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场叫吴念真的约会
——虽然过去好几天了,记忆还是清晰的,所以,在没有遗忘之前赶紧记录下来。
2011年8月21日,匆匆赶去书展,只是为了见一见吴念真,这个全台湾最会讲故事的男人。这个年近60的男人,依然是白衬衫、淡蓝色牛仔裤、运动鞋的打扮,很随性,很精神,很帅气。
一个人在重重的人群中摸索着走过一排排展位,直奔中央大厅,前一场的活动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放心,咨询了旁边的自愿者,他们查阅日程安排后很肯定的告诉我吴念真的活动就是这里。于是我开始等待,在四周漫无目的地转悠,将近2点的时候终于看见几位工作人员拿着吴念真的海报从台阶上下来,又上去咨询,一位女士很负责的告诉我:一会人会很多,你先在这里排队,吴导现在正在接受访问。又问:一个人可以买几本?她犹豫了一下回答:只要不把三万本都买光就可以。然后又聊了一下晚上见面会的事,她听说我也会去,很高兴地感谢了我。最后,我就安心的等候在售书的那张桌子前,看着前一个活动的工作人员正把未售完的书打包。
无聊的等候中,突然一位黑衣的女士很兴奋的跑到我身边说:你也是等吴念真的?我也是啊,都等了好久了。想起我刚在附近瞎转悠的时候确实看到她一直等在旁边,就跟她说,就是这里,我已经问过主办方的工作人员了。于是她也很安心地跟我一起等待,然后跟我说她和她老公都很喜欢吴念真,现在她守在这边等着签名,她老公守在另一边负责拍摄。(心想,果然是执着的粉丝啊!)说起晚上的见面会,她很遗憾的说去不了,因为要回家带孩子,现在也是留了孩子在家里和老公一起赶过来的,签完后就要回去。买完书在台阶上排队等待签名的时候,她一直跟我说好激动好激动……发现自己果然还是足够的冷静啊!(PS:这位一面之缘的女士在我的相册里有记录)
在漫长的等待中,我左顾右盼四下张望,看到还是女性粉丝居多,而且很多美女啊!这样睿智又幽默的老帅哥,果然深得美女们的喜爱,还听到有人在议论说他儿子也很帅呢!这又是多么爱屋及乌的表现呢。在终于快轮到自己的时候居然还被采访了,但是一紧张脑子一片空白,到现在还在后悔很多想说的话都没有说啊……签名的时候还有点没回过神来,只记得吴导说,你一个买了这么多啊?然后让他签台版的那本的时候他又问:这是在香港书展买的?总之,很满足的抱着书高兴的离开了,走过一个门口的时候保安人员说:在那边付账。我说我的已经签过名了!然后翻出来给他看。他看完笑笑说:签过就好了。虽然被郁闷了一下,倒也小小得意了一下。
书展的种种只是个序曲,最精彩的当然要数晚上的粉丝见面会了。又是很早过去等候,心里想着要坐个好一点的位子,就早早守在门口。因为第一时间报了名,所以我的名字在最前面,进去的时候直接指给工作人员,然后找了第二排中间的位子坐好。后来发现这个选择很明智,因为第一排是给内部人员的。
位子非常好,正对着嘉宾,边上还有工作人员在做全程的摄像。和左手边的女生聊起,才知道她一早从嘉兴赶过来的,上午去了书展,参加了签售,晚上又赶来见面会,一会还要坐晚上11点多的火车回去。(又遇到一位执着的粉丝。)不过由于吴导讲得太精彩拖堂了,她为了赶火车只能提早离开,最后的签名也没签到,一定是有点遗憾吧。
开始前主办方播放了《多桑》,说是从台湾带过来的带子,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也没能播放完。这是一部关于父亲的影片,应该也是吴念真作为导演最出名的一部影片。正式开场后的话题也就自然而然的从父亲说起……
吴导一直强调,这虽然是他纪念父亲拍的电影,但讲述的绝不仅仅是他的父亲,而是那一代的父亲,他一直用一个词,说他父亲那一代是“历史的孤儿”。听来很悲凉的一个词,也说明了那一代人的命运。他父亲(OR岳父?)有句经典的话:aeiou一夜间变成了bo po mo。这样的改变多少让他们有点无所适从。在吴导说起和他父亲的关系时,有句话我听了后非常难受,他说他和父亲说过的话总共不超过200句。还有说起他带着父亲的骨灰去日本看父亲生前最向往的富士山的那一段,听着都笑出了眼泪,这样感人的故事,被他一说,却似乎成了一场喜剧。
然后话题转向他的母亲,不论从书里看到还是从他的讲述,我都觉得他的母亲简直就像一个传说。他说母亲15岁嫁给父亲,17岁生下他,不认识字,但一直给他们讲故事,因为父亲很沉默,所以讲故事这种事就轮到了母亲。他说他讲故事的天赋其实是遗传自他母亲。我想,如果他母亲有机会接受教育,一定又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当然不识字的她,能培养出这样的儿子,已经很伟大。或许也因为这样的成长环境,吴念真一直坚持:知识分子是不用为他们说话,因为他们自己会说,只有中下层没有话语权的老百姓,才需要为他们说话。
然后是关于他自杀的弟弟,关于他的初恋故事。《遗书》一篇即是写他弟弟的,原来书中的那位大导演就是侯孝贤。而更八卦的初恋自然是大家更喜欢的话题。其实念真是他的笔名,取自他初恋女友的名字,而那部《恋恋风尘》更是让他的初恋故事成为一场尽人皆知的话题。而这种成功背后最大的受害者莫过于吴太太了,每天跟带着初恋女友名字的男人一起生活,家里的那些不速之客还挡着她的面大谈特谈丈夫初恋故事,而她还得端茶倒水的伺候,这个女人心该多大啊!对此吴导大概也是有些内疚的,在现场他很激动地说:靠!哪有到家里当着太太面问初恋的!我整个都被晒光了!(全场爆笑……)
之后是他去金门当兵的故事,因为要去三年,为了给初恋女友写信,他写好了2000个(OR1000个?)信封背去岛上,上岛后别人嘲笑说“你以为我们这里没有邮局吗?”悲剧的是他的这段真是的经历在没有被放入《恋恋风尘》,因为侯孝贤说太煽情观众不会相信的。吴导又在现场抱怨:妈的,我都把真事告诉你了你还当这是假的!更大的悲剧是在第三年的时候,女友嫁给了他人。他说当时他气的一直在宿舍说回去后要把她杀了。结果领导听到了这句话,怕他回去真会干傻事,当他上码头后别人告诉他领导把他的假给取消了,杯具的人生真是处处碰壁啊!
除此之外,当兵的故事还是很经常的。他说这3年,他老了10岁,学到了太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吴导模仿起对岸高音喇叭广播的那段笑到肚子痛,而且还在每天的熏陶中学会了对岸的歌,他说还挺好听,后来来大陆一问,原来是《白毛女》(汗…)现场他还哼唱了一段,全场再次哄堂大笑……还有关于他的当兵时候与老兵搞好关系的那一招,真是叫绝!就是把某英文杂志上别人奇奇怪怪的性经验翻译成中文,再印成教材给整个部队的人看。这不仅让大家学会了排字、印刷等技术,更是成为老兵们的好兄弟,第一辑刚发完的那个下午就有人跑来问他:小孩,第二辑什么时候出来?当然也有悲伤的故事,书中的《茄子》一篇就是真人真事,后来吴导的电影《老莫的第二个春天》就是用了这位老兵的名字,他说因为现实中他没取老婆,所以电影中就让他结了婚。
再之后是关于电影,关于导演的话题。他说杨德昌和侯孝贤,杨是属于全世界都要为我服务,侯则是我要服务全世界。她说很喜欢跟许鞍华的合作,说她是最不像香港人的香港人。然后又聊起《悲情城市》背后关于“228”的故事,以及《苹果的滋味》差点被禁的故事,并且大骂了美国人。后来有人问起他和侯孝贤的关系,其实可以听出是有些遗憾的,他说他们差点成为兄弟,那时候无话不说。但是现在由于他离电影远了,见面也少了,见了面也变得有礼貌了。又说,有些人就是某一时刻的朋友,时间变了,很多事情都不一样了。(后来看到有报道说他和侯的疏远,是由于政治立场的原因。)
吴导对杨德昌是无比欣赏的,形容第一次看完杨拍的电影,用了“闪烁的才华”,又说杨是整个华人电影界对人性、社会及哲学方面,理解最深刻的导演。但是每个人都有阴暗面,杨最大的缺点是自私,说好听点,叫不妥协。因为这种不妥协,也有一个故事。拍《一一》的时候,从几百人里挑出来女主角,杨叫那个女孩休学,那个女孩就休学了;但到开拍,已经是下一个学年要开始了,杨让她再休学,女孩也继续休学,但是一开拍,杨觉得那个女孩不合这个角色,马上换了主角,那个女孩因此抑郁了一年多,几乎崩溃。也因为这件事,吴导的儿子不肯再去拍了,后来问其原因,他儿子说:爸,我觉得杨伯伯爱电影大过爱人。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爱人多一点。果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他儿子也从小就遗传了他的重情重义。
(关于杨德昌的一则笑话:他家地址很好认:济南路69号。然后吴导有补充说台北有个更好认的地址:南昌路10号。……真是很囧啊……)
从写作到写剧本,从演戏到导演,又从荧幕到舞台剧到广告,吴念真实在算得上一个全才。说起广告,又是有很多故事可讲。尤其是那个帮朋友家的鸟头牌产品坐的广告,什么“男人千万不要只剩下一张嘴,说得到要做得到。”“年轻的时候,只要喜欢的,没什么不可以;年纪大了之后,只要可以的,什么都喜欢。”……经吴导绘声绘色的描述之后,直接笑翻全场。吴导一直是个重情的人,所以做事也都是以情为基础,就如他会接这个广告,完全因为是受朋友之托。而每年过年,他都会有两个让大家看到哭的广告,还被人骂:这么高兴的时候惹人家哭。可是,就这样他在广告界也误打误撞的成功了。他说他来大陆,看到电视里的广告,心里就想:这个国家的进步空间还很大……(再次笑翻……)
观众提问时间,有人问起关于《一一》中他的一场戏,有句台词:“我从来没爱过另外一个人。”问以他现在的阅历如何看待这一段。他说他太太曾经很认真的问过他:你人生中最喜欢的女人是谁?他的回答:奥黛丽·赫本。吴太太很生气,说他在闪避问题。然后他很认真的说:不是,我真的喜欢奥黛丽·赫本,年轻的时候就想找奥黛丽·赫本那样的女孩子,可是后来发现娶奥黛丽·赫本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其他女人对我来说都是第二选择。接着他又很诚实的回答说:就婚姻这件事情来说,对男人而言,没有娶到的女人是最好的。他说男人最大的悲哀是有些时候不能太诚实,但是又说如果是他,他会跟他老婆这样讲。
这个狮子座的男人,实在是有着太多不可思议的故事,比如他小时候生病就快死了,后来又神奇的活了下来。他说如果他成伟人了,这又会是个励志的故事。听着他的这些故事,感觉他和他的家庭都像一个传说,而这本《这些人,那些事》几乎就是他和他家族的一本传记。那些关于自己、父母、兄弟,甚至恋人、战友、邻居的各种传奇的、悲伤的、无奈的、感人的故事,在吴念真的笔下,那样缓缓流淌出来的,处处都是真情。
不知不觉中洋洋洒洒地写了这么多,发现自己也挺能啰嗦的,其实还是有很多内容没有写到或简略了,比如关于台湾黑道的一个故事也是无比精彩,吴导一直想拍成电影,但估计是不被允许的。真希望有一天能看到这部电影,就如我们可以看到《悲情城市》一样。
开场没多久的时候主持人就问:地铁到10点就没了,你们愿不愿意为了吴念真打车回家?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用问,这么精彩的谈话,听到几点都觉得是一种享受。
见过了真人才真的发现,吴念真实在是个太诚实的人了,在现场可以如此毫无顾忌的嬉笑怒骂,坦诚而率真。真的好喜欢他这样的真性情。
PS: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听听这个完整的录音: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5MJ0jRzsIrI/ 比我的记录要精彩太多了。
2011年8月21日,匆匆赶去书展,只是为了见一见吴念真,这个全台湾最会讲故事的男人。这个年近60的男人,依然是白衬衫、淡蓝色牛仔裤、运动鞋的打扮,很随性,很精神,很帅气。
一个人在重重的人群中摸索着走过一排排展位,直奔中央大厅,前一场的活动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放心,咨询了旁边的自愿者,他们查阅日程安排后很肯定的告诉我吴念真的活动就是这里。于是我开始等待,在四周漫无目的地转悠,将近2点的时候终于看见几位工作人员拿着吴念真的海报从台阶上下来,又上去咨询,一位女士很负责的告诉我:一会人会很多,你先在这里排队,吴导现在正在接受访问。又问:一个人可以买几本?她犹豫了一下回答:只要不把三万本都买光就可以。然后又聊了一下晚上见面会的事,她听说我也会去,很高兴地感谢了我。最后,我就安心的等候在售书的那张桌子前,看着前一个活动的工作人员正把未售完的书打包。
无聊的等候中,突然一位黑衣的女士很兴奋的跑到我身边说:你也是等吴念真的?我也是啊,都等了好久了。想起我刚在附近瞎转悠的时候确实看到她一直等在旁边,就跟她说,就是这里,我已经问过主办方的工作人员了。于是她也很安心地跟我一起等待,然后跟我说她和她老公都很喜欢吴念真,现在她守在这边等着签名,她老公守在另一边负责拍摄。(心想,果然是执着的粉丝啊!)说起晚上的见面会,她很遗憾的说去不了,因为要回家带孩子,现在也是留了孩子在家里和老公一起赶过来的,签完后就要回去。买完书在台阶上排队等待签名的时候,她一直跟我说好激动好激动……发现自己果然还是足够的冷静啊!(PS:这位一面之缘的女士在我的相册里有记录)
在漫长的等待中,我左顾右盼四下张望,看到还是女性粉丝居多,而且很多美女啊!这样睿智又幽默的老帅哥,果然深得美女们的喜爱,还听到有人在议论说他儿子也很帅呢!这又是多么爱屋及乌的表现呢。在终于快轮到自己的时候居然还被采访了,但是一紧张脑子一片空白,到现在还在后悔很多想说的话都没有说啊……签名的时候还有点没回过神来,只记得吴导说,你一个买了这么多啊?然后让他签台版的那本的时候他又问:这是在香港书展买的?总之,很满足的抱着书高兴的离开了,走过一个门口的时候保安人员说:在那边付账。我说我的已经签过名了!然后翻出来给他看。他看完笑笑说:签过就好了。虽然被郁闷了一下,倒也小小得意了一下。
书展的种种只是个序曲,最精彩的当然要数晚上的粉丝见面会了。又是很早过去等候,心里想着要坐个好一点的位子,就早早守在门口。因为第一时间报了名,所以我的名字在最前面,进去的时候直接指给工作人员,然后找了第二排中间的位子坐好。后来发现这个选择很明智,因为第一排是给内部人员的。
位子非常好,正对着嘉宾,边上还有工作人员在做全程的摄像。和左手边的女生聊起,才知道她一早从嘉兴赶过来的,上午去了书展,参加了签售,晚上又赶来见面会,一会还要坐晚上11点多的火车回去。(又遇到一位执着的粉丝。)不过由于吴导讲得太精彩拖堂了,她为了赶火车只能提早离开,最后的签名也没签到,一定是有点遗憾吧。
开始前主办方播放了《多桑》,说是从台湾带过来的带子,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也没能播放完。这是一部关于父亲的影片,应该也是吴念真作为导演最出名的一部影片。正式开场后的话题也就自然而然的从父亲说起……
吴导一直强调,这虽然是他纪念父亲拍的电影,但讲述的绝不仅仅是他的父亲,而是那一代的父亲,他一直用一个词,说他父亲那一代是“历史的孤儿”。听来很悲凉的一个词,也说明了那一代人的命运。他父亲(OR岳父?)有句经典的话:aeiou一夜间变成了bo po mo。这样的改变多少让他们有点无所适从。在吴导说起和他父亲的关系时,有句话我听了后非常难受,他说他和父亲说过的话总共不超过200句。还有说起他带着父亲的骨灰去日本看父亲生前最向往的富士山的那一段,听着都笑出了眼泪,这样感人的故事,被他一说,却似乎成了一场喜剧。
然后话题转向他的母亲,不论从书里看到还是从他的讲述,我都觉得他的母亲简直就像一个传说。他说母亲15岁嫁给父亲,17岁生下他,不认识字,但一直给他们讲故事,因为父亲很沉默,所以讲故事这种事就轮到了母亲。他说他讲故事的天赋其实是遗传自他母亲。我想,如果他母亲有机会接受教育,一定又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当然不识字的她,能培养出这样的儿子,已经很伟大。或许也因为这样的成长环境,吴念真一直坚持:知识分子是不用为他们说话,因为他们自己会说,只有中下层没有话语权的老百姓,才需要为他们说话。
然后是关于他自杀的弟弟,关于他的初恋故事。《遗书》一篇即是写他弟弟的,原来书中的那位大导演就是侯孝贤。而更八卦的初恋自然是大家更喜欢的话题。其实念真是他的笔名,取自他初恋女友的名字,而那部《恋恋风尘》更是让他的初恋故事成为一场尽人皆知的话题。而这种成功背后最大的受害者莫过于吴太太了,每天跟带着初恋女友名字的男人一起生活,家里的那些不速之客还挡着她的面大谈特谈丈夫初恋故事,而她还得端茶倒水的伺候,这个女人心该多大啊!对此吴导大概也是有些内疚的,在现场他很激动地说:靠!哪有到家里当着太太面问初恋的!我整个都被晒光了!(全场爆笑……)
之后是他去金门当兵的故事,因为要去三年,为了给初恋女友写信,他写好了2000个(OR1000个?)信封背去岛上,上岛后别人嘲笑说“你以为我们这里没有邮局吗?”悲剧的是他的这段真是的经历在没有被放入《恋恋风尘》,因为侯孝贤说太煽情观众不会相信的。吴导又在现场抱怨:妈的,我都把真事告诉你了你还当这是假的!更大的悲剧是在第三年的时候,女友嫁给了他人。他说当时他气的一直在宿舍说回去后要把她杀了。结果领导听到了这句话,怕他回去真会干傻事,当他上码头后别人告诉他领导把他的假给取消了,杯具的人生真是处处碰壁啊!
除此之外,当兵的故事还是很经常的。他说这3年,他老了10岁,学到了太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吴导模仿起对岸高音喇叭广播的那段笑到肚子痛,而且还在每天的熏陶中学会了对岸的歌,他说还挺好听,后来来大陆一问,原来是《白毛女》(汗…)现场他还哼唱了一段,全场再次哄堂大笑……还有关于他的当兵时候与老兵搞好关系的那一招,真是叫绝!就是把某英文杂志上别人奇奇怪怪的性经验翻译成中文,再印成教材给整个部队的人看。这不仅让大家学会了排字、印刷等技术,更是成为老兵们的好兄弟,第一辑刚发完的那个下午就有人跑来问他:小孩,第二辑什么时候出来?当然也有悲伤的故事,书中的《茄子》一篇就是真人真事,后来吴导的电影《老莫的第二个春天》就是用了这位老兵的名字,他说因为现实中他没取老婆,所以电影中就让他结了婚。
再之后是关于电影,关于导演的话题。他说杨德昌和侯孝贤,杨是属于全世界都要为我服务,侯则是我要服务全世界。她说很喜欢跟许鞍华的合作,说她是最不像香港人的香港人。然后又聊起《悲情城市》背后关于“228”的故事,以及《苹果的滋味》差点被禁的故事,并且大骂了美国人。后来有人问起他和侯孝贤的关系,其实可以听出是有些遗憾的,他说他们差点成为兄弟,那时候无话不说。但是现在由于他离电影远了,见面也少了,见了面也变得有礼貌了。又说,有些人就是某一时刻的朋友,时间变了,很多事情都不一样了。(后来看到有报道说他和侯的疏远,是由于政治立场的原因。)
吴导对杨德昌是无比欣赏的,形容第一次看完杨拍的电影,用了“闪烁的才华”,又说杨是整个华人电影界对人性、社会及哲学方面,理解最深刻的导演。但是每个人都有阴暗面,杨最大的缺点是自私,说好听点,叫不妥协。因为这种不妥协,也有一个故事。拍《一一》的时候,从几百人里挑出来女主角,杨叫那个女孩休学,那个女孩就休学了;但到开拍,已经是下一个学年要开始了,杨让她再休学,女孩也继续休学,但是一开拍,杨觉得那个女孩不合这个角色,马上换了主角,那个女孩因此抑郁了一年多,几乎崩溃。也因为这件事,吴导的儿子不肯再去拍了,后来问其原因,他儿子说:爸,我觉得杨伯伯爱电影大过爱人。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爱人多一点。果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他儿子也从小就遗传了他的重情重义。
(关于杨德昌的一则笑话:他家地址很好认:济南路69号。然后吴导有补充说台北有个更好认的地址:南昌路10号。……真是很囧啊……)
从写作到写剧本,从演戏到导演,又从荧幕到舞台剧到广告,吴念真实在算得上一个全才。说起广告,又是有很多故事可讲。尤其是那个帮朋友家的鸟头牌产品坐的广告,什么“男人千万不要只剩下一张嘴,说得到要做得到。”“年轻的时候,只要喜欢的,没什么不可以;年纪大了之后,只要可以的,什么都喜欢。”……经吴导绘声绘色的描述之后,直接笑翻全场。吴导一直是个重情的人,所以做事也都是以情为基础,就如他会接这个广告,完全因为是受朋友之托。而每年过年,他都会有两个让大家看到哭的广告,还被人骂:这么高兴的时候惹人家哭。可是,就这样他在广告界也误打误撞的成功了。他说他来大陆,看到电视里的广告,心里就想:这个国家的进步空间还很大……(再次笑翻……)
观众提问时间,有人问起关于《一一》中他的一场戏,有句台词:“我从来没爱过另外一个人。”问以他现在的阅历如何看待这一段。他说他太太曾经很认真的问过他:你人生中最喜欢的女人是谁?他的回答:奥黛丽·赫本。吴太太很生气,说他在闪避问题。然后他很认真的说:不是,我真的喜欢奥黛丽·赫本,年轻的时候就想找奥黛丽·赫本那样的女孩子,可是后来发现娶奥黛丽·赫本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其他女人对我来说都是第二选择。接着他又很诚实的回答说:就婚姻这件事情来说,对男人而言,没有娶到的女人是最好的。他说男人最大的悲哀是有些时候不能太诚实,但是又说如果是他,他会跟他老婆这样讲。
这个狮子座的男人,实在是有着太多不可思议的故事,比如他小时候生病就快死了,后来又神奇的活了下来。他说如果他成伟人了,这又会是个励志的故事。听着他的这些故事,感觉他和他的家庭都像一个传说,而这本《这些人,那些事》几乎就是他和他家族的一本传记。那些关于自己、父母、兄弟,甚至恋人、战友、邻居的各种传奇的、悲伤的、无奈的、感人的故事,在吴念真的笔下,那样缓缓流淌出来的,处处都是真情。
不知不觉中洋洋洒洒地写了这么多,发现自己也挺能啰嗦的,其实还是有很多内容没有写到或简略了,比如关于台湾黑道的一个故事也是无比精彩,吴导一直想拍成电影,但估计是不被允许的。真希望有一天能看到这部电影,就如我们可以看到《悲情城市》一样。
开场没多久的时候主持人就问:地铁到10点就没了,你们愿不愿意为了吴念真打车回家?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用问,这么精彩的谈话,听到几点都觉得是一种享受。
见过了真人才真的发现,吴念真实在是个太诚实的人了,在现场可以如此毫无顾忌的嬉笑怒骂,坦诚而率真。真的好喜欢他这样的真性情。
![]() |
PS: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听听这个完整的录音: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5MJ0jRzsIrI/ 比我的记录要精彩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