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自修第四课
第四课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1、 字词
费而隐
第一段复又讲回“道不可离”,只是又换了角度来深化。
强调了道的无处不在。费而隐,“费”为广大,“隐”为精微。
呼应了前文中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值得称道的是,这里孔子用“隐”表达“精微”的概念,
这不是单纯的“小”的概念,而是深化到了“隐藏的精微”,
从科学术语上来说,我想大概也可以说是更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原子世界。
足见孔子对自然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前日读曾仕强教授的《易经的奥秘》,同样说“道”。
曾先生说“道”指自然,包含这世间存在的一切,
大到宇宙外的更远,小的肉眼看不见的更精微。
它没有边界,无限延伸的存在,所以大家经常说“自然界”其实是错误的。
真正的自然没有“界”,只有国家才有“界”,是被我们的意志划分了的。
我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道理,这里《中庸》与《易经》的道重叠在一起。
连《道德经》也要说上一句“道法自然”。这些“道”同本溯源。
以人治人
意思是很好理解的,就是那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从古至今貌似这句话都是不折不扣的针对有过错之人的,
所以本句后面要加一个“改而止”。
那么怎么才是“以人治人”呢,
如果要理解为他打我一拳我还他三拳这种方式恐怕就有些肤浅了。
我以为,君子治人也要有“道”,
首先君子要平等以待,不能因其恶的一面而否定其善的一面。
而因为人都有善恶因素的存在,如何隐恶而扬善,
君子要如同舜之大知一般好问而好察迩言,
又能像孔子一样熟知对方所具有的才能而因材施教,好好利用,
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其受教,使其领悟善的意义,
这样便能够在不知不觉间改掉以往的过错。
这可以说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所必备的素质。
而更加崇高的是,
君子作为一个温和的人做具有的不苛责而循循善诱的品格。
2、 语句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只是这句话通常都是告诫别人的,其实这句话应该是用来自我勉励的。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开始慨叹人际关系的混乱,
每个人都谨小慎微的行走生活,坚定地保护着自己,
因为无处不在的利益关系可能随时会危及到自己的权益,
那么好吧,我不能完全相信谁,我更多的只相信自己,
恩,有的人有时也会基于一些原因撒一些谎,
于是大家觉得周围的人也一定有这样的情况。
恩是的,但大家都不想做首先坦诚的人。
所以,真正地在实现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状态,
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越发的冷藏了。
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前要先学会“忠恕”之道。
“忠恕”是什么呢,“忠”是对自身的忠诚坦率,
连自己都要骗的人怎么会不骗人呢。
“恕”就可以像字面上理解的那样是“宽恕”。
在你想要对水发怒的时候,想想如果你是他,
你说不定马上就原谅了他呢,因为换做是你可能还不如他呢。
如此,换位思考,用好了的确可以解决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还能给你冠上一个“善解人意”的王冠,
这是件好事,它会让你始终心情愉悦,
每天能够为他人着想会让你有种被需要的亲切感。
有些美妙的感觉只能亲身经历才有说服力。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1、 字词
费而隐
第一段复又讲回“道不可离”,只是又换了角度来深化。
强调了道的无处不在。费而隐,“费”为广大,“隐”为精微。
呼应了前文中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值得称道的是,这里孔子用“隐”表达“精微”的概念,
这不是单纯的“小”的概念,而是深化到了“隐藏的精微”,
从科学术语上来说,我想大概也可以说是更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原子世界。
足见孔子对自然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前日读曾仕强教授的《易经的奥秘》,同样说“道”。
曾先生说“道”指自然,包含这世间存在的一切,
大到宇宙外的更远,小的肉眼看不见的更精微。
它没有边界,无限延伸的存在,所以大家经常说“自然界”其实是错误的。
真正的自然没有“界”,只有国家才有“界”,是被我们的意志划分了的。
我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道理,这里《中庸》与《易经》的道重叠在一起。
连《道德经》也要说上一句“道法自然”。这些“道”同本溯源。
以人治人
意思是很好理解的,就是那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从古至今貌似这句话都是不折不扣的针对有过错之人的,
所以本句后面要加一个“改而止”。
那么怎么才是“以人治人”呢,
如果要理解为他打我一拳我还他三拳这种方式恐怕就有些肤浅了。
我以为,君子治人也要有“道”,
首先君子要平等以待,不能因其恶的一面而否定其善的一面。
而因为人都有善恶因素的存在,如何隐恶而扬善,
君子要如同舜之大知一般好问而好察迩言,
又能像孔子一样熟知对方所具有的才能而因材施教,好好利用,
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其受教,使其领悟善的意义,
这样便能够在不知不觉间改掉以往的过错。
这可以说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所必备的素质。
而更加崇高的是,
君子作为一个温和的人做具有的不苛责而循循善诱的品格。
2、 语句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只是这句话通常都是告诫别人的,其实这句话应该是用来自我勉励的。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开始慨叹人际关系的混乱,
每个人都谨小慎微的行走生活,坚定地保护着自己,
因为无处不在的利益关系可能随时会危及到自己的权益,
那么好吧,我不能完全相信谁,我更多的只相信自己,
恩,有的人有时也会基于一些原因撒一些谎,
于是大家觉得周围的人也一定有这样的情况。
恩是的,但大家都不想做首先坦诚的人。
所以,真正地在实现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状态,
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越发的冷藏了。
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前要先学会“忠恕”之道。
“忠恕”是什么呢,“忠”是对自身的忠诚坦率,
连自己都要骗的人怎么会不骗人呢。
“恕”就可以像字面上理解的那样是“宽恕”。
在你想要对水发怒的时候,想想如果你是他,
你说不定马上就原谅了他呢,因为换做是你可能还不如他呢。
如此,换位思考,用好了的确可以解决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还能给你冠上一个“善解人意”的王冠,
这是件好事,它会让你始终心情愉悦,
每天能够为他人着想会让你有种被需要的亲切感。
有些美妙的感觉只能亲身经历才有说服力。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