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梁文道 推荐 “生死学”书籍
回应梁文道 推荐 “生死学”书籍
近来偶然 发现梁文道 在介绍 哲学入门书《all the things shining》 ,他又开始介绍“生死学系列书籍”《死亡的尊严和生命的尊严》 《the grace in dying》(《走好》)。
他的书评标题就叫做“我们可以为死亡做些准备”。其实,我曾经阅读的《相约星期二》,除去 爱的主题外,也恰恰是 生死的主题。 恰恰 也符合 柏拉图的《会饮篇》与《斐多篇》,在2部作品恰好构成完整的一天,也符合 爱欲和 践行生死的两大哲学主题。 梁捷 引用 的掌故顶多追溯到 近代以来的 蒙田 和雅斯贝尔斯。其实 在柏拉图的源头也能够找到。
《走好》一书作者,能够打通 天主教、犹太教、禅宗等等大宗教的修行方式、临终仪式,特别难得。
梁文道通过《走好》里面提到 各大宗教当中,打坐、冥想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为了 内心安宁。各个宗教本身的终极意义这一,包括面对 死亡当时 的恐惧。肉身的情欲,可能通过修行训练还可以控制,但是生死,就很难控制了,吴宓日记当中记录,他能够逐渐按照 身体衰老的速度推算自己的死亡时间,大约是一种 缓解死亡的 自我安慰。某篇 怀旧文章里面追忆 康有为先生 临终时候,也有类似的预测。
一个人在活在 世上的时候,他是 政治化以及社会化的个体,他得注重 自我 的塑造,自我与社会之间的种种联系,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人与自然,恰恰分别涉及 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这些知识框架,现在已经日益细化,我们如何安放我们自己?我们的死亡,就仅仅 交给医院和医疗技术?
但是这还是 无力挽救心灵的恐惧,肉身、自我和社会关系 因为死亡的 强烈存在的 毁灭性。不面临死亡,你是难以体会 这样的 存在是 如何 被巨大的不可抗 力量 吞噬的。中国古典知识分子强调 过世以后 依旧立言于世。基督教信仰设置 了 末世审判,庄子则说回归自然,这些或多或少都是 一种 面临死亡,要把 自我 进行妥善安放 的意味。
包括《相约星期二》的莫里老人,也不能免俗,在生前举行葬礼,聆听各位 亲友 在他盖棺论定时候会 讲些什么,这也是 期望自我不朽的渴望。包括 作者 在最新版本序言当中也提到,莫里老人 如果 知道 这么多的 读者朋友依旧阅读他的作品,他会特别欣慰。可是,莫里老人知道或者不知道,只有神知道。这无法证实或者证伪。
梁文道在书评的末尾讲, 修行者 在打坐、冥想的时候,其实也是在练习 死亡降临时候的 隐退过程---一切社会关系被 剥离,你能够想的,就是我 下一秒 还能不能呼吸,是否一闭眼,一下子就醒不过来,永远醒不过来。圣严法师也讲,很多修行者最初打坐的时候,不敢 太深入,因为面临一种 寂静的深渊,其实 让人恐慌不安。
慢慢习惯了 这样纯粹简单的修行方式,其实 也是 习惯 平静面对死亡 的仪式。
2012到来前,相当多的 描述末世的电影已经播放,《2012》我没有看,我的直接领导几次推荐我看,他是非常 务实非常唯物的人,反复私下对我强调说 好工作还不如 好老婆,我保留意见,不顶撞。我预测,这个电影是否预示着,如果钱更多一些,是否能够买到 抢救自己的 诺亚方舟,然后渡过劫难。
电影《先知》,我是仔细看过的,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 科学家(就简称 科学家 吧) 和自己 做神父的爸爸总是有矛盾,科学家 是那么聪明绝顶,能够用 一系列科学模型解释 自然现象。但是,当他儿子带回 神秘 纸片,预示 了从前到后的 一系列灾难的时候,他变得不安定,处处找寻能够破解 绝境的方法,却是一步步陷入更大的绝境当中,反而是 神父爸爸 在末世到来时候,和家人---老婆和女儿互相携手,仿佛欣赏晚霞一样 从容面对 巨大灾难的来临。
我欣赏的反而不是 能够侥幸 通过买船票 逃生,而是从容赴死的 平静。 马丁路德金 的临终 演讲 也说----“我知道长寿的好处,但是,我已经到达过 人生的巅峰,我已经看到那 应许之地。”对于死亡的恐惧当然是人的本能,但是 延续的依旧是长短而已。这个生命如果是自私的,不关怀他人的,甚至损害和侮辱他人的,长寿反而是祸害。
我最近 忙司法考试,顶多 是 在平时,尽力调整缓慢呼吸,打坐非常非常少。
近来偶然 发现梁文道 在介绍 哲学入门书《all the things shining》 ,他又开始介绍“生死学系列书籍”《死亡的尊严和生命的尊严》 《the grace in dying》(《走好》)。
他的书评标题就叫做“我们可以为死亡做些准备”。其实,我曾经阅读的《相约星期二》,除去 爱的主题外,也恰恰是 生死的主题。 恰恰 也符合 柏拉图的《会饮篇》与《斐多篇》,在2部作品恰好构成完整的一天,也符合 爱欲和 践行生死的两大哲学主题。 梁捷 引用 的掌故顶多追溯到 近代以来的 蒙田 和雅斯贝尔斯。其实 在柏拉图的源头也能够找到。
《走好》一书作者,能够打通 天主教、犹太教、禅宗等等大宗教的修行方式、临终仪式,特别难得。
梁文道通过《走好》里面提到 各大宗教当中,打坐、冥想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为了 内心安宁。各个宗教本身的终极意义这一,包括面对 死亡当时 的恐惧。肉身的情欲,可能通过修行训练还可以控制,但是生死,就很难控制了,吴宓日记当中记录,他能够逐渐按照 身体衰老的速度推算自己的死亡时间,大约是一种 缓解死亡的 自我安慰。某篇 怀旧文章里面追忆 康有为先生 临终时候,也有类似的预测。
一个人在活在 世上的时候,他是 政治化以及社会化的个体,他得注重 自我 的塑造,自我与社会之间的种种联系,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人与自然,恰恰分别涉及 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这些知识框架,现在已经日益细化,我们如何安放我们自己?我们的死亡,就仅仅 交给医院和医疗技术?
但是这还是 无力挽救心灵的恐惧,肉身、自我和社会关系 因为死亡的 强烈存在的 毁灭性。不面临死亡,你是难以体会 这样的 存在是 如何 被巨大的不可抗 力量 吞噬的。中国古典知识分子强调 过世以后 依旧立言于世。基督教信仰设置 了 末世审判,庄子则说回归自然,这些或多或少都是 一种 面临死亡,要把 自我 进行妥善安放 的意味。
包括《相约星期二》的莫里老人,也不能免俗,在生前举行葬礼,聆听各位 亲友 在他盖棺论定时候会 讲些什么,这也是 期望自我不朽的渴望。包括 作者 在最新版本序言当中也提到,莫里老人 如果 知道 这么多的 读者朋友依旧阅读他的作品,他会特别欣慰。可是,莫里老人知道或者不知道,只有神知道。这无法证实或者证伪。
梁文道在书评的末尾讲, 修行者 在打坐、冥想的时候,其实也是在练习 死亡降临时候的 隐退过程---一切社会关系被 剥离,你能够想的,就是我 下一秒 还能不能呼吸,是否一闭眼,一下子就醒不过来,永远醒不过来。圣严法师也讲,很多修行者最初打坐的时候,不敢 太深入,因为面临一种 寂静的深渊,其实 让人恐慌不安。
慢慢习惯了 这样纯粹简单的修行方式,其实 也是 习惯 平静面对死亡 的仪式。
2012到来前,相当多的 描述末世的电影已经播放,《2012》我没有看,我的直接领导几次推荐我看,他是非常 务实非常唯物的人,反复私下对我强调说 好工作还不如 好老婆,我保留意见,不顶撞。我预测,这个电影是否预示着,如果钱更多一些,是否能够买到 抢救自己的 诺亚方舟,然后渡过劫难。
电影《先知》,我是仔细看过的,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 科学家(就简称 科学家 吧) 和自己 做神父的爸爸总是有矛盾,科学家 是那么聪明绝顶,能够用 一系列科学模型解释 自然现象。但是,当他儿子带回 神秘 纸片,预示 了从前到后的 一系列灾难的时候,他变得不安定,处处找寻能够破解 绝境的方法,却是一步步陷入更大的绝境当中,反而是 神父爸爸 在末世到来时候,和家人---老婆和女儿互相携手,仿佛欣赏晚霞一样 从容面对 巨大灾难的来临。
我欣赏的反而不是 能够侥幸 通过买船票 逃生,而是从容赴死的 平静。 马丁路德金 的临终 演讲 也说----“我知道长寿的好处,但是,我已经到达过 人生的巅峰,我已经看到那 应许之地。”对于死亡的恐惧当然是人的本能,但是 延续的依旧是长短而已。这个生命如果是自私的,不关怀他人的,甚至损害和侮辱他人的,长寿反而是祸害。
我最近 忙司法考试,顶多 是 在平时,尽力调整缓慢呼吸,打坐非常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