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院的滑滑梯
为了方便学生快速下楼,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修建了两条巨大的管道滑梯,从顶楼延伸直至地面。
有了这条捷径,学生从顶楼下到地面,区区几秒就足以完成。
解决拥挤的同时,也满足了那些喜欢寻求刺激和挑战的学生。
慕尼黑工业大学 Campus Garching校区 数学系和信息系系馆的大滑梯
>>详文链接<<
分享点自己在德国学习的一点感想。一切从昨天发的那个竞猜的日志说起。
话说昨天帖子里面那两根管子,其实是两个大的滑滑梯。
我在豆瓣创意小组里也发了个帖子竞猜,第一个跟帖的人就回答出来了。
后来豆油一问才知道,原来楼里面大大的滑滑梯是这个女孩子从小时候开始的梦想。
学建筑学的同学们可能会稍微受到混淆的因素更多一些,毕竟大家专业出身,
可能顾及会多一些,或者更加理性一些。
就算第一眼看到像个滑滑梯,估计也会自我否定下,
怎么可能,疯了,然后猜别的,或是管道,或是疏散,
总之要在书本上看到差不多才可以。
撇开这个不谈,光谈谈这个滑梯。
如果从专业的角度看,算不算好的建筑设计?
做个类比,伦敦动物园著名的企鹅游泳池Old Penguin Pool, London Zoo想必很多人知道。
1933年完工的企鹅泳池是Ove Arup最早期的作品。
我当时第一眼看到这个滑梯就想起了Arup的那个混凝土滑道,颇为神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回到滑梯本身。在大大的中庭里,滑梯很好的控制了这个大空间。
一方面作为一个造型优美的雕塑,给人以视觉冲击,
另一方面很好起到了中庭设计里很重要的上下联系的作用。
(这中联系作用通常来说会用一个景观电梯,或者造型优美的楼梯,
或者干脆是从上到下贯穿的造型元素完成,不管怎么样,从设计的角度这个竖向联系是不可缺少的)
更重要的是,在高校教学楼里,这样一个大滑梯,很好的活跃了气氛,
到满符合国外学生好动寻求刺激,活泼好动的特点,
以至于这个滑梯如此的出名,深受大家喜爱,也是我每去Garching校区必玩的项目。
所以,我觉得,如果一个建筑元素能做到以上造型,功能,心理那几点,就能算是一个好的设计。
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想过在中国的高校中庭里设计一个大滑梯呢?
或者别的中庭呢?国内的中庭设计的千篇一律,大而空。
我们可不可以有这样的设计呢?
没有,因为我们被束缚住了,我们的思维被束缚住了。
或者说,我们不敢这么做。
在国内的学习的时候,很多时候老师是禁止,亮红灯,不允许做这个,不允许做那个。
比如一直让我耿耿的是当年大二做别墅设计我要在别墅内做两个楼梯
(一个一层上二层在一个位置,另外一个二层上三层在另外一个位置)被教授禁止了,
理由是不经济。
这种事情多了,我们的手脚就开始被束缚住了,思维没有办法打开,
喜欢循规蹈矩,没有办法尽情思考。
比如说如果在国内设计的时候笑眯眯的大大的中庭里放一个大滑梯,估计会死得很惨。
当年我一个师兄杨伯寅去爱丁堡大学读研后,跟我聊天,
说发现在国内已经被教育的很缩手缩脚了,来了国外感觉已经放不开了。杯具。。。
事实上我来了德国以后,一直体会到的也是这个问题,缩手缩脚,放不开。
而也在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这个方面。那就是解放思想。
因为只有想得到,才可以做得到。
循规蹈矩,是做不好建筑的。
当然改变的过程也得益于慕尼黑工大的教育。
第一个学期的教授是一个古怪的西班牙老头。
他如果看到你的东西跟他所看过的任何建筑或者建筑元素类似,就要骂你。
绝对的反对任何的模仿,高调的强调要学生寻找自己的建筑语言
(对这一帮20多岁的小孩强调寻找自己的建筑语言!!!)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自己思考。
(插一句,要强调一点,不过他是两个极端,一方面鼓励你自由思考,
另一方面绝对的控制细节,评图的时候经常“噌”的用西服口袋抽出一把折叠的比例尺,
开始量你的平面,花的一点点有不对的地方就等着挨喷吧。)
这学期的教授和助教也是如此,从一开始助教就强调,不要设计有任何包袱,
只要去Spass machen(去创造快乐)就好,鼓励鼓励再鼓励。
所以我这学期的校园规划做了个440米x80米的巨型结构直接跺在了基地可以实施下去,
最后还受到了一致的好评实在也是托这样的气氛所赐。
(当然还是和那个西班牙教授一样,画图还是被要求到了变态级别,绝不允许任何纰漏。)
我的感触是,在设计时其实我们能做的事情远远超过了我们已经做得,
或者我们觉得我们能做的事情,而往往这个的差集中蕴含了很多好设计的可能性。
而往往大家手脚被束缚住了,思维被束缚住了,不敢想不敢做而已。
比如说经常以前在中国学结构课老师要求结构悬挑不要超过多少啊,否则做不了。
事实上来了国外发现其实多少米都可以挑。再比如说规范也是一个我们没办法突破的束缚。
这当然有好有坏。但是我可以举个小例子。
学建筑都知道中国的通则规定的楼梯连续的台阶数不能超过18个,(德国也一样)。
大家有的时候会不会因为这个数目而沮丧呢,觉得就差那几步,
本来够的距离因为要做个缓台就不够了。
在瑞士,是没有这个18级台阶的限制的。
我在瑞士Excursion的时候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
所以一切都是建筑师控制,没有某些死板的条文只是为了达到最好的使用效果。
我再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拿我自己的设计举例子是因为我希望举得例子的人能够有自己的亲身经验,
不要泛泛而谈,不是因为这个设计多好。
例子是我做得一个无辅导设计,我们毕业前需要完成6个无辅导设计,
每个设计必须在一个晚上或者一个周末之内完成,
一个晚上的通常只要画图,一个周末的通常需要加做模型。
无辅导设计的通过率不高,很锻炼人。
这个设计题目建筑造型和室内光环境的教授发的题。
题目是位于墨西哥的一个山坡上的度假别墅。
主要应该设计一个很大的客厅(厨房,餐厅),一个游泳池,和三个客房。
我比较激进的把游泳池直接跺到了大大的客厅上面,游泳池底用玻璃做。
这样一来可以抵抗墨西哥炎热的气候,通过游泳池水冷却室温。
另一方面阳光透过池水再透过池底的玻璃射到室内,还可以产生一种迷幻的光效果,
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墨西哥毒辣的阳光变得柔和以后投入室内,让人觉得舒服。
建筑的入口是在游泳池中间的一个洞,人可以通过水面进入室内。
这样的一个设计,在国内高校估计也是被立刻枪毙的方案。
首先就是游泳池放在客厅上面漏水怎么办这类的问题,我估计我是怎么也解释不清楚的。
而在德国,教授却给了这个设计高分,
她觉得很出色而且别出心裁的解决的她所提出的几个主要问题。
至于我以为她会问的可行性的问题,她根本不在乎。或者也许觉得根本不是问题。
我说得这些,其实是我一直在想得一个问题。
我来的德国以后不免一直在比较中国的建筑教育和德国的建筑教育的差别。
事实上这里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方式还是很能让人有随心所欲的感觉的。
感觉的教育方式一方面鼓励你在上层建筑上自由发挥,一方面在基础上,
比如构造,节点,技术这些东西不断的要求要求,细致细致细致,完美完美完美。
而我相信三五年内国内的构造,节点,技术这方面也不是问题。
问题是,如何在学习和思考中用于突破束缚,解放思想,
这是我觉得我和很多同学所要努力的地方。
>>详文链接<<
有了这条捷径,学生从顶楼下到地面,区区几秒就足以完成。
解决拥挤的同时,也满足了那些喜欢寻求刺激和挑战的学生。
慕尼黑工业大学 Campus Garching校区 数学系和信息系系馆的大滑梯
![]() |
>>详文链接<<
分享点自己在德国学习的一点感想。一切从昨天发的那个竞猜的日志说起。
![]() |
话说昨天帖子里面那两根管子,其实是两个大的滑滑梯。
我在豆瓣创意小组里也发了个帖子竞猜,第一个跟帖的人就回答出来了。
后来豆油一问才知道,原来楼里面大大的滑滑梯是这个女孩子从小时候开始的梦想。
学建筑学的同学们可能会稍微受到混淆的因素更多一些,毕竟大家专业出身,
可能顾及会多一些,或者更加理性一些。
就算第一眼看到像个滑滑梯,估计也会自我否定下,
怎么可能,疯了,然后猜别的,或是管道,或是疏散,
总之要在书本上看到差不多才可以。
撇开这个不谈,光谈谈这个滑梯。
如果从专业的角度看,算不算好的建筑设计?
做个类比,伦敦动物园著名的企鹅游泳池Old Penguin Pool, London Zoo想必很多人知道。
1933年完工的企鹅泳池是Ove Arup最早期的作品。
我当时第一眼看到这个滑梯就想起了Arup的那个混凝土滑道,颇为神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 |
回到滑梯本身。在大大的中庭里,滑梯很好的控制了这个大空间。
一方面作为一个造型优美的雕塑,给人以视觉冲击,
另一方面很好起到了中庭设计里很重要的上下联系的作用。
(这中联系作用通常来说会用一个景观电梯,或者造型优美的楼梯,
或者干脆是从上到下贯穿的造型元素完成,不管怎么样,从设计的角度这个竖向联系是不可缺少的)
更重要的是,在高校教学楼里,这样一个大滑梯,很好的活跃了气氛,
到满符合国外学生好动寻求刺激,活泼好动的特点,
以至于这个滑梯如此的出名,深受大家喜爱,也是我每去Garching校区必玩的项目。
所以,我觉得,如果一个建筑元素能做到以上造型,功能,心理那几点,就能算是一个好的设计。
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想过在中国的高校中庭里设计一个大滑梯呢?
或者别的中庭呢?国内的中庭设计的千篇一律,大而空。
我们可不可以有这样的设计呢?
没有,因为我们被束缚住了,我们的思维被束缚住了。
或者说,我们不敢这么做。
在国内的学习的时候,很多时候老师是禁止,亮红灯,不允许做这个,不允许做那个。
比如一直让我耿耿的是当年大二做别墅设计我要在别墅内做两个楼梯
(一个一层上二层在一个位置,另外一个二层上三层在另外一个位置)被教授禁止了,
理由是不经济。
这种事情多了,我们的手脚就开始被束缚住了,思维没有办法打开,
喜欢循规蹈矩,没有办法尽情思考。
比如说如果在国内设计的时候笑眯眯的大大的中庭里放一个大滑梯,估计会死得很惨。
当年我一个师兄杨伯寅去爱丁堡大学读研后,跟我聊天,
说发现在国内已经被教育的很缩手缩脚了,来了国外感觉已经放不开了。杯具。。。
事实上我来了德国以后,一直体会到的也是这个问题,缩手缩脚,放不开。
而也在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这个方面。那就是解放思想。
因为只有想得到,才可以做得到。
循规蹈矩,是做不好建筑的。
当然改变的过程也得益于慕尼黑工大的教育。
第一个学期的教授是一个古怪的西班牙老头。
他如果看到你的东西跟他所看过的任何建筑或者建筑元素类似,就要骂你。
绝对的反对任何的模仿,高调的强调要学生寻找自己的建筑语言
(对这一帮20多岁的小孩强调寻找自己的建筑语言!!!)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自己思考。
(插一句,要强调一点,不过他是两个极端,一方面鼓励你自由思考,
另一方面绝对的控制细节,评图的时候经常“噌”的用西服口袋抽出一把折叠的比例尺,
开始量你的平面,花的一点点有不对的地方就等着挨喷吧。)
这学期的教授和助教也是如此,从一开始助教就强调,不要设计有任何包袱,
只要去Spass machen(去创造快乐)就好,鼓励鼓励再鼓励。
所以我这学期的校园规划做了个440米x80米的巨型结构直接跺在了基地可以实施下去,
最后还受到了一致的好评实在也是托这样的气氛所赐。
(当然还是和那个西班牙教授一样,画图还是被要求到了变态级别,绝不允许任何纰漏。)
我的感触是,在设计时其实我们能做的事情远远超过了我们已经做得,
或者我们觉得我们能做的事情,而往往这个的差集中蕴含了很多好设计的可能性。
而往往大家手脚被束缚住了,思维被束缚住了,不敢想不敢做而已。
比如说经常以前在中国学结构课老师要求结构悬挑不要超过多少啊,否则做不了。
事实上来了国外发现其实多少米都可以挑。再比如说规范也是一个我们没办法突破的束缚。
这当然有好有坏。但是我可以举个小例子。
学建筑都知道中国的通则规定的楼梯连续的台阶数不能超过18个,(德国也一样)。
大家有的时候会不会因为这个数目而沮丧呢,觉得就差那几步,
本来够的距离因为要做个缓台就不够了。
在瑞士,是没有这个18级台阶的限制的。
我在瑞士Excursion的时候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
所以一切都是建筑师控制,没有某些死板的条文只是为了达到最好的使用效果。
我再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拿我自己的设计举例子是因为我希望举得例子的人能够有自己的亲身经验,
不要泛泛而谈,不是因为这个设计多好。
例子是我做得一个无辅导设计,我们毕业前需要完成6个无辅导设计,
每个设计必须在一个晚上或者一个周末之内完成,
一个晚上的通常只要画图,一个周末的通常需要加做模型。
无辅导设计的通过率不高,很锻炼人。
![]() |
这个设计题目建筑造型和室内光环境的教授发的题。
题目是位于墨西哥的一个山坡上的度假别墅。
主要应该设计一个很大的客厅(厨房,餐厅),一个游泳池,和三个客房。
我比较激进的把游泳池直接跺到了大大的客厅上面,游泳池底用玻璃做。
这样一来可以抵抗墨西哥炎热的气候,通过游泳池水冷却室温。
另一方面阳光透过池水再透过池底的玻璃射到室内,还可以产生一种迷幻的光效果,
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墨西哥毒辣的阳光变得柔和以后投入室内,让人觉得舒服。
建筑的入口是在游泳池中间的一个洞,人可以通过水面进入室内。
这样的一个设计,在国内高校估计也是被立刻枪毙的方案。
首先就是游泳池放在客厅上面漏水怎么办这类的问题,我估计我是怎么也解释不清楚的。
而在德国,教授却给了这个设计高分,
她觉得很出色而且别出心裁的解决的她所提出的几个主要问题。
至于我以为她会问的可行性的问题,她根本不在乎。或者也许觉得根本不是问题。
我说得这些,其实是我一直在想得一个问题。
我来的德国以后不免一直在比较中国的建筑教育和德国的建筑教育的差别。
事实上这里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方式还是很能让人有随心所欲的感觉的。
感觉的教育方式一方面鼓励你在上层建筑上自由发挥,一方面在基础上,
比如构造,节点,技术这些东西不断的要求要求,细致细致细致,完美完美完美。
而我相信三五年内国内的构造,节点,技术这方面也不是问题。
问题是,如何在学习和思考中用于突破束缚,解放思想,
这是我觉得我和很多同学所要努力的地方。
>>详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