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洋》,改变我对电影的认识。
第一次是法国来电影展。
在成都的星美影城。
在那么多影城看过电影,成都的星美的确是不错的。影院效果好。有剧场感。很多别的电影院都是家庭影院的感觉。包括金沙的那个万达什么的。
当然,我也不是把成都的影院看完了。
不过以后看电影星美是首选呢。
再说说《海洋》吧。
这个片子好,好在哪儿?我想看过的人都比我明白。溢美之言我就不多说了。
第一次看的是法语还是什么语言的原声版。因为是法国电影展嘛。原声大片。
当时就震撼到爆了。这个也是后来甘愿再进两次影院的原因。
至于为什么这次观影效果为什么那么好,请看我慢慢道来。
第二次看是在王府井。
说到这一次观影经历,我就不得不说,这个片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
当时带了一个妞去看。看到一半的时候,妞开始打哈欠了。旁边还有一对夫妻。他们没打瞌睡,比我还精神。
而且他们善于非常小声的讨论。(很有公共意识。)不过因为太近,我还听到了。
他们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那些呈现在银幕上的动物,他们吃过几样?然后猜测没吃过的味道,以及烹饪方法。
当看到一群鲸在一个海湾,一起冒出水面,发出欢愉的嘶叫的时候,我猜测这群快乐的家伙是在找媳妇儿吧?交配的季节什么的。
我窃窃的试问旁边的妞。妞说我下流。这让我瞬间有穿越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感觉。
看来对自然的理解还是很多元的。
当电影展现出自然的宏大和其美妙的和谐时,我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有人觉着可怕,有人觉着惊奇,有人觉着感动,有人觉着乏味。当然还有人会觉着下流……
第三次是在豆瓣参加的活动,八又二分之一酒吧组织的活动。
当然,这次也有妞,不过是妞带我去的。
在橙天开的一家影院里。
到了一看,挺猛的一家影院。看了下来,结果效果非常一般。
因为是一家电影主题的酒吧组织的活动,去的都是年轻人。剧场秩序非常好。没有人讨论怎么烹食那些演员了。
当看到大船在风暴中颠簸的时候,我猛然明白为什么效果不好了。
这事儿当然和剧场条件有关系。但是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译制效果。
在我看来,姜文的配音只是完成了任务。对于我们这些只能听懂普通话的俗人来说,他的配音并没有个电影加分。
如果只是不加分,那也就算了。
可悲催的是,译制版的音乐太低了。
在我看的原版中,音乐的音量非常大。而且音乐的效果也非常好。
当飞鸟扎到海里去捕食的时候,感觉是一颗子弹击穿了苍穹般的壮观。
当鲸鱼从布满海鸟的海面跃起的时候,那种感动,瞬间可以让多数人泪奔。而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音乐。
那音乐是一首从心而动的赞歌,有一种奇妙的神秘感。那时那刻,你能感受到创作者的真诚,和他们内心流露出来的对自然的崇拜,对自然的颂扬,感受到他们的谦逊和多情。
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场景?
可在译制版中,音乐变成了嘘嘘低语。好像音乐是一个拖着烂皮箱的落魄卖艺者。还是今儿晚上不想挣钱的那种。跟扛着狮子头在商业街上要钱的中国乞丐一样。全是敷衍和麻木。
三次同样的片子的观影经验下来,让我对电影有了新的认识。
我记忆很清晰,当那颗火箭飞升到太空中,从太空中,看到水分子,看到胚胎。我有一种幻觉,在太空?在某种动物的子宫里?还在是水里?那小小的生命和行星是不是同一种东西?在宇宙中,在子宫中……
那种亦幻亦真的感觉,足以让任何人窒息。这个是电视或者家庭影院般的电影院不可能做到的。
也是电影的特性吧……
这片子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电影,只有在影院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她的魅力。如果有可能,一定要看原版的。
如果我给原版的打98分。(满分100)那我只能给译制版的打60分。
在成都的星美影城。
在那么多影城看过电影,成都的星美的确是不错的。影院效果好。有剧场感。很多别的电影院都是家庭影院的感觉。包括金沙的那个万达什么的。
当然,我也不是把成都的影院看完了。
不过以后看电影星美是首选呢。
再说说《海洋》吧。
这个片子好,好在哪儿?我想看过的人都比我明白。溢美之言我就不多说了。
第一次看的是法语还是什么语言的原声版。因为是法国电影展嘛。原声大片。
当时就震撼到爆了。这个也是后来甘愿再进两次影院的原因。
至于为什么这次观影效果为什么那么好,请看我慢慢道来。
第二次看是在王府井。
说到这一次观影经历,我就不得不说,这个片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
当时带了一个妞去看。看到一半的时候,妞开始打哈欠了。旁边还有一对夫妻。他们没打瞌睡,比我还精神。
而且他们善于非常小声的讨论。(很有公共意识。)不过因为太近,我还听到了。
他们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那些呈现在银幕上的动物,他们吃过几样?然后猜测没吃过的味道,以及烹饪方法。
当看到一群鲸在一个海湾,一起冒出水面,发出欢愉的嘶叫的时候,我猜测这群快乐的家伙是在找媳妇儿吧?交配的季节什么的。
我窃窃的试问旁边的妞。妞说我下流。这让我瞬间有穿越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感觉。
看来对自然的理解还是很多元的。
当电影展现出自然的宏大和其美妙的和谐时,我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有人觉着可怕,有人觉着惊奇,有人觉着感动,有人觉着乏味。当然还有人会觉着下流……
第三次是在豆瓣参加的活动,八又二分之一酒吧组织的活动。
当然,这次也有妞,不过是妞带我去的。
在橙天开的一家影院里。
到了一看,挺猛的一家影院。看了下来,结果效果非常一般。
因为是一家电影主题的酒吧组织的活动,去的都是年轻人。剧场秩序非常好。没有人讨论怎么烹食那些演员了。
当看到大船在风暴中颠簸的时候,我猛然明白为什么效果不好了。
这事儿当然和剧场条件有关系。但是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译制效果。
在我看来,姜文的配音只是完成了任务。对于我们这些只能听懂普通话的俗人来说,他的配音并没有个电影加分。
如果只是不加分,那也就算了。
可悲催的是,译制版的音乐太低了。
在我看的原版中,音乐的音量非常大。而且音乐的效果也非常好。
当飞鸟扎到海里去捕食的时候,感觉是一颗子弹击穿了苍穹般的壮观。
当鲸鱼从布满海鸟的海面跃起的时候,那种感动,瞬间可以让多数人泪奔。而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音乐。
那音乐是一首从心而动的赞歌,有一种奇妙的神秘感。那时那刻,你能感受到创作者的真诚,和他们内心流露出来的对自然的崇拜,对自然的颂扬,感受到他们的谦逊和多情。
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场景?
可在译制版中,音乐变成了嘘嘘低语。好像音乐是一个拖着烂皮箱的落魄卖艺者。还是今儿晚上不想挣钱的那种。跟扛着狮子头在商业街上要钱的中国乞丐一样。全是敷衍和麻木。
三次同样的片子的观影经验下来,让我对电影有了新的认识。
我记忆很清晰,当那颗火箭飞升到太空中,从太空中,看到水分子,看到胚胎。我有一种幻觉,在太空?在某种动物的子宫里?还在是水里?那小小的生命和行星是不是同一种东西?在宇宙中,在子宫中……
那种亦幻亦真的感觉,足以让任何人窒息。这个是电视或者家庭影院般的电影院不可能做到的。
也是电影的特性吧……
这片子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电影,只有在影院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她的魅力。如果有可能,一定要看原版的。
如果我给原版的打98分。(满分100)那我只能给译制版的打60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