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与圆谷幸吉
今天知道刘翔退赛的消息后并没有太在意,各种言论都懒得去看,觉得很正常的一件事。刚才想起几天前在火车上看的这篇【1964,日本移型换景】,猛然发现一切都如此贴合,我们现在经历的和日本几十年前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了。
那篇文说到,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和极速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迫切需要有一种奋斗精神支撑自己,去努力甚至去拼命,代表奋斗精神的“岩波文化”和“讲谈社文化”即为锤炼近代日本的精神支柱,然后在奋斗出一定的成就后,就需要展示,需要别人的认同,64年的东京奥运会自然成为展示日本战后成就的绝佳机会,不仅通过随处可见的新干线、高速公路、钢筋混凝土的高层建筑物,也通过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好成绩。在那一届奥运会上,圆谷幸吉靠着前世代奋斗精神的支撑,拼得了马拉松第三名。
在信仰牢固的前世代,那类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墨西哥城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的那个坦桑尼亚运动员,缠着绷带、拖着流血的伤腿一瘸一拐地跨过终点线,最后接受采访时说:“我的祖国派我到这里是要我冲过终点的。”多么煽情啊!还有不都说现在男篮牛逼嘛,老梁说几十年前男篮曾经两胜美国,第二场比赛前,吴昕水打着封闭参加训练,迷惑了美国人。(刘翔为能坚持到最后,也没少打封闭。)
但随着物质的逐渐富裕和民族心态的调整,奋斗精神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再无必要,而且精神不是万能的,人都有没法超越的极限和走不出的命。四年后的墨西哥奥运会前夕,圆谷幸吉自杀身亡,支撑他拼出民族荣耀的奋斗精神,最终成了毁灭这个个体的罪魁祸首,他在遗书中说:“幸吉已经跑不动了。”他代表的时代终将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凑合、马虎的时代,享乐的“百无聊赖的水晶生活”,以及披头士所代表的“革命”。熟悉嬉皮文化或者披头士的人都知道,他们的“革命”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而是淡化各种意识形态的爱与和平,突出个体的感觉,摈弃集体荣誉感之类的概念,这与其说要改变世界,不如说是在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像【白色专辑】中第一首【革命】唱的:“你说你要改变制度,不如解放一下自己的大脑,如果你背着毛主席像到处跑,最终都实现不了。”
这样一个世代变迁的过程,反映在体育上,就是“体育运动开始从‘奋斗’型转向‘欣赏趣味’型。形象地说,就是从田径、游泳为主的时代,转向了网球、高尔夫球为主的时代。”把日本曾经历过的这样一个过程跟我们现在比照一下,真的是太契合了!我们一直都盯着金牌不放,但同时也越来越注重观赏性,要不然,像足球篮球网球这种拿奖牌困难重重的运动,铁定不会受到如此重视。
但是,从这次刘翔退赛事件的各种言论看,精神万能论的阴魂还远远没有散去,很多人希望刘翔不顾一切坚持下来,他们需要这个偶像满足或者激励自己,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如果刘翔拼个金牌后彻底废掉,那就更加振奋了。我们还有很深的自卑打底的自尊意识,我们还极其需要奋斗精神,根据上文的逻辑,这多少因为我们实在还不够富裕,经济以及心态上的。
那样的变迁之风带来观赏心态的转变,同时也带来运动本身的转变。这非常有意思,比如足球,经常是有着钢铁意志的前现代足球踢得不怎么好看,而玩儿花的后现代足球却因为作风散漫容易输掉比赛。南美的足球更像游戏,好看,但普遍攻强守弱,荷兰,好看,不夺冠,法国,好看,踢坏了一塌糊涂,战斗力不强。德国在克林斯曼执教之前是典型的前现代足球,强调意志和战斗精神,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前东德的巴拉克是球队核心,东德是社会主义,信仰更牢靠,变迁慢些,奋斗精神更持久。但这些年德国足球也向后现代转变,更加灵动好看了,代表人物是小猪、拉姆和波多尔斯基,带来的一个后果是防守能力有所下降,好在暂时还没见到战斗精神的下降,不过估计也快了,后现代的脚步无法逆转。呃,这有点扯了,但也不是全无道理。
上个日记说中国足球是“开放的作品”,是“艺术足球”,那当然是玩笑话,体育比赛的基本框架就是争胜的通俗剧,如果运动员完全无心求胜,那体育比赛也没看头了。记得06年世界杯时,齐秃顶了一头,有红迷说,齐秃就是贾宝玉啊,在众人争宠的俗世中突然醒悟一切皆空,遁入空门。这就有点牵强了,估计他那时实在是气晕了,并不是想要故意退出并输掉比赛。同样,看刘翔尽管在采访中经常“这就是游戏”“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副后现代的样子,但他能不在乎不想赢吗?我们当然希望能看到精彩的比赛和运动员出色的表演,但不管是齐秃因为恼怒发飙还是刘翔因为伤病退赛,都再正常不过,我们依然喜爱他们,支持他们,因为运动员本身终归比任何大戏都重要,我想没有人希望刘翔成为圆谷幸吉。东京奥运的64年,日本移型换景,北京奥运的08年,希望我们也能尽快玩起来,不就那么回事嘛。
---------------
槑,居然写了这么多!
那篇文说到,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和极速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迫切需要有一种奋斗精神支撑自己,去努力甚至去拼命,代表奋斗精神的“岩波文化”和“讲谈社文化”即为锤炼近代日本的精神支柱,然后在奋斗出一定的成就后,就需要展示,需要别人的认同,64年的东京奥运会自然成为展示日本战后成就的绝佳机会,不仅通过随处可见的新干线、高速公路、钢筋混凝土的高层建筑物,也通过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好成绩。在那一届奥运会上,圆谷幸吉靠着前世代奋斗精神的支撑,拼得了马拉松第三名。
在信仰牢固的前世代,那类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墨西哥城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的那个坦桑尼亚运动员,缠着绷带、拖着流血的伤腿一瘸一拐地跨过终点线,最后接受采访时说:“我的祖国派我到这里是要我冲过终点的。”多么煽情啊!还有不都说现在男篮牛逼嘛,老梁说几十年前男篮曾经两胜美国,第二场比赛前,吴昕水打着封闭参加训练,迷惑了美国人。(刘翔为能坚持到最后,也没少打封闭。)
但随着物质的逐渐富裕和民族心态的调整,奋斗精神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再无必要,而且精神不是万能的,人都有没法超越的极限和走不出的命。四年后的墨西哥奥运会前夕,圆谷幸吉自杀身亡,支撑他拼出民族荣耀的奋斗精神,最终成了毁灭这个个体的罪魁祸首,他在遗书中说:“幸吉已经跑不动了。”他代表的时代终将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凑合、马虎的时代,享乐的“百无聊赖的水晶生活”,以及披头士所代表的“革命”。熟悉嬉皮文化或者披头士的人都知道,他们的“革命”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而是淡化各种意识形态的爱与和平,突出个体的感觉,摈弃集体荣誉感之类的概念,这与其说要改变世界,不如说是在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像【白色专辑】中第一首【革命】唱的:“你说你要改变制度,不如解放一下自己的大脑,如果你背着毛主席像到处跑,最终都实现不了。”
这样一个世代变迁的过程,反映在体育上,就是“体育运动开始从‘奋斗’型转向‘欣赏趣味’型。形象地说,就是从田径、游泳为主的时代,转向了网球、高尔夫球为主的时代。”把日本曾经历过的这样一个过程跟我们现在比照一下,真的是太契合了!我们一直都盯着金牌不放,但同时也越来越注重观赏性,要不然,像足球篮球网球这种拿奖牌困难重重的运动,铁定不会受到如此重视。
但是,从这次刘翔退赛事件的各种言论看,精神万能论的阴魂还远远没有散去,很多人希望刘翔不顾一切坚持下来,他们需要这个偶像满足或者激励自己,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如果刘翔拼个金牌后彻底废掉,那就更加振奋了。我们还有很深的自卑打底的自尊意识,我们还极其需要奋斗精神,根据上文的逻辑,这多少因为我们实在还不够富裕,经济以及心态上的。
那样的变迁之风带来观赏心态的转变,同时也带来运动本身的转变。这非常有意思,比如足球,经常是有着钢铁意志的前现代足球踢得不怎么好看,而玩儿花的后现代足球却因为作风散漫容易输掉比赛。南美的足球更像游戏,好看,但普遍攻强守弱,荷兰,好看,不夺冠,法国,好看,踢坏了一塌糊涂,战斗力不强。德国在克林斯曼执教之前是典型的前现代足球,强调意志和战斗精神,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前东德的巴拉克是球队核心,东德是社会主义,信仰更牢靠,变迁慢些,奋斗精神更持久。但这些年德国足球也向后现代转变,更加灵动好看了,代表人物是小猪、拉姆和波多尔斯基,带来的一个后果是防守能力有所下降,好在暂时还没见到战斗精神的下降,不过估计也快了,后现代的脚步无法逆转。呃,这有点扯了,但也不是全无道理。
上个日记说中国足球是“开放的作品”,是“艺术足球”,那当然是玩笑话,体育比赛的基本框架就是争胜的通俗剧,如果运动员完全无心求胜,那体育比赛也没看头了。记得06年世界杯时,齐秃顶了一头,有红迷说,齐秃就是贾宝玉啊,在众人争宠的俗世中突然醒悟一切皆空,遁入空门。这就有点牵强了,估计他那时实在是气晕了,并不是想要故意退出并输掉比赛。同样,看刘翔尽管在采访中经常“这就是游戏”“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副后现代的样子,但他能不在乎不想赢吗?我们当然希望能看到精彩的比赛和运动员出色的表演,但不管是齐秃因为恼怒发飙还是刘翔因为伤病退赛,都再正常不过,我们依然喜爱他们,支持他们,因为运动员本身终归比任何大戏都重要,我想没有人希望刘翔成为圆谷幸吉。东京奥运的64年,日本移型换景,北京奥运的08年,希望我们也能尽快玩起来,不就那么回事嘛。
---------------
槑,居然写了这么多!
![]() |
圆谷幸吉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