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芬芳——有关《迟桂花》
一开始看,便觉得迟桂花的清新与淡雅与沉沦的扭曲大不相同、
开篇书信中。主人翁则生邀请十几年未见的老友来做客,顺便讲述了其坎坷的生活。身体上的不健康与精神上的痛苦并存,但是翁则生却在叙述时没有任何的抱怨,没有哀伤的呻吟,只是娓娓道来。知道现在,现在生活的安定与改善。有一种经历了大喜大悲沉沉浮浮后的淡然,平静面对。犹如后开的桂花,愈发醇香。
而当作者以第一人称来到与杭州近水遥山的翁家后,翁母,莲与则生的热情欢迎让人分外感动。就别近二十年未见的朋友,无论地位近况都已发生变化,却还能如此真挚的对待来客。回想自己与初中同学相遇的情景,只能感叹在乱世中的情感来的更加真切与动人,更加长久与坚固。我们在发达的通讯设备中遗失的感情太多,无线电波省略了许多个内心的波澜起伏,日久年长,就连牵挂与记忆也都被一并省去。怎么比得过走过千山万水的信件,字字句句承载着最动人的密语。因而,当翁则生一封信寄至的时候,回忆被片片拾起,郁先生也才会千里迢迢的去“回顾回顾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时代。”
若是老师没讲过迟桂花,我一定只能隐约感受到他与沉沦的区别,那就是气氛。我看沉沦是在一个深夜,压抑混乱黑暗,让我想起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电影版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我感觉作者在极力压制自己的愤怒,悲伤,孤独,却又想在窘迫的生活状态下维持自尊与道德。看完后我闭上眼准备睡觉,脑海中却出现了大块大块的黑色色块,这应该就是沉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而我看迟桂花,是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听着夏天的风这首歌。灿烂而温暖的阳光照在书页上,纸色泛黄。书中的人物也有自己的悲苦,只是一切都是淡淡的,虽说不上微笑面对,倒也坦然接受。没有了大片大片的宣泄与内心的挣扎,代之以细腻的风景与真诚的谈话。看完了就好像用书盖着脑袋躺在阳光充足的山坡睡了一觉一样惬意。不管思想性,社会性等等什么性,至少我,更喜欢迟桂花。
其实对我来说,郁达夫对于革命的态度啊,人生的转变在迟桂花中的体现并不是我读书的重点。我甚至觉得以郁达夫的笔调写迟桂花比沉沦更为合适。那么温婉,细腻的语言写沉沦这种歇斯底里的文章实在是浪费,写读后感是我只是一个纯粹的阅读者,不是研究者,纯欣赏的角度来说,迟桂花真的是出色太多了。就连名字都起的如此有味道,后开的花朵像是迟到了很久的压轴表演者,虽然让观众等的有些焦急,确实在是精彩到让你瞠目结舌。
因此也就不能不说郁达夫的文字。一直不大喜欢毕淑敏和席慕容,总觉得有那点做作,就好像我一直不喜欢婉约派的词也没什么钟爱的女作家。但是我愿意用优雅和知性来形容迟桂花。一直以来最难的就是形容喜欢的作家的风格,找不到合适的语言,绞尽脑汁用具象来描述又觉得不够准确。如果要说郁达夫,那么一开始想到的就是水墨画,后来发现他没那么清淡。然后是奶,纯白的牛奶,浓郁的流淌,总觉得缺点什么。最后想到了奶茶,芳香却不腻,或者是加了炼乳的龟苓膏,又甜有苦,中和之下的口感。有着深厚古文功底的郁达夫文字美,但美得不过与华丽,雅得有不那么寡而无味,像极了奶茶和龟苓膏的好味道,当然我爱吃这些所以才觉得像。
因此正是有了这样有韵味的文字酿造了迟桂花的芬芳,也这是这样的芬芳让迟桂花在郁达夫诸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
回想当时刚看到郁达夫的相关书目是,迟桂花的名字就吸引了我的眼球,只是看完故事后不如我想的那样跌宕起伏,没有神经的冲击,不像他的其余作品一样的简单的叙述,清清淡淡的讲完了故事。
应该是此时的作者早已没有了当年留学日本的躁动。读过一本书讲的是中国学生留日史,里面揭露了大量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与精神现实,因而沉沦的诞生如实的记录了郁达夫在留日期间的心理历程,不仅仅是他,应该是他一代人。而写迟桂花时以年近不惑,经历了人世沉浮的他已有了一颗更为深沉的心,正如老师所讲,他懂得了如何用理智克制,或是用另一种更为正确更为合理的方法宣泄,从沉沦到迟桂花就是一个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一个认识与超越的过程。
末了,再去回顾一遍,一阵桂花香从1932年远远的飘来,如此绵长,如此芬芳。
开篇书信中。主人翁则生邀请十几年未见的老友来做客,顺便讲述了其坎坷的生活。身体上的不健康与精神上的痛苦并存,但是翁则生却在叙述时没有任何的抱怨,没有哀伤的呻吟,只是娓娓道来。知道现在,现在生活的安定与改善。有一种经历了大喜大悲沉沉浮浮后的淡然,平静面对。犹如后开的桂花,愈发醇香。
而当作者以第一人称来到与杭州近水遥山的翁家后,翁母,莲与则生的热情欢迎让人分外感动。就别近二十年未见的朋友,无论地位近况都已发生变化,却还能如此真挚的对待来客。回想自己与初中同学相遇的情景,只能感叹在乱世中的情感来的更加真切与动人,更加长久与坚固。我们在发达的通讯设备中遗失的感情太多,无线电波省略了许多个内心的波澜起伏,日久年长,就连牵挂与记忆也都被一并省去。怎么比得过走过千山万水的信件,字字句句承载着最动人的密语。因而,当翁则生一封信寄至的时候,回忆被片片拾起,郁先生也才会千里迢迢的去“回顾回顾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时代。”
若是老师没讲过迟桂花,我一定只能隐约感受到他与沉沦的区别,那就是气氛。我看沉沦是在一个深夜,压抑混乱黑暗,让我想起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电影版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我感觉作者在极力压制自己的愤怒,悲伤,孤独,却又想在窘迫的生活状态下维持自尊与道德。看完后我闭上眼准备睡觉,脑海中却出现了大块大块的黑色色块,这应该就是沉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而我看迟桂花,是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听着夏天的风这首歌。灿烂而温暖的阳光照在书页上,纸色泛黄。书中的人物也有自己的悲苦,只是一切都是淡淡的,虽说不上微笑面对,倒也坦然接受。没有了大片大片的宣泄与内心的挣扎,代之以细腻的风景与真诚的谈话。看完了就好像用书盖着脑袋躺在阳光充足的山坡睡了一觉一样惬意。不管思想性,社会性等等什么性,至少我,更喜欢迟桂花。
其实对我来说,郁达夫对于革命的态度啊,人生的转变在迟桂花中的体现并不是我读书的重点。我甚至觉得以郁达夫的笔调写迟桂花比沉沦更为合适。那么温婉,细腻的语言写沉沦这种歇斯底里的文章实在是浪费,写读后感是我只是一个纯粹的阅读者,不是研究者,纯欣赏的角度来说,迟桂花真的是出色太多了。就连名字都起的如此有味道,后开的花朵像是迟到了很久的压轴表演者,虽然让观众等的有些焦急,确实在是精彩到让你瞠目结舌。
因此也就不能不说郁达夫的文字。一直不大喜欢毕淑敏和席慕容,总觉得有那点做作,就好像我一直不喜欢婉约派的词也没什么钟爱的女作家。但是我愿意用优雅和知性来形容迟桂花。一直以来最难的就是形容喜欢的作家的风格,找不到合适的语言,绞尽脑汁用具象来描述又觉得不够准确。如果要说郁达夫,那么一开始想到的就是水墨画,后来发现他没那么清淡。然后是奶,纯白的牛奶,浓郁的流淌,总觉得缺点什么。最后想到了奶茶,芳香却不腻,或者是加了炼乳的龟苓膏,又甜有苦,中和之下的口感。有着深厚古文功底的郁达夫文字美,但美得不过与华丽,雅得有不那么寡而无味,像极了奶茶和龟苓膏的好味道,当然我爱吃这些所以才觉得像。
因此正是有了这样有韵味的文字酿造了迟桂花的芬芳,也这是这样的芬芳让迟桂花在郁达夫诸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
回想当时刚看到郁达夫的相关书目是,迟桂花的名字就吸引了我的眼球,只是看完故事后不如我想的那样跌宕起伏,没有神经的冲击,不像他的其余作品一样的简单的叙述,清清淡淡的讲完了故事。
应该是此时的作者早已没有了当年留学日本的躁动。读过一本书讲的是中国学生留日史,里面揭露了大量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与精神现实,因而沉沦的诞生如实的记录了郁达夫在留日期间的心理历程,不仅仅是他,应该是他一代人。而写迟桂花时以年近不惑,经历了人世沉浮的他已有了一颗更为深沉的心,正如老师所讲,他懂得了如何用理智克制,或是用另一种更为正确更为合理的方法宣泄,从沉沦到迟桂花就是一个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一个认识与超越的过程。
末了,再去回顾一遍,一阵桂花香从1932年远远的飘来,如此绵长,如此芬芳。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