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诗
东晋庐山慧持法师是慧远法师的弟弟,据《五灯会元》载,宋徽宗政和三年,也就是1113年,四川嘉州,即今天的乐山,上奏:衙门门外有一棵古树,被风吹断,里面有一老僧入定,头发披满整个身体,指甲长可绕身。宋徽宗马上降旨,命令用轿子送入都城,然后即请印度高僧总持三藏,以金磐引其出定。待到此人出定,宋徽宗问其是何代僧人?答曰:东晋庐山慧持,因游峨眉,偶尔在树下入定,遂问其兄慧远在何处,被告知才知道自己一定竟已过了五百年。当其明白后,一声长叹,又入定了,这下,无论怎样都唤他不醒了。后宋徽宗命画师绘其图像,并御制了三首诗偈,一并颁行天下。
《五灯会元》是中国佛教禅宗史书,南宋人编辑,以常态推论此事件应具有真实可靠性,但是毕竟年代久远,国情史书尚且能根据政治方向而改写,宗教无法脱离开人的社会,因此真假压抑难辩。不过重要的不是真或假,因为真假实是不存在的.这里所令人感兴趣的是,宋徽宗所题的三首诗偈,是极其大彻大悟的诗,拿南老先生的话来说,这诗好的都可以让人原谅他做皇帝的亡国之罪啦!
一
七百年前老古锥,定中消息许谁知 。
争如只履西归去,生死徒劳木作皮 。
老古锥能为钻物之用,机锋峭峻,常做老古者尊称。七百年前的修行尊者,定中滋味,外人难以知晓。只履西归是指达摩祖师当年已经圆寂并被安葬,但是第二年出使西域的人却看到他穿着一只鞋子在回印度的路上。宋徽宗认为慧持入定七百年,还不若达摩三十年一花枝叶,泽被无穷,这样的生和死比起来有什么意义呢?都是用木头来装盛自己。
二
藏山于泽亦藏身,天下无藏道可亲 。
寄语庄周休疑议,树中不是负趋人 。
庄子在《大宗师》里说:“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知固矣。然夜半有莊子在《大宗師》中說:“藏舟于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夫藏大小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能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慧持藏于老树如庄子所说的藏于山藏于泽,藏于山泽,夜半恐有大力之人负走,况藏于老树之中。只有天下没有藏的时候才能见到真正的道,因为道是自然的,是不需要藏的,把宇宙放到宇宙中是最安全的。后两句是告诉庄子说,你不要有异议啊,树中的确实不是能够把树背走的人,不是能够真正大彻大悟承载使命的人。
三
有情身不是无情,彼此人人定里身 。
舍得菩提本无树,不须辛苦问卢能 。
众生的身都是有情的身,是有感觉有知觉而非无情的身,但是人人缺又都本在定中,无生无死。如果你能够领会菩提无树的妙有真空,无须趋前人踪迹询六祖慧能,自然能在定中。
《五灯会元》是中国佛教禅宗史书,南宋人编辑,以常态推论此事件应具有真实可靠性,但是毕竟年代久远,国情史书尚且能根据政治方向而改写,宗教无法脱离开人的社会,因此真假压抑难辩。不过重要的不是真或假,因为真假实是不存在的.这里所令人感兴趣的是,宋徽宗所题的三首诗偈,是极其大彻大悟的诗,拿南老先生的话来说,这诗好的都可以让人原谅他做皇帝的亡国之罪啦!
一
七百年前老古锥,定中消息许谁知 。
争如只履西归去,生死徒劳木作皮 。
老古锥能为钻物之用,机锋峭峻,常做老古者尊称。七百年前的修行尊者,定中滋味,外人难以知晓。只履西归是指达摩祖师当年已经圆寂并被安葬,但是第二年出使西域的人却看到他穿着一只鞋子在回印度的路上。宋徽宗认为慧持入定七百年,还不若达摩三十年一花枝叶,泽被无穷,这样的生和死比起来有什么意义呢?都是用木头来装盛自己。
二
藏山于泽亦藏身,天下无藏道可亲 。
寄语庄周休疑议,树中不是负趋人 。
庄子在《大宗师》里说:“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知固矣。然夜半有莊子在《大宗師》中說:“藏舟于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夫藏大小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能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慧持藏于老树如庄子所说的藏于山藏于泽,藏于山泽,夜半恐有大力之人负走,况藏于老树之中。只有天下没有藏的时候才能见到真正的道,因为道是自然的,是不需要藏的,把宇宙放到宇宙中是最安全的。后两句是告诉庄子说,你不要有异议啊,树中的确实不是能够把树背走的人,不是能够真正大彻大悟承载使命的人。
三
有情身不是无情,彼此人人定里身 。
舍得菩提本无树,不须辛苦问卢能 。
众生的身都是有情的身,是有感觉有知觉而非无情的身,但是人人缺又都本在定中,无生无死。如果你能够领会菩提无树的妙有真空,无须趋前人踪迹询六祖慧能,自然能在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