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报:100本最佳非虚构书籍
卫报:100本最佳非虚构书籍
艺术类
《新的冲击》 罗伯特·休斯 (1980)
休斯为您讲述从立体主义到先锋实验主义的现代艺术的历史。
《艺术的故事》 恩斯特·贡布里希 (1950)
史上最畅销的讨论艺术的著作。 贡布里希概括叙述了自史前以来艺术家们所遇到的技术与美学上的问题。
《观看的方式》 约翰·伯格 (1972)
一次对欣赏艺术方式的探究,从而改变了一代人的视觉文化
传记类
《意大利艺苑名人传》 乔尔乔·瓦萨里 (1550)
传记描绘了文艺复兴时期受佛罗伦萨画派影响的画家与雕刻家们的音容笑貌,并补充了一些奇闻异事。
《约翰逊传》 包斯威尔 (1791)
包斯威尔在他的手记中为我们展现了如此一位伟大的词典编纂家。
《佩皮斯日记》 塞缪尔·佩皮斯 (1825)
“感谢上帝恩赐,直至去年年末我依旧身体健康。”这部复辟时代的完整生动的日记便是这样拉开了序幕。
《维多利亚名人传》 利顿·斯特拉奇 (1918)
斯特拉奇以其对维多利亚时代四位英雄人物的睿智的不正规的记录(译注:作者并不直接发表评论,而是旁敲侧击之下使读者自己归纳出结论),开创了现代传记的新风。
《向一切告别》 罗伯特·格雷夫斯 (1929)
格雷夫斯的自传向我们讲述了他的童年以及早期婚姻生活,不过本书重点更在于他对于世界一战的残忍、无意义的批评叙述。
《艾丽斯自传》格特鲁德·斯泰因 (1933)
斯泰因的突破性传记,在所谓自传的幌子下,叙述她的情人(译注:艾丽斯即斯泰因的同性恋情人)。
文化类
《坎普札记》 苏珊·桑塔格 (1964)
桑塔格提出了一个命题,认为是犹太种族以及同性恋美学塑造了现代情感。
《神话学》 罗兰·巴特 (1972)
在对于现代神话的研究分析之中,巴特揭示了我们周围事物表面之下暗含的意味。
《东方主义》 爱德华·萨义德(1978)
萨义德认为阿拉伯文化在西方国家眼中被浪漫化了,而这一眼光是带有政治意味与怜悯态度的。
环境类
《寂静的春天》 蕾切尔·卡森 (1962)
本书关于农药对环境的影响的论述成为了美国环保主义运动的肇始。
《盖亚的复仇》 洛夫洛克 (1979)
洛夫洛克的观点是,一旦生命得以在一个星球上出现, 它便会持续不断地为自己长久地存在而创造合适的条件。这一观点彻底颠覆了我们固有的对自身在万物中所处位置的看法。
历史类
《历史》 希罗多德 (公元前5世纪)
历史是从希罗多德所叙述的波斯希腊之战开始的。
《罗马帝国衰亡史》 爱德华·吉本 (1776)
这是第一本现代意义上(译注:以前根据宗教观念描写历史)的对于罗马帝国的追溯,并以此说明了道德的败坏导致了帝国不可避免的衰亡。
《英国史》 托马斯·巴宾顿·麦考莱 (1848)
这是一部由一位英国辉格派历史学家撰写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著作。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汉娜·阿伦特 (1963)
这是一本阿伦特就阿道夫·艾希曼之审所做的报告,并在其中对纳粹大屠杀的心理机制、社会机制进行了研究。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EP.汤普森 (1963)
汤普森改变了历史研究的方向,将注意力集中到人民大众所形成的政治组织上,这也就是被众多历史学家视为无个性特征的那群人。
《将我的心埋在受伤的膝盖》 迪·布朗 (1970)
一部震撼人的作品,讲述了土著印第安人受到了美国政府的何种对待。
《艰难时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口述史》 斯特兹·特克尔 (1970)
特克尔将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口述史编成了一张展现各行各业的大挂毯。(译注:书中采访了从官员、商人、艺术家到农民、工人不同行业层次的人,并汇编而成书。)
《伊朗王中王》 雷沙德·卡普钦斯基 (1982)
杰出的波兰记者为我们讲述伊朗最后一任国王的故事。
《极端的时代》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1994)
霍布斯鲍姆描述了20世纪时资本主义者的荣与败、社会主义者的得与失。
《我们想告诉你明天我们和家人一道将被杀害》 菲利普·古里维奇 (1999)
古里维奇描写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恐怖性,以及国际共产主义的失败。
《战后欧洲史》 托尼·朱特 (2005)
这是一本对1945年之后的欧洲作较为全面研究的权威著作。
新闻类
《新闻记者与谋杀者》 珍妮特·马尔科姆 (1990)
这位记者所做的交易的核心就是一次次接受在道德进退中的考验。(译注:就是说作者认为记者是获取受访者的信任,再背叛他们。他们所做的事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脚的。)
《令人振奋的兴奋剂实验》汤姆·伍尔夫 (1968)
这个男人身着白色衣服,跟随着肯·凯西以及那个称作“快活的恶作剧者”的乐队,一同驾车横跨美国,同时以兴奋剂LSD寻求精神极乐。
《派遣》 迈克尔·赫尔 (1977)
赫尔讲述自己亲历的越南战争。
文学类
《诗人列传》 塞缪尔·约翰逊 (1781)
这是一本对18世纪诗人的传记式、批判式的研究成果,作者在书中以怀疑论者的眼光来看待这些诗人及他们的作品。
《非洲的一种形象》 钦努阿·阿契贝 (1975)
在文中阿契贝提出一种论点,试图挑战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他指出《黑暗之心》是一部带有种族歧视的小说,因为在小说中非洲人物的人性被剥夺。
《魔法的种种用法》布鲁诺·贝特(1976)
贝特尔海姆认为童话故事的黑暗性给孩子们提供了一种与恐惧对抗的方法。
数学类
《康托尔、哥德尔、图灵——永恒的金色对角线》 道格拉斯·霍夫施塔德(1979)
本书对音乐、精神、数学进行不同寻常的思考,并对复杂性以及自我指涉(译注:悖论的逻辑构成之一)进行了探索。
回忆录
《忏悔录》 卢梭 (1782)
这部对卢梭自己一生进行深刻记述的自传作品,建立了现代自传体的新模式。
《美国奴隶道格拉斯的生平自述》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 (1845)
这部作品运用了鲜明的第一人称叙述,也代表着奴隶第一次在主流社会中发声。
《王尔德狱中记》 奥斯卡·王尔德 (1905)
王尔德讲述了在囚禁于里丁监狱的那段时期与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译注:王尔德的同性恋密友之间的故事,同时展现了他个人精神上的成熟。
《智慧七柱》 TE.劳伦斯 (1922)
本书文字流畅气势磅礴,讲述了在反抗奥斯曼帝国其间,劳伦斯本人所作出的功绩。
《甘地自传(我的对于真理的实践经历)》圣雄甘地 (1927)
这是一部经典的自传。书中甘地回忆了早期的个人奋斗史及他对自我认知的不懈追问。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乔治·奥威尔 (1938)
奥威尔在本书中结合在西班牙的亲身经历,冷静观察并刻画出了西班牙内战中的混乱与背叛。
《安妮日记》 安妮·弗兰克 (1947)
这部日记由安妮的父亲在战后代为出版。日记记录了这个家庭不见天日的生活状况,也帮助我们更加了解战后纳粹大屠杀事件。
《说吧,记忆》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1951)
纳博科夫在书中回顾了1940年移去美国前的个人生活。
《此人已死——狱中笔记》 渥雷·索因卡 (1971)
这是一部很有分量的自传体作品,索因卡讲述了在尼日利亚内战时期自己在狱中的经历。
《元素周期表》 利瓦伊 (1975)
这是一部通过化学的千变万化来反映作者生活的作品,其中也包括了他在集中营内的生活状况。
《家恨》 劳娜·塞奇 (2000)
塞奇将她的家庭描述为充满愤怒与不幸、打击下一代生活热情,这也粉碎了人们对家庭的美好设想。
精神类
《梦的解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1899)
弗洛伊德主张梦境是了解心理世界的关键并创建了精神分析学,同时也改变了西方文化。
音乐类
《浪漫主义的一代》 查尔斯·罗森 (1998)
书中罗森探讨了19世纪的作曲家如何延伸音乐的边界,并讲述了这些作曲家与文学、风景、神学之间的关联。
哲学类
《会饮篇》 柏拉图 (公元前380年左右)
一场对爱情本质展开激烈辩论的餐会。
《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 (公元180年左右)
这是一部个人反省式作品,提倡在面对冲突时保持冷静,追求对一种宇宙视角的培养。
《随笔集》 蒙田 (1580)
这本集子展现了蒙田的智慧,且读者可从中见到他对自我、对人性的风趣的解读。这些元素都使得散文成为了文学形式的一种。
《忧郁的解剖》 罗伯特·伯顿 (1621)
伯顿通过对忧郁的透视来考察所有人类文化。
《第一哲学沉思集》 勒奈·笛卡尔 (1641)
抱着对自身存在以外所有事物的怀疑态度,笛卡尔试图自己构建上帝与宇宙。
《自然宗教对话录》 大卫·休谟 (1779)
休谟把自己的信仰置于对话环境的考验中,并以此番对话来审视上帝存在理论。
《纯粹理性批判》 伊曼努尔·康德 (1781)
如果说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的一个脚注。那么康德的这次整合经验理性的尝试则提供了大部分的主标题。
《精神现象学》 GWF.黑格尔 (1807)
黑格尔将带领读者走进意识的演变。
《瓦尔登湖》 HD.梭罗 (1854)
本书记录了梭罗在小木屋内两年间的生活,并且记下了他对于独立与社会的思考。
《论自由》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1859)
密尔指出“权力能够被合法地施予每一个文明群体中的成员,这样做达到的唯一目的——或许违背了个人意愿——便是防止伤害其他人。”
《査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弗里德里希·尼采 (1883)
患有疾病的尼采赞扬上帝之死与超人之凯旋。
《科学革命的结构》 托马斯·库恩 (1962)
本书阐述了关于科学进程本质的革命性理论。
政治类
《孙子兵法》 孙子 (公元前500年左右)
一本关于战争的研究著作。书中强调了作战位置的重要性以及面临变动时的应对能力。
《君主论》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 (1532)
马基雅维利把现实主义思想注入了对权力的探究中,他主张统治者应当随时准备放弃德行来维持国家的稳定。
《利维坦》 托马斯·霍布斯 (1651)
霍布斯为绝对权力提出了众多支持理由,认为绝对权力可以使生命远离“肮脏、残忍与短暂”。
《人的权利》 托马斯·潘恩 (1791)
这本书广泛地肯定了法国大革命,书中指出非法政府不会维护其公民的权利。
《为女权辩护》 玛丽·沃尔斯顿克拉夫特 (1792)
沃尔斯顿克拉夫特认为女性应当拥有受教育的权力,因为女性也可能造福于社会。
《共产党宣言》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48)
这是一部以阶级斗争为依据来对社会、政治进行分析的作品。该宣言引发了一场喊着“无产阶级失去的只会是锁链”这一鲜明口号的运动。
《黑人的灵魂》WEB.杜波依斯 (1903)
该书通过一系列文章提出的各种支持理由,认为美国南部的黑人应得到平等对待。
《第二性》 西蒙·德·波伏娃 (1949)
德·波伏娃在书中探讨了作为一名女性所具有的意义、以及在历史上就男性而言女性特征是如何被定义的。
《大地上的受苦者》 弗朗兹·法农 (1961)
一部对殖民主义的心理影响进行探究的作品。
《媒介即按摩》 马歇尔·麦克卢汉 (1967)
本书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了麦克卢汉对于科技的见解,是麦克卢汉与昆廷·菲奥里(译注:图表设计者)共同完成的畅销作品。
《女太监》 杰美茵·格雷尔 (1970)
格雷尔认为男权社会抑制了女性的性欲。
《制造共识》 诺姆·乔姆斯基、爱德华·赫尔曼 (1988)
乔姆斯基认为大众媒体给人们展现了一副扭曲的世界图景,以此来达到利益最大化。
《未来的湿的》 克莱·舍基 (2008)
一部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变革史,主角正是不断前进着的社会媒体。
宗教类
《金枝》 詹姆斯·乔治·弗雷泽 (1890)
本书作了一次尝试,试图找出全世界各种宗教的共同点,这也暗示了这些宗教都源自生殖崇拜。
《宗教经验之种种》 威廉·詹姆士 (1902)
詹姆士主张宗教价值不应当以其起源或经验看法为根据来进行衡量。
科学类
《物种起源》 查尔斯·达尔文 (1859)
书中达尔文谈到生物通过自然选择来进化,这一论点改变了整个生物学,也改变了我们在宇宙自然中的位置。
《物理之美》 理查·费曼 (1965)
这是一部对物理理论进行细致探究的作品,作者是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家之一。
《双螺旋》 詹姆斯·沃森 (1968)
詹姆斯·沃森自述是如何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DNA结构的。
《自私的基因》 里查德·道金斯 (1976)
道金斯认为可以呈现出进化的,是基因而不是生物体。这一说法引发了生物学上的一次变革。
《时间简史》 史蒂芬·霍金 (1988)
这是一本为一千万人所收藏的书,即便其中只有少数人能够读懂。霍金这本论述了宇宙起源的书轰动了整个出版业。
社会类
《妇女城》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 (1405)
妇女城是一个守护着女性的理想城邦,居住于其中的是纵贯历史的多位著名女性。
《愚人颂》 伊拉斯谟 (1511)
这部作品对人类的愚蠢性表达了讽刺性的赞美,这一讥讽也伴随着揭露一系列暴行和天主教会的腐败,从而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发生。
《哲学通信》 伏尔泰 (1734)
伏尔泰将其锐利的目光投射到了英国社会,并诚挚地将它与英吉利海峡另一端(译注:即法国)的生活作为比较。
《自杀论》 埃米尔·涂尔干 (1897)
本书对新教与天主教的文化各做了调查,调查表明在天主教社会中,人们需要警惕的社会管制较少,自杀率较低。
《经济与社会》 马克斯·韦伯 (1922)
本书对现代社会中的政治机制、经济机制、宗教机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也奠定了现代社会学的模式。
《一间自己的房间》 弗吉尼亚·伍尔芙 (1929)
这是一本伍尔芙的拓展后的书(译注:她在自己的小楼里对《女性与小说》加以修改扩充,终成此书)。文中指出,在男权文学传统中,女性作家应当有一个集文学性与隐喻性为一身的空间。
《让我们来歌颂那些名人》詹姆斯·艾吉、沃克·埃文斯 (1941)
埃文斯的图像配上艾吉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国南部佃农们朴实生活的图景。
《女性的奥秘》 贝蒂·弗莱顿 (1963)
本书着力探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物质富裕舒适、家庭稳定和谐的表面之下,家庭主妇们所感受到的不幸福。
《冷血》 杜鲁门·卡波特 (1966)
本书以小说的叙述方式讲述了堪萨斯城的一桩残忍的谋杀案。同时这本书也将卡波特推向了荣誉与财富。
《懒散朝向伯利恒州》 琼·迪狄翁(1968)
迪狄翁以一系列出色的文章描写了20世纪6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生活。
《古拉格群岛》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1973)
这部作品对苏联监狱进行了分析,其中也包括作者自身作为一名犯人的经历讲述。作品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道德基础提出了质疑。
《规训与惩罚》 米歇尔·福柯 (1975)
福柯在书中探讨了现代社会监狱机制的发展。
《绑架新闻》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1996)
哥伦比亚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为你讲述巴勃罗·埃斯科瓦尔的麦德林卡特尔贩毒集团主导的一桩绑架事件。
旅行类
《伊本·巴图塔游记》伊本·巴图塔 (1355)
阿拉伯世界最伟大的中世纪旅行家把自己的旅行回忆写成这样一本游记。他将带你走进你所知的与不为人知的世界。
《傻子国外旅行记》 马克·吐温 (1869)
吐温以半开玩笑式的叙述口吻讲述了他在欧洲的游历,而这一叙述手法也使得本书一经推出便大卖。
《黑羔羊与灰猎鹰》 贝卡·威丝特 (1941)
这是一部对巴尔干历史进行研究的作品。作品主干为一次在南斯拉夫六周的旅行。
《威尼斯》 简·莫里斯 (1960)
这是一部有些奇异然而更为学术的一本旅游指南,她介绍了这座伟大城市的艺术、历史、文化以及人民。
《礼物的馈赠》 帕特里克·雷·费默 (1977)
雷·费默踏遍欧洲后写成的第一本书(译注:他有三部曲,这是第一部),在书中他回忆了那段闪光的青春、记忆以及历史。
《多瑙河》 克劳迪奥·马格里斯 (1986)
马格里斯沿着多瑙河前行,从它的源头至汇入的海域。他将旅行、历史、奇闻、文学混杂在一起,融成此书。
《黄河边的中国》 曹锦清 (1995)
这是一部中国社会学的开拓性作品,以现代城市面貌来探索现代中国。
《土星环》 WG.塞堡德 (1995)
一次在东安格利亚的徒步旅行引发了对无常、衰落的愁思。
《水路入朱诺》 强纳森·雷班 (2000)
雷班乘坐一艘长达35英尺的双桅船,从西雅图驶向阿拉斯加开始了一段海上之旅。一路上他探秘印第安人的艺术和浪漫的想象,也发现了自身内部固有认知开始瓦解。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2002)
巴尔加斯·略萨将他毕生的阅读与创作浓缩成这样一部指南式作品。
艺术类
《新的冲击》 罗伯特·休斯 (1980)
休斯为您讲述从立体主义到先锋实验主义的现代艺术的历史。
《艺术的故事》 恩斯特·贡布里希 (1950)
史上最畅销的讨论艺术的著作。 贡布里希概括叙述了自史前以来艺术家们所遇到的技术与美学上的问题。
《观看的方式》 约翰·伯格 (1972)
一次对欣赏艺术方式的探究,从而改变了一代人的视觉文化
传记类
《意大利艺苑名人传》 乔尔乔·瓦萨里 (1550)
传记描绘了文艺复兴时期受佛罗伦萨画派影响的画家与雕刻家们的音容笑貌,并补充了一些奇闻异事。
《约翰逊传》 包斯威尔 (1791)
包斯威尔在他的手记中为我们展现了如此一位伟大的词典编纂家。
《佩皮斯日记》 塞缪尔·佩皮斯 (1825)
“感谢上帝恩赐,直至去年年末我依旧身体健康。”这部复辟时代的完整生动的日记便是这样拉开了序幕。
《维多利亚名人传》 利顿·斯特拉奇 (1918)
斯特拉奇以其对维多利亚时代四位英雄人物的睿智的不正规的记录(译注:作者并不直接发表评论,而是旁敲侧击之下使读者自己归纳出结论),开创了现代传记的新风。
《向一切告别》 罗伯特·格雷夫斯 (1929)
格雷夫斯的自传向我们讲述了他的童年以及早期婚姻生活,不过本书重点更在于他对于世界一战的残忍、无意义的批评叙述。
《艾丽斯自传》格特鲁德·斯泰因 (1933)
斯泰因的突破性传记,在所谓自传的幌子下,叙述她的情人(译注:艾丽斯即斯泰因的同性恋情人)。
文化类
《坎普札记》 苏珊·桑塔格 (1964)
桑塔格提出了一个命题,认为是犹太种族以及同性恋美学塑造了现代情感。
《神话学》 罗兰·巴特 (1972)
在对于现代神话的研究分析之中,巴特揭示了我们周围事物表面之下暗含的意味。
《东方主义》 爱德华·萨义德(1978)
萨义德认为阿拉伯文化在西方国家眼中被浪漫化了,而这一眼光是带有政治意味与怜悯态度的。
环境类
《寂静的春天》 蕾切尔·卡森 (1962)
本书关于农药对环境的影响的论述成为了美国环保主义运动的肇始。
《盖亚的复仇》 洛夫洛克 (1979)
洛夫洛克的观点是,一旦生命得以在一个星球上出现, 它便会持续不断地为自己长久地存在而创造合适的条件。这一观点彻底颠覆了我们固有的对自身在万物中所处位置的看法。
历史类
《历史》 希罗多德 (公元前5世纪)
历史是从希罗多德所叙述的波斯希腊之战开始的。
《罗马帝国衰亡史》 爱德华·吉本 (1776)
这是第一本现代意义上(译注:以前根据宗教观念描写历史)的对于罗马帝国的追溯,并以此说明了道德的败坏导致了帝国不可避免的衰亡。
《英国史》 托马斯·巴宾顿·麦考莱 (1848)
这是一部由一位英国辉格派历史学家撰写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著作。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汉娜·阿伦特 (1963)
这是一本阿伦特就阿道夫·艾希曼之审所做的报告,并在其中对纳粹大屠杀的心理机制、社会机制进行了研究。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EP.汤普森 (1963)
汤普森改变了历史研究的方向,将注意力集中到人民大众所形成的政治组织上,这也就是被众多历史学家视为无个性特征的那群人。
《将我的心埋在受伤的膝盖》 迪·布朗 (1970)
一部震撼人的作品,讲述了土著印第安人受到了美国政府的何种对待。
《艰难时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口述史》 斯特兹·特克尔 (1970)
特克尔将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口述史编成了一张展现各行各业的大挂毯。(译注:书中采访了从官员、商人、艺术家到农民、工人不同行业层次的人,并汇编而成书。)
《伊朗王中王》 雷沙德·卡普钦斯基 (1982)
杰出的波兰记者为我们讲述伊朗最后一任国王的故事。
《极端的时代》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1994)
霍布斯鲍姆描述了20世纪时资本主义者的荣与败、社会主义者的得与失。
《我们想告诉你明天我们和家人一道将被杀害》 菲利普·古里维奇 (1999)
古里维奇描写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恐怖性,以及国际共产主义的失败。
《战后欧洲史》 托尼·朱特 (2005)
这是一本对1945年之后的欧洲作较为全面研究的权威著作。
新闻类
《新闻记者与谋杀者》 珍妮特·马尔科姆 (1990)
这位记者所做的交易的核心就是一次次接受在道德进退中的考验。(译注:就是说作者认为记者是获取受访者的信任,再背叛他们。他们所做的事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脚的。)
《令人振奋的兴奋剂实验》汤姆·伍尔夫 (1968)
这个男人身着白色衣服,跟随着肯·凯西以及那个称作“快活的恶作剧者”的乐队,一同驾车横跨美国,同时以兴奋剂LSD寻求精神极乐。
《派遣》 迈克尔·赫尔 (1977)
赫尔讲述自己亲历的越南战争。
文学类
《诗人列传》 塞缪尔·约翰逊 (1781)
这是一本对18世纪诗人的传记式、批判式的研究成果,作者在书中以怀疑论者的眼光来看待这些诗人及他们的作品。
《非洲的一种形象》 钦努阿·阿契贝 (1975)
在文中阿契贝提出一种论点,试图挑战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他指出《黑暗之心》是一部带有种族歧视的小说,因为在小说中非洲人物的人性被剥夺。
《魔法的种种用法》布鲁诺·贝特(1976)
贝特尔海姆认为童话故事的黑暗性给孩子们提供了一种与恐惧对抗的方法。
数学类
《康托尔、哥德尔、图灵——永恒的金色对角线》 道格拉斯·霍夫施塔德(1979)
本书对音乐、精神、数学进行不同寻常的思考,并对复杂性以及自我指涉(译注:悖论的逻辑构成之一)进行了探索。
回忆录
《忏悔录》 卢梭 (1782)
这部对卢梭自己一生进行深刻记述的自传作品,建立了现代自传体的新模式。
《美国奴隶道格拉斯的生平自述》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 (1845)
这部作品运用了鲜明的第一人称叙述,也代表着奴隶第一次在主流社会中发声。
《王尔德狱中记》 奥斯卡·王尔德 (1905)
王尔德讲述了在囚禁于里丁监狱的那段时期与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译注:王尔德的同性恋密友之间的故事,同时展现了他个人精神上的成熟。
《智慧七柱》 TE.劳伦斯 (1922)
本书文字流畅气势磅礴,讲述了在反抗奥斯曼帝国其间,劳伦斯本人所作出的功绩。
《甘地自传(我的对于真理的实践经历)》圣雄甘地 (1927)
这是一部经典的自传。书中甘地回忆了早期的个人奋斗史及他对自我认知的不懈追问。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乔治·奥威尔 (1938)
奥威尔在本书中结合在西班牙的亲身经历,冷静观察并刻画出了西班牙内战中的混乱与背叛。
《安妮日记》 安妮·弗兰克 (1947)
这部日记由安妮的父亲在战后代为出版。日记记录了这个家庭不见天日的生活状况,也帮助我们更加了解战后纳粹大屠杀事件。
《说吧,记忆》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1951)
纳博科夫在书中回顾了1940年移去美国前的个人生活。
《此人已死——狱中笔记》 渥雷·索因卡 (1971)
这是一部很有分量的自传体作品,索因卡讲述了在尼日利亚内战时期自己在狱中的经历。
《元素周期表》 利瓦伊 (1975)
这是一部通过化学的千变万化来反映作者生活的作品,其中也包括了他在集中营内的生活状况。
《家恨》 劳娜·塞奇 (2000)
塞奇将她的家庭描述为充满愤怒与不幸、打击下一代生活热情,这也粉碎了人们对家庭的美好设想。
精神类
《梦的解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1899)
弗洛伊德主张梦境是了解心理世界的关键并创建了精神分析学,同时也改变了西方文化。
音乐类
《浪漫主义的一代》 查尔斯·罗森 (1998)
书中罗森探讨了19世纪的作曲家如何延伸音乐的边界,并讲述了这些作曲家与文学、风景、神学之间的关联。
哲学类
《会饮篇》 柏拉图 (公元前380年左右)
一场对爱情本质展开激烈辩论的餐会。
《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 (公元180年左右)
这是一部个人反省式作品,提倡在面对冲突时保持冷静,追求对一种宇宙视角的培养。
《随笔集》 蒙田 (1580)
这本集子展现了蒙田的智慧,且读者可从中见到他对自我、对人性的风趣的解读。这些元素都使得散文成为了文学形式的一种。
《忧郁的解剖》 罗伯特·伯顿 (1621)
伯顿通过对忧郁的透视来考察所有人类文化。
《第一哲学沉思集》 勒奈·笛卡尔 (1641)
抱着对自身存在以外所有事物的怀疑态度,笛卡尔试图自己构建上帝与宇宙。
《自然宗教对话录》 大卫·休谟 (1779)
休谟把自己的信仰置于对话环境的考验中,并以此番对话来审视上帝存在理论。
《纯粹理性批判》 伊曼努尔·康德 (1781)
如果说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的一个脚注。那么康德的这次整合经验理性的尝试则提供了大部分的主标题。
《精神现象学》 GWF.黑格尔 (1807)
黑格尔将带领读者走进意识的演变。
《瓦尔登湖》 HD.梭罗 (1854)
本书记录了梭罗在小木屋内两年间的生活,并且记下了他对于独立与社会的思考。
《论自由》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1859)
密尔指出“权力能够被合法地施予每一个文明群体中的成员,这样做达到的唯一目的——或许违背了个人意愿——便是防止伤害其他人。”
《査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弗里德里希·尼采 (1883)
患有疾病的尼采赞扬上帝之死与超人之凯旋。
《科学革命的结构》 托马斯·库恩 (1962)
本书阐述了关于科学进程本质的革命性理论。
政治类
《孙子兵法》 孙子 (公元前500年左右)
一本关于战争的研究著作。书中强调了作战位置的重要性以及面临变动时的应对能力。
《君主论》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 (1532)
马基雅维利把现实主义思想注入了对权力的探究中,他主张统治者应当随时准备放弃德行来维持国家的稳定。
《利维坦》 托马斯·霍布斯 (1651)
霍布斯为绝对权力提出了众多支持理由,认为绝对权力可以使生命远离“肮脏、残忍与短暂”。
《人的权利》 托马斯·潘恩 (1791)
这本书广泛地肯定了法国大革命,书中指出非法政府不会维护其公民的权利。
《为女权辩护》 玛丽·沃尔斯顿克拉夫特 (1792)
沃尔斯顿克拉夫特认为女性应当拥有受教育的权力,因为女性也可能造福于社会。
《共产党宣言》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48)
这是一部以阶级斗争为依据来对社会、政治进行分析的作品。该宣言引发了一场喊着“无产阶级失去的只会是锁链”这一鲜明口号的运动。
《黑人的灵魂》WEB.杜波依斯 (1903)
该书通过一系列文章提出的各种支持理由,认为美国南部的黑人应得到平等对待。
《第二性》 西蒙·德·波伏娃 (1949)
德·波伏娃在书中探讨了作为一名女性所具有的意义、以及在历史上就男性而言女性特征是如何被定义的。
《大地上的受苦者》 弗朗兹·法农 (1961)
一部对殖民主义的心理影响进行探究的作品。
《媒介即按摩》 马歇尔·麦克卢汉 (1967)
本书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了麦克卢汉对于科技的见解,是麦克卢汉与昆廷·菲奥里(译注:图表设计者)共同完成的畅销作品。
《女太监》 杰美茵·格雷尔 (1970)
格雷尔认为男权社会抑制了女性的性欲。
《制造共识》 诺姆·乔姆斯基、爱德华·赫尔曼 (1988)
乔姆斯基认为大众媒体给人们展现了一副扭曲的世界图景,以此来达到利益最大化。
《未来的湿的》 克莱·舍基 (2008)
一部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变革史,主角正是不断前进着的社会媒体。
宗教类
《金枝》 詹姆斯·乔治·弗雷泽 (1890)
本书作了一次尝试,试图找出全世界各种宗教的共同点,这也暗示了这些宗教都源自生殖崇拜。
《宗教经验之种种》 威廉·詹姆士 (1902)
詹姆士主张宗教价值不应当以其起源或经验看法为根据来进行衡量。
科学类
《物种起源》 查尔斯·达尔文 (1859)
书中达尔文谈到生物通过自然选择来进化,这一论点改变了整个生物学,也改变了我们在宇宙自然中的位置。
《物理之美》 理查·费曼 (1965)
这是一部对物理理论进行细致探究的作品,作者是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家之一。
《双螺旋》 詹姆斯·沃森 (1968)
詹姆斯·沃森自述是如何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DNA结构的。
《自私的基因》 里查德·道金斯 (1976)
道金斯认为可以呈现出进化的,是基因而不是生物体。这一说法引发了生物学上的一次变革。
《时间简史》 史蒂芬·霍金 (1988)
这是一本为一千万人所收藏的书,即便其中只有少数人能够读懂。霍金这本论述了宇宙起源的书轰动了整个出版业。
社会类
《妇女城》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 (1405)
妇女城是一个守护着女性的理想城邦,居住于其中的是纵贯历史的多位著名女性。
《愚人颂》 伊拉斯谟 (1511)
这部作品对人类的愚蠢性表达了讽刺性的赞美,这一讥讽也伴随着揭露一系列暴行和天主教会的腐败,从而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发生。
《哲学通信》 伏尔泰 (1734)
伏尔泰将其锐利的目光投射到了英国社会,并诚挚地将它与英吉利海峡另一端(译注:即法国)的生活作为比较。
《自杀论》 埃米尔·涂尔干 (1897)
本书对新教与天主教的文化各做了调查,调查表明在天主教社会中,人们需要警惕的社会管制较少,自杀率较低。
《经济与社会》 马克斯·韦伯 (1922)
本书对现代社会中的政治机制、经济机制、宗教机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也奠定了现代社会学的模式。
《一间自己的房间》 弗吉尼亚·伍尔芙 (1929)
这是一本伍尔芙的拓展后的书(译注:她在自己的小楼里对《女性与小说》加以修改扩充,终成此书)。文中指出,在男权文学传统中,女性作家应当有一个集文学性与隐喻性为一身的空间。
《让我们来歌颂那些名人》詹姆斯·艾吉、沃克·埃文斯 (1941)
埃文斯的图像配上艾吉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国南部佃农们朴实生活的图景。
《女性的奥秘》 贝蒂·弗莱顿 (1963)
本书着力探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物质富裕舒适、家庭稳定和谐的表面之下,家庭主妇们所感受到的不幸福。
《冷血》 杜鲁门·卡波特 (1966)
本书以小说的叙述方式讲述了堪萨斯城的一桩残忍的谋杀案。同时这本书也将卡波特推向了荣誉与财富。
《懒散朝向伯利恒州》 琼·迪狄翁(1968)
迪狄翁以一系列出色的文章描写了20世纪6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生活。
《古拉格群岛》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1973)
这部作品对苏联监狱进行了分析,其中也包括作者自身作为一名犯人的经历讲述。作品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道德基础提出了质疑。
《规训与惩罚》 米歇尔·福柯 (1975)
福柯在书中探讨了现代社会监狱机制的发展。
《绑架新闻》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1996)
哥伦比亚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为你讲述巴勃罗·埃斯科瓦尔的麦德林卡特尔贩毒集团主导的一桩绑架事件。
旅行类
《伊本·巴图塔游记》伊本·巴图塔 (1355)
阿拉伯世界最伟大的中世纪旅行家把自己的旅行回忆写成这样一本游记。他将带你走进你所知的与不为人知的世界。
《傻子国外旅行记》 马克·吐温 (1869)
吐温以半开玩笑式的叙述口吻讲述了他在欧洲的游历,而这一叙述手法也使得本书一经推出便大卖。
《黑羔羊与灰猎鹰》 贝卡·威丝特 (1941)
这是一部对巴尔干历史进行研究的作品。作品主干为一次在南斯拉夫六周的旅行。
《威尼斯》 简·莫里斯 (1960)
这是一部有些奇异然而更为学术的一本旅游指南,她介绍了这座伟大城市的艺术、历史、文化以及人民。
《礼物的馈赠》 帕特里克·雷·费默 (1977)
雷·费默踏遍欧洲后写成的第一本书(译注:他有三部曲,这是第一部),在书中他回忆了那段闪光的青春、记忆以及历史。
《多瑙河》 克劳迪奥·马格里斯 (1986)
马格里斯沿着多瑙河前行,从它的源头至汇入的海域。他将旅行、历史、奇闻、文学混杂在一起,融成此书。
《黄河边的中国》 曹锦清 (1995)
这是一部中国社会学的开拓性作品,以现代城市面貌来探索现代中国。
《土星环》 WG.塞堡德 (1995)
一次在东安格利亚的徒步旅行引发了对无常、衰落的愁思。
《水路入朱诺》 强纳森·雷班 (2000)
雷班乘坐一艘长达35英尺的双桅船,从西雅图驶向阿拉斯加开始了一段海上之旅。一路上他探秘印第安人的艺术和浪漫的想象,也发现了自身内部固有认知开始瓦解。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2002)
巴尔加斯·略萨将他毕生的阅读与创作浓缩成这样一部指南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