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往事之一 外婆
假如我还能坚持少年时期的绘画功力,我也许能画出来外婆的摸样,她个子不高,我估计只有130-140左右,一双小脚一直走个不停。我少年时期的梦想就是长到跟外婆一样高,而后来我跟弟弟都可以将外婆轻轻抱起。
我几乎没有想过如此瘦小的她是怎么应付那些灶台案边的家务的。
外婆是童养媳,自小就从老外婆家送到了外公家操持家务。外公是这个大家族中四房儿子中最孱弱的一个。他上面颇有几个哥哥,下面似乎还有个弟弟,早年读了些私塾认的些字,小外公就更加了不得了,居然还读了个黄埔军校。结果解放的时候,小外公跟着部队撤退到台湾去了,留下怯懦的外公,勉强因为哥哥们的相继过世成了大家族的族长。外公平生做过几件跟他性格不合的事情,其中一件就是召集了全族人统一口径说是小外公战死在外。很多年后,小外公从台湾写信回来询问家族亲友下落,我那被吓破了胆子的外公坚决否认这个弟弟还存活着,对着统宣部的人真正是睁着眼睛说白话。所以至今,我不知道我那小外公是否已经跟他的哥哥们团聚了?推理之中应该是的,因为即使开放后,那么多年过去了,甚至于我的好友都嫁到台湾去了,外公却再没有收到有关小外公的只言片语。小外公去世的时候,是否郁郁而终呢?他在台湾,而家人已经把他活活当成了一个死人。
我其实想不太出来,外公怎么会做出这件颇称得上有胆气的事情。他虽然是大家族的族长,但每次陈家召开大事情商讨,外公坐在一边,总是点头说是,我记得有个大房的表舅舅,他声音洪亮,俨然就是那个主事人。外公并不关心家庭生活,也毫无进取精神。他的目标就是保命,好好的活着。这栋老宅子连同隔壁的另外一家老宅子曹门里都是家族的祖产,两栋老屋里面住着近百号人马,都是一个大姓,而这条街小南门街,几乎所有的人家都是陈家人。外公一直惴惴不安,哪怕表舅舅已经是党内干部。大外公们的相继去世,小外公的逃亡台湾,外公总结觉得命若悬丝,这也是为什么他在那一年县政府号召之下就决定举家迁往农村,企图以这种自觉下放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心。
然而这个决定给家族带来的是灾难,当时大舅舅和姆妈都在县城小学读书,二舅舅刚出世,外婆已经怀上了小舅舅,我曾经试图问姆妈,这件事情发生在那一年,姆妈很迷茫地想了想,说不太清楚年份。外公的表忠心将全家迁往了距离县城大约20里之外的农村,外婆的老娘家。
后来我去给外公外婆上坟的时候,姆妈貌似轻松地告诉我,以前我就在哪里,翻过一座山再翻过一座山,还要走上大约一大段路才能到老外婆家。自小在县城里做童养媳的外婆,身材矮小,根本无法做的农活,大舅舅跟姆妈都在上学,如何能吃的消农村的活?更不要说,农村里素来对县城人的抵制和破坏,大舅舅和姆妈种下去的秧苗,总是在第二天被牛啃的七七八八。
指望外公是不可能的,他那么泥菩萨的一个人,在单位一味地唯唯诺诺,只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将工资分文不留地交给外婆,但是那个又能管什么用?待到姆妈上学的路上撞见送葬的队伍,发了几天的高烧昏迷不醒之后,绝望的外婆抱着姆妈嚎啕大哭,挪动着小脚回到县城,找回老屋子的妯娌商量,有人给出主意,让外婆去给当时的县长夫人做保姆。我现在想不出来,是什么样的动力,驱使外婆将刚断奶的二舅舅托给他人照料,然后去伺候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孩子,在她喂奶给那个孩子的时候,是否有眼泪掉了下来?
县长夫人很快发现大着身子的外婆了,那时候的干部还是比较清明,听了外婆的诉说之后,决定让外公全家迁回县城,但是这个时候已经只能从居民变成农民,然而无论如何,他们终于回到了祖屋。这是一个多么荒诞的戏剧,是我那一生懦弱的外公亲手炮制,其中他的妻儿的眼泪作为陪葬。若干年后,在三年灾害时期,我的祖父家被人民公社集体表决踢出农民户籍,理由不外乎是因为子女众多, 公社无法负担。
在我从小到大的记忆里,我的外祖父和我的祖父一样面目模糊,只有我的外婆和我从未谋面的婆婆,她们一直被亲戚们传诵着,婆婆去世的时候,送了半街的花圈,外婆去世的时候,也是祖屋哭声一片。我有时候在想,这真是个奇怪的时代,男人们都变得孱弱和自私,只有女人们面目慈祥,轻言细语,一直站在哪里为儿女遮风挡雨。
我几乎没有想过如此瘦小的她是怎么应付那些灶台案边的家务的。
外婆是童养媳,自小就从老外婆家送到了外公家操持家务。外公是这个大家族中四房儿子中最孱弱的一个。他上面颇有几个哥哥,下面似乎还有个弟弟,早年读了些私塾认的些字,小外公就更加了不得了,居然还读了个黄埔军校。结果解放的时候,小外公跟着部队撤退到台湾去了,留下怯懦的外公,勉强因为哥哥们的相继过世成了大家族的族长。外公平生做过几件跟他性格不合的事情,其中一件就是召集了全族人统一口径说是小外公战死在外。很多年后,小外公从台湾写信回来询问家族亲友下落,我那被吓破了胆子的外公坚决否认这个弟弟还存活着,对着统宣部的人真正是睁着眼睛说白话。所以至今,我不知道我那小外公是否已经跟他的哥哥们团聚了?推理之中应该是的,因为即使开放后,那么多年过去了,甚至于我的好友都嫁到台湾去了,外公却再没有收到有关小外公的只言片语。小外公去世的时候,是否郁郁而终呢?他在台湾,而家人已经把他活活当成了一个死人。
我其实想不太出来,外公怎么会做出这件颇称得上有胆气的事情。他虽然是大家族的族长,但每次陈家召开大事情商讨,外公坐在一边,总是点头说是,我记得有个大房的表舅舅,他声音洪亮,俨然就是那个主事人。外公并不关心家庭生活,也毫无进取精神。他的目标就是保命,好好的活着。这栋老宅子连同隔壁的另外一家老宅子曹门里都是家族的祖产,两栋老屋里面住着近百号人马,都是一个大姓,而这条街小南门街,几乎所有的人家都是陈家人。外公一直惴惴不安,哪怕表舅舅已经是党内干部。大外公们的相继去世,小外公的逃亡台湾,外公总结觉得命若悬丝,这也是为什么他在那一年县政府号召之下就决定举家迁往农村,企图以这种自觉下放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心。
然而这个决定给家族带来的是灾难,当时大舅舅和姆妈都在县城小学读书,二舅舅刚出世,外婆已经怀上了小舅舅,我曾经试图问姆妈,这件事情发生在那一年,姆妈很迷茫地想了想,说不太清楚年份。外公的表忠心将全家迁往了距离县城大约20里之外的农村,外婆的老娘家。
后来我去给外公外婆上坟的时候,姆妈貌似轻松地告诉我,以前我就在哪里,翻过一座山再翻过一座山,还要走上大约一大段路才能到老外婆家。自小在县城里做童养媳的外婆,身材矮小,根本无法做的农活,大舅舅跟姆妈都在上学,如何能吃的消农村的活?更不要说,农村里素来对县城人的抵制和破坏,大舅舅和姆妈种下去的秧苗,总是在第二天被牛啃的七七八八。
指望外公是不可能的,他那么泥菩萨的一个人,在单位一味地唯唯诺诺,只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将工资分文不留地交给外婆,但是那个又能管什么用?待到姆妈上学的路上撞见送葬的队伍,发了几天的高烧昏迷不醒之后,绝望的外婆抱着姆妈嚎啕大哭,挪动着小脚回到县城,找回老屋子的妯娌商量,有人给出主意,让外婆去给当时的县长夫人做保姆。我现在想不出来,是什么样的动力,驱使外婆将刚断奶的二舅舅托给他人照料,然后去伺候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孩子,在她喂奶给那个孩子的时候,是否有眼泪掉了下来?
县长夫人很快发现大着身子的外婆了,那时候的干部还是比较清明,听了外婆的诉说之后,决定让外公全家迁回县城,但是这个时候已经只能从居民变成农民,然而无论如何,他们终于回到了祖屋。这是一个多么荒诞的戏剧,是我那一生懦弱的外公亲手炮制,其中他的妻儿的眼泪作为陪葬。若干年后,在三年灾害时期,我的祖父家被人民公社集体表决踢出农民户籍,理由不外乎是因为子女众多, 公社无法负担。
在我从小到大的记忆里,我的外祖父和我的祖父一样面目模糊,只有我的外婆和我从未谋面的婆婆,她们一直被亲戚们传诵着,婆婆去世的时候,送了半街的花圈,外婆去世的时候,也是祖屋哭声一片。我有时候在想,这真是个奇怪的时代,男人们都变得孱弱和自私,只有女人们面目慈祥,轻言细语,一直站在哪里为儿女遮风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