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话
研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先是感慨与一位对古词如此敏感天才的作家,然后感叹他自杀的身世。实在可惜。略有感慨,写出与爱词的人一同分享。
(引用之处以引号标注)
“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读辛弃疾之词,可管中窥豹,何谓词?长短句。句子优美,文不加点,丽词佳句,颇有意境。然则词之存在不只因为学术之没。颜真卿有言“书中自有黄金屋”,古书中自不只应付官考之知识,所谓黄金屋则是指无尽的财富。扯远了,我之认为,词是语言的一种,语言不止可用于欣赏,用于传记或者交流,还用于传授。而所谓黄金屋,则是语言中隐藏的不朽价值。
“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小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贰)
此句想必很熟,王国维妙在于将诗词中的实际意义提炼出,诗词不再是表面虚华的东西,它也蕴含了古人的智慧和经验。我的理解是,迷茫中探索计划,实践时废寝忘食,奋斗中有谋有略,则成功即在眼前。这是一个类似于定律的规律,先要经过迷茫,在高处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道路。然后要一丝不苟,只有坚持才能收获成功。然而坚持还需要理智,不能一意孤行,南辕北辙。此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信念,坚韧,睿智,这样的人不想成功也怕不行。
再者,《人间词话》将诗词的真实面目还原,就好像看一个人不能太片面一样,看诗词也一样。我觉得我们能概括出一个诗人的特点,但不能根据这个特点对应到那个诗人上。比如放荡不羁不是李白唯一的样子。
李白是伟大的诗人。“伟大的诗人将永远与伟大的痛苦为伴。”李白的理想在生前是破灭不堪的,然而在他死后,那些安国救邦的理想在诗篇中获得永恒的涅槃。
李白不只是个云游四海的仙人。
以前的方法将我们误导,完全看不见,他在肆意醉酒时那份颤抖的疼痛的心事。这样的人还有卡夫卡,我曾在语文教材前页看到他的照片,深邃的眼神凝结了无数的悲伤,谁知道呢,被称为文学三巨匠之一的他,却是在死后被了解到。所以文字,诗词,往往蕴含着人真实的样子。
“鹊踏枝,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旧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楼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诗词最普遍的作用,我想还是不能忽略。词本身就是配着乐曲唱出来的,只是当时的名曲曲谱已失散,现在很多人读词都无法与音乐联系起来。词就是音乐,音乐有放松人心的消遣作用,也有调动气氛的鼓励作用。词也有这样一些作用,而今读词之人多半是坐隐深居,世外桃源心境恬淡之圣人墨客,如此美妙的东西没被普及实在可惜。
譬如这首《鹊踏枝》,内中哽咽,深美闳约,实在是美的享受。想象春来幽林独徘徊,暗藏心事,窥镜容颜衰之闲愁,想象雨后河畔孤踱步,仰天轻叹,清风吹袖新月暗,此等境界,已让人忘乎痛却,似乎与作者促膝相聊。然此等高深境界又是我如何可以企及。
就好像爱听一首歌而按动单曲重播一样,我等只需如观画赏乐般静静梳理那一个个文字,则人生也不至于平庸无奇。
(引用之处以引号标注)
“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读辛弃疾之词,可管中窥豹,何谓词?长短句。句子优美,文不加点,丽词佳句,颇有意境。然则词之存在不只因为学术之没。颜真卿有言“书中自有黄金屋”,古书中自不只应付官考之知识,所谓黄金屋则是指无尽的财富。扯远了,我之认为,词是语言的一种,语言不止可用于欣赏,用于传记或者交流,还用于传授。而所谓黄金屋,则是语言中隐藏的不朽价值。
“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小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贰)
此句想必很熟,王国维妙在于将诗词中的实际意义提炼出,诗词不再是表面虚华的东西,它也蕴含了古人的智慧和经验。我的理解是,迷茫中探索计划,实践时废寝忘食,奋斗中有谋有略,则成功即在眼前。这是一个类似于定律的规律,先要经过迷茫,在高处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道路。然后要一丝不苟,只有坚持才能收获成功。然而坚持还需要理智,不能一意孤行,南辕北辙。此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信念,坚韧,睿智,这样的人不想成功也怕不行。
再者,《人间词话》将诗词的真实面目还原,就好像看一个人不能太片面一样,看诗词也一样。我觉得我们能概括出一个诗人的特点,但不能根据这个特点对应到那个诗人上。比如放荡不羁不是李白唯一的样子。
李白是伟大的诗人。“伟大的诗人将永远与伟大的痛苦为伴。”李白的理想在生前是破灭不堪的,然而在他死后,那些安国救邦的理想在诗篇中获得永恒的涅槃。
李白不只是个云游四海的仙人。
以前的方法将我们误导,完全看不见,他在肆意醉酒时那份颤抖的疼痛的心事。这样的人还有卡夫卡,我曾在语文教材前页看到他的照片,深邃的眼神凝结了无数的悲伤,谁知道呢,被称为文学三巨匠之一的他,却是在死后被了解到。所以文字,诗词,往往蕴含着人真实的样子。
“鹊踏枝,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旧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楼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诗词最普遍的作用,我想还是不能忽略。词本身就是配着乐曲唱出来的,只是当时的名曲曲谱已失散,现在很多人读词都无法与音乐联系起来。词就是音乐,音乐有放松人心的消遣作用,也有调动气氛的鼓励作用。词也有这样一些作用,而今读词之人多半是坐隐深居,世外桃源心境恬淡之圣人墨客,如此美妙的东西没被普及实在可惜。
譬如这首《鹊踏枝》,内中哽咽,深美闳约,实在是美的享受。想象春来幽林独徘徊,暗藏心事,窥镜容颜衰之闲愁,想象雨后河畔孤踱步,仰天轻叹,清风吹袖新月暗,此等境界,已让人忘乎痛却,似乎与作者促膝相聊。然此等高深境界又是我如何可以企及。
就好像爱听一首歌而按动单曲重播一样,我等只需如观画赏乐般静静梳理那一个个文字,则人生也不至于平庸无奇。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