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莫干山
我一个人,前往莫干山路。
热心的路人说沿着中潭路一直走,过一座桥就看到了。
那座桥其实叫做昌化路桥,因为过了桥,就到了昌化路了。而桥下的河,就是苏州河。
过桥后走两步右拐,便看到了那面东西延展的涂鸦墙。
白条蓝边的字母涂鸦旁边,同样的色调写了“上海”两个字,好像特别强调这堵墙的归属。这第一幅涂鸦前面竖起一块路牌,便写着“莫干山路”。紧接着出现了一座门,进去,看到了一片空旷的工地,是啊,马上矗立在这里的是又是一座大型的商业建筑。一直走到了河边,并没有“秋风一起,丛苇萧疏,日落时洪澜回紫”的景象,毕竟现在是闷热的七月,正午时分,没有一丝风,还是阴天。碧绿的河水如丝带摇晃至远方,和远处的涂鸦墙并行,不同的是,河水流淌了千年,还将继续绵亘千年,而这堵墙却即将消失,附带墙上那些色彩斑斓的图案。
空旷工地的最东边,是一些破败不堪、还未拆除完毕的居民楼。大都是两三层,灰色的、粉色的、桃红色的,我并不惊奇于上海建筑的丰富色彩,但是,这些残存的墙体、生命即将终止的房屋上却画满了象征着青春永存的图案,比如张着血盆大口的鲨鱼、咧嘴呲牙的光头男子、紧凑在一起的英文字母,或许,在拆迁消息传出后,还有不少人来这里“发愤涂墙”呢。
本可以顺东边的门走,但我还是从最开始的地方出去,因为我不想错过墙上的每一幅作品。
硕大的英文单词、憨态可掬的熊猫、绿发肥唇的人像、凶猛强壮的怪兽······还有附着在上边的有趣文字,比如感叹生命的“人生的路究竟在何方”、嬉笑玩乐的“打架找许辉·电话XX”,当然少不了中国特色的涂鸦“办证XXXX”。
想一想,在哪一年哪一月的哪一天,哪些人,带着颜料、工具以及草稿设计在这面墙上尽情涂鸦,那时候的他们,是彼此笑着聊着唱着、共同努力,还是各画各的、默默不语?还是这一切都曾有。而这一切又是关乎于海誓山盟的誓言,纯净至诚的友爱,深比碧海的亲情,还是躁动不安无处安放的青春,海阔天空一路是蓝的梦想?
时光之河在我的头脑里逆向流淌,回到了从前。
镇远门是这座古城最南边的城门,可是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只是大家约定俗成称这一带为南门口。而在这门与永定桥、大坝头路等交接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转盘,来归顺这一带的密集交通。黑色铁栏杆围着,里面是低矮翠绿的灌丛,最中间是一座高大的骆驼雕像。因为骆驼是这座沙漠中小城市的标志,骆驼、榆树、柠条花是更久更久以前的这座城市的最深刻的印象和最明显的符号。那座石头雕塑雕刻的其实是两只骆驼,一大一小,相互依偎着。雕塑的最中间是空的,因而每每经过这里,傻傻的我总是站在路边注视着这骆驼,好奇不已,想着爬到骆驼的“肚子”里去玩,但是又往往犹豫,爬的上去吗?可以爬上去吗?会不会有大人来赶我下来?
胆小的我每每都只是张望着,但最终,我还是上去了。原来只要沿着这个圆走,就会发现铁栏杆有个门,门上吊了把生锈的老锁,推开门,穿过低矮的灌丛,爬上雕塑的台基,就可以一路爬到骆驼的肚子中,然后,坐在那看四处来往不息的车辆和人群,以及东侧残败的城墙和南处灰白的凌霄塔。
后来,我搬家了,不再常去那了,重要的是我不再是那个小孩子了,即使再去也不会爬到骆驼上去了。
后来的后来,城市进行了改造,修复了古街,重建了众多在文革和既往历史上消失的牌坊和古楼以及镇远门。而因为车辆的日益增多,南门口的骆驼被拆掉了,那个翠绿的圆也消失了,但又弄了一个骆驼雕像摆在正中心继续充当转盘的作用,新的雕像还是两个相互依偎着的骆驼,是那种内里空心外层闭合的空壳雕像,雕的还算精致,雕出了骆驼蜷曲的毛发,但却没有旧的那个整块岩石削出来的棱面直立的苍劲感觉。好像,曾经的骆驼是饱经风雨、赶了千年路的“沙漠之舟”,而新的却像是动物园里为供游人参观而专门驯养的。
骆驼消失了,那些幼稚天真的日子也不见了,物非人非,不可阻挡。
时间再次换回到此刻。
整堵墙临近末尾处的一幅涂鸦吸引了我,白色的墙面上,出现了四个字:“上海坚强”。
用这一幅涂鸦做结尾是再合适不过了,对于莫干山,对于即将消失的莫干山来说。
这样的顽强勇气与坚定态度,对于任何的变迁,任何的成长,都是最好的回应、感悟与总结。
再见莫干山!
再见不相干、与相干··· ···
热心的路人说沿着中潭路一直走,过一座桥就看到了。
那座桥其实叫做昌化路桥,因为过了桥,就到了昌化路了。而桥下的河,就是苏州河。
过桥后走两步右拐,便看到了那面东西延展的涂鸦墙。
白条蓝边的字母涂鸦旁边,同样的色调写了“上海”两个字,好像特别强调这堵墙的归属。这第一幅涂鸦前面竖起一块路牌,便写着“莫干山路”。紧接着出现了一座门,进去,看到了一片空旷的工地,是啊,马上矗立在这里的是又是一座大型的商业建筑。一直走到了河边,并没有“秋风一起,丛苇萧疏,日落时洪澜回紫”的景象,毕竟现在是闷热的七月,正午时分,没有一丝风,还是阴天。碧绿的河水如丝带摇晃至远方,和远处的涂鸦墙并行,不同的是,河水流淌了千年,还将继续绵亘千年,而这堵墙却即将消失,附带墙上那些色彩斑斓的图案。
空旷工地的最东边,是一些破败不堪、还未拆除完毕的居民楼。大都是两三层,灰色的、粉色的、桃红色的,我并不惊奇于上海建筑的丰富色彩,但是,这些残存的墙体、生命即将终止的房屋上却画满了象征着青春永存的图案,比如张着血盆大口的鲨鱼、咧嘴呲牙的光头男子、紧凑在一起的英文字母,或许,在拆迁消息传出后,还有不少人来这里“发愤涂墙”呢。
本可以顺东边的门走,但我还是从最开始的地方出去,因为我不想错过墙上的每一幅作品。
硕大的英文单词、憨态可掬的熊猫、绿发肥唇的人像、凶猛强壮的怪兽······还有附着在上边的有趣文字,比如感叹生命的“人生的路究竟在何方”、嬉笑玩乐的“打架找许辉·电话XX”,当然少不了中国特色的涂鸦“办证XXXX”。
想一想,在哪一年哪一月的哪一天,哪些人,带着颜料、工具以及草稿设计在这面墙上尽情涂鸦,那时候的他们,是彼此笑着聊着唱着、共同努力,还是各画各的、默默不语?还是这一切都曾有。而这一切又是关乎于海誓山盟的誓言,纯净至诚的友爱,深比碧海的亲情,还是躁动不安无处安放的青春,海阔天空一路是蓝的梦想?
时光之河在我的头脑里逆向流淌,回到了从前。
镇远门是这座古城最南边的城门,可是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只是大家约定俗成称这一带为南门口。而在这门与永定桥、大坝头路等交接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转盘,来归顺这一带的密集交通。黑色铁栏杆围着,里面是低矮翠绿的灌丛,最中间是一座高大的骆驼雕像。因为骆驼是这座沙漠中小城市的标志,骆驼、榆树、柠条花是更久更久以前的这座城市的最深刻的印象和最明显的符号。那座石头雕塑雕刻的其实是两只骆驼,一大一小,相互依偎着。雕塑的最中间是空的,因而每每经过这里,傻傻的我总是站在路边注视着这骆驼,好奇不已,想着爬到骆驼的“肚子”里去玩,但是又往往犹豫,爬的上去吗?可以爬上去吗?会不会有大人来赶我下来?
胆小的我每每都只是张望着,但最终,我还是上去了。原来只要沿着这个圆走,就会发现铁栏杆有个门,门上吊了把生锈的老锁,推开门,穿过低矮的灌丛,爬上雕塑的台基,就可以一路爬到骆驼的肚子中,然后,坐在那看四处来往不息的车辆和人群,以及东侧残败的城墙和南处灰白的凌霄塔。
后来,我搬家了,不再常去那了,重要的是我不再是那个小孩子了,即使再去也不会爬到骆驼上去了。
后来的后来,城市进行了改造,修复了古街,重建了众多在文革和既往历史上消失的牌坊和古楼以及镇远门。而因为车辆的日益增多,南门口的骆驼被拆掉了,那个翠绿的圆也消失了,但又弄了一个骆驼雕像摆在正中心继续充当转盘的作用,新的雕像还是两个相互依偎着的骆驼,是那种内里空心外层闭合的空壳雕像,雕的还算精致,雕出了骆驼蜷曲的毛发,但却没有旧的那个整块岩石削出来的棱面直立的苍劲感觉。好像,曾经的骆驼是饱经风雨、赶了千年路的“沙漠之舟”,而新的却像是动物园里为供游人参观而专门驯养的。
骆驼消失了,那些幼稚天真的日子也不见了,物非人非,不可阻挡。
时间再次换回到此刻。
整堵墙临近末尾处的一幅涂鸦吸引了我,白色的墙面上,出现了四个字:“上海坚强”。
用这一幅涂鸦做结尾是再合适不过了,对于莫干山,对于即将消失的莫干山来说。
这样的顽强勇气与坚定态度,对于任何的变迁,任何的成长,都是最好的回应、感悟与总结。
再见莫干山!
再见不相干、与相干···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