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成都的六把钥匙【转】
打开成都的六把钥匙
聂作平
这是一座两千年来城址未变,城名也未变的城市。在岷江纠集的平原腹心,这座城市是西部中国安宁与安闲的象征。更多时候,这座城市是一个令居留者和远离者同样心旌动摇、意乱情迷的形容词。这个形容词指向历史也指向现实,指向过去也指向未来。在庞大的城市家族中,像它这样的城市别无分店。它是惟一的。硕果仅存的。不可复制的。
这就是成都。
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成都居民,也有一千个成都,一千个旅行者,依然有一千个成都。但成都是既定的,一如这五彩缤纷的生活,它们和那些快乐的人子水乳交融,同样是既定的。
锦里,玉林,春熙路,合江亭……这些构成成都的街巷,它们不仅是一些冷冰冰的地名;那些熟悉它的人,能够从这些名字之上,抚摸到真实的成都生活的体温。因为有了它们,成都从而诗意流淌,从而春风暗度,从而音容宛然――或许,它们就是打开成都生活之门的小小金钥匙……
锦里:诸葛隔壁的锦瑟年华
黄昏时分的武侯祠游人散尽,只有两三个工作人员在来回巡查,好像即将来临的夜色混杂着难以提防的阴谋。一只不知名的鸟在柏树上叫,叫得很委婉,仿佛一位饱学的宿儒在字斟句酌地吟一首工稳的七律。
与武侯祠的落寞和静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碧草所指引的祠外。那是一条仿古的、由若干两层小楼构成的街,那条街的名字叫锦里。
庄严肃穆的武侯祠指向的是刀光剑影的烽火岁月,它供奉和纪念的是一些已经成为神――至少是半神――的英雄人物。对于他们,我们只有仰起崇敬的头,才能看到他们在另一个时代的霸图伟业。与此相映成趣的是一墙之隔且同属武侯祠的锦里。那是远离了硝烟和割据的世俗生活,鲜活的现实像暮色里吹来的微风,你能够感觉到它无处不在的活力。
锦里源于蜀锦。而蜀锦,则是四川历史上的一大骄傲,这种如云似霓的丝织品,它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考古实物证明,蜀锦早在三四千年前的上古时代就已经出现在我们祖先的生活中,到了秦汉,已经闻名天下了。诸葛亮时代,设置了专门管理织锦业的官员,后来成都就获得了锦官城的别称;而流经成都的府河和南河,那是织锦工艺流程中必须完成的濯锦的上选之地。
至于锦里的来历,和诸葛亮有关――为了便于管理,诸葛亮下令把织锦的手工业者集中到同一条街上居住和生产,人们把这条街叫作锦里――这是成都最优美最时尚的一条街,各家各户的织机嗡嗡地响着,一匹接一匹的蜀锦从这里运送出来,一直送到遥远的中原、江南,乃至随着那些披着夕阳的驼队远走中亚……
今天的锦里乃是一条仿建的古街。用今天的砖瓦和今天的想象,克隆一座座昨天的青灰小楼,然后,把这些青灰小楼联在一起,一条长约四百米的明清风格的老街就生动地活在了武侯祠身旁。
锦里当然已织没有了当年的织机与织女。坦率地说,今天知道蜀锦的人并不多了,这种曾经在历史上辉煌一时的物品,它早已进入生命的暮年,不再为人知,也不再为人重。在这个浮艳繁华的花花世界,怀古只是少部分人的事业,至于蜀锦背后有着怎样曲折蜿蜒如盘陀小道的背景,现代青年不感兴趣。他们的目光是向前的,因为身后的传统总是过于沉重和深奥,他们漂浮的目光注定无法承受。
锦里一条街全是店铺,浓烈的商业气味扑面而来,但这里的游人却比武侯祠里多得多,尤其节假日,人来人往,摩肩接踵,仿佛这不是成都的一条小街,而是某个人口大县的小镇在赶集。
锦里是成都街道家族的小弟弟,以至于老一些的成都市区地图上,根本就找不到这条街的标记。然而这又是一条最“古老”的街――武侯祠里现存的建筑物大多是清人的作品,而锦里一条街那些青砖的小楼,无一不是清人作品的仿制品。
时光仿佛流回到了清末民初,川西平原的市井生活被设计者们精心地集中到了锦里这条三四百米长的小街上。当你静静伫望那高大的戏台,仿佛开场的锣鼓已经响起来了,一会儿就有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粉墨登场。至于锦里尽头那座鹤立鸡群般的牌坊,它更像一种标志,让人从它在夕阳下修长的影子,遥遥想起一个逝去的时代。
此外就是众多的小店,从小饰品到工艺品,从小吃店到大茶园,从酒吧到挂着青色帘招的旅馆,总之,这里的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把风格指向古老与民间。
好多次,我曾于晚间逛过锦里,生意依然令人惊讶地兴隆,灯火像一河的波浪,簇拥着夜色深处的亭台楼阁,从几家规模不等的酒吧里,传出年轻人的笑声。世俗的生活与英雄的伟业原本只有一墙之隔――透过渐渐稀落的灯火,从锦里眺望武侯祠,巍峨的古建筑在黑暗中浓缩为一方剪影,像是被时光之手凝固在了大地上。
合江亭:锦江上的诗酒记忆
在古代,一座城市是离不开河流的,即便那些没有河流的城市,也得用人工的方式挖一条环绕城市的护城河。而幸运的成都,它竟然拥有两条天然的护城河。也许正是有了这两条河的缘故,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成都的城址一直没有移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成都人习惯地称这两条天然护城河为府南河,其实它更美丽更动听的名字则是锦江。北面和东面是府河,南面是南河,两条虽不算太宽阔,水量也不是太丰沛的河流,千百年来就如同两只张开的巨手,呵护着怀里的成都。在古代,南河因河水清澈,许多女子在水中濯锦而有了锦江的美称。大诗人杜甫诗云“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可见在久远的唐代,锦江就早负盛名了。
成都的兴盛除了水旱从人的都江堰外,府南河也功不可没。它不仅是战争年代的一道天然屏障,而且也使成都得交通之利。唐代诗人陈子昂在其《谏雅州讨生羌书》中称:“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
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则对府南河留下了这样的记载:“有一大川,经此大城,川中多鱼,川流甚深……水上船舶甚众,未闻未见者,必不信其有之也。商人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世界之人无有能想像其甚者。”
府河和南河分别从北面和西北面蜿蜒而来,到了市区的安顺桥附近,两水交汇,合二为一,开始了它们更为漫长的南下远征。而合江亭,就是两江汇合处的一座古老建筑。合江亭的初建在唐贞元年间,其时,西川节度使韦皋在郫江(今府河)与流江(今南河)建了一座高大华美的亭子。亭子落成之日起,此地便是文人骚客吟诗作赋、迎来送往和宴请宾朋的绝佳去处,成为“一郡之胜地也”。
过去的几百上千年间,合江亭四周都是些令人流连忘返的繁荣景象:水井街烧坊美酒飘香,半个城池闻风而醉;薛涛井井水清冽,古雅的往事记忆犹新;望江楼倒映河中,无数商船来来往往,城市的生机与活力纤毫毕现。
韦皋所建的合江亭在南宋末年毁于兵火,它大约存在了约500年的时间。此后,合江亭在历史的烟云里渐渐被湮没了,虽然周遭的繁华依旧,但合江亭却已不复存在,那些在亭里饮酒赋诗的文人雅事也不复存在,只留下了他们华美的诗篇作为远逝风景的佐证。
重修合江亭是在上个世纪的1989年,新建的合江亭亭高12米,一座一楼一底的听涛舫与合江亭紧相呼应。仿古的建筑虽然没有经历太多的风雨,毕竟也有一丝丝古意。今天的合江亭同样是府南河上最美的一颗明珠,它的美,美在夜色。沉沉的夜空中,四周挂满了红色的灯笼,桔红色的灯光温暖而安静,如同一个甜蜜而模糊的梦境。微风过处,倒映在河面的合江亭的影子便轻轻地晃动起来,鳞鳞的波光好似打碎了满天的星星。
一个诗酒时代结束了,合江亭不再只是上流人物的专美,它以一种更加平民的姿态鸟落民间,闲适的成都生活被它夜来的灯光泊在了一些人文的光芒里。
九眼桥:不仅是一座桥的传奇
再重复一遍:河流对一座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期的城市之所以兴起,往往因为它旁边的那条必不可少的河流。在今天的众多城市中,那些没有河流环绕的,总给人一种缺少灵气的感觉。而成都,它何其有幸地拥有了府河和南河两条玉带般的河流。
在两条河上的几十座桥梁里,九眼桥属于名气最大最广为人知的少数几座。这是一座有历史的桥梁。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2)四川布政使于一龙主持修建此桥,到它上个世纪90年代被拆除另建新桥,其间是整整400年的跨度。
九眼桥是小名,它的大号是洪济桥。古人爱用长虹卧波来形容石拱桥的壮丽,但九眼桥却不是一道长虹,而是一张“弯弓”。在九眼桥南岸不远处,曾经有过一座与大桥基本同期建造的回澜塔,二者构成了“桥是弯弓塔是箭”的奇特景观――回澜塔共7层,每当阳光照耀到塔上时,远远望去,九眼桥与回澜塔宛如一张巨弓上搭着一支长箭。可惜的是回澜塔于l945年毁于一场火灾,这支与九眼桥相伴了300多年的巨箭从此成为老成都人心中的记忆。
在并不太遥远的过去,锦江要比现在更为清澈,也更为宽阔,公路未通或是公路还很稀少的年头,锦江便成为成都南下的黄金水道,而九眼桥,则是一个最繁忙的码头。许多老成都的记忆里,除了冬天水落石出外,一年中的其它时候,锦江上都能航行载重10多吨的大木船。这些船满载着成都这座消费城市必须的柴米油盐,以及从乐山、宜宾等地抱着到城市寻找人生好境的青年人,一路溯流而上,到了九眼桥这个目的地,货卸了,人下了,繁忙的九眼桥一派生意兴隆的景象。而一家接一家的酒坊,也因地处九眼桥这座水陆码头而生意兴隆。那高高挑起的酒帘在风中晃来晃去,像是一只永不倦怠的蓝色蝴蝶。
随着公路和铁路的突飞猛进,古老的水运终于走上了黄昏,九眼桥,它不再作为一座水陆码头,不再作为众多帆樯的聚散之地。但在这座城市,这座桥依然名声显赫,不仅因为它和望江公园相伴,也不仅因为它和四川大学相邻,它本身的地理位置和悠长历史使它在成都的桥的家族里别具一格。
古老旧事消失的地方,生活仍然在继续,以当代的方式和平民的方式。九眼桥曾经是成都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自发形成的劳动力市场,每年春节前后,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打工仔和打工妹背负了小小的行囊和大大的梦想徘徊于这座古老的石桥上,等待着好运气的垂青。劳动力市场被规范地迁入了离此不远的二环路后,仍有不少固执的人涌向这里,他们是相信据说铁拐李在此飞升成仙的九眼桥能给他们带来福音吗?江流呜咽,也许自这座桥和桥边的码头建成伊始,就曾有过无数相同或相近的梦想在这里浮沉。那些在桥上和码头上来来回回的人子,也许他们功成名就了,也许他们飞灰烟灭了。但九眼桥依然不动声色,它像个世事洞明的智慧老人,他看惯了世间的恩怨兴衰,可他无法向我们诉说,因为我们原本就不懂得沧桑的语言。
建于明代的九眼桥在经过了成都市民一番拆与留的讨论后,终于于1992年被拆除,现在挺立在这里的,是新建的九眼桥,它继承了古九眼桥的名字和责任。一座有着古老名字的新桥,它本身也许就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寓意吧?只是,匆匆过滩的流水不会在意,来来往往的车流不会在意。有一些历史往事,它原本就只在少数人手中薪火相传,这正如那些深埋于地下的老酒瓮,它们注定了不会被太多的人知晓,除非有朝一日它被后人从泥土中挖出来,并洗尽了岁月沉积在它身上的污垢,它才会散逸出醉人的芳香。
大慈寺,成都文化的肺
大慈寺是成都文化的肺。得出这个古怪的结论,还得从几年前说起。那时候,我还在自工的一家工厂里做小秘书,听逛了省城回来的某位伪文化人讲,在成都,许多作家定期在大慈寺里喝茶聚会。来的都是些体面人,其中有流沙河贺星寒什么的。那时候,我只能向心往之而无从靠近这座古老的寺。
后来便经常跑大慈寺了,虽然只是一座仿古建筑,但内中却乔木森森,三进院落曲处通幽。坐在浓密的树荫或是葡萄架下喝茶聊天,好歹也算是人生好境。这个地方也的确是成都文化人最爱去的地方,写字的,画画的,照相的,爬格子的,以及仅仅因同情文化而自认为也算个文化人的,都爱往那古旧的长廊里跑。为此,我曾调侃说:到大慈寺喝茶,与其说是有文化味,倒不如说这里的茶便宜――在成都,要找两块钱一碗的茶,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还有雕梁画栋作陪,还有文化这蛊惑人心的东西在勾引呢?
文化人不少,打麻将的也多,幸好,大慈寺方面为打麻将的另辟一地,与谈诗论词的文化人井水不犯河水,让人有了某种清白得以保全的侥幸。我出没在这些苍白的人群中,常常坐在最里进的葡萄架下,读书或者冥想,当然有时也不免与一桌朋友夸夸其谈。有一回,我在闭目养神时突然听到旁边一桌的几个抽叶子烟的老头儿谈着什么编委前言之类的东东,仔细听听,才明白那是几个在文坛上曾经挺有名气的老家伙。所以,如果有人在大慈寺和我高声谈文学,我一定会对他说:“请喝茶。请抽烟。请上厕所。谢谢。”
川剧座唱大概是类似于史前动物般稀少的了,但大慈寺还有。一个星期至少有一个下午,一些热爱川剧的中老年人坐在一间堂屋里,敲锣打鼓,站在可怜巴巴的戏台上――仅仅是用几张竹椅隔出的巴掌大的一块地方――不亦乐乎地唱着闹着,其情其景总令我恍惚又回到了童年时代的古镇,我坐在奶奶的怀里,看着有生以来惟一的一场川剧。
哑巴们的聚会曾让我吃惊。大约是每个星期四的下午,几十个哑巴聚在一间屋子里,喝茶“聊天”,整整一个屋子都坐满了人,年轻的,年老的,丑陋的,漂亮的,他们全都在热烈地用手语交谈着,却没有一点声音,那种怪异的场面使人觉得有时候语言真是一种多余,瞧他们,不是在用最原始的方法交流吗?我极疑心他们会聊出好些有深度的课题,可是,我无法走进他们,对他们而言,我这个会说话的人显然是非正常的,是一个肥胖的另类。
落日熔金的时候,我走出大慈寺的红墙,转过弯,它就消失在了茫茫的高楼之中。但有谁知道,在大慈寺,会有着如此众多的具有戏剧色彩的真实人生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上演呢?谁知道?
――上面这些文字,写于几年前。如今,大慈寺已经不再是旧时模样,它的红墙更高了,庭梧更绿了,建筑更新了,而出没于其间的文化人,无疑地,他们也有了变化,那就是:变老了。一些人正在老去,而另一些人正在成长,生命原本就是生生不息的事情。至于大慈寺,当那沉重的大门在暮色中缓缓合拢,一些潜滋暗长的忧伤突然莫名地袭上了心头。
春熙路,请美女把我的眼睛洗亮
就像北京有王府井,上海有南京路一样,成都有春熙路。与王府井和南京路相比,春熙路至少有一样比它们更有档次――那就是春熙路这个名字显然比王府井和南京路更古雅,更有文化气质。
80年前,成都还是一座只有九里三分的小城,四合的城墙把这座平原深处的城市紧紧搂在怀里,今天的一环路就已经是城里人每逢阳春三月踏青的荒郊旷野了。那时候,成都的商业中心只有东大街和劝业场两处,它们像两个武林高手,隔了一段距离,冷漠地对峙。
感谢一个叫杨森的军阀,他主持把东大街和劝业场之间那些棚户区悉数拆掉,兴建了一条当时成都最宽阔的街道,为了给这条新街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素来对文化抱有敬畏之心的杨森请了双流一位姓江的举人来取名,江举人果然有才,他把这条新街取名为:春熙路。来源则是老子的《道德经》:熙来攘往,如登春台。
从那时起,这条街就一直是成都最主要的商业区,远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就聚集了银楼金店、钟表眼镜、绸缎布匹、百货图书、银行报馆、像馆药店等30余个行业约200余家商户。当然,春熙路最美丽的花样年华是在当代,尤其是进入新千年以后。《新周刊》曾根据养眼、美食、便利、休息、人气和商业六大指数,推出“中国商业街排行榜”,春熙路不仅位列三甲,仅次于香港铜锣湾和上海南京路,且被誉为西部第一商业街、西部第一商家高地和成都金街。香港报纸则更煽情地写道:“城市掘金哪里去,春熙路;品味时尚哪里去,春熙路;打望美女哪里去,春熙路……哪里都不想去?还是可去春熙路。”
今天的春熙路上,除非夜半凌晨,否则总是行走着熙来攘往的人流。外地人到成都,或许不去草堂,不去宽巷子,但几乎没有不去春熙路的;至于出没在这座城市的本地居民,他们购物的第一选择,往往也是春熙路。当然,更多时候,他们去春熙路只是一种习惯,在这种习惯里,沉淀的是这座城市若干代人以来的闲适和淡定。
因此,春熙路也是全成都美女最集中的地方,似乎这里总是在向美女们吹集结号。窗明几净的珠宝店,人声鼎沸的小吃城,曲折通幽的咖啡馆,或者,仅仅是街头随意放置的几排长椅子――只要四处张望,入目总有美女。古人说,五步之内,必有芳草,对春熙路来说,则是三米之内,必有美女。环肥燕瘦,一个接一个的美女把我们的眼睛洗得更加明亮。据说,曾有一个慕名而来的香港男人,在春熙路上看了两个时辰的美女后,这家伙面无人色地倚在栏杆上,连连哀叹:要命啊,真他妈的要命啊。
如果一个男人对生活失去了兴趣,我的意见是,可以请他搬一把椅子,泡一壶茶,捏一根烟,端坐在春熙路的某个路口,细细观看那些迎面走来的美女,我敢打赌,他一定会继续意气风发地活下去。因为热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热爱美女,因为美女就像大米和小麦一样,是支撑我们的人生继续行走下去的粮食,而春熙路,就是盛产上等粮食的亩产超千斤的良田。我爱粮食,也爱那沉默如金的良田。
玉林,那些随风而逝的城南旧事
玉林在成都的南面,那是成都的城南,也是旧事的城南。
就像消失的激情总是和发黄的日记本有关,城南总是和旧事纠缠在一起。城南,旧事,这四颗简单的汉字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它们构成了一幅褪色的旧画。画上,拥挤着青砖,碧瓦,古树,老宅。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老人,风中嬉笑追逐的孩子,幸福得如同布娃娃的情侣,它们就以一种缓慢而固执的姿势出现在了城南这块画布上。城南,它构成了一座城市的昨天和传统。但今天的成都城南已不再有旧时模样,今天的城南都是一色的高楼,一色的笔直大道,它们现代化得让人心生疑窦:当现代生活扑面而来时,如同黑白胶片一样的旧事撤退到了哪里?
十年前,我行走在成都的城南。那时候,我的生活在一环路以外游离,那时候,刚刚出了二环路,大片大片的麦地和小块小块的农舍就迫不及待地钉在了城市边缘。说起十年前的成都城南,我想必须提到的是玉林。玉林是一个广阔的区域,众多以玉林命名的街、巷、路、支路,使人既怀疑当初命名者的想象力,也使人――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初来乍到者――随时都有迷路的可能。十年前,玉林还有为数众多的街边茶馆,这些随遇而安的小茶馆往往座落在小区旁的街心花园里,一些坐上去就会吱吱作响的竹椅,再加上一些表情安祥的男男女女,成都生活的悠闲呼之欲出。那时我刚到成都,在城南的一座农舍里安顿下了小小的行囊。我犹记得,一个有雨的夏夜,我前往玉林拜访诗人张新泉先生,电话里,他要我到他家喝茶。我迟疑着说,不如就选在茶馆吧――那些平易近人的小茶馆虽然破烂,但破烂得亲切、随和,就像多年不曾走动的老亲戚,虽然表情木讷,但木讷得让我们读出了童年。拜访新泉,原本是为了和他谈谈诗歌,然而最终我们基本没谈诗歌,只谈到了据说比诗歌更低,但远远要比诗歌更为真实的另一种东西――那就是生活。
城南是有生活的地方,准确地说,是有平民生活的地方。时至今日,我偶尔还会怀念起玉林周边的苍蝇馆子。有一段时间,我曾住在经干院二十二楼的学生宿舍里,每天下班后就拿了碗筷挤在一群学生中间吃食堂。有朋友来访,便快活地直奔那些从陌生到熟悉的苍蝇馆子而去。人声鼎沸的苍蝇馆子宛如早晨的菜市场,喧嚣中有着莫名的亲切。到这种苍蝇馆子就餐的,多半是附近单位的员工,或是行色匆匆的旅人。前者往往要上一瓶啤酒,慢条斯理地享受生活的缓慢;后者则多半要上一碗面条,从埋下头到再次抬起头,一大碗面条已经全部被消灭。我当然属于前者。坐在这些看上去面熟或面生的人群中,几大杯啤酒下肚,独自漂泊异乡的郁闷遂消解了,随之而来的是青春的豪情和胆气。有一回,我和一个外地诗友喝高了,都以为自己将来一定能写出惊天动地的巨著,互相吹捧着说了许多言过其实的话。这时,我不经意地看到对面一个清瘦的老者友善地微笑起来,细细一看,竟然是某位德高望重的文坛老前辈。
从我上班的城南再到租住的农舍,每天下午,我都由城市的南方骑着自行车赶往更南的南方。二环路上的建筑还不多,不时有油菜花执着地将它热烈的金黄挤进这条环状的公路以内。今天已成为高尚住宅区的河滨印象别墅,那时还是府南河千万年冲积而成的一个小小的河心岛。从二环路上望过去,岛上起伏着青翠的竹树,金黄的油菜,而袅袅的炊烟就从它们掩映着的农舍顶上缓缓升起。这种颇具农家气象的景致,它的背景却是远处高高耸起的大楼,以及若隐若现的市声。
前些时候接到一封邮件,邮件来自遥远的英国,这是一个已经十年没见面的朋友。十年前,仍然是城南,我们结识于一次为期两天的科幻笔会。笔会结束回到成都那天,我和杂志社的几个年轻人挤在城南的一间破屋子里,兴高采烈地喝啤酒打纸牌,她就坐在露出了一个大坑的沙发上读一组我刚刚发表的诗。我至今仍然记得她矜持而细腻的表情。许多年过去了,如果不是接到她的邮件,我也许不会再想起那个被啤酒、纸牌和诗歌围绕的冬夜。现在,那间破屋子所在的楼房早就拆除,代之而起的是另一栋漂亮的大楼。
今天的玉林不会再有旧事。当一个时代以商业和效益的名义加速度前进,一些叫做旧事的东西就只能永远搁置在我们日益孤独荒凉的内心。在城南,在玉林,一代人的青春消失了,十年的旧事如同火焰消失在消焰中,十年的记忆如同雪水融化在雪水里――但我们都曾经是那火焰中的一朵,雪水中的一滴。
聂作平
这是一座两千年来城址未变,城名也未变的城市。在岷江纠集的平原腹心,这座城市是西部中国安宁与安闲的象征。更多时候,这座城市是一个令居留者和远离者同样心旌动摇、意乱情迷的形容词。这个形容词指向历史也指向现实,指向过去也指向未来。在庞大的城市家族中,像它这样的城市别无分店。它是惟一的。硕果仅存的。不可复制的。
这就是成都。
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成都居民,也有一千个成都,一千个旅行者,依然有一千个成都。但成都是既定的,一如这五彩缤纷的生活,它们和那些快乐的人子水乳交融,同样是既定的。
锦里,玉林,春熙路,合江亭……这些构成成都的街巷,它们不仅是一些冷冰冰的地名;那些熟悉它的人,能够从这些名字之上,抚摸到真实的成都生活的体温。因为有了它们,成都从而诗意流淌,从而春风暗度,从而音容宛然――或许,它们就是打开成都生活之门的小小金钥匙……
锦里:诸葛隔壁的锦瑟年华
黄昏时分的武侯祠游人散尽,只有两三个工作人员在来回巡查,好像即将来临的夜色混杂着难以提防的阴谋。一只不知名的鸟在柏树上叫,叫得很委婉,仿佛一位饱学的宿儒在字斟句酌地吟一首工稳的七律。
与武侯祠的落寞和静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碧草所指引的祠外。那是一条仿古的、由若干两层小楼构成的街,那条街的名字叫锦里。
庄严肃穆的武侯祠指向的是刀光剑影的烽火岁月,它供奉和纪念的是一些已经成为神――至少是半神――的英雄人物。对于他们,我们只有仰起崇敬的头,才能看到他们在另一个时代的霸图伟业。与此相映成趣的是一墙之隔且同属武侯祠的锦里。那是远离了硝烟和割据的世俗生活,鲜活的现实像暮色里吹来的微风,你能够感觉到它无处不在的活力。
锦里源于蜀锦。而蜀锦,则是四川历史上的一大骄傲,这种如云似霓的丝织品,它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考古实物证明,蜀锦早在三四千年前的上古时代就已经出现在我们祖先的生活中,到了秦汉,已经闻名天下了。诸葛亮时代,设置了专门管理织锦业的官员,后来成都就获得了锦官城的别称;而流经成都的府河和南河,那是织锦工艺流程中必须完成的濯锦的上选之地。
至于锦里的来历,和诸葛亮有关――为了便于管理,诸葛亮下令把织锦的手工业者集中到同一条街上居住和生产,人们把这条街叫作锦里――这是成都最优美最时尚的一条街,各家各户的织机嗡嗡地响着,一匹接一匹的蜀锦从这里运送出来,一直送到遥远的中原、江南,乃至随着那些披着夕阳的驼队远走中亚……
今天的锦里乃是一条仿建的古街。用今天的砖瓦和今天的想象,克隆一座座昨天的青灰小楼,然后,把这些青灰小楼联在一起,一条长约四百米的明清风格的老街就生动地活在了武侯祠身旁。
锦里当然已织没有了当年的织机与织女。坦率地说,今天知道蜀锦的人并不多了,这种曾经在历史上辉煌一时的物品,它早已进入生命的暮年,不再为人知,也不再为人重。在这个浮艳繁华的花花世界,怀古只是少部分人的事业,至于蜀锦背后有着怎样曲折蜿蜒如盘陀小道的背景,现代青年不感兴趣。他们的目光是向前的,因为身后的传统总是过于沉重和深奥,他们漂浮的目光注定无法承受。
锦里一条街全是店铺,浓烈的商业气味扑面而来,但这里的游人却比武侯祠里多得多,尤其节假日,人来人往,摩肩接踵,仿佛这不是成都的一条小街,而是某个人口大县的小镇在赶集。
锦里是成都街道家族的小弟弟,以至于老一些的成都市区地图上,根本就找不到这条街的标记。然而这又是一条最“古老”的街――武侯祠里现存的建筑物大多是清人的作品,而锦里一条街那些青砖的小楼,无一不是清人作品的仿制品。
时光仿佛流回到了清末民初,川西平原的市井生活被设计者们精心地集中到了锦里这条三四百米长的小街上。当你静静伫望那高大的戏台,仿佛开场的锣鼓已经响起来了,一会儿就有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粉墨登场。至于锦里尽头那座鹤立鸡群般的牌坊,它更像一种标志,让人从它在夕阳下修长的影子,遥遥想起一个逝去的时代。
此外就是众多的小店,从小饰品到工艺品,从小吃店到大茶园,从酒吧到挂着青色帘招的旅馆,总之,这里的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把风格指向古老与民间。
好多次,我曾于晚间逛过锦里,生意依然令人惊讶地兴隆,灯火像一河的波浪,簇拥着夜色深处的亭台楼阁,从几家规模不等的酒吧里,传出年轻人的笑声。世俗的生活与英雄的伟业原本只有一墙之隔――透过渐渐稀落的灯火,从锦里眺望武侯祠,巍峨的古建筑在黑暗中浓缩为一方剪影,像是被时光之手凝固在了大地上。
合江亭:锦江上的诗酒记忆
在古代,一座城市是离不开河流的,即便那些没有河流的城市,也得用人工的方式挖一条环绕城市的护城河。而幸运的成都,它竟然拥有两条天然的护城河。也许正是有了这两条河的缘故,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成都的城址一直没有移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成都人习惯地称这两条天然护城河为府南河,其实它更美丽更动听的名字则是锦江。北面和东面是府河,南面是南河,两条虽不算太宽阔,水量也不是太丰沛的河流,千百年来就如同两只张开的巨手,呵护着怀里的成都。在古代,南河因河水清澈,许多女子在水中濯锦而有了锦江的美称。大诗人杜甫诗云“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可见在久远的唐代,锦江就早负盛名了。
成都的兴盛除了水旱从人的都江堰外,府南河也功不可没。它不仅是战争年代的一道天然屏障,而且也使成都得交通之利。唐代诗人陈子昂在其《谏雅州讨生羌书》中称:“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
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则对府南河留下了这样的记载:“有一大川,经此大城,川中多鱼,川流甚深……水上船舶甚众,未闻未见者,必不信其有之也。商人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世界之人无有能想像其甚者。”
府河和南河分别从北面和西北面蜿蜒而来,到了市区的安顺桥附近,两水交汇,合二为一,开始了它们更为漫长的南下远征。而合江亭,就是两江汇合处的一座古老建筑。合江亭的初建在唐贞元年间,其时,西川节度使韦皋在郫江(今府河)与流江(今南河)建了一座高大华美的亭子。亭子落成之日起,此地便是文人骚客吟诗作赋、迎来送往和宴请宾朋的绝佳去处,成为“一郡之胜地也”。
过去的几百上千年间,合江亭四周都是些令人流连忘返的繁荣景象:水井街烧坊美酒飘香,半个城池闻风而醉;薛涛井井水清冽,古雅的往事记忆犹新;望江楼倒映河中,无数商船来来往往,城市的生机与活力纤毫毕现。
韦皋所建的合江亭在南宋末年毁于兵火,它大约存在了约500年的时间。此后,合江亭在历史的烟云里渐渐被湮没了,虽然周遭的繁华依旧,但合江亭却已不复存在,那些在亭里饮酒赋诗的文人雅事也不复存在,只留下了他们华美的诗篇作为远逝风景的佐证。
重修合江亭是在上个世纪的1989年,新建的合江亭亭高12米,一座一楼一底的听涛舫与合江亭紧相呼应。仿古的建筑虽然没有经历太多的风雨,毕竟也有一丝丝古意。今天的合江亭同样是府南河上最美的一颗明珠,它的美,美在夜色。沉沉的夜空中,四周挂满了红色的灯笼,桔红色的灯光温暖而安静,如同一个甜蜜而模糊的梦境。微风过处,倒映在河面的合江亭的影子便轻轻地晃动起来,鳞鳞的波光好似打碎了满天的星星。
一个诗酒时代结束了,合江亭不再只是上流人物的专美,它以一种更加平民的姿态鸟落民间,闲适的成都生活被它夜来的灯光泊在了一些人文的光芒里。
九眼桥:不仅是一座桥的传奇
再重复一遍:河流对一座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期的城市之所以兴起,往往因为它旁边的那条必不可少的河流。在今天的众多城市中,那些没有河流环绕的,总给人一种缺少灵气的感觉。而成都,它何其有幸地拥有了府河和南河两条玉带般的河流。
在两条河上的几十座桥梁里,九眼桥属于名气最大最广为人知的少数几座。这是一座有历史的桥梁。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2)四川布政使于一龙主持修建此桥,到它上个世纪90年代被拆除另建新桥,其间是整整400年的跨度。
九眼桥是小名,它的大号是洪济桥。古人爱用长虹卧波来形容石拱桥的壮丽,但九眼桥却不是一道长虹,而是一张“弯弓”。在九眼桥南岸不远处,曾经有过一座与大桥基本同期建造的回澜塔,二者构成了“桥是弯弓塔是箭”的奇特景观――回澜塔共7层,每当阳光照耀到塔上时,远远望去,九眼桥与回澜塔宛如一张巨弓上搭着一支长箭。可惜的是回澜塔于l945年毁于一场火灾,这支与九眼桥相伴了300多年的巨箭从此成为老成都人心中的记忆。
在并不太遥远的过去,锦江要比现在更为清澈,也更为宽阔,公路未通或是公路还很稀少的年头,锦江便成为成都南下的黄金水道,而九眼桥,则是一个最繁忙的码头。许多老成都的记忆里,除了冬天水落石出外,一年中的其它时候,锦江上都能航行载重10多吨的大木船。这些船满载着成都这座消费城市必须的柴米油盐,以及从乐山、宜宾等地抱着到城市寻找人生好境的青年人,一路溯流而上,到了九眼桥这个目的地,货卸了,人下了,繁忙的九眼桥一派生意兴隆的景象。而一家接一家的酒坊,也因地处九眼桥这座水陆码头而生意兴隆。那高高挑起的酒帘在风中晃来晃去,像是一只永不倦怠的蓝色蝴蝶。
随着公路和铁路的突飞猛进,古老的水运终于走上了黄昏,九眼桥,它不再作为一座水陆码头,不再作为众多帆樯的聚散之地。但在这座城市,这座桥依然名声显赫,不仅因为它和望江公园相伴,也不仅因为它和四川大学相邻,它本身的地理位置和悠长历史使它在成都的桥的家族里别具一格。
古老旧事消失的地方,生活仍然在继续,以当代的方式和平民的方式。九眼桥曾经是成都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自发形成的劳动力市场,每年春节前后,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打工仔和打工妹背负了小小的行囊和大大的梦想徘徊于这座古老的石桥上,等待着好运气的垂青。劳动力市场被规范地迁入了离此不远的二环路后,仍有不少固执的人涌向这里,他们是相信据说铁拐李在此飞升成仙的九眼桥能给他们带来福音吗?江流呜咽,也许自这座桥和桥边的码头建成伊始,就曾有过无数相同或相近的梦想在这里浮沉。那些在桥上和码头上来来回回的人子,也许他们功成名就了,也许他们飞灰烟灭了。但九眼桥依然不动声色,它像个世事洞明的智慧老人,他看惯了世间的恩怨兴衰,可他无法向我们诉说,因为我们原本就不懂得沧桑的语言。
建于明代的九眼桥在经过了成都市民一番拆与留的讨论后,终于于1992年被拆除,现在挺立在这里的,是新建的九眼桥,它继承了古九眼桥的名字和责任。一座有着古老名字的新桥,它本身也许就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寓意吧?只是,匆匆过滩的流水不会在意,来来往往的车流不会在意。有一些历史往事,它原本就只在少数人手中薪火相传,这正如那些深埋于地下的老酒瓮,它们注定了不会被太多的人知晓,除非有朝一日它被后人从泥土中挖出来,并洗尽了岁月沉积在它身上的污垢,它才会散逸出醉人的芳香。
大慈寺,成都文化的肺
大慈寺是成都文化的肺。得出这个古怪的结论,还得从几年前说起。那时候,我还在自工的一家工厂里做小秘书,听逛了省城回来的某位伪文化人讲,在成都,许多作家定期在大慈寺里喝茶聚会。来的都是些体面人,其中有流沙河贺星寒什么的。那时候,我只能向心往之而无从靠近这座古老的寺。
后来便经常跑大慈寺了,虽然只是一座仿古建筑,但内中却乔木森森,三进院落曲处通幽。坐在浓密的树荫或是葡萄架下喝茶聊天,好歹也算是人生好境。这个地方也的确是成都文化人最爱去的地方,写字的,画画的,照相的,爬格子的,以及仅仅因同情文化而自认为也算个文化人的,都爱往那古旧的长廊里跑。为此,我曾调侃说:到大慈寺喝茶,与其说是有文化味,倒不如说这里的茶便宜――在成都,要找两块钱一碗的茶,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还有雕梁画栋作陪,还有文化这蛊惑人心的东西在勾引呢?
文化人不少,打麻将的也多,幸好,大慈寺方面为打麻将的另辟一地,与谈诗论词的文化人井水不犯河水,让人有了某种清白得以保全的侥幸。我出没在这些苍白的人群中,常常坐在最里进的葡萄架下,读书或者冥想,当然有时也不免与一桌朋友夸夸其谈。有一回,我在闭目养神时突然听到旁边一桌的几个抽叶子烟的老头儿谈着什么编委前言之类的东东,仔细听听,才明白那是几个在文坛上曾经挺有名气的老家伙。所以,如果有人在大慈寺和我高声谈文学,我一定会对他说:“请喝茶。请抽烟。请上厕所。谢谢。”
川剧座唱大概是类似于史前动物般稀少的了,但大慈寺还有。一个星期至少有一个下午,一些热爱川剧的中老年人坐在一间堂屋里,敲锣打鼓,站在可怜巴巴的戏台上――仅仅是用几张竹椅隔出的巴掌大的一块地方――不亦乐乎地唱着闹着,其情其景总令我恍惚又回到了童年时代的古镇,我坐在奶奶的怀里,看着有生以来惟一的一场川剧。
哑巴们的聚会曾让我吃惊。大约是每个星期四的下午,几十个哑巴聚在一间屋子里,喝茶“聊天”,整整一个屋子都坐满了人,年轻的,年老的,丑陋的,漂亮的,他们全都在热烈地用手语交谈着,却没有一点声音,那种怪异的场面使人觉得有时候语言真是一种多余,瞧他们,不是在用最原始的方法交流吗?我极疑心他们会聊出好些有深度的课题,可是,我无法走进他们,对他们而言,我这个会说话的人显然是非正常的,是一个肥胖的另类。
落日熔金的时候,我走出大慈寺的红墙,转过弯,它就消失在了茫茫的高楼之中。但有谁知道,在大慈寺,会有着如此众多的具有戏剧色彩的真实人生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上演呢?谁知道?
――上面这些文字,写于几年前。如今,大慈寺已经不再是旧时模样,它的红墙更高了,庭梧更绿了,建筑更新了,而出没于其间的文化人,无疑地,他们也有了变化,那就是:变老了。一些人正在老去,而另一些人正在成长,生命原本就是生生不息的事情。至于大慈寺,当那沉重的大门在暮色中缓缓合拢,一些潜滋暗长的忧伤突然莫名地袭上了心头。
春熙路,请美女把我的眼睛洗亮
就像北京有王府井,上海有南京路一样,成都有春熙路。与王府井和南京路相比,春熙路至少有一样比它们更有档次――那就是春熙路这个名字显然比王府井和南京路更古雅,更有文化气质。
80年前,成都还是一座只有九里三分的小城,四合的城墙把这座平原深处的城市紧紧搂在怀里,今天的一环路就已经是城里人每逢阳春三月踏青的荒郊旷野了。那时候,成都的商业中心只有东大街和劝业场两处,它们像两个武林高手,隔了一段距离,冷漠地对峙。
感谢一个叫杨森的军阀,他主持把东大街和劝业场之间那些棚户区悉数拆掉,兴建了一条当时成都最宽阔的街道,为了给这条新街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素来对文化抱有敬畏之心的杨森请了双流一位姓江的举人来取名,江举人果然有才,他把这条新街取名为:春熙路。来源则是老子的《道德经》:熙来攘往,如登春台。
从那时起,这条街就一直是成都最主要的商业区,远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就聚集了银楼金店、钟表眼镜、绸缎布匹、百货图书、银行报馆、像馆药店等30余个行业约200余家商户。当然,春熙路最美丽的花样年华是在当代,尤其是进入新千年以后。《新周刊》曾根据养眼、美食、便利、休息、人气和商业六大指数,推出“中国商业街排行榜”,春熙路不仅位列三甲,仅次于香港铜锣湾和上海南京路,且被誉为西部第一商业街、西部第一商家高地和成都金街。香港报纸则更煽情地写道:“城市掘金哪里去,春熙路;品味时尚哪里去,春熙路;打望美女哪里去,春熙路……哪里都不想去?还是可去春熙路。”
今天的春熙路上,除非夜半凌晨,否则总是行走着熙来攘往的人流。外地人到成都,或许不去草堂,不去宽巷子,但几乎没有不去春熙路的;至于出没在这座城市的本地居民,他们购物的第一选择,往往也是春熙路。当然,更多时候,他们去春熙路只是一种习惯,在这种习惯里,沉淀的是这座城市若干代人以来的闲适和淡定。
因此,春熙路也是全成都美女最集中的地方,似乎这里总是在向美女们吹集结号。窗明几净的珠宝店,人声鼎沸的小吃城,曲折通幽的咖啡馆,或者,仅仅是街头随意放置的几排长椅子――只要四处张望,入目总有美女。古人说,五步之内,必有芳草,对春熙路来说,则是三米之内,必有美女。环肥燕瘦,一个接一个的美女把我们的眼睛洗得更加明亮。据说,曾有一个慕名而来的香港男人,在春熙路上看了两个时辰的美女后,这家伙面无人色地倚在栏杆上,连连哀叹:要命啊,真他妈的要命啊。
如果一个男人对生活失去了兴趣,我的意见是,可以请他搬一把椅子,泡一壶茶,捏一根烟,端坐在春熙路的某个路口,细细观看那些迎面走来的美女,我敢打赌,他一定会继续意气风发地活下去。因为热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热爱美女,因为美女就像大米和小麦一样,是支撑我们的人生继续行走下去的粮食,而春熙路,就是盛产上等粮食的亩产超千斤的良田。我爱粮食,也爱那沉默如金的良田。
玉林,那些随风而逝的城南旧事
玉林在成都的南面,那是成都的城南,也是旧事的城南。
就像消失的激情总是和发黄的日记本有关,城南总是和旧事纠缠在一起。城南,旧事,这四颗简单的汉字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它们构成了一幅褪色的旧画。画上,拥挤着青砖,碧瓦,古树,老宅。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老人,风中嬉笑追逐的孩子,幸福得如同布娃娃的情侣,它们就以一种缓慢而固执的姿势出现在了城南这块画布上。城南,它构成了一座城市的昨天和传统。但今天的成都城南已不再有旧时模样,今天的城南都是一色的高楼,一色的笔直大道,它们现代化得让人心生疑窦:当现代生活扑面而来时,如同黑白胶片一样的旧事撤退到了哪里?
十年前,我行走在成都的城南。那时候,我的生活在一环路以外游离,那时候,刚刚出了二环路,大片大片的麦地和小块小块的农舍就迫不及待地钉在了城市边缘。说起十年前的成都城南,我想必须提到的是玉林。玉林是一个广阔的区域,众多以玉林命名的街、巷、路、支路,使人既怀疑当初命名者的想象力,也使人――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初来乍到者――随时都有迷路的可能。十年前,玉林还有为数众多的街边茶馆,这些随遇而安的小茶馆往往座落在小区旁的街心花园里,一些坐上去就会吱吱作响的竹椅,再加上一些表情安祥的男男女女,成都生活的悠闲呼之欲出。那时我刚到成都,在城南的一座农舍里安顿下了小小的行囊。我犹记得,一个有雨的夏夜,我前往玉林拜访诗人张新泉先生,电话里,他要我到他家喝茶。我迟疑着说,不如就选在茶馆吧――那些平易近人的小茶馆虽然破烂,但破烂得亲切、随和,就像多年不曾走动的老亲戚,虽然表情木讷,但木讷得让我们读出了童年。拜访新泉,原本是为了和他谈谈诗歌,然而最终我们基本没谈诗歌,只谈到了据说比诗歌更低,但远远要比诗歌更为真实的另一种东西――那就是生活。
城南是有生活的地方,准确地说,是有平民生活的地方。时至今日,我偶尔还会怀念起玉林周边的苍蝇馆子。有一段时间,我曾住在经干院二十二楼的学生宿舍里,每天下班后就拿了碗筷挤在一群学生中间吃食堂。有朋友来访,便快活地直奔那些从陌生到熟悉的苍蝇馆子而去。人声鼎沸的苍蝇馆子宛如早晨的菜市场,喧嚣中有着莫名的亲切。到这种苍蝇馆子就餐的,多半是附近单位的员工,或是行色匆匆的旅人。前者往往要上一瓶啤酒,慢条斯理地享受生活的缓慢;后者则多半要上一碗面条,从埋下头到再次抬起头,一大碗面条已经全部被消灭。我当然属于前者。坐在这些看上去面熟或面生的人群中,几大杯啤酒下肚,独自漂泊异乡的郁闷遂消解了,随之而来的是青春的豪情和胆气。有一回,我和一个外地诗友喝高了,都以为自己将来一定能写出惊天动地的巨著,互相吹捧着说了许多言过其实的话。这时,我不经意地看到对面一个清瘦的老者友善地微笑起来,细细一看,竟然是某位德高望重的文坛老前辈。
从我上班的城南再到租住的农舍,每天下午,我都由城市的南方骑着自行车赶往更南的南方。二环路上的建筑还不多,不时有油菜花执着地将它热烈的金黄挤进这条环状的公路以内。今天已成为高尚住宅区的河滨印象别墅,那时还是府南河千万年冲积而成的一个小小的河心岛。从二环路上望过去,岛上起伏着青翠的竹树,金黄的油菜,而袅袅的炊烟就从它们掩映着的农舍顶上缓缓升起。这种颇具农家气象的景致,它的背景却是远处高高耸起的大楼,以及若隐若现的市声。
前些时候接到一封邮件,邮件来自遥远的英国,这是一个已经十年没见面的朋友。十年前,仍然是城南,我们结识于一次为期两天的科幻笔会。笔会结束回到成都那天,我和杂志社的几个年轻人挤在城南的一间破屋子里,兴高采烈地喝啤酒打纸牌,她就坐在露出了一个大坑的沙发上读一组我刚刚发表的诗。我至今仍然记得她矜持而细腻的表情。许多年过去了,如果不是接到她的邮件,我也许不会再想起那个被啤酒、纸牌和诗歌围绕的冬夜。现在,那间破屋子所在的楼房早就拆除,代之而起的是另一栋漂亮的大楼。
今天的玉林不会再有旧事。当一个时代以商业和效益的名义加速度前进,一些叫做旧事的东西就只能永远搁置在我们日益孤独荒凉的内心。在城南,在玉林,一代人的青春消失了,十年的旧事如同火焰消失在消焰中,十年的记忆如同雪水融化在雪水里――但我们都曾经是那火焰中的一朵,雪水中的一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