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黄金时代
2005年4月写的,看看那时我怎么想的。怪有趣。
-----------------------------------------------------------------------------------------------------------------------
高中的时候印象很深刻的是王小波对于青春的描述,基本上是这样的:爬上高高的烟囱顶,迎着东风,对着下面的小屁孩大喊:操你妈。这便是我最初对激情的全部印象。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在生长的城市寻到这样的高烟囱,也不曾和孩子打架,以至于需要爬上这样的烟囱并把书包里的书扔下去希望砸死一个或者两个,也就更不可能迎着凛冽的风大喊操你妈了。这句话我上初三毕业的暑假才骂出口。那是因为一个女孩儿,尽管这话不是冲着她去的。简单的来说童年的我是个表面规矩的小孩,总希望做讨大人开心的事情。
关于那几年还有很多细节可以翻箱倒柜,譬如翻墙到隔壁的学校里去偷实验仪器兑颜料水玩儿。或者偷偷翻开家里的抽屉,惊奇的发现亚运会面值一元的纪念币并且在无所谓的情况下带在身上,于放学路上把它换成了天山牌泡泡糖。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既谈不上是讨大人开心的好事,也说不上英勇壮烈。所以很少拿出来说。
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烈日。《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段独白颇说明问题。记不大清,大致意思是这样的:童年所有的事情都仿佛是在夏天发生的,至少记忆里只有夏天。那时候阳光总是很灿烂,很毒,让人张不开眼睛。我对童年也差不多是这个感觉,总认为四处都白晃晃的躺着太阳,很热,却不记得身上粘腻,只偶尔记起一些带着灼热温度的东西,譬如晒得发烫的双杠,或者拍人画儿时手碰到地面那种细砂的灼烧感。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别的东西是值得回忆的,譬如五分钱一支的牛奶冰棍儿,两毛钱用纸包好的麻辣大头菜。还有每学期发新书时用来做封皮儿的美女日历。以及每天中午都能听到的,隔壁学校喇叭里传来的慷慨振奋的运动员进行曲。这些事情都仿佛发生在同一个夏天。夏天于那时我的来讲,总是漫长而且炎热的。
另外关于家有一些事情也是可以说说的。小时候喜欢把家里翻到或者路上拣到的宝贝都塞到床底下,有时候索性自己也钻到床上,等眼睛适应了黑暗,就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看世界。只有一张床宽,约莫半米的一个方窟窿,其他都是黑暗。房间里很静,布局不曾因为满脑子的幻想发生变化。所以这个窟窿里的景色对我来说是一成不变的,单纯而且稳固。除此之外我的兴趣爱好就是趴在阳台上朝着楼下发呆。那时候城市并不如现在这般繁华,我家楼下是一个不太大的苗圃,好象永远没有人看管。偶尔看见野猫出入。曾经养蛐蛐儿,为了摘南瓜花翻进去过,并不如想象的有意思。因此当时最感兴趣的仍旧是在很高的阳台上观望,希冀发生些奇异的事情,尽管,终究并没有什么奇怪的事情发生。到后来城市改造,一条宽大的马路跨越南北城区,恰巧经过这个苗圃。不记得有推土机之类的东西光顾,好象一夜间,我的兴趣就从观望苗圃,转成了默默注视楼下形形色色的行人车辆,偶尔抬起头来看看天,也看看对面新造的大楼上粉红色的霓虹灯闪巴闪巴。
那时候我已经初中毕业了。
初中毕业的夏天经历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让我忽然察觉世界很复杂。中考成绩不错,进了全市最好的学校,一些不太爱念书的孩子则进了中专或者干脆不念书了。尽管初中时我总是讨好般的跟着他们坏一点,也有些要好的哥们,但终于开始不同,也还是没有学会像他们那样溜出门嘴里点根烟,然后大谈美色。我总怀疑我那时候情商太低,一致不能顺利完成一些过渡,并且干脆跨过一条河,到达了对岸。所以在那个夏天结束的时候,我迈进高中大门时竟忽的冒出一句话:I hate highschool!当时父亲就在身旁,听到颇惊讶与不以为然。之后保持联系的初中好友如预料般越来越少,到现在只剩下一个。前些时候遇见他对我说:知道么,那个谁谁谁结婚了。我便不知该不该更多的表现出惊奇的样子。因为初中我最喜欢的女孩子现在已经是别人的妻子了。当然那是几年后的事情。当时我们十分要好,直到我上了重点中学,她成绩稍差进了中专,并且在半年后跨过了太平洋。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失落,或者说对于离开自己的人的失望。也还写过一封信,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横竖青春是稀里糊涂的。我的少年时代也莫名其妙的溜走了。如今,那时候觉得十分有意义的一些东西现在是遍寻不着了,猜是搬家时弄丢的。包括小时候最爱端详的父母结婚那年在峨眉山顶拍的纪念照。这很让我失落,照片里的母亲一脸幸福的笑容,年轻而且美好,旁边站着风华正茂的父亲。初中时代对于我,像是一个不曾明确分解的段落,夹在了小学和高中之间。
高中按照父亲的观点,我仍旧是一个乖孩子,尽管性格有些怪异,有时候很兴奋,有时候又几个钟头不吐一个字。之前父亲唯一一次发怒是在小学四年级我逃掉了一次小提琴课,和同班一个孩子到同学家里串门儿。回家还撒了慌,骗说是去了。哪知道父亲去接我下课。当时回家很晚,气氛紧张,因为难得见到父亲这般好脾气的人这样拉长脸保持长时间的沉默。最后他竟气的将吃到一半的饭碗狠命砸在小饭桌上。那张饭桌现在还留着,虽不曾再用过,可是上面留着他用碗砸出的一个明显的凹印。几次搬家,他都不让扔掉。这个事情我们都不再提,我也让自己相信这并没有破坏我在他心目中乖孩子的形象。所以我得出了结论,父亲对我是信任的。尽管我的乖巧只是表面现象。
刚开始我对于破坏我稳定无忧的初中生活的高中很反感,每天无精打采,并很不理解小孩为什么一定要上高中。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毕竟还小,和几个要好的哥们熟络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每天除了受班主任的严格管制,不得自由,其它时间就和几个兔崽子出去疯玩。主要还是到大学操场同大些的孩子一起踢球,打篮球。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自己的确很健康,皮肤黝黑,可以看见隐约可现的小腿肚子。性格也逐渐开朗了许多,喜欢没事就和同学出去瞎混,也不记得都干啥,时间却流失的较年少时快速了许多。至于初中毕业时很多的不愉快就丢到九霄云外去了。也还常和保持联系的初中同学出去玩,也不知道在玩些什么了。由此可见我的确属于稀里糊涂的那类人,对于事情的开始和结束俱不敏感。这个我后面还要提到。
当然自从我自认为开始和身边的孩子一样胡混起,老师的评价也就较之从前有些不同了。小学初中老师都喜欢我,认为我是听话的孩子,学东西也快,自然经常树立为典型。我爱听表扬,所以在老师面前装好,我一直是个希望从众的人,所以在同学堆里装坏。其结果是两相矛盾,并不能清楚认识到自己该是什么样的小孩。不过假如一个小孩能够清晰地考虑自己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小孩,那还叫小孩么?所以就不能要求太高了。至于上了高中之后我发现除了必须学习来应付重点中学名目繁多的测验和从不停滞的排名外,我还可以干很多事情,这都是后来的情况。我在高中可以干的这些事情具有一些特殊性。首先在很小的时候我是没有能力完成的,无论体力上,经验上还是在成年人心目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个不用太仔细说明了。其次这些事情在不久的将来即所谓成年以后也是不可能再继续为之的,因为没那不要脸不要命的劲头了。或者说没有那时候那种无论做什么都记不起有劳累感觉的那种充沛精力了。所以可以说,高中所作的一些事情是仅可能在高中发生的。这个念头在高二的时候冒了出来,其结果是我更加稀里糊涂的和一群半大不小的兔崽子起哄。最后班主任终于忍无可忍的把我和其他几个人树立为了不遵循教导的典型,也就是他在家长会上频繁点名提到的叛逆期综合征。这我觉得有些可笑,当然那时候不能明确说出来,现在也不忍心在班主任面前提起这个念头,因为大家都是熟人了。父亲倒对他的结论很是不以为然,在家当面也说这样的老师封建,我听了想笑。不过既然从小到大都是被好话填大的,自然对于初次受到这样的评价有些落差。倒不是说不开心或者担心自己的形象改变了。相反的我忽然觉得自己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引起别人注意了,又或者按照流行的说法我的人生完整了,在办主任眼里我竟成了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的那种大反派,我忽而有了很兴奋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叛逆吧,所以其实班主任的话并非全无道理,只是他说的严重了些,当然这我并不在意。随后因为班主任对我先入为主的观点,使得我经常光顾他的办公室,在楼道里遇见也能训诫一番,而且父亲在家长会也常成为他提醒的重点,语重心长,当然,我父亲也不大在意。他始终相信,只要我人品不出什么严重问题,偷鸡摸狗的,其他的就顺其自然了。这时候也是我真正意识到父亲并非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只是不说而已。不过既然他不提,我也装愣。
高一高二基本上是在这样的基调里度过的。久而久之,我也皮勒,很少出现因为自己德行有失在全班面前遭受谴责而产生羞耻感的情况。更何况高中的孩子天大地大自己最大的想法多少有过一些。那时候非常喜欢看王晓波,也试图寻找刚开始提到的关于激情或者气概这类词汇的共鸣。更多时候是掠过庸庸碌碌的人群,自己没事产生一丝极端,心想这些人怎么都活成这样了,并且提醒自己万万不能如此。诚恳地讲,当时的心态的确比较愤,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晚饭时还会一边嚼,一边用手里的筷子对着电视新闻指指点点,跟父亲说着国家如何了,社会如何得不堪了。回想起来自己都觉得脸红。而且那时候更多的是对于自己父亲的一种抵抗。当时眼中的老头子很多方面都颇不能令我信服。远不比小学时代的权威形象。觉得他怎么能如此甘心平淡,从不为家里改善条件多做些努力,整天醉心翻译他的文章。对母亲的态度也觉得冷淡。而且大了听到过几次父母吵嘴,总觉得是父亲的错。矛盾累积的结果是高二和父亲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吵。我当时都惊奇自己能对父亲如此的不敬。这在之前是绝无发生的可能的。当天父亲非常气愤,独自摔门在房间里呆着,我在客厅和母亲也显得尴尬,但是当时抵抗的快意和不肯低头的心理让自己觉得自己有了一些权利。这种想法其实并没有持续太久。后来有一天上学前吃早饭,我喝了口牛奶转身整理书包,再回转过来时发现父亲在把自己杯子里的牛奶倒进我杯里。见我瞅着,便把手缩了回去。父亲骨子里也是要强的人,而且有一个父亲的尊严。我当时的想法是找个地缝钻进去。后来有事没事就找他说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到如今回家,已经能专门坐下来聊聊感受和对人生的设想了。这样的事情在几年前同样是绝无发生的可能的。我是个不爱对父母说心里话的孩子。我尊敬他们,但实际上并不以为他们可以分担我的疑惑。不过自从上了大学独自在外,越来越发觉父亲很多事情都有他的理由,或者说原则。曾经发誓这辈子不能和父亲一样的个性,最后却越发觉得自己开始和当时的父亲有些相像了。按照母亲的说法,我就是我爹妈生的,这是逃不掉的。诚然最近我很为这种发现而开心。也许最后会像父亲那样沉着,尽管现在我恢复了对他的仰望,并不太期望真地做到这一点。唯独不忍令其失望。
高三因为高考的压力,大家都憋闷在学校里,很少骑车出去转悠了。除了明显觉得大家开始暗里较劲之外,可供消遣的事情减少了很多。这是重点高中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只能在学校有限的范围里寻找乐趣。譬如中午在班主任明令禁止,要求休养生息的情况下偷偷到操场旁边隐蔽的球台上玩乒乓,并终于被抓现行。或者以学校里年纪最大的学生自居,做一些无聊但有趣的事情,就好像在教学楼的天台上给新来的mm的相貌打分并集体讨论选出当日的最受欢迎女生,又或者干脆在学校后面的池塘里钓鱼玩。当时也意识到这样的有趣或者说这样的无聊终究不能持续太久了,所以大家卯足劲的无聊,也不提将来,只是偶然问起,是否已经考虑好要报考的学校和志愿,通常得到的答案是这样:清华,北大,复旦和不知道。总之是周而复始的模拟考试和补习。虽然觉得无趣却远比大学生活更充实。那时候单科成绩好些的学生可以不用跟班上课,到教师休息室自习,我还趁着机会读完了《战争与回忆》。中间依旧最讨厌课间操和一千米考试。
临近高考的两个礼拜学校放大假,大家但尽人事,成事在天,各安天命。学校里见不到太多人。我和几个好友约定依旧每天早上到教室看书,无聊了就干些习以为常的,无聊但有趣的事情。诺大一个学校好像就是我们的了。那个感觉很不真实。就如同我最后考上大学时的感觉一样。其他平常挺能掰活的朋友在这期间都很少碰面。我忽然预感,初中时忽然降临的巨大变化又要重演。这一次我同样慌乱,只是不再表现在颜色上。
于是,很幸运的,也很稀里糊涂的,很多是将信将疑的。我考入了同济。挚友里竟无任何我报考一所大学。这多少加剧了我的失望。就像后来我和父母坦白的一样,上飞机到上海报到那天我一点也兴奋不起来。因为这宣告高中最后的夏天仓促结束了。中间是同学间不断的聚会,虽然谈不上悲壮,不过当时觉得男孩一辈子有如此的情绪便足够了,可以说是慷慨的。总是这样:今天我打电话给一个哥们说要去北京了,我送送你吧,于是烂醉。隔天对方又打电话说:我也得送送你,烂醉。最后的结果是这样来来往往总是有好几回。直到终于忙着打点各自的行李,不再有时间碰面。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个性内向,极其聪明的哥们,高考失利,上了本地的电子科大,和他大醉那个晚上他竟抱着我开始哭,说,兄弟,你说十年后我们还能这样喝酒么。这样的情况的确很煽情,所以描述部分就适可而止了。话说回来,算到今天,和高中好友已经认识快十年了,这中间我们都改变了很多。小时候羡慕父亲那些数十年交情的朋友,一想自己竟然也开始有这样一班人在身旁,忽然不知何等滋味。心中忽然期待快些回家安定,第一件事情是找这班人大醉一场,可谓快意人生了。我知道我挺没追求,不过我挺满意自己的想法。
关于小学我忽然想到需要补充一件事情。大概三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学校一个女学生到我学校做实习教师。之前在父亲办公室见过几面,所以当时觉得挺不在意她老师身份。有一天中午在学校食堂门口遇见,我忽然撞鬼般的傻笑,然后指着她大叫:女流氓,女流氓!大抵是忽然想起了以前去她们教室玩耍,看见她和一个男孩亲密的情形。她顿时恼怒,把我扯到办公室,一顿臭骂,我当时吓哭了。后来她气消了,就打了饭菜让我去吃,我头都没回跑掉了。之后无论在自己学校还是父亲学校遇见都不理会她的招呼。并一直估摸着找个机会在她的茶里下泻药或者在父亲面前告她小状。最后这些事情当然都没有干成。我也没有对父亲提起这个事情。想想其实有意思。少年的我脑子里的想法其实是莫名其妙的,并且饱含着很多不可确定的因素,唯一可肯定的是,我并不是一个理想的乖孩子。
至于大学。我想我还并没有真正离开这个状态,或者说在大学的基础上有本质的变化,所以暂且觉得没有说的必要了。需要提到的是,大学五年我的性格变化令所有从前好友感觉惊讶。某些方面走了极端。这需要将来慢慢想清楚。
最后说一下主题,我的黄金时代。实际上刚想动手写的时候,觉得这个词非常无谓,或者说可大可小,我很担心会把它搞成一次慷慨的发表或者过分雷同的回忆。所以我选择了流水账的方式。不可否认中间省略了一些次要,并夸张了一些主要。我想,所谓每个人的黄金时代都有不同的含义,所以我只需要原原本本的把一些事情再叙述一遍就可以了,一些以为根本不记得的事情和一些已经淡漠的东西总会在这样的情形下重新在脑海里回复本来的颜色。这让我兴奋,生活原本就纷繁复杂没有头绪,最关键,它是极其真实和我所的确经历过的,它们都是我曾经的黄金时代。因此这次写作时愉快的。谢谢。
-----------------------------------------------------------------------------------------------------------------------
高中的时候印象很深刻的是王小波对于青春的描述,基本上是这样的:爬上高高的烟囱顶,迎着东风,对着下面的小屁孩大喊:操你妈。这便是我最初对激情的全部印象。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在生长的城市寻到这样的高烟囱,也不曾和孩子打架,以至于需要爬上这样的烟囱并把书包里的书扔下去希望砸死一个或者两个,也就更不可能迎着凛冽的风大喊操你妈了。这句话我上初三毕业的暑假才骂出口。那是因为一个女孩儿,尽管这话不是冲着她去的。简单的来说童年的我是个表面规矩的小孩,总希望做讨大人开心的事情。
关于那几年还有很多细节可以翻箱倒柜,譬如翻墙到隔壁的学校里去偷实验仪器兑颜料水玩儿。或者偷偷翻开家里的抽屉,惊奇的发现亚运会面值一元的纪念币并且在无所谓的情况下带在身上,于放学路上把它换成了天山牌泡泡糖。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既谈不上是讨大人开心的好事,也说不上英勇壮烈。所以很少拿出来说。
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烈日。《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段独白颇说明问题。记不大清,大致意思是这样的:童年所有的事情都仿佛是在夏天发生的,至少记忆里只有夏天。那时候阳光总是很灿烂,很毒,让人张不开眼睛。我对童年也差不多是这个感觉,总认为四处都白晃晃的躺着太阳,很热,却不记得身上粘腻,只偶尔记起一些带着灼热温度的东西,譬如晒得发烫的双杠,或者拍人画儿时手碰到地面那种细砂的灼烧感。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别的东西是值得回忆的,譬如五分钱一支的牛奶冰棍儿,两毛钱用纸包好的麻辣大头菜。还有每学期发新书时用来做封皮儿的美女日历。以及每天中午都能听到的,隔壁学校喇叭里传来的慷慨振奋的运动员进行曲。这些事情都仿佛发生在同一个夏天。夏天于那时我的来讲,总是漫长而且炎热的。
另外关于家有一些事情也是可以说说的。小时候喜欢把家里翻到或者路上拣到的宝贝都塞到床底下,有时候索性自己也钻到床上,等眼睛适应了黑暗,就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看世界。只有一张床宽,约莫半米的一个方窟窿,其他都是黑暗。房间里很静,布局不曾因为满脑子的幻想发生变化。所以这个窟窿里的景色对我来说是一成不变的,单纯而且稳固。除此之外我的兴趣爱好就是趴在阳台上朝着楼下发呆。那时候城市并不如现在这般繁华,我家楼下是一个不太大的苗圃,好象永远没有人看管。偶尔看见野猫出入。曾经养蛐蛐儿,为了摘南瓜花翻进去过,并不如想象的有意思。因此当时最感兴趣的仍旧是在很高的阳台上观望,希冀发生些奇异的事情,尽管,终究并没有什么奇怪的事情发生。到后来城市改造,一条宽大的马路跨越南北城区,恰巧经过这个苗圃。不记得有推土机之类的东西光顾,好象一夜间,我的兴趣就从观望苗圃,转成了默默注视楼下形形色色的行人车辆,偶尔抬起头来看看天,也看看对面新造的大楼上粉红色的霓虹灯闪巴闪巴。
那时候我已经初中毕业了。
初中毕业的夏天经历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让我忽然察觉世界很复杂。中考成绩不错,进了全市最好的学校,一些不太爱念书的孩子则进了中专或者干脆不念书了。尽管初中时我总是讨好般的跟着他们坏一点,也有些要好的哥们,但终于开始不同,也还是没有学会像他们那样溜出门嘴里点根烟,然后大谈美色。我总怀疑我那时候情商太低,一致不能顺利完成一些过渡,并且干脆跨过一条河,到达了对岸。所以在那个夏天结束的时候,我迈进高中大门时竟忽的冒出一句话:I hate highschool!当时父亲就在身旁,听到颇惊讶与不以为然。之后保持联系的初中好友如预料般越来越少,到现在只剩下一个。前些时候遇见他对我说:知道么,那个谁谁谁结婚了。我便不知该不该更多的表现出惊奇的样子。因为初中我最喜欢的女孩子现在已经是别人的妻子了。当然那是几年后的事情。当时我们十分要好,直到我上了重点中学,她成绩稍差进了中专,并且在半年后跨过了太平洋。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失落,或者说对于离开自己的人的失望。也还写过一封信,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横竖青春是稀里糊涂的。我的少年时代也莫名其妙的溜走了。如今,那时候觉得十分有意义的一些东西现在是遍寻不着了,猜是搬家时弄丢的。包括小时候最爱端详的父母结婚那年在峨眉山顶拍的纪念照。这很让我失落,照片里的母亲一脸幸福的笑容,年轻而且美好,旁边站着风华正茂的父亲。初中时代对于我,像是一个不曾明确分解的段落,夹在了小学和高中之间。
高中按照父亲的观点,我仍旧是一个乖孩子,尽管性格有些怪异,有时候很兴奋,有时候又几个钟头不吐一个字。之前父亲唯一一次发怒是在小学四年级我逃掉了一次小提琴课,和同班一个孩子到同学家里串门儿。回家还撒了慌,骗说是去了。哪知道父亲去接我下课。当时回家很晚,气氛紧张,因为难得见到父亲这般好脾气的人这样拉长脸保持长时间的沉默。最后他竟气的将吃到一半的饭碗狠命砸在小饭桌上。那张饭桌现在还留着,虽不曾再用过,可是上面留着他用碗砸出的一个明显的凹印。几次搬家,他都不让扔掉。这个事情我们都不再提,我也让自己相信这并没有破坏我在他心目中乖孩子的形象。所以我得出了结论,父亲对我是信任的。尽管我的乖巧只是表面现象。
刚开始我对于破坏我稳定无忧的初中生活的高中很反感,每天无精打采,并很不理解小孩为什么一定要上高中。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毕竟还小,和几个要好的哥们熟络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每天除了受班主任的严格管制,不得自由,其它时间就和几个兔崽子出去疯玩。主要还是到大学操场同大些的孩子一起踢球,打篮球。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自己的确很健康,皮肤黝黑,可以看见隐约可现的小腿肚子。性格也逐渐开朗了许多,喜欢没事就和同学出去瞎混,也不记得都干啥,时间却流失的较年少时快速了许多。至于初中毕业时很多的不愉快就丢到九霄云外去了。也还常和保持联系的初中同学出去玩,也不知道在玩些什么了。由此可见我的确属于稀里糊涂的那类人,对于事情的开始和结束俱不敏感。这个我后面还要提到。
当然自从我自认为开始和身边的孩子一样胡混起,老师的评价也就较之从前有些不同了。小学初中老师都喜欢我,认为我是听话的孩子,学东西也快,自然经常树立为典型。我爱听表扬,所以在老师面前装好,我一直是个希望从众的人,所以在同学堆里装坏。其结果是两相矛盾,并不能清楚认识到自己该是什么样的小孩。不过假如一个小孩能够清晰地考虑自己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小孩,那还叫小孩么?所以就不能要求太高了。至于上了高中之后我发现除了必须学习来应付重点中学名目繁多的测验和从不停滞的排名外,我还可以干很多事情,这都是后来的情况。我在高中可以干的这些事情具有一些特殊性。首先在很小的时候我是没有能力完成的,无论体力上,经验上还是在成年人心目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个不用太仔细说明了。其次这些事情在不久的将来即所谓成年以后也是不可能再继续为之的,因为没那不要脸不要命的劲头了。或者说没有那时候那种无论做什么都记不起有劳累感觉的那种充沛精力了。所以可以说,高中所作的一些事情是仅可能在高中发生的。这个念头在高二的时候冒了出来,其结果是我更加稀里糊涂的和一群半大不小的兔崽子起哄。最后班主任终于忍无可忍的把我和其他几个人树立为了不遵循教导的典型,也就是他在家长会上频繁点名提到的叛逆期综合征。这我觉得有些可笑,当然那时候不能明确说出来,现在也不忍心在班主任面前提起这个念头,因为大家都是熟人了。父亲倒对他的结论很是不以为然,在家当面也说这样的老师封建,我听了想笑。不过既然从小到大都是被好话填大的,自然对于初次受到这样的评价有些落差。倒不是说不开心或者担心自己的形象改变了。相反的我忽然觉得自己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引起别人注意了,又或者按照流行的说法我的人生完整了,在办主任眼里我竟成了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的那种大反派,我忽而有了很兴奋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叛逆吧,所以其实班主任的话并非全无道理,只是他说的严重了些,当然这我并不在意。随后因为班主任对我先入为主的观点,使得我经常光顾他的办公室,在楼道里遇见也能训诫一番,而且父亲在家长会也常成为他提醒的重点,语重心长,当然,我父亲也不大在意。他始终相信,只要我人品不出什么严重问题,偷鸡摸狗的,其他的就顺其自然了。这时候也是我真正意识到父亲并非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只是不说而已。不过既然他不提,我也装愣。
高一高二基本上是在这样的基调里度过的。久而久之,我也皮勒,很少出现因为自己德行有失在全班面前遭受谴责而产生羞耻感的情况。更何况高中的孩子天大地大自己最大的想法多少有过一些。那时候非常喜欢看王晓波,也试图寻找刚开始提到的关于激情或者气概这类词汇的共鸣。更多时候是掠过庸庸碌碌的人群,自己没事产生一丝极端,心想这些人怎么都活成这样了,并且提醒自己万万不能如此。诚恳地讲,当时的心态的确比较愤,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晚饭时还会一边嚼,一边用手里的筷子对着电视新闻指指点点,跟父亲说着国家如何了,社会如何得不堪了。回想起来自己都觉得脸红。而且那时候更多的是对于自己父亲的一种抵抗。当时眼中的老头子很多方面都颇不能令我信服。远不比小学时代的权威形象。觉得他怎么能如此甘心平淡,从不为家里改善条件多做些努力,整天醉心翻译他的文章。对母亲的态度也觉得冷淡。而且大了听到过几次父母吵嘴,总觉得是父亲的错。矛盾累积的结果是高二和父亲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吵。我当时都惊奇自己能对父亲如此的不敬。这在之前是绝无发生的可能的。当天父亲非常气愤,独自摔门在房间里呆着,我在客厅和母亲也显得尴尬,但是当时抵抗的快意和不肯低头的心理让自己觉得自己有了一些权利。这种想法其实并没有持续太久。后来有一天上学前吃早饭,我喝了口牛奶转身整理书包,再回转过来时发现父亲在把自己杯子里的牛奶倒进我杯里。见我瞅着,便把手缩了回去。父亲骨子里也是要强的人,而且有一个父亲的尊严。我当时的想法是找个地缝钻进去。后来有事没事就找他说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到如今回家,已经能专门坐下来聊聊感受和对人生的设想了。这样的事情在几年前同样是绝无发生的可能的。我是个不爱对父母说心里话的孩子。我尊敬他们,但实际上并不以为他们可以分担我的疑惑。不过自从上了大学独自在外,越来越发觉父亲很多事情都有他的理由,或者说原则。曾经发誓这辈子不能和父亲一样的个性,最后却越发觉得自己开始和当时的父亲有些相像了。按照母亲的说法,我就是我爹妈生的,这是逃不掉的。诚然最近我很为这种发现而开心。也许最后会像父亲那样沉着,尽管现在我恢复了对他的仰望,并不太期望真地做到这一点。唯独不忍令其失望。
高三因为高考的压力,大家都憋闷在学校里,很少骑车出去转悠了。除了明显觉得大家开始暗里较劲之外,可供消遣的事情减少了很多。这是重点高中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只能在学校有限的范围里寻找乐趣。譬如中午在班主任明令禁止,要求休养生息的情况下偷偷到操场旁边隐蔽的球台上玩乒乓,并终于被抓现行。或者以学校里年纪最大的学生自居,做一些无聊但有趣的事情,就好像在教学楼的天台上给新来的mm的相貌打分并集体讨论选出当日的最受欢迎女生,又或者干脆在学校后面的池塘里钓鱼玩。当时也意识到这样的有趣或者说这样的无聊终究不能持续太久了,所以大家卯足劲的无聊,也不提将来,只是偶然问起,是否已经考虑好要报考的学校和志愿,通常得到的答案是这样:清华,北大,复旦和不知道。总之是周而复始的模拟考试和补习。虽然觉得无趣却远比大学生活更充实。那时候单科成绩好些的学生可以不用跟班上课,到教师休息室自习,我还趁着机会读完了《战争与回忆》。中间依旧最讨厌课间操和一千米考试。
临近高考的两个礼拜学校放大假,大家但尽人事,成事在天,各安天命。学校里见不到太多人。我和几个好友约定依旧每天早上到教室看书,无聊了就干些习以为常的,无聊但有趣的事情。诺大一个学校好像就是我们的了。那个感觉很不真实。就如同我最后考上大学时的感觉一样。其他平常挺能掰活的朋友在这期间都很少碰面。我忽然预感,初中时忽然降临的巨大变化又要重演。这一次我同样慌乱,只是不再表现在颜色上。
于是,很幸运的,也很稀里糊涂的,很多是将信将疑的。我考入了同济。挚友里竟无任何我报考一所大学。这多少加剧了我的失望。就像后来我和父母坦白的一样,上飞机到上海报到那天我一点也兴奋不起来。因为这宣告高中最后的夏天仓促结束了。中间是同学间不断的聚会,虽然谈不上悲壮,不过当时觉得男孩一辈子有如此的情绪便足够了,可以说是慷慨的。总是这样:今天我打电话给一个哥们说要去北京了,我送送你吧,于是烂醉。隔天对方又打电话说:我也得送送你,烂醉。最后的结果是这样来来往往总是有好几回。直到终于忙着打点各自的行李,不再有时间碰面。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个性内向,极其聪明的哥们,高考失利,上了本地的电子科大,和他大醉那个晚上他竟抱着我开始哭,说,兄弟,你说十年后我们还能这样喝酒么。这样的情况的确很煽情,所以描述部分就适可而止了。话说回来,算到今天,和高中好友已经认识快十年了,这中间我们都改变了很多。小时候羡慕父亲那些数十年交情的朋友,一想自己竟然也开始有这样一班人在身旁,忽然不知何等滋味。心中忽然期待快些回家安定,第一件事情是找这班人大醉一场,可谓快意人生了。我知道我挺没追求,不过我挺满意自己的想法。
关于小学我忽然想到需要补充一件事情。大概三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学校一个女学生到我学校做实习教师。之前在父亲办公室见过几面,所以当时觉得挺不在意她老师身份。有一天中午在学校食堂门口遇见,我忽然撞鬼般的傻笑,然后指着她大叫:女流氓,女流氓!大抵是忽然想起了以前去她们教室玩耍,看见她和一个男孩亲密的情形。她顿时恼怒,把我扯到办公室,一顿臭骂,我当时吓哭了。后来她气消了,就打了饭菜让我去吃,我头都没回跑掉了。之后无论在自己学校还是父亲学校遇见都不理会她的招呼。并一直估摸着找个机会在她的茶里下泻药或者在父亲面前告她小状。最后这些事情当然都没有干成。我也没有对父亲提起这个事情。想想其实有意思。少年的我脑子里的想法其实是莫名其妙的,并且饱含着很多不可确定的因素,唯一可肯定的是,我并不是一个理想的乖孩子。
至于大学。我想我还并没有真正离开这个状态,或者说在大学的基础上有本质的变化,所以暂且觉得没有说的必要了。需要提到的是,大学五年我的性格变化令所有从前好友感觉惊讶。某些方面走了极端。这需要将来慢慢想清楚。
最后说一下主题,我的黄金时代。实际上刚想动手写的时候,觉得这个词非常无谓,或者说可大可小,我很担心会把它搞成一次慷慨的发表或者过分雷同的回忆。所以我选择了流水账的方式。不可否认中间省略了一些次要,并夸张了一些主要。我想,所谓每个人的黄金时代都有不同的含义,所以我只需要原原本本的把一些事情再叙述一遍就可以了,一些以为根本不记得的事情和一些已经淡漠的东西总会在这样的情形下重新在脑海里回复本来的颜色。这让我兴奋,生活原本就纷繁复杂没有头绪,最关键,它是极其真实和我所的确经历过的,它们都是我曾经的黄金时代。因此这次写作时愉快的。谢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