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Gernet《中国社会史》(二)
读Gernet《中国社会史》(二) 以下简要列举书中涉及的一些方面(夹带私货)。 1、“农业社会”、粮食与经济 这种思想广为传播:中国长久以来是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但其实恰恰相反,从宋代(甚至汉代)到明末和18世纪,中国的主要财富均出自商业和手工业。 宋代有当时世界独一无二的航运网,和那时世界上从未曾有的密集、多样化的船队穿行。这只是宋代内需急剧膨胀的一个方面。值得注意并蕴含社会质变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宋代奢侈品也成为了富裕阶层的需求而非特供给皇宫的需求。 宋代社会在社会体系的经济、金融、政治、军队各方面的变化,有一方面的基础是水稻种植业的发展高潮。在谢和耐书中认为这是东亚文明史的重要事件。储备粮的出现,为社会在政治、艺术、技术和思想上的发展提供了必须的支持。 2、钱币与通货膨胀 五代时期,中国有十多个独立国发展了各自的货币。宋帝国在进入11世纪之前就成功地恢复了领土内的唯一铜币。宋代的外贸因奢侈品为主而造成逆差,结果宋代的铜币在西夏、辽、金,在东南亚和印度洋,以及日本广为流布。宋代货币的基本情况,一方面是产量极大并剧烈增长,另一方面是不能满足经济市场的需要,民间有用白银来交易的现象。在804年铜币发行量是135k贯,995年为约270k贯,1073年达到了6000k贯。这个冲击力比2008年的四万亿毫不逊色,所以可以想象当时的楼市泡沫多严重;同时,宋代高官无房住是很正常的现象,这一点不知道算不算作社会的进步。 南宋朝时期,恶性通胀多有发生,所以已有雏形的纸质钱币没有进一步发展。 3、海关与外贸 前面提到中国长期作为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这个观念很有问题(可能是从积贫积弱、落后就要挨打的毛氏学说演化而来,待考)。谢和耐书中提到,贸易税和国家专营税在11、12世纪确保了国家的税收,并数量已经相等于农业收入;在南宋和12~13世纪它又远远超过了农业税。 同时宋王朝的海关收入也如同货币发行一样,是个数量激增的过程——从宋初的50万贯到1189年的6500万贯。(所以以上的数字可以给大国崛起提供参考,经济奇迹并不是什么奇异的难事。战后的日本也经历了经济的奇迹,而1978年开始的三十年经济腾飞还含有了文革浩劫之后崩溃状态的经济修复的过程。) 宋代有专门的海关机构设置在北到胶州、南到广州的海岸线上。外贸船只到达时大约提取货物的10%~40%为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