五戒僧,當初他們同門在修的時候,蘇東坡是五戒僧,後來因為有點迷惘,所以他這個師兄一直都在救度他。直到他當到蘇東坡時,也是把自己的福報用到世間上面去了,有些文才,因為宿世修養來的。可是佛印禪師呢,他已經是高僧大德了,已經不一樣了。那蘇東坡很喜歡去找佛印禪師去鬥機鋒,看誰比較聰明、比較睿智,看誰比較厲害。有一次,佛印禪師跟蘇東坡兩個人再次相遇,蘇東坡就故意要找佛印鬥機鋒,他問佛印禪師說:「請問你看我是什麼?」蘇東坡這樣問佛印禪師,佛印禪師就這樣跟他說:「我看你是佛菩薩。」然後呢,佛印禪師就回頭問蘇東坡:「那你看我是什麼?」蘇東坡哈哈大笑,很開心的說:「我看你是一堆狗屎!」他覺得他好像佔了上風,贏了。回去蘇東坡把這事情跟他妹妹講,蘇小妹善根還不錯,蘇小妹就說呀:「哥哥呀!你輸得很慘呀!你不只是輸啊!你幾乎是輸得一敗塗地。」他說:「怎麼說?我明明這次佔了他一個大便宜耶!」蘇小妹就告訴他:「萬法惟心造,人自己的心是什麼,看的事情就是什麼。佛印禪師他已經是得道高僧了,所以他看眾生都是佛菩薩,他看到每一個人都是完美、很好的,全都是佛菩薩。哥哥你呀!你的內心跟他比起來你污穢不堪,是一團狗屎啊!你看你的境界跟他差這麼多啊,你其實是輸啊,還輸得一敗塗地,你還連個人都不是,還只是一團狗屎,你說你輸得多慘?」所以我們人的心、自己的心是什麼境界,有時候看到外界就會是這樣。所以,有時候會辜負到教導,辜負了一些善法,聽聞了法義而不能如教奉行。之前我們在講《菩提道之燈》的時候就有講,三歡悅的承事「身語承事、供養財物、如教奉行」,這三種歡悅來承事善知識。當中福報能夠給你最大的是哪一個呢?是如教奉行,也就是以法供養善知識,這福報最大。
我們凡夫自己呢,心因為都是貪瞋癡滿滿的,所以會把一些教導看成是貪瞋癡,把一些示現當成是貪瞋癡。所以說,自己的心是這樣,看待事情它就變這樣,自己去解讀自己的,為自己預設立場,甚至會抱持邪見。所以說呢,就取不到福報,就消不到業。能經得起罵的打的,不看過失的,心量是最好的,因為在他的眼裡善知識是對的,佛菩薩都是對的,祂怎麼對我作息盛權猛這四種行業都是清淨行業,因為祂的基礎都是菩提心,所以祂不管怎麼對我都是息盛權猛,我都是歡悅的、接受的。被讚歎的時候也要回過頭來自己思維:「我有沒有真的做到這樣?是不是我剛好最缺的就是這個?所以每次師父都讚歎我這樣。是不是我就是很我慢?我慢高山,老用這在我慢自己,所以每次師父看到我都叫我什麼什麼啊?都是告訴我說呢「哦!你好棒啊!你就是什麼什麼,很好啊!」是不是就是因為我最我慢,我慢的是這一個?所以每次上師都這樣子在讚歎。當被讚歎的時候,要回過頭,檢驗自己的心念,是不是有了問題?在被責罰的時候呢?回過頭,也要問自己:「是不是就是貪瞋癡心很滿?愚癡無明黏得挺牢?是不是我的業卡得太多?才需要這樣來消除?是不是因為我的願力很大?所以說我要這樣來快速累積我的資糧。」這樣的思維,都是在這種法的當中去作思維,才不會動貪瞋癡心。所以臨到這些境的當下,我們如果都是這樣的來砥礪自己、思維自己、了解自己,那麼這樣的話呢,每一次得到加持都是滿滿的,這樣想承辦的事情也會很快的成辦,這樣想離的苦也離得掉。
我經常是用台中的弟子勉勵台北的弟子,用他們的精勤來勉勵大家,但也經常拿你們當法材啊!講給台中的弟子聽。所以呢,這一次我也是跟台中的弟子講啊!我說,你們現在雖然各自身上都有苦,因為你們現在很多人都被自己的苦境繞住,而忽略了要好好地去進修,越沒有福報,更應該要聽經聞法,更應該回來參加法會。而不是因為越苦而越離開法,這樣會苦不出頭,苦沒有一個盡期。越苦要越巴住佛法,就算我們今天已經很好了,已經生活過得很優渥了,還要再繼續追求,然後累積去成就佛果位。我也是勸他們,你看台北弟子現在能力可說是很奮迅勇猛的,一點點機會就巴住不放,能護持的,絕對馬上趕快跳出來,然後能承辦的一定盡全力去承辦,不會耽誤。你說他們為什麼可以有這樣的信根呢?具備這麼勇猛奮迅的能力呢?你說他們是白來了嗎?不是,我也是告訴他們,我說台北弟子全是考出來的,全是拚出來的,他們穿著勇猛的鎧甲,一直歷練出來的。所以今天師父想承辦什麼事,只要題目講出來了,後面沒多久就OK了、成辦了、沒問題了。因為他們知道法的珍貴,經過這些歷練以後,這些無數考境的歷練以後,他們更好了。
可是他們當初所面臨的苦境呢?恐怕是他們還望塵莫及的、遙遙望塵莫及的。不要因為自己的一點點苦就走不出來,一點點的考境就軟弱不堪,要很奮迅勇猛的走過這些境,自己過不了關要懂得回來尋求、要回來請法,不要自己悶著頭。自己處理不來的境,一直被卡住,被親情卡住、被經濟卡住、被自己的心念卡住,都應該要回來請法,趕快讓它過。一個境不能超過一天還沒有化解掉,最晚也不要超過三天還化解不掉,這種心境不能拖太久。無數的境幫助我們把未成就的福報成就了,把未消的業也消掉了,像這樣我們的苦就能趕快離開。想要離苦是大家眼前想要做的事,想要幫忙相助佛事業,想要幫忙承辦的事情,也要有一些境讓我們去增長我們的福報,跟消你的業,這樣你才會承辦。所以,如果說,你發的願力是真的,那後面歷練考境的時候心要繼續去保持住,不能退。一旦退了,那就沒有辦法讓你心想事成。過程會有點辛苦,會有一些歷練,那這些歷練,我們要充滿著感恩,充滿著歡悅來承受這些,因為當歷練過這些,就能心想事成。可是如果不歷練這些呢?想要得,永遠都得不到,永遠只能在那邊想、妄想,是不務實。這就是因為用法走過了這些,沒有遇到這個境的時候就退。所以不要被自己的無明給障蔽住那個可以增長福德的機會。如果我們眼前的境有很多的苦繞住我們,我們更應該勇猛精進,而不是進進退退、猶猶豫豫、搖搖晃晃。如果搖搖晃晃、進進退退,那我們的願力也會這樣。因為你的心是這樣,所以你的果就會是這樣。
今天來到這裡的呢,因為很多都是最近有一些磨練的境有出現,有些也有歷練過了,有些還不見得有開始歷練,所以說,把這個法門分享給大家,免得大家遇到考境的時候迷惘掉,遇到考境的時候用貪瞋癡去對治。因為我們現在承辦佛事業的腳步越來越快,法船的腳步越來越快,勢必這樣的境還會有,會一直出來。願大家對治境的時候,這些人生苦樂境,從你身邊出現的、從自己親人上面出現的、從工作上面出現的各種的境,都要如法地去對治,如法地思維,把心安住在法裡,這樣大家才可以走出一條很勇猛的修行菩提道,大家才可以心想事成地承辦佛事業,也能夠快速的讓自己的苦離開,才能夠心想事成,而且那個福報受用不盡,讓你永遠能夠心想事成,所以最後祝大家都能夠在各種考境的歷練當中,讓你的法呢更增長、善根更增長、福增長、慧增長、罪業都能夠快速的滅除。吉祥如意!
http://media.ipavo.com/no1000k/archives/2009/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