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概述1
ps:是自己归纳终结的知识
一.管理心理学概述
管理心理学以个体、群体、组织心理为研究内容。
A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过程和个性(认识、情感、意志)
B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C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是群体中人们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D组织行为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因素
马斯洛Maslow(美)的需要层次理论
A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联系性、发展性
B方法:观察、实验(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调查(谈话、问卷、测验、个案)
二.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1.管理学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人的个性和需要、行为动机、人际关系)和现代管理
2.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心理学——心理现象——
A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感过程(人对现实的态度体验即情绪、情感、情操)
意志过程(人在改造现实时不怕困难,去完成任务的心理过程)
B个性过程: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4.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
三.个体心理与管理
1.个性的概述
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体具有独特差异性、整体性、稳定性、倾向性
2.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遗传、家庭、文化传统、阶级阶层)
3.个性的理论:
特质论
社会学习论代表有米勒、班图拉
心理分析论代表有弗洛伊德Freud(本我、自我、超我)、荣格Jung、阿德勒Adler
个性类型论代表有荣格(内向和外向)、麦迪(高忧虑和低忧虑)
4.A气质指个人的行为的全部动力特点的总和
气质类型(多血质即活泼型、粘液质即安静型、胆汁质即兴奋型、抑郁质即抑制型)
B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具有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特征
C性格类型:
按心理机能分(意志、情绪、理智型)
按心理活动倾向(外倾向和内倾向)
按独立程度(顺从型和独立型)
按气质分类(活泼、力量、完美、和平型)
D性格应用应重视的方面:
要重视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锻炼
***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
***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构
***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
气质是性格的基础,性格可以埋盖或改造气质。
5.A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或本领
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勤奋、兴趣等对能力有明显影响作用
B能力结构分类:
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
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C能力具有类型、水平、发展早晚的差异
D能力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理解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尽其才
在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的局限性,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
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类型差异的互补性,以发展团体的协作作用
在人员培训时,注意处理好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效果
四.知觉与个体行为
1.A知觉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
知觉是直接具体的依靠思维的力量,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形式,它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抽象的反映。
2.知觉过程: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
3.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对象的组合(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联系原则)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
需要和动机
兴趣和爱好
个性特征
过去经验
知识结构
4.A社会知觉是个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对个体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对人的知觉即为社会知觉。
B社会知觉的分类(对个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
C社会知觉效应(第一印象、晕轮效应、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期望效应)
5.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
归因内容(心理活动的归因、行为的归因、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
归因模式(海德两因归因即内因外因、凯利三度归因即不同角度、韦纳成败归因即分析成功失败)
归因偏差(观察者与行为者得归因偏差、涉及个人利益的****、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的****)
6.自我知觉、自我意识、自我管理
A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B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包括了主我和客我两部分。自我意识由物质自我(身体、外貌、衣着、风度、所有物等)、社会自我(关注程度即尊重和自我需要)、精神自我(心理过程、状态、特征)为核心三部分构成。
C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或约束。自我管理包括自我思想、自我心理、自我行为管理三部分。
五.价值观与态度
1.价值观是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2.价值观的作用(动力作用、标准作用—实质和核心、调节作用、定向作用)
3.A态度是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
B态度的构成要素(认知是基础、评价和情感是核心、意向是最终表现形式)
C态度特性(对象性、社会性、个体性、内隐性即不易直接观察、稳定性、系统性即所有态度构成系统,我们可以从某人的一种态度推知另一种态度)
D态度的作用:
对人们的判断和选择的影响
对学习的影响
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对人的忍耐力和相容度的影响
E改变态度的主要因素:社会环境、团体、态度系统特征、个体人格因素。
勒温公式B行为=f函数(P个人* E环境)
F态度改变理论及应用:
参与改变理论及应用
认知失调理论及应用
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服从、同化、内化)
学习理论及应用
一.管理心理学概述
管理心理学以个体、群体、组织心理为研究内容。
A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过程和个性(认识、情感、意志)
B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C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是群体中人们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D组织行为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因素
马斯洛Maslow(美)的需要层次理论
A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联系性、发展性
B方法:观察、实验(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调查(谈话、问卷、测验、个案)
二.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1.管理学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人的个性和需要、行为动机、人际关系)和现代管理
2.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心理学——心理现象——
A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感过程(人对现实的态度体验即情绪、情感、情操)
意志过程(人在改造现实时不怕困难,去完成任务的心理过程)
B个性过程: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4.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
三.个体心理与管理
1.个性的概述
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体具有独特差异性、整体性、稳定性、倾向性
2.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遗传、家庭、文化传统、阶级阶层)
3.个性的理论:
特质论
社会学习论代表有米勒、班图拉
心理分析论代表有弗洛伊德Freud(本我、自我、超我)、荣格Jung、阿德勒Adler
个性类型论代表有荣格(内向和外向)、麦迪(高忧虑和低忧虑)
4.A气质指个人的行为的全部动力特点的总和
气质类型(多血质即活泼型、粘液质即安静型、胆汁质即兴奋型、抑郁质即抑制型)
B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具有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特征
C性格类型:
按心理机能分(意志、情绪、理智型)
按心理活动倾向(外倾向和内倾向)
按独立程度(顺从型和独立型)
按气质分类(活泼、力量、完美、和平型)
D性格应用应重视的方面:
要重视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锻炼
***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
***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构
***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
气质是性格的基础,性格可以埋盖或改造气质。
5.A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或本领
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勤奋、兴趣等对能力有明显影响作用
B能力结构分类:
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
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C能力具有类型、水平、发展早晚的差异
D能力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理解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尽其才
在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的局限性,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
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类型差异的互补性,以发展团体的协作作用
在人员培训时,注意处理好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效果
四.知觉与个体行为
1.A知觉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
知觉是直接具体的依靠思维的力量,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形式,它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抽象的反映。
2.知觉过程: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
3.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对象的组合(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联系原则)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
需要和动机
兴趣和爱好
个性特征
过去经验
知识结构
4.A社会知觉是个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对个体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对人的知觉即为社会知觉。
B社会知觉的分类(对个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
C社会知觉效应(第一印象、晕轮效应、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期望效应)
5.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
归因内容(心理活动的归因、行为的归因、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
归因模式(海德两因归因即内因外因、凯利三度归因即不同角度、韦纳成败归因即分析成功失败)
归因偏差(观察者与行为者得归因偏差、涉及个人利益的****、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的****)
6.自我知觉、自我意识、自我管理
A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B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包括了主我和客我两部分。自我意识由物质自我(身体、外貌、衣着、风度、所有物等)、社会自我(关注程度即尊重和自我需要)、精神自我(心理过程、状态、特征)为核心三部分构成。
C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或约束。自我管理包括自我思想、自我心理、自我行为管理三部分。
五.价值观与态度
1.价值观是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2.价值观的作用(动力作用、标准作用—实质和核心、调节作用、定向作用)
3.A态度是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
B态度的构成要素(认知是基础、评价和情感是核心、意向是最终表现形式)
C态度特性(对象性、社会性、个体性、内隐性即不易直接观察、稳定性、系统性即所有态度构成系统,我们可以从某人的一种态度推知另一种态度)
D态度的作用:
对人们的判断和选择的影响
对学习的影响
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对人的忍耐力和相容度的影响
E改变态度的主要因素:社会环境、团体、态度系统特征、个体人格因素。
勒温公式B行为=f函数(P个人* E环境)
F态度改变理论及应用:
参与改变理论及应用
认知失调理论及应用
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服从、同化、内化)
学习理论及应用
-
读书一刻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25 15:4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