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代一双人——卫玠与山珊
“一生一代一双人”,上一次写下这个题目是在零九年,那时的题目是“一生一代一双人——孟烦了与陈小醉”。诚如良人所言,在看《我的团长我的团》之前,一直以为小九只能写男性之间的情分,直到看到了孟烦了和陈小醉。
这个周末,和良人坐在尹山湖畔,浸着湖水吹着湖风,就开始讨论印象里的那些神仙眷侣和天生一对,我们谈到了《大明宫词》的薛绍和太平、《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的雷志明和关怀、《大丫鬟》的清羽和采青……然后我就想起了卫玠和山珊。
如果说“虎儿”这个称呼属于青凤,那么我一定要偏心地把“卫玠”这两个字,留给山珊。
我们都是那么喜欢“天生一对”的感觉,喜欢到想不出什么词来形容,也许只有两个词勉强能够传达出这层意思,英文叫做“soulmate”,中文叫做“郢质”。《晋书》里说嵇康“高契难期,每思郢质”,嵇康自己也有句曰“郢人逝矣,谁与尽言”。在许许多多的书和光影里看过了无数的情侣,堪称“郢质”的却并不多,哪怕是我那么喜欢的杜柳、宝黛、乃至《英雄志》里的卢顾——虽然他们已经那么般配。
灵魂伴侣为何?可以援引冷香姐姐说过的话:清羽和采青是如此相似,乃至在任何情境之下,他们都可以代替对方决定其命运,因为他们知道对方也会做同样的决定。(大意)
然而比起“灵魂伴侣”来,我也许更喜欢“郢质”这两个字所传达出的那种微妙的意蕴,因为匠石和郢人之间除了电光石火的交流,还有一种势均力敌的较量,这场较量里,谁也不曾落败,故而谁也不会孤单,然而双方都用尽了全部的力气。
山珊与卫玠的相处中还交缠着笨拙的伤害与别扭的试探,靠着折磨对方来更深地折磨自己,折磨对方是为了证明自己不在意,而随之而来的痛楚却分明证明了在意。我相信在某些时刻,山珊便是这样的进退失据。或进或退,或近或远,伤的总是她,“认真你就输了”,可是她和卫玠,究竟是谁输了呢?
卫玠与山珊,敲下这几个字的时候,心头总是涌上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或者可以称之为温存,或者叹惋之类。
曾对良人说,能不能被一个人爱上,和你在他生命出现的时间很有关系,若是出现得迟了,即便是再契合的人也会被炮灰。可是良人却提出另一种理论,无论早晚,最终还是会爱上那个最契合的人。于是那天就对良人说:如果卫玠不是那么早死去的话,迟早有一天,他一定会爱上山珊。
虎儿对青凤的爱是真实的,那样长的年月都一起走过,彼此的生命早已渗透在了一起,何况青凤是那样一个人见人爱的女孩子。将来卫玠会不会爱上山珊、如果爱上了又会怎么办、会不会像薛绍一样无法原谅自己、他又将如何处置自己与青凤的感情……设想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卫玠和山珊之间,并没有如果。
曾经揣测“山珊”这个命名的用意,一来表达了“姗姗来迟”的意思,二来“珊”和“玠”都是玉字旁,多少也隐喻了两人冥冥中的缘分。第一点芝麻在小说中借山简之口点明了,第二点却并没有说,是我个人的揣度。于是在我心目中,山珊之于卫玠,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她是对的人,却出现在了错误的时间。
《凤兮》之中最喜欢反复看的段落就是卫玠和山珊之间的交锋,虽然他们的对手戏是那样的少,然而缘分又总是那样的深,第一在于凤来琴,第二在于屏后的静观,这都是卫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因为都关乎青凤。(如果说还有一层缘分,那便是药,而这关乎悠游散人。)
这便是山珊最初的角色,该如何形容才好?不由想起当年单恋那个少年时,也总是靠着触碰他的禁区来提醒他自己的存在,不同的是,我是有意,而山珊是无心。于是他对青凤的思念里,变得不再只是他一个人。
屏后静观是我在《凤兮》里最喜欢的情节,曾经反复涵咏,沉浸其中,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芝麻的针线是何等之密,《世说新语》载山涛夫人曾坐在屏后听山涛与嵇阮之间的清谈,这段轶事在《凤兮》里被利用得那样充分。
如果说悠游散人是连接卫玠和嵇、阮、山的媒介,那么山涛夫人的屏后静观就成了连接青凤和山珊的媒介,而山珊和青凤的这一点相似又缔结了山珊与卫玠的关系。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物之间,就由这样一些盘根错节的关系而产生了一种深刻的羁绊,而这一切都衔接得非常自然,在史实与虚构之间游刃有余,丝毫不见斧凿之痕。
类似的连接人物关系的媒介还有凤来琴以及它的琴弦,这张琴实在承载了四代人(嵇康、悠游散人、卫玠、谢尚)一以贯之的生命底蕴(《广陵散》)。尤其在卫玠的身上,凤来琴牵系着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嵇康(类似前身)、悠游散人(类似父亲)、孙子荆(忘年交)、青凤(爱人)、谢尚(小友),以及山珊。
卫玠失琴因为青凤,得琴却是因为山珊。旧弦喻青凤,新弦却是喻山珊。由此可见山珊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分量。
喜欢一个人最初的心思便是好奇,山珊便是因了这一张琴先对他好奇起来,能让山珊一直保持好奇的人是很少的,然而这却不是客观的“奇”与“不奇”可以概言的。正如良人援引某人所说“喜欢一个人,恰不是因为他的好”,山珊在屏后所见的那些名士也未必有那么不堪,卫玠也未见得有多么超拔,然而她偏偏对他好奇了,这便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吧。
万千人中,她看见了他,可是却不能被他看见,这大概就是最初的失衡吧:“她感到了莫名的危险,先前的懊恼,已变成了一丝若有若无的敌意。”于是才有了那半有意半无意的“叮”的一声脆响。并且担心自己被讨厌:“——他会不会看不起她?觉得她是个轻浮的人?”女孩子担心自己被一个人讨厌,多半就是爱上了。越是这样的行为越会让山珊懊恼,懊恼如此骄傲的自己竟然入局如此之深,这便是“自取其辱”吧?
卫玠凝视屏风的段落是最令我情感饱和的段落,一瞬间就想到了青凤。妙在芝麻并没有在这里点出,而是让读者自己去领悟。
这不按常理出牌的反应让山珊彻底陷落了,其实她早已陷落了。接着便是担心,我想,山珊应该不怕单恋,只怕她爱的那个人不值得,“她的心里很乱,说欢喜是不对的,她并不欢喜,也不是期待,甚至觉得空洞而又伤感,同时又觉得恐惧——并不是对自己未来的忧虑,而是觉得一件本该美好的事可能变味,因此生出的恐惧。”因为最大的失落其实不在于求不得,而在于所求的东西的幻灭。
担心过后仍然是好奇,“夜已深了,山珊确信周围再没有一个人,便提起裙裾,来到水榭中坐下,正坐在卫玠方才的位置上。她抬起头端详自己刚刚藏身的屏风——珍珠母贝有自然的纹理,拼在一起,像一幅神秘不可解的山水。屏风将后面遮得严严实实的,从这里看不见任何东西。她再低下头来,却见杯盘碗筷都已收拾了,只有那供客人洗手的小玻璃碗还未撤掉。
她极轻极慢地伸出指尖,放在水面上,感到了一阵冰凉,于是闭上眼睛,把整只右手都浸在了小碗里。水榭的门是敞着的,隔着一方池塘,风把远处隐隐的春雷声吹送到了耳边来。珠帘的影子在风里摇摇晃晃,这一行与那一行时近时远,像两个情人在耳鬓厮磨,软语商量不定。碗里泡着的杏花早已湿透了,半透明的花瓣粘在她的手指上,仿佛那个人的触摸一般。”我心目中,没有哪一段写少女的好奇能够超过这段,是要喜欢到什么程度,才能坐在他坐过的位子上,看他看过的风景,浸他洗过手的水?
山珊与卫玠再次交锋时,她已经知道他拒婚的事,这一段交锋是我极喜欢的,也是在这里才觉出了一种旗鼓相当的意味。卫玠与青凤之间的交往决不会是这样的,青凤的天真舒朗总是能让两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顺遂。而山珊却总是在漫长的沉默过后,抛过一个让人无法接的球,这便是芝麻所说的“尴尬”吧。
“‘青凤……是谁?’帘后的人忽然道。
这一声细不可闻,却仿佛是花了极大的力气、下了极大的决心才说出来的,话一出口,两人都呆住了。”
怕是也只有山珊这样的女孩子才能这样果决地为自己讨一张判决书。山珊的行事方式向来都是这样,别扭中夹杂着果决,所以令人猝不及防。而卫玠之所以被她所感,大约就是觉得两人命运中的某种荒诞性是如此的相似吧?他失去青凤,她对他求而不得,都是造化弄人,而在这个短短的时刻,他们各自命运的荒诞有了片刻的交集。
山珊送给卫玠的东西也都是富含隐喻的——他的羸疾是因青凤而起,书画也都是为青凤典当的。很难说山珊送这些东西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那些隐喻,又很难说她没有想到——如果说她从来没有想到,未免太缺心眼,实在不符合山珊的性格,如果说她想到了却仍是送,未免有些轻薄,更不似山珊所为。然而她只是不得不送给他这些,因为这些东西,举世只能由她山珊一个人来送,也只配由她来送,我想这便是后来她不顾一切只身追寻的原因。
他不但服了她的药,还用了她送的琴弦弹了一曲《广陵散》。他对山珊深有所感,然而却是无心的,正是因为无心,所以连避嫌的需要都不存在,从这个角度上说,他服她的药,弹她的弦,比不服不弹还令人无奈,然而他能给她的,也只有这些了。而我却私心里暗暗欢喜,因为在全书中卫玠不止一次弹奏《广陵散》,却只有用山珊琴弦的那一次,是用生命弹的,这便是他能够所酬的全部了吧?
最后的《车马不相识,音落黄埃中》以及尾声也是我极喜欢的段落,“然而山珊此刻坐在船头,怎能管得了这些?秦淮河上一灯如豆,月细风尖。她的小船随波漂去,从黑夜泛到了清晨。她懂得自己仍旧会活下去,仍旧会嫁人生子,像所有人一样慢慢老去。但她的心是和别人不一样的,这一点,只有她自己知道,但也够了。”
卫玠的一生承受了几乎所有亲友的死亡,却惟有山珊、谢鲲和谢尚承受了他的死亡,这或许也是一种特别的羁绊。在书里,芝麻依次写了卫玠与谢尚、与山珊的永诀,却把山珊的结局放在最后压轴,可见山珊凝视卫玠的目光就是整部《凤兮》的余韵。
良人说,一个人被另一个人吸引,有时是因为那个人身上有自己所没有的东西,但这种吸引是短暂的,能够一直吸引一定还是因为和自己相似。而我也曾对别人说,虽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但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终究还是有规律可循,那就是“像自己”,或者“是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卫玠和平子、子荆、谢尚、青凤都有相似之处,不过私心里觉得,最像卫玠的,莫过于山珊。
这两人无论从内质而言,还是从处事方式而言,都有说不出的相似,都是一样的“眼光极冷、心肠极热”,还都有“高契难期,每思郢质”的意味。青凤固然不可谓不是虎儿的解人,然而那是在多年的相处中培养出的默契,那更多的是一种亲情般的依恋。即便是有青凤、平子,卫玠心中也一定有一块难以化解的孤独,而我固执地以为,山珊能够化解它,因为山珊也是一样的孤独。甚至不需要假以时日,山珊也会是这个世界上最理解卫玠的人。这就是我把“一生一代一双人”这句词给了卫玠与山珊,而不是青凤的原因,至于是不是契合作者本意,那就只有问芝麻本人了。
良人说:“我喜欢残缺纠结,也喜欢完满平和”,那天总结的“天生一对”之中,大都是纠人和完人的组合,这很简单,两个完人没故事,两个纠人的故事很难有作者能驾驭好。然而卫玠和山珊应该都属于纠人之类,所以他们的故事会格外地好看。
卫玠与青凤的故事,有一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融融情味,而卫玠与山珊之间却是高山流水、运斤成风的激烈交锋。卫玠与山珊只见过一面,然而此刻我却觉得,甚至连那一面都已经不需要了。这大约就是“soulmate”和“郢质”的意思吧。
2011/8/23
这个周末,和良人坐在尹山湖畔,浸着湖水吹着湖风,就开始讨论印象里的那些神仙眷侣和天生一对,我们谈到了《大明宫词》的薛绍和太平、《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的雷志明和关怀、《大丫鬟》的清羽和采青……然后我就想起了卫玠和山珊。
如果说“虎儿”这个称呼属于青凤,那么我一定要偏心地把“卫玠”这两个字,留给山珊。
我们都是那么喜欢“天生一对”的感觉,喜欢到想不出什么词来形容,也许只有两个词勉强能够传达出这层意思,英文叫做“soulmate”,中文叫做“郢质”。《晋书》里说嵇康“高契难期,每思郢质”,嵇康自己也有句曰“郢人逝矣,谁与尽言”。在许许多多的书和光影里看过了无数的情侣,堪称“郢质”的却并不多,哪怕是我那么喜欢的杜柳、宝黛、乃至《英雄志》里的卢顾——虽然他们已经那么般配。
灵魂伴侣为何?可以援引冷香姐姐说过的话:清羽和采青是如此相似,乃至在任何情境之下,他们都可以代替对方决定其命运,因为他们知道对方也会做同样的决定。(大意)
然而比起“灵魂伴侣”来,我也许更喜欢“郢质”这两个字所传达出的那种微妙的意蕴,因为匠石和郢人之间除了电光石火的交流,还有一种势均力敌的较量,这场较量里,谁也不曾落败,故而谁也不会孤单,然而双方都用尽了全部的力气。
山珊与卫玠的相处中还交缠着笨拙的伤害与别扭的试探,靠着折磨对方来更深地折磨自己,折磨对方是为了证明自己不在意,而随之而来的痛楚却分明证明了在意。我相信在某些时刻,山珊便是这样的进退失据。或进或退,或近或远,伤的总是她,“认真你就输了”,可是她和卫玠,究竟是谁输了呢?
卫玠与山珊,敲下这几个字的时候,心头总是涌上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或者可以称之为温存,或者叹惋之类。
曾对良人说,能不能被一个人爱上,和你在他生命出现的时间很有关系,若是出现得迟了,即便是再契合的人也会被炮灰。可是良人却提出另一种理论,无论早晚,最终还是会爱上那个最契合的人。于是那天就对良人说:如果卫玠不是那么早死去的话,迟早有一天,他一定会爱上山珊。
虎儿对青凤的爱是真实的,那样长的年月都一起走过,彼此的生命早已渗透在了一起,何况青凤是那样一个人见人爱的女孩子。将来卫玠会不会爱上山珊、如果爱上了又会怎么办、会不会像薛绍一样无法原谅自己、他又将如何处置自己与青凤的感情……设想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卫玠和山珊之间,并没有如果。
曾经揣测“山珊”这个命名的用意,一来表达了“姗姗来迟”的意思,二来“珊”和“玠”都是玉字旁,多少也隐喻了两人冥冥中的缘分。第一点芝麻在小说中借山简之口点明了,第二点却并没有说,是我个人的揣度。于是在我心目中,山珊之于卫玠,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她是对的人,却出现在了错误的时间。
《凤兮》之中最喜欢反复看的段落就是卫玠和山珊之间的交锋,虽然他们的对手戏是那样的少,然而缘分又总是那样的深,第一在于凤来琴,第二在于屏后的静观,这都是卫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因为都关乎青凤。(如果说还有一层缘分,那便是药,而这关乎悠游散人。)
这便是山珊最初的角色,该如何形容才好?不由想起当年单恋那个少年时,也总是靠着触碰他的禁区来提醒他自己的存在,不同的是,我是有意,而山珊是无心。于是他对青凤的思念里,变得不再只是他一个人。
屏后静观是我在《凤兮》里最喜欢的情节,曾经反复涵咏,沉浸其中,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芝麻的针线是何等之密,《世说新语》载山涛夫人曾坐在屏后听山涛与嵇阮之间的清谈,这段轶事在《凤兮》里被利用得那样充分。
如果说悠游散人是连接卫玠和嵇、阮、山的媒介,那么山涛夫人的屏后静观就成了连接青凤和山珊的媒介,而山珊和青凤的这一点相似又缔结了山珊与卫玠的关系。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物之间,就由这样一些盘根错节的关系而产生了一种深刻的羁绊,而这一切都衔接得非常自然,在史实与虚构之间游刃有余,丝毫不见斧凿之痕。
类似的连接人物关系的媒介还有凤来琴以及它的琴弦,这张琴实在承载了四代人(嵇康、悠游散人、卫玠、谢尚)一以贯之的生命底蕴(《广陵散》)。尤其在卫玠的身上,凤来琴牵系着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嵇康(类似前身)、悠游散人(类似父亲)、孙子荆(忘年交)、青凤(爱人)、谢尚(小友),以及山珊。
卫玠失琴因为青凤,得琴却是因为山珊。旧弦喻青凤,新弦却是喻山珊。由此可见山珊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分量。
喜欢一个人最初的心思便是好奇,山珊便是因了这一张琴先对他好奇起来,能让山珊一直保持好奇的人是很少的,然而这却不是客观的“奇”与“不奇”可以概言的。正如良人援引某人所说“喜欢一个人,恰不是因为他的好”,山珊在屏后所见的那些名士也未必有那么不堪,卫玠也未见得有多么超拔,然而她偏偏对他好奇了,这便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吧。
万千人中,她看见了他,可是却不能被他看见,这大概就是最初的失衡吧:“她感到了莫名的危险,先前的懊恼,已变成了一丝若有若无的敌意。”于是才有了那半有意半无意的“叮”的一声脆响。并且担心自己被讨厌:“——他会不会看不起她?觉得她是个轻浮的人?”女孩子担心自己被一个人讨厌,多半就是爱上了。越是这样的行为越会让山珊懊恼,懊恼如此骄傲的自己竟然入局如此之深,这便是“自取其辱”吧?
卫玠凝视屏风的段落是最令我情感饱和的段落,一瞬间就想到了青凤。妙在芝麻并没有在这里点出,而是让读者自己去领悟。
这不按常理出牌的反应让山珊彻底陷落了,其实她早已陷落了。接着便是担心,我想,山珊应该不怕单恋,只怕她爱的那个人不值得,“她的心里很乱,说欢喜是不对的,她并不欢喜,也不是期待,甚至觉得空洞而又伤感,同时又觉得恐惧——并不是对自己未来的忧虑,而是觉得一件本该美好的事可能变味,因此生出的恐惧。”因为最大的失落其实不在于求不得,而在于所求的东西的幻灭。
担心过后仍然是好奇,“夜已深了,山珊确信周围再没有一个人,便提起裙裾,来到水榭中坐下,正坐在卫玠方才的位置上。她抬起头端详自己刚刚藏身的屏风——珍珠母贝有自然的纹理,拼在一起,像一幅神秘不可解的山水。屏风将后面遮得严严实实的,从这里看不见任何东西。她再低下头来,却见杯盘碗筷都已收拾了,只有那供客人洗手的小玻璃碗还未撤掉。
她极轻极慢地伸出指尖,放在水面上,感到了一阵冰凉,于是闭上眼睛,把整只右手都浸在了小碗里。水榭的门是敞着的,隔着一方池塘,风把远处隐隐的春雷声吹送到了耳边来。珠帘的影子在风里摇摇晃晃,这一行与那一行时近时远,像两个情人在耳鬓厮磨,软语商量不定。碗里泡着的杏花早已湿透了,半透明的花瓣粘在她的手指上,仿佛那个人的触摸一般。”我心目中,没有哪一段写少女的好奇能够超过这段,是要喜欢到什么程度,才能坐在他坐过的位子上,看他看过的风景,浸他洗过手的水?
山珊与卫玠再次交锋时,她已经知道他拒婚的事,这一段交锋是我极喜欢的,也是在这里才觉出了一种旗鼓相当的意味。卫玠与青凤之间的交往决不会是这样的,青凤的天真舒朗总是能让两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顺遂。而山珊却总是在漫长的沉默过后,抛过一个让人无法接的球,这便是芝麻所说的“尴尬”吧。
“‘青凤……是谁?’帘后的人忽然道。
这一声细不可闻,却仿佛是花了极大的力气、下了极大的决心才说出来的,话一出口,两人都呆住了。”
怕是也只有山珊这样的女孩子才能这样果决地为自己讨一张判决书。山珊的行事方式向来都是这样,别扭中夹杂着果决,所以令人猝不及防。而卫玠之所以被她所感,大约就是觉得两人命运中的某种荒诞性是如此的相似吧?他失去青凤,她对他求而不得,都是造化弄人,而在这个短短的时刻,他们各自命运的荒诞有了片刻的交集。
山珊送给卫玠的东西也都是富含隐喻的——他的羸疾是因青凤而起,书画也都是为青凤典当的。很难说山珊送这些东西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那些隐喻,又很难说她没有想到——如果说她从来没有想到,未免太缺心眼,实在不符合山珊的性格,如果说她想到了却仍是送,未免有些轻薄,更不似山珊所为。然而她只是不得不送给他这些,因为这些东西,举世只能由她山珊一个人来送,也只配由她来送,我想这便是后来她不顾一切只身追寻的原因。
他不但服了她的药,还用了她送的琴弦弹了一曲《广陵散》。他对山珊深有所感,然而却是无心的,正是因为无心,所以连避嫌的需要都不存在,从这个角度上说,他服她的药,弹她的弦,比不服不弹还令人无奈,然而他能给她的,也只有这些了。而我却私心里暗暗欢喜,因为在全书中卫玠不止一次弹奏《广陵散》,却只有用山珊琴弦的那一次,是用生命弹的,这便是他能够所酬的全部了吧?
最后的《车马不相识,音落黄埃中》以及尾声也是我极喜欢的段落,“然而山珊此刻坐在船头,怎能管得了这些?秦淮河上一灯如豆,月细风尖。她的小船随波漂去,从黑夜泛到了清晨。她懂得自己仍旧会活下去,仍旧会嫁人生子,像所有人一样慢慢老去。但她的心是和别人不一样的,这一点,只有她自己知道,但也够了。”
卫玠的一生承受了几乎所有亲友的死亡,却惟有山珊、谢鲲和谢尚承受了他的死亡,这或许也是一种特别的羁绊。在书里,芝麻依次写了卫玠与谢尚、与山珊的永诀,却把山珊的结局放在最后压轴,可见山珊凝视卫玠的目光就是整部《凤兮》的余韵。
良人说,一个人被另一个人吸引,有时是因为那个人身上有自己所没有的东西,但这种吸引是短暂的,能够一直吸引一定还是因为和自己相似。而我也曾对别人说,虽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但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终究还是有规律可循,那就是“像自己”,或者“是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卫玠和平子、子荆、谢尚、青凤都有相似之处,不过私心里觉得,最像卫玠的,莫过于山珊。
这两人无论从内质而言,还是从处事方式而言,都有说不出的相似,都是一样的“眼光极冷、心肠极热”,还都有“高契难期,每思郢质”的意味。青凤固然不可谓不是虎儿的解人,然而那是在多年的相处中培养出的默契,那更多的是一种亲情般的依恋。即便是有青凤、平子,卫玠心中也一定有一块难以化解的孤独,而我固执地以为,山珊能够化解它,因为山珊也是一样的孤独。甚至不需要假以时日,山珊也会是这个世界上最理解卫玠的人。这就是我把“一生一代一双人”这句词给了卫玠与山珊,而不是青凤的原因,至于是不是契合作者本意,那就只有问芝麻本人了。
良人说:“我喜欢残缺纠结,也喜欢完满平和”,那天总结的“天生一对”之中,大都是纠人和完人的组合,这很简单,两个完人没故事,两个纠人的故事很难有作者能驾驭好。然而卫玠和山珊应该都属于纠人之类,所以他们的故事会格外地好看。
卫玠与青凤的故事,有一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融融情味,而卫玠与山珊之间却是高山流水、运斤成风的激烈交锋。卫玠与山珊只见过一面,然而此刻我却觉得,甚至连那一面都已经不需要了。这大约就是“soulmate”和“郢质”的意思吧。
2011/8/23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