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的那些七长八短
今天去北大街的“新华文轩”,三层楼上下转转,没找到啥想要的,觉得就这么空手走了心有不甘,就买了一张秦腔唱段精选光盘。前一段手机坏了——里头记的些想买的书目——一修全修没了。今天去书店本来是打算买本结构规范图解,三楼在装修,搬的乱七八糟,营业员很积极到处瞅,但是看她的样子还不如我对那几架书熟悉,也就不用麻烦了。原来建筑类旁边是音乐和摄影,可以顺便翻翻的,也因装修不知搬哪去了。上下扫视一遍,没什么可买的,悻悻离开。
毕业后短短几年过去,混迹书店再没了那种虎入羊群的快活。翻翻就嫌麻烦,不如鼠标键盘敲敲点点来得快。得网络之便以后,买到了一些以前惦记好久的书,总体来说买的多了看的反而少。忙时是真顾不上看书,闲了又尽在网上看一些快餐文章。书架渐渐丰满起来,矗在那里嘲笑我越来越缩水的胃口。当然不能全赖网络,胃口的一部分是被市场经济吞噬掉的。
能随意买书以后,买书固然多了,买回来却没有小时候没钱看了又看牵肠挂肚多日最终咬牙买下的那种畅快。’94年刚上中学的时候,县城的新华书店还不是开架,但营业员面前柜台的分搁架是透明的,可以低头以一个很别扭的姿势从书下面看到定价。营业员背后的书架就不行了,隔着柜台只能看到书脊,“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这些出版社字样就像“中央电视台”一样标志这某种出身和权威,同时也能带来无限遐想。书名和作者,则蕴含着种种模糊的诱惑。兜里没钱,却硬着头皮招呼营业员拿下某本书看看,本来是一种非常锻炼心理素质的事情,但终究没把我练出来。那时候甚至认为遭白眼是理所应当的,某次如果碰到营业员心情良好的时候,反倒觉得不正常了。
没几年县城开了几家民营书店,是开架的,买一次书还能送书签。能说服老板多给一张书签也是一件非常爽的事情。开架书店给图书零售业带来的变化无疑是革命性的,那时候我订了《语文报》、《中学生阅读》之类报刊,常把书评类文章看得自己直垂涎,然后到书店按图索骥。后来想想书店其实应该赞助那些语文启蒙类的报刊的。另一个导购的渠道自然是课本。鲁巴郭老茅,所谓经典就是课本教的。再后来发现,所谓经典看过之后偶尔有些疑惑。多年以后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问世后,有年轻观众惭愧看不懂的时候,我的疑惑就像是一个沉了十几年的帖子被重新顶起。经不经典是别人供奉的,好不好看是自己知道的。下次“看不懂”的时候,嘿嘿我谁也不给说。
大学四年是我和书店的蜜月期。那时候拿着父母的钱,在书店里头底气十足。也许我一时狠不下心买某本精装大册,但是薄的可以轻易拿下。对兰州比较熟悉,一部分是因为喜欢到处找书店。兰大对面有家“凤栖梧书店”,老板眼光独到。后来发现一个图书批发市场“兰州书市”,新书为主,还能打八折,杂志九折,常常不辞转车辛苦去窜访一遍。书市有几家书店不错,每次就挑这几家一逛就可以满载回去了。有人说一个人的业余爱好在大学时候能达到最高点,的确精辟。
毕业后到省城西安,劣习不改,很快打听到一个类似书市的地方叫“西安书林”,不过没有书店检索系统,大概看看也没发现值得常去的店面。后来单位能上网了,网上书店最大的便利在于检索方便。网络能提供给我图书之外的广阔信息。然后我就三心二意了,乐于在网上买书,也经常随着右手食指的思路一路跑题。当买书基本没有障碍的时候,“淘”的乐趣也就没有了。偶尔去书店,也主要是买专业书,直接报书名或图集号,拿书掏钱走人。
依赖强大方便的网上书店惯了,到书店也容易心浮气躁。首先到计算机终端上检索,没有也就罢了,有却找不到是最气人的。其实营业员态度不错的。但是书店本身没有严格的分类工作,而人眼搜索的效率是很低的。便利性相去太远,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有点关公战秦琼,最终前者胜出。作为读者的我,也越来越容易走神,逐渐走向一个“伪读者”。
毕业后短短几年过去,混迹书店再没了那种虎入羊群的快活。翻翻就嫌麻烦,不如鼠标键盘敲敲点点来得快。得网络之便以后,买到了一些以前惦记好久的书,总体来说买的多了看的反而少。忙时是真顾不上看书,闲了又尽在网上看一些快餐文章。书架渐渐丰满起来,矗在那里嘲笑我越来越缩水的胃口。当然不能全赖网络,胃口的一部分是被市场经济吞噬掉的。
能随意买书以后,买书固然多了,买回来却没有小时候没钱看了又看牵肠挂肚多日最终咬牙买下的那种畅快。’94年刚上中学的时候,县城的新华书店还不是开架,但营业员面前柜台的分搁架是透明的,可以低头以一个很别扭的姿势从书下面看到定价。营业员背后的书架就不行了,隔着柜台只能看到书脊,“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这些出版社字样就像“中央电视台”一样标志这某种出身和权威,同时也能带来无限遐想。书名和作者,则蕴含着种种模糊的诱惑。兜里没钱,却硬着头皮招呼营业员拿下某本书看看,本来是一种非常锻炼心理素质的事情,但终究没把我练出来。那时候甚至认为遭白眼是理所应当的,某次如果碰到营业员心情良好的时候,反倒觉得不正常了。
没几年县城开了几家民营书店,是开架的,买一次书还能送书签。能说服老板多给一张书签也是一件非常爽的事情。开架书店给图书零售业带来的变化无疑是革命性的,那时候我订了《语文报》、《中学生阅读》之类报刊,常把书评类文章看得自己直垂涎,然后到书店按图索骥。后来想想书店其实应该赞助那些语文启蒙类的报刊的。另一个导购的渠道自然是课本。鲁巴郭老茅,所谓经典就是课本教的。再后来发现,所谓经典看过之后偶尔有些疑惑。多年以后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问世后,有年轻观众惭愧看不懂的时候,我的疑惑就像是一个沉了十几年的帖子被重新顶起。经不经典是别人供奉的,好不好看是自己知道的。下次“看不懂”的时候,嘿嘿我谁也不给说。
大学四年是我和书店的蜜月期。那时候拿着父母的钱,在书店里头底气十足。也许我一时狠不下心买某本精装大册,但是薄的可以轻易拿下。对兰州比较熟悉,一部分是因为喜欢到处找书店。兰大对面有家“凤栖梧书店”,老板眼光独到。后来发现一个图书批发市场“兰州书市”,新书为主,还能打八折,杂志九折,常常不辞转车辛苦去窜访一遍。书市有几家书店不错,每次就挑这几家一逛就可以满载回去了。有人说一个人的业余爱好在大学时候能达到最高点,的确精辟。
毕业后到省城西安,劣习不改,很快打听到一个类似书市的地方叫“西安书林”,不过没有书店检索系统,大概看看也没发现值得常去的店面。后来单位能上网了,网上书店最大的便利在于检索方便。网络能提供给我图书之外的广阔信息。然后我就三心二意了,乐于在网上买书,也经常随着右手食指的思路一路跑题。当买书基本没有障碍的时候,“淘”的乐趣也就没有了。偶尔去书店,也主要是买专业书,直接报书名或图集号,拿书掏钱走人。
依赖强大方便的网上书店惯了,到书店也容易心浮气躁。首先到计算机终端上检索,没有也就罢了,有却找不到是最气人的。其实营业员态度不错的。但是书店本身没有严格的分类工作,而人眼搜索的效率是很低的。便利性相去太远,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有点关公战秦琼,最终前者胜出。作为读者的我,也越来越容易走神,逐渐走向一个“伪读者”。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