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愿世界还是一片光亮
关于《钢的琴》,一切一切的美誉和赞许都已经太多太多,但病毒式的传播仅仅限于观众和媒体,对于那些发行商和院线商,他们的免疫力好得令人发指。那空落落的影院大厅和少得可怜的排片场次,至少说明它拥有一个展示的机会,只是面对两张海报:一张是一群歪瓜裂枣和一个中年妇女混成一排;一张是石破天惊充满视觉刺激的无耻引诱,身处暴发户市场中双眼迷离理性渐失的观众何去何从,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环境下,答案是唯一的,也是一定确定以及肯定的。
我承认没有去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如果连我这般自诩为半专业影迷的观众都错过了它,那么对于更多只是被眼花缭乱、花样翻新的宣传所引导的观众,《钢的琴》在他们眼中从表及里几乎一文不值,提不起任何兴趣。我们不能说《钢的琴》没有宣传,但是给电影改换各种啼笑皆非的名字这样低端又低俗的所谓营销策略试图用在这样一部内里如此纯洁美好的电影的时候,我不仅怀疑,在这样的电影环境下,这样的片子来到院线,究竟是一个机会,还是一个阴谋?一个关于丢失尊严和遭受屈辱的,可怜陷阱和可悲玩笑。
艺术院线?别逗了。我觉得这就像房价下调和油价下跌一样,在别人眼中的现实,在我们这里只能是童话,一个略带黑色幽默气质的玩笑。如果在几个大的城市还能勉强有一小撮群体,即所谓的真伪文艺青年们来支撑院线的运作,那么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在连电影院都已经沦陷为超市商场舞厅网吧的现实面前,谈论任何艺术层面的东西,都是对商业至上原则最大的侮辱。所以,也许那些尚存的艺术院线,在片源奇缺的情形下,也会同步上映超级大片聊表寂寞,后来发现还是真金白银的分量更重,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最终的结果不言自明。我并不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但是尊重现实,总比幻想破灭后的失落来得好受些。
《钢的琴》说到底无疑是个辛酸的故事,一个逝去的工厂时代,一拨被时代抛弃的卑微群体。他们曾经从事着这个国家最令人艳羡的工作,有着最令人敬重的身份和地位,而如今,如果你漫步在所在的城市,卖猪肉,配钥匙,擦皮鞋,修自行车,拉黑活儿,甚至浪荡街头,在你不屑一顾的各个城市角落,也许埋藏的都是曾经的辉煌与荣耀,都是如今的悲凉与落魄。显然,就算陈桂林们造出了一架货真价实的钢琴,也改变不了货真价实的生活,他们依然会妻离子散,依然会流离失所,依然会茫然无助,依然会度日如年。那座废旧的工厂,无疑更像是一座瑰丽的城堡,让他们可以缅怀昔日的时光,可以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暂时忘却破败不堪的人生窘境,但是当走出铁门的那一刻,他们又如何面对未来呢?电影中的那幅场景挥之不去:陈桂林和他的父亲在落日余晖下,静静地凝望这片他们世代繁衍的土地,万物无声,遍地哀愁。
电影外,《钢的琴》的故事同样辛酸。东拼西凑的资金,拍摄过程中的山穷水尽,演员的慷慨解囊,参加影展的尴尬和拮据。我不知道在铺天盖地的中国电影神话背后,还有多少这样的小毛剧组在苦苦挣扎,还有多少优秀的剧本,历经苦难之后,仅仅因为没有暴力和床戏,因为没有噱头和明星而付之一炬。我们可以忽略演员王千源那面对镜头,对票房充满希冀和憧憬的眼神,也可以忘掉导演张猛那回忆破釜沉舟一刻的感怀与无奈,但当越来越多真情所至的电影灰飞烟灭,而越来越多被千夫所指的电影却金石为开;当越来越多的观众仅仅愿意去接受视效轰炸之后的头晕呕吐,也不愿意去接受直指心灵的慰藉与洗礼;当电影变得像房地产行业一样成为无所不用其极的逐利工具,当没有人再提及那一百多年前在那座咖啡馆里所涌动的兴奋和希冀;当这些时刻到来的时候,如果我尚存一丁点良心和悲悯,不知道我是否还有勇气掀开门帘,踏进那未知的黑暗世界。
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当年的《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放映至今经久不衰,而国内零拷贝的纪录至今孤独求败。这是一个神奇的市场,当处心积虑地在另一部电影的影票上印上自己电影的名字,却仍然没有狂收旺场,无疑令人遗憾。这也是一个悲壮的时代,文艺片领军人物贾樟珂携自己的《三峡好人》,以身试法与国产大片迎面抗衡却落得粉身碎骨,那句:“我很好奇,我想看看在这样一个崇拜黄金的时代,有谁还关心好人。”还余音绕梁,而如今,好人难寻,他也只能表情复杂地说:“我不相信,你能猜对我们的结局。”
在当代中国,作为一个有真诚情怀的电影工作者,无论是怀才还是怀春,套用经典电影台词来说,大都只能猜得到开始,却猜不到结局。《钢的琴》标示清晰地上了路,却离最终的目的地渐行渐远,无奈,这一路妖风太多,妖雾太浓。
不过,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钢的琴》无疑又是幸运的。比起那些夭折的项目来说,它毕竟产出了,获得了近年来中国电影罕见的压倒性的赞誉和口碑,大家纷纷高呼:我们太需要这样的电影了!确实,我们迫切地希望这样的电影越来越多,是因为我们的电影正逐渐和我们的时代脱节,正在逝去的时代,正在经历的时代,即将到来的时代。如果这个落寞群体的心灵悸动,还能够给予时代足够的抚慰和震撼,那么这些最本真的触动,也足以使我们的电影获得更多直指人心的力量。毕竟,我们不想,当有一天,这场纸醉金迷的神话破灭的时候,我们只能面对一具失魂落魄的孱弱身躯,彷徨无助地呐喊。
面对空无一人的促销现场,淑娴仍然深情满怀地唱着《张三的歌》:“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望一望,这世界还是一片的光亮。”这是小人物对未来美好的期许,这是电影工作者对中国电影市场成熟而理智的大环境的无限憧憬,这也是我,一个普通观众,最真挚、最无私地祝福和希望。我们希望这样的地方,不用飞得太高,也不用飞得太远,都能平安、幸福地到达。
我承认没有去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如果连我这般自诩为半专业影迷的观众都错过了它,那么对于更多只是被眼花缭乱、花样翻新的宣传所引导的观众,《钢的琴》在他们眼中从表及里几乎一文不值,提不起任何兴趣。我们不能说《钢的琴》没有宣传,但是给电影改换各种啼笑皆非的名字这样低端又低俗的所谓营销策略试图用在这样一部内里如此纯洁美好的电影的时候,我不仅怀疑,在这样的电影环境下,这样的片子来到院线,究竟是一个机会,还是一个阴谋?一个关于丢失尊严和遭受屈辱的,可怜陷阱和可悲玩笑。
艺术院线?别逗了。我觉得这就像房价下调和油价下跌一样,在别人眼中的现实,在我们这里只能是童话,一个略带黑色幽默气质的玩笑。如果在几个大的城市还能勉强有一小撮群体,即所谓的真伪文艺青年们来支撑院线的运作,那么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在连电影院都已经沦陷为超市商场舞厅网吧的现实面前,谈论任何艺术层面的东西,都是对商业至上原则最大的侮辱。所以,也许那些尚存的艺术院线,在片源奇缺的情形下,也会同步上映超级大片聊表寂寞,后来发现还是真金白银的分量更重,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最终的结果不言自明。我并不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但是尊重现实,总比幻想破灭后的失落来得好受些。
《钢的琴》说到底无疑是个辛酸的故事,一个逝去的工厂时代,一拨被时代抛弃的卑微群体。他们曾经从事着这个国家最令人艳羡的工作,有着最令人敬重的身份和地位,而如今,如果你漫步在所在的城市,卖猪肉,配钥匙,擦皮鞋,修自行车,拉黑活儿,甚至浪荡街头,在你不屑一顾的各个城市角落,也许埋藏的都是曾经的辉煌与荣耀,都是如今的悲凉与落魄。显然,就算陈桂林们造出了一架货真价实的钢琴,也改变不了货真价实的生活,他们依然会妻离子散,依然会流离失所,依然会茫然无助,依然会度日如年。那座废旧的工厂,无疑更像是一座瑰丽的城堡,让他们可以缅怀昔日的时光,可以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暂时忘却破败不堪的人生窘境,但是当走出铁门的那一刻,他们又如何面对未来呢?电影中的那幅场景挥之不去:陈桂林和他的父亲在落日余晖下,静静地凝望这片他们世代繁衍的土地,万物无声,遍地哀愁。
电影外,《钢的琴》的故事同样辛酸。东拼西凑的资金,拍摄过程中的山穷水尽,演员的慷慨解囊,参加影展的尴尬和拮据。我不知道在铺天盖地的中国电影神话背后,还有多少这样的小毛剧组在苦苦挣扎,还有多少优秀的剧本,历经苦难之后,仅仅因为没有暴力和床戏,因为没有噱头和明星而付之一炬。我们可以忽略演员王千源那面对镜头,对票房充满希冀和憧憬的眼神,也可以忘掉导演张猛那回忆破釜沉舟一刻的感怀与无奈,但当越来越多真情所至的电影灰飞烟灭,而越来越多被千夫所指的电影却金石为开;当越来越多的观众仅仅愿意去接受视效轰炸之后的头晕呕吐,也不愿意去接受直指心灵的慰藉与洗礼;当电影变得像房地产行业一样成为无所不用其极的逐利工具,当没有人再提及那一百多年前在那座咖啡馆里所涌动的兴奋和希冀;当这些时刻到来的时候,如果我尚存一丁点良心和悲悯,不知道我是否还有勇气掀开门帘,踏进那未知的黑暗世界。
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当年的《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放映至今经久不衰,而国内零拷贝的纪录至今孤独求败。这是一个神奇的市场,当处心积虑地在另一部电影的影票上印上自己电影的名字,却仍然没有狂收旺场,无疑令人遗憾。这也是一个悲壮的时代,文艺片领军人物贾樟珂携自己的《三峡好人》,以身试法与国产大片迎面抗衡却落得粉身碎骨,那句:“我很好奇,我想看看在这样一个崇拜黄金的时代,有谁还关心好人。”还余音绕梁,而如今,好人难寻,他也只能表情复杂地说:“我不相信,你能猜对我们的结局。”
在当代中国,作为一个有真诚情怀的电影工作者,无论是怀才还是怀春,套用经典电影台词来说,大都只能猜得到开始,却猜不到结局。《钢的琴》标示清晰地上了路,却离最终的目的地渐行渐远,无奈,这一路妖风太多,妖雾太浓。
不过,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钢的琴》无疑又是幸运的。比起那些夭折的项目来说,它毕竟产出了,获得了近年来中国电影罕见的压倒性的赞誉和口碑,大家纷纷高呼:我们太需要这样的电影了!确实,我们迫切地希望这样的电影越来越多,是因为我们的电影正逐渐和我们的时代脱节,正在逝去的时代,正在经历的时代,即将到来的时代。如果这个落寞群体的心灵悸动,还能够给予时代足够的抚慰和震撼,那么这些最本真的触动,也足以使我们的电影获得更多直指人心的力量。毕竟,我们不想,当有一天,这场纸醉金迷的神话破灭的时候,我们只能面对一具失魂落魄的孱弱身躯,彷徨无助地呐喊。
面对空无一人的促销现场,淑娴仍然深情满怀地唱着《张三的歌》:“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望一望,这世界还是一片的光亮。”这是小人物对未来美好的期许,这是电影工作者对中国电影市场成熟而理智的大环境的无限憧憬,这也是我,一个普通观众,最真挚、最无私地祝福和希望。我们希望这样的地方,不用飞得太高,也不用飞得太远,都能平安、幸福地到达。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