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卜安淳的《古灋考释》
【摘要】许慎释灋(法)为刑,流毒深广。从《尔雅》看,法具恒常之性,礼、宪、刑、范、辟、律、矩、则皆属法之范围。法字从水去,灋字从水廌去。取象于天,取法于地。法(灋)是人观察自然物象,取法自然物象,所思所悟而明见之恒常规则,是事物反复变化中不变之规则。此类规则于日常习见于流水之形和奔廌之象,故造字者取此日常习见之形象而构成法(灋)字。人见法字即如睹流水之形,见灋字则似同观流水之形和奔廌之象,而知法(灋)字所示者乃事物变化中之不变规则。灋中之廌是麋而非豸。然自东汉始,獬豸渐成法官之图腾,其所象征者乃刑事司法。事法、人法、地法、天法、道法。儒墨道法诸家学者皆有涉法之论。商韩之论重在刑赏,管仲以法为天下之至道,墨子论法天之旨,孟荀诸儒所重者则是礼法,《吕览》《淮南子》错综诸家之说,探寻法之奥义:法治之关键,在于顺时应势,以人为本。后世学者论法,则多属目于刑,不复注意于法之本义。
【关键词】法(灋);廌;獬豸;刑;赏罚;礼;道
【全文】
一
许慎不慎,其释灋(法)之偏误,流毒深广,为害巨大。《说文》曰:“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廌去。法,今文省。佱,古文。”(1)许氏释灋为施刑,廌为施刑之兽,应受刑罚之“不直者”由其触而去之。此体现刑罚之公平,所以灋字有水傍。再读《说文》之释“廌”:“廌,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象形,从豸省,凡廌之属皆从廌。” 据此,廌的工具作用又不是用于施刑,而是用于决讼,是决讼过程中被用于辨别是非曲直者。依此后一解释,灋似应为讼而非刑。又,《说文》:“辠,犯灋也,从辛自,言辠人蹙鼻苦辛之忧。秦以辠似皇,故改为罪。”据此一说法,灋更不宜释为刑。刑是犯灋后应受之罚,是辠(罪)之应得,是执法者对于犯法获罪者加以处罚,即《说文》所谓“刑,罚辠也”;而辠(罪)为犯灋,灋乃罪前之存在物。郝懿行《尔雅义疏》:“辠,古罪字。《说文》云:‘辠,犯法也。’《墨子·经上》篇云:‘罪,犯禁也。’按:犯禁为罪,加之刑罚亦为罪。故《吕览·仲秋》篇云:‘行罪无疑’。高诱注:‘罪,罚也。’”犯法因而获罪,受刑则称受罪(施刑则为加罪)。许慎之解释不辨辠(罪)之二层义涵,浑沌作解,将犯法禁而获罪与受刑罚而苦辛混为一义,实有望文生义之嫌。
再读《说文》:“笵,法也,从竹氾声,竹简书也。古法有竹刑。”古法有竹刑,但不能说竹刑即是古法或古法即是竹刑。且竹刑可能并非上古之物。段玉裁注:“左传曰,郑驷 杀邓析而用其竹刑。竹刑者,刑罚科条载于竹简也。”是知“竹刑”曾为邓析所作刑律之专名。即使竹刑泛指上古书于竹简之刑法,此类竹刑虽属于法,却不应称为笵。段注:“通俗文曰,规模曰笵。玄应曰,以土曰型,以金曰镕,以木曰模,以竹曰笵。一物材别也。”据此,笵与型、镕、模等相类,是制作器物之模具,其特别之处在于以竹制成。因此,若笵可释为法,应是方法之法,即制器之法,而非刑法之法。《说文》释“型”曰:“型,铸器之灋也。从土,刑声。”或因古无“土刑”之说,许氏未作牵扯。值得注意,许氏释“笵”是“法”而非“灋”。另,其释“式”曰:“式,法也,从工弋声。”段注曰:“廌部法作灋。灋,刑也,引伸之义为式,用也。按周礼,八灋八则九式,异其文。注曰:则亦法也。式谓用财之节度。”法、灋异文并列,实是古籍所常见,从清代阮元主持校刻之宋本《十三经注疏》来看,《尔雅》中“法”皆不写成“灋”,其他经中或“法”“灋”互见。故《说文》“法,今文省”之说,或可置疑。
许慎之释法为刑,抑或有因。《尚书·吕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若断章取义,似可断言法即是刑,刑即是法。梁启超治学谨严,然其《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中曰:“我国之法系,其中一部分,殆可谓继受苗族之法系而来。盖我国文明,实滥觞于扬子江流域。若刑法者,我之受之于彼,又载籍所明示。《书·吕刑》云:‘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是五刑为苗族所创,其迹甚明。”长江流域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乃历史之实情,但中国古代刑法是否苗民所首创则另需考证。《尚书·吕刑》所言苗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实是指出苗民之罪行,即其仅以刑为法,而不顾法应有之其他内容,遂致使“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这是以五虐之刑取代法,虐害无辜,涂毒生灵,本属违法犯罪,岂能说是创制刑法!所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即《舜典》所谓“窜三苗于三危”。帝舜据以处罚苗民者应该是法,而具体处罚之依据应是刑法。刑并非即是法,但刑用于维护法(正法),即《易·蒙》所谓“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或《周礼·天官》所谓“不用灋者,国有常刑”。舜帝用刑惩罚苗民,正是维护其法。
二
法不是刑,法是何物?《说文》释灋(法),其义乖乱,但读者或可从中理出些头绪:一是获罪因犯法,可知法乃确定是否获罪之准则;二是刑罚亦需有法,此应为刑法;三是制器需有法,今谓之方法。再据段注所言,则经国治吏理财皆需有法。
《尔雅·释诂》:“典、彝、法、则、刑、範、矩、庸、恒、律、戛、职、秩,常也。”法是“常”之一种,何解?其疏曰:“法、则者,《天官·冢宰》:‘以八灋治官府,以八则治都鄙。’郑注云:‘邦国官府谓之礼法,常所守以为法式也。则亦法也。典、法、则所用异,异其名也。’”《周礼》成书可能晚于《尔雅》(2),以其内容释《尔雅》文字,或难取信。《尚书·大禹谟》有:“禹曰:惠迪吉,従逆凶,惟影响。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従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孔颖达疏:“正义曰:禹曰益言谋及世事,言顺道则吉,从逆则凶。吉凶之报,惟若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言其无不报也。益闻禹语,惊惧而言曰,吁,诚如此言,宜诚慎之哉。所诫者当儆诫其心,无億度之事,谓忽然而有,当慎诫之。无失其守法度,使行必有恒,无违常也。……曲礼云:凡为人子者,听于无声,视于无形,戒于无形见之事,言备慎深也。安不忘危,治不忘乱,是其慎无形也。法度当执守之,故以秉法守度解。不失,言有恒也。……”又,《尚书·盘庚上》有:“盘庚斅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 注:“斅,教也,教人使用汝在位之命,用常故事,正其法度。”孔颖达疏:“正义曰:前既略言迁意,今复并戒臣民。盘庚先教于民云,汝等当用汝在位之命,用旧常故事,正其法度,欲令民徙,从其臣言也。民从上命,即是常事法度也。又戒臣曰,汝等无有敢伏绝小人之所欲箴规上者。”慎守法度,持之有恒;民从上命,即是常法。这从两方面说明法之恒常性质。
《尔雅·释诂》:“柯、宪、刑、范、辟、律、矩、则,法也。”疏:“释曰:此亦谓常法,转互相训。柯者,执以取法也。宪者,《大雅·桑扈》云:‘百辟为宪’。辟,罪法也。刑、範、律、矩、则,皆谓常法也。”“柯者,执以取法也。”其据源于《诗·豳风·伐柯》。其诗曰:“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注:“柯者,柄也。礼义者,也治国之柄。”“笺云:克,能也。伐柯之道,唯斧乃能之。此以类求其类也,以喻成王欲迎周公,当使贤者先往。”孔颖达疏:“毛以为柯者为家之器用,礼者治国之所用。言欲伐柯以为家用当如何乎,非斧则不能以兴;欲取礼以治国者当如何乎,非周公则不能。言斧能伐柯,得柯以为家用,喻周公能行礼,得礼而治国。能执治国之礼者,唯周公耳。……正义曰:《考工记·车人》云:柯长三尺,博三寸,厚一寸有半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首。注云:首六寸为关头斧也,柯其柄也,是斧柄大小之度。斧喻周公,柄喻礼义。斧能伐得柯,喻周公能得礼。柯所以供家用,礼可以供国用。故云礼义者治国之柄也。是以柯喻礼,则知斧喻周公。虽以斧喻周公,斧不能自伐得柯,必人执之,是人与斧共喻周公也。人执斧能伐柯,既伐得柯,人又执柯以营家用,喻周公能得礼,既能得礼,周公又能执礼以治国。以此美周公也。”以柯喻礼,其意或谓礼亦属于法。若此说成立,礼、宪、刑、范、辟、律、矩、则等等,皆属法之范围。
《尔雅·释训》:“宪宪泄泄,制法则也。”注:“佐兴虐政,设教令也。” 疏:“释曰:李巡曰,皆恶党为制法则也。孙炎曰,厉王方虐,谄臣并为制作法令。《大雅·板》篇云:‘天之方难,无能宪宪。天之方蹶,无能泄泄。’毛传云:‘宪宪,犹欣欣也;蹶,动也;泄泄,犹沓沓也。’郑笺云:‘天斥王也。王方欲艰难天下之民,又方变更先王之道,臣乎,女无宪宪然,无沓沓然,为之制法度,达其意以成其恶。’皆是佐兴虐政设教令也。”毛传:“《板》,凡伯刺厉王也。”所谓“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是讽刺周厉王兴虐政,制恶法。西方分析法学认为,恶法亦法。从《尔雅》这部分文字及其注疏看,周厉王之恶法,亦被称为“法则”、“政”、“教令”、“法令”或“法度”。此正如苗民之“五虐之刑”亦称为法。可知中国古代之所谓法者,超越于善恶等道德内容。
三
《尚书·大诰》:“王曰:若昔朕其逝,朕言艰日思。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获?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后弗弃基?肆予曷敢不越卬敉宁王大命?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养其劝弗救?”注:“以作室喻治政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为堂基,况肯构立屋乎。不为其易,则难者可知。”孔颖达疏:“正义曰:子孙成父祖之业,古道当然。王又言曰,今顺古昔之道,我其往东征矣。我所言国家之难备矣,日日思念之。乃以作室为喻,若父作室,营建基址既致法矣,其子乃不敢为之堂,况肯构架成之乎。”此乃以造屋之法喻治政之法。《大诰》又云:“王曰:呜呼!肆哉尔庶邦君越尔御事。爽邦由哲,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越天棐忱,尔时罔敢易法,矧今天降戾于周邦?惟大艰人,诞邻胥伐于厥室,尔亦不知天命不易?”注:“于天辅成汝天下,是知无敢易天法,况今天下罪于周,使四国叛乎。” 孔颖达疏:“正义曰:既言四国无救之者,王曰又言叹今伐四国必克之,故告汝众国君及于汝治事之臣,所以知必克者。故有明国事用智道者亦惟有十人。此人皆蹈知上天之命,谓民献十夫来佐周家。此人既来,克之必也。于我天辅,诚信之故。汝天下是知无敢变易天法者。若易法无信,则上天不辅,故无敢易法也。况今天下罪于周国,使四国叛逆,惟大为难之人,谓三叔等,大近相伐于其室家,自欲拔本塞源,反害周室,是其为易天法也。彼变易天法,君不早诛之,汝天下亦不知天命之不可变易也。”此种论说所强调者乃天定之法。从造屋之法至治政之法再至天定之法,法之种类及其内容不同,其法之性质有无共同之点?
由此“天法”,读者或许可想到老子《道德经》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或写成“王法地”,故人法即是王法,也就是治政之法。若加上造屋法、铸器法之类事法,或可列出一个法之序列:事法、人法、地法、天法、道法。从此一序列看,法应是何物?老子说,人法源于地法,地法源于天法,天法源于道法,道法则没有来源,自然形成。如果补充一下,事法当源于人。老子之说,令人思及西方中世纪之托马斯·阿奎那。人定法、神法、自然法、永恒法之类分,很似人法、地法、天法、道法之类分。其根本区别在于永恒法是上帝之法,体现唯一神之理性、智慧和意志,道法则是宇宙自生规则,并非出自神之理性、智慧或意志。因此,天法、地法作为中国古代之自然法,乃源于作为宇宙规则之道法,只是不似道法之无形无象。天地有形象,故可为人所取法,所以人法不仅源于地法,实亦源于天法。《易·贲》:“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礼记·三年问》:“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则于人,人之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
取象于天,取法于地。法(灋)字之结构正体现其义。法字从水去,灋字从水廌去。《说文》认为水象平,但平水应是止水,非流动之水,与去无涉。(3)此处之去者,水之流动离去之义也。《说文》:“去,人相违也。从大,凵声。凡去之属皆从去。”段注:“违,离也。人离,故从大。大者,人也。”去不应仅指人相违离,物之与人违离亦应为去。大地之有水流,水流离人远去,是人寻常习见之形象。水流就下,滔滔汩汩,自然取势,正是人取法之对象。水流之与人似乎永呈离去之形象,兽之与人似乎亦永是会离去(为避免兽之违离于人,人不得已而圈禁之)。因此,理解水离去之法,理解水与兽一同离去之灋,皆应无多大隔碍。(4)
四
一个重要问题:灋中之廌为何兽?许慎认为,廌为解廌兽,似牛而一角。王充《论衡》则说:“觟 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牛字羊字之篆书写法皆显示双角,其字形笔划皆较简单,牛字双角上翘,羊字则双角下弯。如真有一角牛,其字之写法应似今之简体“牛”字;一角羊之字形也应似羊字而一角下弯,似皆不应写作廌。廌字顶部虽为一点,其实并不能据之即认为是指一角之兽。鹿字之顶部亦为一点。廌与鹿头角相同,廌并非独角兽。廌与鹿之最大区别应是其下部之不同。鹿字强调鹿腿脚之长而灵活,字之下部为比字,廌字则强调廌腹尾似马似驴,字之下部正似马(馬)字之下部。问:头角似鹿而腹尾似马驴之动物应为何兽?似只有一个较合理答案:廌是麋鹿。麋鹿俗称四不象,头似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廌字大尾,正是强调其尾似驴。《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录司马相如《上林赋》有“推蜚廉,弄解豸,格瑕蛤,鋋猛氏,罥騕褭,射封豕”之语。《集解》曰:“骃案:汉书音义曰:解豸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罚得中则生于朝廷,主触不直者,可得而弄也。”《汉书·司马相如传》所录《上林赋》其句同。颜师古注曰:“张揖曰:解豸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罚中则生於朝,主触不直者,可得而弄也。”《汉书音义》著者韦昭(5),三国吴人。张揖是《广雅》著者,三国魏人。两人说法同一,可见汉末学者多认为“主触不直者”之解豸为独角鹿。当然,古人亦有谓麋似牛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录《上林赋》有句曰“沈牛麈麋”,注曰:“麋似水牛。”以此可知许慎何以谓廌“似牛”。
麋鹿于今已成稀有动物,然在上古之世,中国大地似乎到处皆有麋鹿。麋鹿生活离不开水流草地,故水边麋鹿飞奔而去是人所常见之形象。流水之形变化多端,奔廌之象似难捉摸,然皆有迹可循,恒常有定。“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7)此正《尔雅》之所谓法者常也。《说文》又以“佱”为灋之古文。《康熙字典》列法之古文尚有“ ”。“ ”或可谓从水从千从止,可理解为水边众多足趾(或足趾之印迹)。佱或可谓从今从止,可理解为今时之趾印足迹。故从 字或亦可见奔兽之象和流水之形,从佱字亦可窥见兽或人之行迹。法、灋、佱、 字形虽异,其取象于地之旨或当一致。
法是人观察自然物象,取法自然物象,所思所悟而明见之恒常规则,是事物反复变化中不变之规则。此类规则于日常习见于流水之形和奔廌之象,故造字者取此日常习见之形象而构成法(灋)字。人见法字即如睹流水之形,见灋字则似同观流水之形和奔廌之象,而知法(灋)字所示者乃事物变化中之不变规则。
五
许慎何以谓廌为能“令触不直者”之“似牛一角”之兽?考之旧籍,最早言及解豸者似为司马相如。从《史记》所录《上林赋》之“弄解豸”至三国时注释者之“主触不直者”之独角鹿,中间过度应是神话之编撰。
段玉裁注《说文》,于“廌”字条下写道:“《神异经》曰:东北荒中有兽,见人斗则触不直,闻人论则咋不正,名曰獬豸。《论衡》曰:獬豸者,一角之羊,性识有罪。皋陶治狱,有罪者令羊触之。按古有此神兽,非必皋陶赖之听狱也。”《神异经》是志怪之书,《隋书·经籍志》称其为汉东方朔撰,晋张华注,既不见录于班固《汉书·经籍志》,也不见录于刘向《七略》,今人以为当是六朝文人伪托之作。全书仿《山海经》,“然略于山川道里而详于异物”(8)。东方朔是“滑稽之雄”,“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9)。无论《神异经》出自东方朔或只是他人托其名而撰作,所记皆多为不可凭信之事物。其实,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所描述之内容亦属虚造。然相如之赋见爱于汉武帝,上之所好,下则风靡,解豸之事至东汉遂由虚而实。(10)许慎据以释“灋”,王充引以论辩。此皆东汉初年之事。其名《说文》称“解廌”,《论衡》曰“觟 ”。《论衡》之称“觟 ”,或因其认为此兽乃“一角之羊”。《说文》:“觟,牝羊角者也,从角,圭声。”母羊有角者名为觟,然觟并非独角。又,《说文》:“ ,角倾也,从角,虒声。”角倾指角歪斜不正。据此,从字面义看,觟 应为长歪角之母羊,并非独角之羊。或许因此歪角母羊不雅,汉后文人皆改用“獬豸”之名。
廌与豸相联系,始于《说文》之廌字“象形,从豸省”。《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合称虫豸者,泛指虫类。《史记·五帝本纪》:“淳化鸟兽蟲蛾”。《索隐》曰:“蛾音牛绮反,一作豸。言淳化广被及之。”《正义》曰:“蛾音鱼起反,又音豸,豸音直氏反。蚁,蚍蜉也。尔雅曰:有足曰蟲,无足曰豸。”然《说文》释“豸”:“长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杀形。凡豸之属皆从豸。”段注:“凡兽欲有所伺杀,则行步详寀,其脊若加长。豸豸然,长貌。文象其形也。……许言兽者,谓凡杀物之兽也。释虫曰: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按,凡无足之虫体多长,如蛇蚓之类,正长脊义之引伸也。”从《说文》豸属诸字来看,豹、豺、貘、貂、貉、貛……其兽皆头无角而有利齿,腰身长而体劲健,为肉食之“杀物之兽”。此与鹿首马体驴尾之廌很不相类。豸之省略应为夕或勿,廌字之下部应为馬之省略。许氏说廌字“象形,从豸省”,应是其心有解豸故事,且必使之与灋字相涉,故有意曲解之。
又,豸字或与解字相通。《左传·宣公十七年》:“范武子将老,召文子曰:燮乎!吾闻之,喜怒以类者鲜,易者实多。诗曰: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之喜怒,以已乱也。弗已者,必益之。郤子其或者欲已乱于齐乎?不然,余惧其益之也。余将老,使郤子逞其志,庶有豸乎?尔従二三子唯敬。乃请老,郤献子为政。”杜注曰:“豸,解也,欲使郤子逞从政快志以止乱。……解音蟹,此训见方言。”《方言》乃扬雄所著,是知汉时豸与解或音义相通。如此,则豸字可有虫豸之豸与解弛之豸,后一义之豸或可称为“解豸”。故扬雄《太玄·难》有“角解豸终”。其注曰:“解豸者,直兽也。”
《说文》无“獬”字,其释“解”字:“判也,从刀判牛角。一曰解廌,兽也。”解廌之义乃呼应“廌”字之释,释“解”为“刀判牛角”则很牵强。《礼记·月令》:“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鹿角之解,麋角之解,皆应是脱落蜕解,而非以刀判解。牛角终生不蜕解,人欲解之需以刀相判。然鹿麋之角每年自然蜕解,只是鹿角蜕解于夏,麋角蜕解于冬,时令有别而已。故解廌者或应理解为解角之廌,即冬后蜕角之麋。然有角之麋食草,豸属动物食肉。食肉兽无角,解豸似不可理解为蜕角之豸。或正因此矛盾,汉后诸书皆称“獬豸”而不复言“解豸”或“解廌”。
六
獬字或原与觟字通借。《淮南子·主术训》:“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国效之。”许慎注本“獬冠”作“觟冠”。许注曰:“觟冠,今力士冠。”(11)所谓力士原指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之任力之士,即杀鲁桓之彭生、刺赵盾之鉏麑一类人。博狼沙中,与张良同击秦皇者,操铁椎重百二十斤,亦为力士。《汉书·叙传》:“莽乃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金瑵羽葆,载以秘机四轮车,驾六马,力士三百人黄衣帻,车上人击鼓,挽者皆呼‘登仙’。”据此,汉至王莽时,力士已成朝中仪仗卫士,穿黄衣,戴黄帻。帻者,原为裹发之头巾。《说文》:“发有巾曰帻。”蔡邕《独断》:“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群臣皆随焉,然尚无巾。至王莽,内加巾,故言王莽秃帻施屋。”《后汉书·舆服下》:“古者有冠无帻。秦加武将首饰为绛袙,以表贵贱。其后稍稍作颜题。汉兴,续其颜却摞之,施巾连题却覆之。今丧帻是其制也。名之曰帻。帻者,赜也,头首严赜也。至孝文乃高颜题,续之为耳,崇其巾为屋,合后施,收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文者长耳,武者短耳。尚书赜收方三寸,名曰纳言。未冠童子帻无屋。”据此,所谓力士冠或应为力士帻,即一种专为力士所戴的短耳黄帻。如此,楚文王所戴之觟冠应与解廌或獬豸之类无甚关联。
但高诱注《淮南子》曰:“獬冠,如今御史冠。”据《太平御览》,高诱注文应为:“獬冠,獬薦之冠,如今御史冠。”(12)獬薦或是獬廌之误。御史乃古法官之一种,御史冠亦为法冠之一种。《后汉书·舆服下》:“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纚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胡广说曰:春秋左氏传有南冠而絷者,则楚冠也。秦灭楚,以其君服赐执法近臣御史服之。”
法冠原或为依礼法所制之冠,即法服之一种。《孝经·卿大夫章》:“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邢昺注曰:“服者身之表也。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言卿大夫遵守礼法,不敢僭上偪下。”其疏中曰:“言大夫委质事君,学以从政,立朝则接对宾客,出聘则将命他邦,服饰言行需遵礼典,非先王礼法之衣服则不敢服之于身,若非先王礼法之言辞则不敢道之于口,若非先王道德之景行亦不敢行之于身。”法服、法言,乃合于礼法之服和合于礼法之言,故法冠当亦为合于礼法之冠。(13)《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于是王乃令官奴入宫,作皇帝玺,丞相、御史、大将军、军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汉使节法冠。”《集解》曰:“蔡邕曰:法冠,楚王冠也。秦灭楚,以其君冠赐御史。”《索隐》曰:“崔浩云:一名獬豸冠。” 汉后人附会,法冠便成为法官之冠。此后,法冠与獬豸冠渐趋同一。《晋书·舆服志》:“法冠,一名柱后,或谓之獬豸冠。高五寸,以縰为展筒。铁为柱卷,取其不曲挠也。侍御史、廷尉正监平,凡执法官皆服之。或谓獬豸神羊,能触邪佞。《异物志》云: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楚王尝获此兽,因象其形以制衣冠。胡广曰:《春秋左氏传》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曰,南冠而絷者谁也?南冠即楚冠。秦灭楚,以其冠服赐执法臣也。”《宋书·志第八》:“法冠,本楚服也。一名柱后,一名獬豸。说者云:獬豸兽知曲直,以角触不正者也。秦灭楚,以其君冠赐法官。”《隋书·礼仪志·七》:“法冠,一名獬豸冠,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獬豸冠,案礼图曰:法冠也,一曰柱后惠文。如淳注:汉官曰,惠,蝉也,细如蝉翼。今御史服之。礼图又曰:獬豸冠,高五寸,秦制也。法官服之。董巴志曰:獬豸,神羊也。蔡邕云:如麟,一角。应劭曰:古有此兽,主触不直,故执宪者,为冠以象之。秦灭楚,以其冠赐御史。此即是也。开皇中,御史戴却非冠,而无此色。新制又以此而代却非。御史大夫以金,治书侍御史以犀,侍御史已下,用羚羊角,独御史、司隶服之。”《旧唐书·舆服志》:“御史、司隶二台,法冠。” 注:“一名獬豸冠。”“《武德令》:侍臣服有衮、鷩、毳、绣、玄冕,及爵弁,远游、进贤冠,武弁,獬豸冠,凡十等。”“法冠,一名獬豸冠,以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之形。左右御史台流内九品以上服之。”獬豸成为法官之图腾,法官司法必服獬豸之冠(类似于英国法官之戴假发),不仅成为习惯,且为法令所规定。又,其后世之御史台以獬豸画像为饰,衙前则立獬豸雕像。宋代,不仅司法官戴獬豸冠,獬豸还成为司法官袍服、车辂、旗帜等之装饰图案。(14)清代,司法官之补服饰以獬豸图案。(15)由汉而清,中国法制中,獬豸成为公正司法之象征物。
七
獬豸所象征者乃司法(治理狱讼),所司之法为刑法。然法者并非仅是刑法。且如前文所述,法之成立,本与獬豸无关。考之先秦儒墨道法诸家所述,皆无涉于獬豸(解廌、觟 )者。王充所谓觟 之说出于儒者,其儒当是汉儒。王充曰:“儒者说云:觟 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斯盖天生一角圣兽,助狱为验,故皋陶敬羊,起坐事之。此则神奇瑞应之类也。曰:夫觟 则复屈轶之语也。羊本二角,觟 一角,体损于群,不及众类,何以为奇?鳖三足曰能,龟三足曰贲。案能与贲不能神于四足之龟鳖。一角之羊何能圣于两角之禽?狌狌知往,乾鹊知来,鹦鹉能言,天性能一,不能为二。或时觟 之性,徒能触人,未必能知罪人。皋陶欲神事助政,恶受罪者之为厌服,因觟 触人则罪之,欲人畏之不犯,受罪之家,没齿无怨言也。夫物,性各有所知,如以觟 能触谓之为神,则狌狌之徒皆为神也。巫知吉凶,占人祸福,无不然者。如以觟 谓之巫类,则巫何奇而以为善?斯皆人欲神事立化也。师尚父为周司马,将师伐纣,到孟津之上,杖钺把旄,号其众曰仓兕。仓兕者,水中之兽也,善覆人船。因神以化,欲令急渡,不急渡,仓兕害汝。则复觟 之类也。河中有此异物,时出浮扬,一身九头,人畏恶之,未必覆人之舟也。尚父缘河有此异物,因以威众。夫觟 之触罪人犹仓兕之覆舟也,盖有虚名无其实效也。人畏怪奇,故空褒增。”(16)汉儒喜谈瑞应之事,代表人物是鼓吹天人感应之董仲舒。虽董氏《春秋繁露》无涉于獬豸(解廌、觟 ),然其不仅专论符瑞,且强调《春秋》之法、孔子之旨是彰显“五帝三王之治天下,……天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风雨时,嘉禾兴,凤凰麒麟游于郊”,而周衰之世则“日为之食,星霣如雨,雨螽,沙鹿崩,夏大雨水,冬大雨雪,霣石于宋五,六鹢退飞,霣霜不杀草,李梅实,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地震,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画晦,彗星见于东方,孛于大辰,鹳鹆来巢,春秋异之,以此见悖乱之征”。獬豸之说虽不出于董氏,仁君贤臣立法正执法公会有天地兆瑞神明相佑之思路实肇始于董氏。陋儒剿其说,奇诡怪异之论不一而足,此正是王充所痛恨并一一批驳之者。
但王充所驳并无成效,反而促进獬豸神话之传播。所谓该兽助皋陶治狱之说,今所见最早记载者乃为《论衡》。驳缪而传缪,或为王充始料所未及。此后獬豸作为瑞兽之一,为汉后各代所尊崇,与龙凤麒麟同伍,或者干脆称其为麒麟之一种,即上文《隋志》所谓蔡邕云如麟而一角者也。
八
汉前儒墨道法诸家学者无言及獬豸(解廌、觟 )者,《尚书》记述皋陶故事亦无神兽助狱(讼、刑)之说。然诸家学者皆有涉法之论,其中法家所论最多最细,其余儒墨道诸家亦皆有所论述。儒墨道法,学术旨趣不同,其论法之观点和思路亦不相同,然从其各各不同之论法话语中或可探索出中国古法之奥义。
秦孝公与公孙鞅、甘龙、杜挚商讨应否变法。公孙鞅力主变法,甘龙、杜挚反对变法,秦孝公采纳公孙鞅意见,决定变法。四人之不同在要否变法,而不在于是否要法。甘龙曰: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公孙鞅曰: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秦孝公之打算则是: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四人皆强调法之重要。(17)然法为何物?读《商君书》,可知商鞅之所谓法者,明分、赏功、罚罪、教民也。“故法者,国之权衡也,夫倍法度而任私议,皆不知类者也。不以法论知能贤不肖者,惟尧,而世不尽为尧,是故先王知自议誉私之不可任也,故立法明分,中程者赏之,毁公者诛之。赏诛之法,不失其义,故民不争。”(18)“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19)
韩非子既习商鞅之法,又习申不害之术,合二者之所长而成其法术之论。而其论法,所强调者亦是“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20)。“圣王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必完法。”(21)故其曰:“法者,宪令着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22)与此相类,兵家除将其用兵之道统称为兵法外,其所谓法者亦皆主要指赏罚。
法家之祖当推管仲,一部《管子》全面论法,涉及法理之论颇多,如:“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23)“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24)“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25)“法度者,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26)“法立而民乐之,令出而民衔之,法令之合于民心如符节之相得也,则主尊显。”(27)法者天下之至道,相类之语亦见于《墨子》。墨子论其“兼相爱、交相利”,曰:“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28)
法与道相涉,读者自然难忘老子《道德经》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今释此语者多以为法当释为效法,即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然老子以为道乃超越宇宙,是先天地生之最大者(29)。道者无上,不应有道之上之“自然”存在。故释法为效法,于此难通。然法之为道,道之为法,管仲有言,墨翟有论。《墨子·法仪》:“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己。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当皆法其父母,奚若?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学,奚若?天下之为学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学,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故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圣王法天,天道为法。尽管墨子之论旨在兼爱,但其所阐论涉于天道之所以成为王法之原理。
儒家典籍亦有相似之论,只是缺乏系统。如:《易·系辞上》:“效法之谓坤。”注:“效坤之法。”疏:“正义曰:谓画卦效坤之法。拟坤之顺,故谓之坤也。” 又:“子曰:……崇效天,卑法地。”注:“极知之崇象天,高而统物;备礼之用象地,广而载物。”孔颖达疏:“正义曰:知既崇高,故效天;礼以卑退,故法地也。” 《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礼记·郊特牲》:“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礼记·三年问》:“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则于人,人之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
九
儒者重礼不重法,但礼有礼法,合乎礼亦可称法。《论语·子罕》:“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注:“孔曰:人有过以正道告之,口无不顺从之,能必自改之,乃为贵。”疏:“正义曰:此章贵行也。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者,谓人有过,以礼法正道之言告语之,当时口无不顺从之者,口虽服从,未足为贵,能必自改之,乃为贵耳。” 礼源于古之圣贤君王,故古之圣贤君王之行可称法。《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疏曰:“此明二帝三王政化之法也。……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者,此尧戒舜以为君之法也。……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者,此下总言二帝三王所行政法也。权,秤也;量,斗斛也,谨饬之使钧平。法度,谓车服旌旂之礼仪也,审察之使贵贱有别无僭偪也。官有废阙复修治之,使无旷也。如此则四化政化兴行焉。”
孟子不仅重视遵循古圣贤仁政之法,还重视现世君臣之践行为当代及后世垂法。“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30)即使仅论及教育,亦强调要为天下所取法。“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31)此义《礼记•中庸》所述最明:“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荀子同样主张“法先王,隆礼义”(32),强调“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33),“故非礼,是无法也”(34),但法、礼有别,即所谓“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35)。其于法亦有较广泛具体之理解:“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衰政。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夫是之为人师,是王者之法也。”(36)法不仅为礼法,于儒家其他典籍亦可窥见此义。《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毋失经纪,以初为常。”“(季夏之月)是月也,命妇官染采,黼黻文章,必以法故,无或差贷。黑黄仓赤,莫不质良,无敢诈伪,以给郊庙祭祀之服,以为旗章,以别贵贱等给之度。”“(孟秋之月)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务搏执。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季秋之月)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合诸侯,制百县,为来岁受朔日,与诸侯所税于民轻重之法。贡职之数,以远近土地所宜为度,以给郊庙之事,无有所私。”另,《礼记》专述祭祀之法,称为《祭法》。
至于《周礼》所述,除冬官《考工记》外,其天地春夏秋五官之各项职官几乎皆为掌法之官。天官大宰“以八法治官府”,其中“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以八则治都鄙”,其中“二曰法则,以驭其官”。小宰“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之贰,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 。其下如宰夫“掌治朝之法”,酒正“以式法授酒材”,掌次“掌王次之法”,大府以式法颁财,内宰“掌书版图之法”,九嫔“掌妇学之法”,典妇功“掌妇式之法”。地官大司徒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以土圭之法测土深。小司徒则“掌建邦之教法”。其下如各州长“掌其州之教治政令之法”,载师“掌任土之法”,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春官则有大司乐“掌成均之法”,大卜“掌三兆之法”,眡祲“掌十煇之法”,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夏官大司马“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小司马之职掌“如大司马之法”。其下如司勋“掌六乡赏地之法”,量人“掌建国之法”。秋官中,除大小司寇等职官据邦法听讼断狱外,士师“掌国之五禁之法”,司刑“掌五刑之法”,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司盟“掌盟载之法”,司隶“掌五隶之法”。《周礼》之编撰者似视举国上下所有机构职官皆据法理政,依法治事,故所谓周礼或可因此称为周法。
先秦之儒乏论于法理,汉儒论法却较有深义。董仲舒治《春秋》,发明其旨,归纳为“春秋之法”。其所谓法者,“法天奉本,执端要以统天下,朝诸侯也。……法正之道,正本而末应,正内而外应,动作举错,靡不变化随从”(37)“故圣者法天,贤者法圣,此其大数也;得大数而治,失大数而乱,此治乱之分也;所闻天下无二道,故圣人异治同理也,古今通达,故先贤传其法于后世也。春秋之于世事也,善复古,讥易常,欲其法先王也。”(38)“春秋论十二世之事,人道浃而王道备,法布二百四十二年之中,相为左右,以成文采,其居参错,非袭古也。是故论春秋者,合而通之,缘而求之,五其比,偶其类,览其绪,屠其赘,是以人道浃而王法立。”(39)尽管董氏所论杂以阴阳之说,如“明王正喜以当春,正怒以当秋,正乐以当夏,正哀以当冬,上下法此,以取天之道。……故四时之行,父子之道也;天地之志,君臣之义也;阴阳之理,圣人之法也。”(40)然其论法实有所发明。《春秋繁露·仁义法》:“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义设人,诡其处而逆其理,鲜不乱矣。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凡以闇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仁之法,义之法:法者何物?规则乎,道理乎?“春秋之法”董氏据以折狱,则以董氏之见,此法很类于英美判例法之法理规则。
十
秦汉诸家论法各别。杂家则错综众说,不可不读。
《吕氏春秋》:“先王之法曰:‘为善者赏,为不善者罚。’古之道也,不可易。”(41)此不可改易之先王之法,当是天地之道。“天地不能两,而况於人类乎?人之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42)然天地之道虽不可改移,时势却不断变化,故不可固执于先王之法。“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43)时势变异,人心本同。察今知古,鉴古明今。省己以知人,察人以明己。故择法而治之关键,在于顺时应势,以人为本。
《淮南鸿烈》之所论法,颇与此相类。其《精神训》曰:“是故圣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其《主术训》曰:“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其《齐俗训》曰:“故圣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七十余圣,法度不同,非务相反也,时事异也。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者也。夫能与化推移为人者,至贵在焉尔。”如此阐论,不仅有利于今人理解法为何物,于今之法学法理亦当不无启示。
纵观先秦至汉诸家学者之论法,法固不仅为刑法。然何以至汉之后,凡言法者几乎必涉于刑?
“为善者赏,为不善者罚”或可谓中国古法之特质。其赏罚之中,刑只是一方面。“尧、舜、禹、汤,法籍殊类,得民心一也。”(44)上古各代之法籍应非皆为刑法之籍。秦王征灭六国统一寰宇之功业,“烈藏庙堂,著于宪法”(45)。既称宪法,当亦并非刑法。《尚书》所述之“洪范”虽类宪法,但不名以法;“吕刑”虽名之以刑,但只是刑论,实非刑法,皆可置而不论。《左传》所谓周文王之法,楚之仆区之法,晋之唐叔之法、文公被庐之法、范武子之法、士蒍之法,等等,皆应不仅为刑法。(46)“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於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德,辟远箕子,爰近姑与息。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国。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见而问焉,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47)“魏昭王欲与官事,谓孟尝君曰:寡人欲与官事。君曰:王欲与官事,则何不试习读法?昭王读法十余简而睡卧矣,王曰:寡人不能读此法。”(48)夏、商、晋之图法、魏之官事之法虽皆不必如《周礼》所述之详备,但皆定非仅书刑律之法。
商鞅变法本亦非仅务于刑法,然后人所关注者是其“变法修刑”,即《史记·秦本纪》所谓“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自商鞅始,秦国被视为严刑峻法之国。尽管秦始皇曾“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全面建设法制,并取得积极成效。“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脩饬。……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49)但后人所注意者乃“秦政不改,反酷刑法”(50)。贾谊《过秦论》之观点颇有代表性:秦“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
强秦严刑峻法,天下人所感知者:法即是刑,刑即是法。故秦朝摧毁,高祖入于秦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51)此约法无疑属于刑法。随后,汉代秦立,秦法仍行,汉朝诸君主遂务于省刑约法。《史记·孝文本纪》载:“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 有司言淮南王长与棘蒲侯太子奇谋反,“群臣议,皆曰:长当弃市。帝不忍致法於王,赦其罪,废勿王。” 自此,所谓法者主要指刑法。班固著《汉书》,设《刑法志》,后世之学者论法,遂多属目于刑,不复注意于法之本义矣。
[本文是“中华法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06)参会论文,会后稍有修改]
【注释】(1)《说文》此处刑字原写做 。段玉裁注曰:“ 者,罚辠也。《易》曰:‘利用 人,以正法也。’”然《说文》另释之罚辠之刑写做 ,曰:“ ,罚辠也,从刀井,《易》曰:井者法也。井亦声。”《说文》另有 字,释曰:“ ,刭也,从刀幵声。”段注曰:“按 者,五 也。凡 罚、典 、仪 皆用之。 者,刭颈也,横绝之也。此字本义少用。俗字乃用 为 罚、典 、仪 字。不知造字之旨既殊,井声幵声各部。凡井声在十一部,凡幵声在十二部也。”然据《康熙字典》所引,古经史中,如《易·丰卦》之“君子以折狱致刑”,《礼记·王制》之“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礼记·乐记》之“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礼记·礼运》之“刑仁讲让”,《尔雅·释诂》之刑,常也,法也,《尚书·召诰》之“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及其注:“王有首天下之德,民皆仪刑用德于下,王德益显”,《诗·大雅》之“尚有典刑”及“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周礼·天官·内饔》之“羞脩刑膴”,《史记·太史公自序》之“啜土刑”,等等,刑皆应写做 。今习常所见之古经史,如清阮元主持校刻之宋本《十三经注疏》、乾隆四年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其中刑皆不写做 。正如《康熙字典》释刑所言,“今经史皆通作刑”。 、 、 、刑之别当另文考释,此处及下文为行文之便,不作细分,皆写做刑。
(2) 汉郑玄《驳五经异义》:“某之闻也,《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旨,盖不误也。”魏张揖《上广雅表》:《尔雅》之一篇为周公所著,“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父所考,皆解家所说,先师口传……疑不能明也。”今人或称《尔雅》为秦汉间人所作,乃多位学者采集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另,自宋至清,许多学者认为《周礼》乃汉人伪作。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五“周礼非周公书”条:“《周礼》一书,世谓周公所作,而非也。昔贤以为战国阴谋之书。考其实,盖出于刘歆之手。《汉书·儒林传》尽载诸经专门师授,此独无传。至王莽时,歆为国师,始建立‘周官经’以为《周礼》且置博士。”
(3)《庄子·德充符》曾籍口孔子之语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其意为取法于停平之水可既保于内又不荡于外。此论无为之旨,非关乎“法”字之构造也。
(4)蔡枢衡认为,“法字的本义是流”,即灋字指“解廌触定,水上流去的法”。其意亦是认为,灋(法)是一种刑罚,是“水上流去”之刑。但他认为,灋中之水应指流水,“水以流为常态。水平与流去,不能同时并存。法字本无公平意义。后人不知‘平之如水’四字出于补缀,遂误解为法字表示公平。”参见蔡枢衡着:《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30-232页。
(5)《隋书·经籍志》:“《汉书音义》七卷韦昭撰,……《汉书音义》十二卷国子博士萧该撰。”韦昭,三国吴人。萧该,南朝梁末人。裴骃为南朝宋人,不可能引用梁末萧该之《汉书音义》。
(6)《论语·子罕》。
(7)苏轼:《前赤壁赋》。
(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9)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10)《晋书·舆服志》:“《异物志》云: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楚王尝获此兽,因象其形以制衣冠。”据《隋书•经籍志》,《异物志》一卷,后汉议郎杨孚撰,另有《南州异物志》一卷,吴丹阳太守万震撰。据《晋书·儒林传》,晋续咸著有《异物志》十卷行于世。故《晋志》所引述獬豸故事之《异物志》,其早或为后汉人所著,其迟或为晋代人所著。
(11)见孙冯翼辑:《许慎淮南子注》,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据问经堂丛书本排印)本。
(12)见孙冯翼辑:《许慎淮南子注》,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据问经堂从书本排印)本。
(13)《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范献子求货于叔孙,使请冠焉。取其冠法,而与之两冠,曰:尽矣。”
(14)《宋史·志一○一》:“其绣衣文:清道以云鹤,幰弩以辟邪,车辐以白泽,驾士司徒以瑞马,牧以隼,御史大夫以獬豸,兵部尚书以虎,太常卿以凤,县令以雉,乐工以鸾,余悉以宝相花。”《宋史·志一○三》:“亲王群臣车辂之制……其绯幰衣、络带、旗戟、绸杠绣文:司徒以瑞马,京牧以隼,御史大夫以獬豸,兵部尚书以虎,太常卿以凤,驾士衣亦同。”“其轮衣、帘、旗、韬杠、络带绣文:开封牧以隼,大司乐以凤,少傅以瑞马,御史大夫以獬豸,兵部尚书以虎。”“开封牧建绣隼旗,太常卿建绣凤旗,司徒绣瑞马旗,御史大夫绣以獬豸,兵部尚书绣以虎,皆副之以闟戟。”《宋史·志一○五》:“朝服:一曰进贤冠,二曰貂蝉冠,三曰獬豸冠,皆朱衣朱裳。……御史大夫、中丞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
(15)《清史稿·舆服志二》:“文一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补服前后绣鹤,惟都御史绣獬豸。”“文三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上衔蓝宝石。吉服冠顶亦用蓝宝石。补服前后绣孔雀,惟副都御史及按察使前后绣獬豸。”“文四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蓝宝石一,上衔青金石。吉服冠顶亦用青金石。补服前后绣雁,惟道绣獬豸。”“文五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水晶石。吉服冠顶亦用水晶。补服前后绣白鹇,惟给事中、御史绣獬豸。”
【关键词】法(灋);廌;獬豸;刑;赏罚;礼;道
【全文】
一
许慎不慎,其释灋(法)之偏误,流毒深广,为害巨大。《说文》曰:“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廌去。法,今文省。佱,古文。”(1)许氏释灋为施刑,廌为施刑之兽,应受刑罚之“不直者”由其触而去之。此体现刑罚之公平,所以灋字有水傍。再读《说文》之释“廌”:“廌,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象形,从豸省,凡廌之属皆从廌。” 据此,廌的工具作用又不是用于施刑,而是用于决讼,是决讼过程中被用于辨别是非曲直者。依此后一解释,灋似应为讼而非刑。又,《说文》:“辠,犯灋也,从辛自,言辠人蹙鼻苦辛之忧。秦以辠似皇,故改为罪。”据此一说法,灋更不宜释为刑。刑是犯灋后应受之罚,是辠(罪)之应得,是执法者对于犯法获罪者加以处罚,即《说文》所谓“刑,罚辠也”;而辠(罪)为犯灋,灋乃罪前之存在物。郝懿行《尔雅义疏》:“辠,古罪字。《说文》云:‘辠,犯法也。’《墨子·经上》篇云:‘罪,犯禁也。’按:犯禁为罪,加之刑罚亦为罪。故《吕览·仲秋》篇云:‘行罪无疑’。高诱注:‘罪,罚也。’”犯法因而获罪,受刑则称受罪(施刑则为加罪)。许慎之解释不辨辠(罪)之二层义涵,浑沌作解,将犯法禁而获罪与受刑罚而苦辛混为一义,实有望文生义之嫌。
再读《说文》:“笵,法也,从竹氾声,竹简书也。古法有竹刑。”古法有竹刑,但不能说竹刑即是古法或古法即是竹刑。且竹刑可能并非上古之物。段玉裁注:“左传曰,郑驷 杀邓析而用其竹刑。竹刑者,刑罚科条载于竹简也。”是知“竹刑”曾为邓析所作刑律之专名。即使竹刑泛指上古书于竹简之刑法,此类竹刑虽属于法,却不应称为笵。段注:“通俗文曰,规模曰笵。玄应曰,以土曰型,以金曰镕,以木曰模,以竹曰笵。一物材别也。”据此,笵与型、镕、模等相类,是制作器物之模具,其特别之处在于以竹制成。因此,若笵可释为法,应是方法之法,即制器之法,而非刑法之法。《说文》释“型”曰:“型,铸器之灋也。从土,刑声。”或因古无“土刑”之说,许氏未作牵扯。值得注意,许氏释“笵”是“法”而非“灋”。另,其释“式”曰:“式,法也,从工弋声。”段注曰:“廌部法作灋。灋,刑也,引伸之义为式,用也。按周礼,八灋八则九式,异其文。注曰:则亦法也。式谓用财之节度。”法、灋异文并列,实是古籍所常见,从清代阮元主持校刻之宋本《十三经注疏》来看,《尔雅》中“法”皆不写成“灋”,其他经中或“法”“灋”互见。故《说文》“法,今文省”之说,或可置疑。
许慎之释法为刑,抑或有因。《尚书·吕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若断章取义,似可断言法即是刑,刑即是法。梁启超治学谨严,然其《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中曰:“我国之法系,其中一部分,殆可谓继受苗族之法系而来。盖我国文明,实滥觞于扬子江流域。若刑法者,我之受之于彼,又载籍所明示。《书·吕刑》云:‘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是五刑为苗族所创,其迹甚明。”长江流域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乃历史之实情,但中国古代刑法是否苗民所首创则另需考证。《尚书·吕刑》所言苗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实是指出苗民之罪行,即其仅以刑为法,而不顾法应有之其他内容,遂致使“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这是以五虐之刑取代法,虐害无辜,涂毒生灵,本属违法犯罪,岂能说是创制刑法!所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即《舜典》所谓“窜三苗于三危”。帝舜据以处罚苗民者应该是法,而具体处罚之依据应是刑法。刑并非即是法,但刑用于维护法(正法),即《易·蒙》所谓“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或《周礼·天官》所谓“不用灋者,国有常刑”。舜帝用刑惩罚苗民,正是维护其法。
二
法不是刑,法是何物?《说文》释灋(法),其义乖乱,但读者或可从中理出些头绪:一是获罪因犯法,可知法乃确定是否获罪之准则;二是刑罚亦需有法,此应为刑法;三是制器需有法,今谓之方法。再据段注所言,则经国治吏理财皆需有法。
《尔雅·释诂》:“典、彝、法、则、刑、範、矩、庸、恒、律、戛、职、秩,常也。”法是“常”之一种,何解?其疏曰:“法、则者,《天官·冢宰》:‘以八灋治官府,以八则治都鄙。’郑注云:‘邦国官府谓之礼法,常所守以为法式也。则亦法也。典、法、则所用异,异其名也。’”《周礼》成书可能晚于《尔雅》(2),以其内容释《尔雅》文字,或难取信。《尚书·大禹谟》有:“禹曰:惠迪吉,従逆凶,惟影响。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従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孔颖达疏:“正义曰:禹曰益言谋及世事,言顺道则吉,从逆则凶。吉凶之报,惟若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言其无不报也。益闻禹语,惊惧而言曰,吁,诚如此言,宜诚慎之哉。所诫者当儆诫其心,无億度之事,谓忽然而有,当慎诫之。无失其守法度,使行必有恒,无违常也。……曲礼云:凡为人子者,听于无声,视于无形,戒于无形见之事,言备慎深也。安不忘危,治不忘乱,是其慎无形也。法度当执守之,故以秉法守度解。不失,言有恒也。……”又,《尚书·盘庚上》有:“盘庚斅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 注:“斅,教也,教人使用汝在位之命,用常故事,正其法度。”孔颖达疏:“正义曰:前既略言迁意,今复并戒臣民。盘庚先教于民云,汝等当用汝在位之命,用旧常故事,正其法度,欲令民徙,从其臣言也。民从上命,即是常事法度也。又戒臣曰,汝等无有敢伏绝小人之所欲箴规上者。”慎守法度,持之有恒;民从上命,即是常法。这从两方面说明法之恒常性质。
《尔雅·释诂》:“柯、宪、刑、范、辟、律、矩、则,法也。”疏:“释曰:此亦谓常法,转互相训。柯者,执以取法也。宪者,《大雅·桑扈》云:‘百辟为宪’。辟,罪法也。刑、範、律、矩、则,皆谓常法也。”“柯者,执以取法也。”其据源于《诗·豳风·伐柯》。其诗曰:“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注:“柯者,柄也。礼义者,也治国之柄。”“笺云:克,能也。伐柯之道,唯斧乃能之。此以类求其类也,以喻成王欲迎周公,当使贤者先往。”孔颖达疏:“毛以为柯者为家之器用,礼者治国之所用。言欲伐柯以为家用当如何乎,非斧则不能以兴;欲取礼以治国者当如何乎,非周公则不能。言斧能伐柯,得柯以为家用,喻周公能行礼,得礼而治国。能执治国之礼者,唯周公耳。……正义曰:《考工记·车人》云:柯长三尺,博三寸,厚一寸有半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首。注云:首六寸为关头斧也,柯其柄也,是斧柄大小之度。斧喻周公,柄喻礼义。斧能伐得柯,喻周公能得礼。柯所以供家用,礼可以供国用。故云礼义者治国之柄也。是以柯喻礼,则知斧喻周公。虽以斧喻周公,斧不能自伐得柯,必人执之,是人与斧共喻周公也。人执斧能伐柯,既伐得柯,人又执柯以营家用,喻周公能得礼,既能得礼,周公又能执礼以治国。以此美周公也。”以柯喻礼,其意或谓礼亦属于法。若此说成立,礼、宪、刑、范、辟、律、矩、则等等,皆属法之范围。
《尔雅·释训》:“宪宪泄泄,制法则也。”注:“佐兴虐政,设教令也。” 疏:“释曰:李巡曰,皆恶党为制法则也。孙炎曰,厉王方虐,谄臣并为制作法令。《大雅·板》篇云:‘天之方难,无能宪宪。天之方蹶,无能泄泄。’毛传云:‘宪宪,犹欣欣也;蹶,动也;泄泄,犹沓沓也。’郑笺云:‘天斥王也。王方欲艰难天下之民,又方变更先王之道,臣乎,女无宪宪然,无沓沓然,为之制法度,达其意以成其恶。’皆是佐兴虐政设教令也。”毛传:“《板》,凡伯刺厉王也。”所谓“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是讽刺周厉王兴虐政,制恶法。西方分析法学认为,恶法亦法。从《尔雅》这部分文字及其注疏看,周厉王之恶法,亦被称为“法则”、“政”、“教令”、“法令”或“法度”。此正如苗民之“五虐之刑”亦称为法。可知中国古代之所谓法者,超越于善恶等道德内容。
三
《尚书·大诰》:“王曰:若昔朕其逝,朕言艰日思。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获?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后弗弃基?肆予曷敢不越卬敉宁王大命?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养其劝弗救?”注:“以作室喻治政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为堂基,况肯构立屋乎。不为其易,则难者可知。”孔颖达疏:“正义曰:子孙成父祖之业,古道当然。王又言曰,今顺古昔之道,我其往东征矣。我所言国家之难备矣,日日思念之。乃以作室为喻,若父作室,营建基址既致法矣,其子乃不敢为之堂,况肯构架成之乎。”此乃以造屋之法喻治政之法。《大诰》又云:“王曰:呜呼!肆哉尔庶邦君越尔御事。爽邦由哲,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越天棐忱,尔时罔敢易法,矧今天降戾于周邦?惟大艰人,诞邻胥伐于厥室,尔亦不知天命不易?”注:“于天辅成汝天下,是知无敢易天法,况今天下罪于周,使四国叛乎。” 孔颖达疏:“正义曰:既言四国无救之者,王曰又言叹今伐四国必克之,故告汝众国君及于汝治事之臣,所以知必克者。故有明国事用智道者亦惟有十人。此人皆蹈知上天之命,谓民献十夫来佐周家。此人既来,克之必也。于我天辅,诚信之故。汝天下是知无敢变易天法者。若易法无信,则上天不辅,故无敢易法也。况今天下罪于周国,使四国叛逆,惟大为难之人,谓三叔等,大近相伐于其室家,自欲拔本塞源,反害周室,是其为易天法也。彼变易天法,君不早诛之,汝天下亦不知天命之不可变易也。”此种论说所强调者乃天定之法。从造屋之法至治政之法再至天定之法,法之种类及其内容不同,其法之性质有无共同之点?
由此“天法”,读者或许可想到老子《道德经》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或写成“王法地”,故人法即是王法,也就是治政之法。若加上造屋法、铸器法之类事法,或可列出一个法之序列:事法、人法、地法、天法、道法。从此一序列看,法应是何物?老子说,人法源于地法,地法源于天法,天法源于道法,道法则没有来源,自然形成。如果补充一下,事法当源于人。老子之说,令人思及西方中世纪之托马斯·阿奎那。人定法、神法、自然法、永恒法之类分,很似人法、地法、天法、道法之类分。其根本区别在于永恒法是上帝之法,体现唯一神之理性、智慧和意志,道法则是宇宙自生规则,并非出自神之理性、智慧或意志。因此,天法、地法作为中国古代之自然法,乃源于作为宇宙规则之道法,只是不似道法之无形无象。天地有形象,故可为人所取法,所以人法不仅源于地法,实亦源于天法。《易·贲》:“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礼记·三年问》:“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则于人,人之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
取象于天,取法于地。法(灋)字之结构正体现其义。法字从水去,灋字从水廌去。《说文》认为水象平,但平水应是止水,非流动之水,与去无涉。(3)此处之去者,水之流动离去之义也。《说文》:“去,人相违也。从大,凵声。凡去之属皆从去。”段注:“违,离也。人离,故从大。大者,人也。”去不应仅指人相违离,物之与人违离亦应为去。大地之有水流,水流离人远去,是人寻常习见之形象。水流就下,滔滔汩汩,自然取势,正是人取法之对象。水流之与人似乎永呈离去之形象,兽之与人似乎亦永是会离去(为避免兽之违离于人,人不得已而圈禁之)。因此,理解水离去之法,理解水与兽一同离去之灋,皆应无多大隔碍。(4)
四
一个重要问题:灋中之廌为何兽?许慎认为,廌为解廌兽,似牛而一角。王充《论衡》则说:“觟 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牛字羊字之篆书写法皆显示双角,其字形笔划皆较简单,牛字双角上翘,羊字则双角下弯。如真有一角牛,其字之写法应似今之简体“牛”字;一角羊之字形也应似羊字而一角下弯,似皆不应写作廌。廌字顶部虽为一点,其实并不能据之即认为是指一角之兽。鹿字之顶部亦为一点。廌与鹿头角相同,廌并非独角兽。廌与鹿之最大区别应是其下部之不同。鹿字强调鹿腿脚之长而灵活,字之下部为比字,廌字则强调廌腹尾似马似驴,字之下部正似马(馬)字之下部。问:头角似鹿而腹尾似马驴之动物应为何兽?似只有一个较合理答案:廌是麋鹿。麋鹿俗称四不象,头似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廌字大尾,正是强调其尾似驴。《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录司马相如《上林赋》有“推蜚廉,弄解豸,格瑕蛤,鋋猛氏,罥騕褭,射封豕”之语。《集解》曰:“骃案:汉书音义曰:解豸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罚得中则生于朝廷,主触不直者,可得而弄也。”《汉书·司马相如传》所录《上林赋》其句同。颜师古注曰:“张揖曰:解豸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罚中则生於朝,主触不直者,可得而弄也。”《汉书音义》著者韦昭(5),三国吴人。张揖是《广雅》著者,三国魏人。两人说法同一,可见汉末学者多认为“主触不直者”之解豸为独角鹿。当然,古人亦有谓麋似牛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录《上林赋》有句曰“沈牛麈麋”,注曰:“麋似水牛。”以此可知许慎何以谓廌“似牛”。
麋鹿于今已成稀有动物,然在上古之世,中国大地似乎到处皆有麋鹿。麋鹿生活离不开水流草地,故水边麋鹿飞奔而去是人所常见之形象。流水之形变化多端,奔廌之象似难捉摸,然皆有迹可循,恒常有定。“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7)此正《尔雅》之所谓法者常也。《说文》又以“佱”为灋之古文。《康熙字典》列法之古文尚有“ ”。“ ”或可谓从水从千从止,可理解为水边众多足趾(或足趾之印迹)。佱或可谓从今从止,可理解为今时之趾印足迹。故从 字或亦可见奔兽之象和流水之形,从佱字亦可窥见兽或人之行迹。法、灋、佱、 字形虽异,其取象于地之旨或当一致。
法是人观察自然物象,取法自然物象,所思所悟而明见之恒常规则,是事物反复变化中不变之规则。此类规则于日常习见于流水之形和奔廌之象,故造字者取此日常习见之形象而构成法(灋)字。人见法字即如睹流水之形,见灋字则似同观流水之形和奔廌之象,而知法(灋)字所示者乃事物变化中之不变规则。
五
许慎何以谓廌为能“令触不直者”之“似牛一角”之兽?考之旧籍,最早言及解豸者似为司马相如。从《史记》所录《上林赋》之“弄解豸”至三国时注释者之“主触不直者”之独角鹿,中间过度应是神话之编撰。
段玉裁注《说文》,于“廌”字条下写道:“《神异经》曰:东北荒中有兽,见人斗则触不直,闻人论则咋不正,名曰獬豸。《论衡》曰:獬豸者,一角之羊,性识有罪。皋陶治狱,有罪者令羊触之。按古有此神兽,非必皋陶赖之听狱也。”《神异经》是志怪之书,《隋书·经籍志》称其为汉东方朔撰,晋张华注,既不见录于班固《汉书·经籍志》,也不见录于刘向《七略》,今人以为当是六朝文人伪托之作。全书仿《山海经》,“然略于山川道里而详于异物”(8)。东方朔是“滑稽之雄”,“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9)。无论《神异经》出自东方朔或只是他人托其名而撰作,所记皆多为不可凭信之事物。其实,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所描述之内容亦属虚造。然相如之赋见爱于汉武帝,上之所好,下则风靡,解豸之事至东汉遂由虚而实。(10)许慎据以释“灋”,王充引以论辩。此皆东汉初年之事。其名《说文》称“解廌”,《论衡》曰“觟 ”。《论衡》之称“觟 ”,或因其认为此兽乃“一角之羊”。《说文》:“觟,牝羊角者也,从角,圭声。”母羊有角者名为觟,然觟并非独角。又,《说文》:“ ,角倾也,从角,虒声。”角倾指角歪斜不正。据此,从字面义看,觟 应为长歪角之母羊,并非独角之羊。或许因此歪角母羊不雅,汉后文人皆改用“獬豸”之名。
廌与豸相联系,始于《说文》之廌字“象形,从豸省”。《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合称虫豸者,泛指虫类。《史记·五帝本纪》:“淳化鸟兽蟲蛾”。《索隐》曰:“蛾音牛绮反,一作豸。言淳化广被及之。”《正义》曰:“蛾音鱼起反,又音豸,豸音直氏反。蚁,蚍蜉也。尔雅曰:有足曰蟲,无足曰豸。”然《说文》释“豸”:“长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杀形。凡豸之属皆从豸。”段注:“凡兽欲有所伺杀,则行步详寀,其脊若加长。豸豸然,长貌。文象其形也。……许言兽者,谓凡杀物之兽也。释虫曰: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按,凡无足之虫体多长,如蛇蚓之类,正长脊义之引伸也。”从《说文》豸属诸字来看,豹、豺、貘、貂、貉、貛……其兽皆头无角而有利齿,腰身长而体劲健,为肉食之“杀物之兽”。此与鹿首马体驴尾之廌很不相类。豸之省略应为夕或勿,廌字之下部应为馬之省略。许氏说廌字“象形,从豸省”,应是其心有解豸故事,且必使之与灋字相涉,故有意曲解之。
又,豸字或与解字相通。《左传·宣公十七年》:“范武子将老,召文子曰:燮乎!吾闻之,喜怒以类者鲜,易者实多。诗曰: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之喜怒,以已乱也。弗已者,必益之。郤子其或者欲已乱于齐乎?不然,余惧其益之也。余将老,使郤子逞其志,庶有豸乎?尔従二三子唯敬。乃请老,郤献子为政。”杜注曰:“豸,解也,欲使郤子逞从政快志以止乱。……解音蟹,此训见方言。”《方言》乃扬雄所著,是知汉时豸与解或音义相通。如此,则豸字可有虫豸之豸与解弛之豸,后一义之豸或可称为“解豸”。故扬雄《太玄·难》有“角解豸终”。其注曰:“解豸者,直兽也。”
《说文》无“獬”字,其释“解”字:“判也,从刀判牛角。一曰解廌,兽也。”解廌之义乃呼应“廌”字之释,释“解”为“刀判牛角”则很牵强。《礼记·月令》:“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鹿角之解,麋角之解,皆应是脱落蜕解,而非以刀判解。牛角终生不蜕解,人欲解之需以刀相判。然鹿麋之角每年自然蜕解,只是鹿角蜕解于夏,麋角蜕解于冬,时令有别而已。故解廌者或应理解为解角之廌,即冬后蜕角之麋。然有角之麋食草,豸属动物食肉。食肉兽无角,解豸似不可理解为蜕角之豸。或正因此矛盾,汉后诸书皆称“獬豸”而不复言“解豸”或“解廌”。
六
獬字或原与觟字通借。《淮南子·主术训》:“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国效之。”许慎注本“獬冠”作“觟冠”。许注曰:“觟冠,今力士冠。”(11)所谓力士原指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之任力之士,即杀鲁桓之彭生、刺赵盾之鉏麑一类人。博狼沙中,与张良同击秦皇者,操铁椎重百二十斤,亦为力士。《汉书·叙传》:“莽乃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金瑵羽葆,载以秘机四轮车,驾六马,力士三百人黄衣帻,车上人击鼓,挽者皆呼‘登仙’。”据此,汉至王莽时,力士已成朝中仪仗卫士,穿黄衣,戴黄帻。帻者,原为裹发之头巾。《说文》:“发有巾曰帻。”蔡邕《独断》:“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群臣皆随焉,然尚无巾。至王莽,内加巾,故言王莽秃帻施屋。”《后汉书·舆服下》:“古者有冠无帻。秦加武将首饰为绛袙,以表贵贱。其后稍稍作颜题。汉兴,续其颜却摞之,施巾连题却覆之。今丧帻是其制也。名之曰帻。帻者,赜也,头首严赜也。至孝文乃高颜题,续之为耳,崇其巾为屋,合后施,收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文者长耳,武者短耳。尚书赜收方三寸,名曰纳言。未冠童子帻无屋。”据此,所谓力士冠或应为力士帻,即一种专为力士所戴的短耳黄帻。如此,楚文王所戴之觟冠应与解廌或獬豸之类无甚关联。
但高诱注《淮南子》曰:“獬冠,如今御史冠。”据《太平御览》,高诱注文应为:“獬冠,獬薦之冠,如今御史冠。”(12)獬薦或是獬廌之误。御史乃古法官之一种,御史冠亦为法冠之一种。《后汉书·舆服下》:“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纚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胡广说曰:春秋左氏传有南冠而絷者,则楚冠也。秦灭楚,以其君服赐执法近臣御史服之。”
法冠原或为依礼法所制之冠,即法服之一种。《孝经·卿大夫章》:“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邢昺注曰:“服者身之表也。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言卿大夫遵守礼法,不敢僭上偪下。”其疏中曰:“言大夫委质事君,学以从政,立朝则接对宾客,出聘则将命他邦,服饰言行需遵礼典,非先王礼法之衣服则不敢服之于身,若非先王礼法之言辞则不敢道之于口,若非先王道德之景行亦不敢行之于身。”法服、法言,乃合于礼法之服和合于礼法之言,故法冠当亦为合于礼法之冠。(13)《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于是王乃令官奴入宫,作皇帝玺,丞相、御史、大将军、军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汉使节法冠。”《集解》曰:“蔡邕曰:法冠,楚王冠也。秦灭楚,以其君冠赐御史。”《索隐》曰:“崔浩云:一名獬豸冠。” 汉后人附会,法冠便成为法官之冠。此后,法冠与獬豸冠渐趋同一。《晋书·舆服志》:“法冠,一名柱后,或谓之獬豸冠。高五寸,以縰为展筒。铁为柱卷,取其不曲挠也。侍御史、廷尉正监平,凡执法官皆服之。或谓獬豸神羊,能触邪佞。《异物志》云: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楚王尝获此兽,因象其形以制衣冠。胡广曰:《春秋左氏传》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曰,南冠而絷者谁也?南冠即楚冠。秦灭楚,以其冠服赐执法臣也。”《宋书·志第八》:“法冠,本楚服也。一名柱后,一名獬豸。说者云:獬豸兽知曲直,以角触不正者也。秦灭楚,以其君冠赐法官。”《隋书·礼仪志·七》:“法冠,一名獬豸冠,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獬豸冠,案礼图曰:法冠也,一曰柱后惠文。如淳注:汉官曰,惠,蝉也,细如蝉翼。今御史服之。礼图又曰:獬豸冠,高五寸,秦制也。法官服之。董巴志曰:獬豸,神羊也。蔡邕云:如麟,一角。应劭曰:古有此兽,主触不直,故执宪者,为冠以象之。秦灭楚,以其冠赐御史。此即是也。开皇中,御史戴却非冠,而无此色。新制又以此而代却非。御史大夫以金,治书侍御史以犀,侍御史已下,用羚羊角,独御史、司隶服之。”《旧唐书·舆服志》:“御史、司隶二台,法冠。” 注:“一名獬豸冠。”“《武德令》:侍臣服有衮、鷩、毳、绣、玄冕,及爵弁,远游、进贤冠,武弁,獬豸冠,凡十等。”“法冠,一名獬豸冠,以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之形。左右御史台流内九品以上服之。”獬豸成为法官之图腾,法官司法必服獬豸之冠(类似于英国法官之戴假发),不仅成为习惯,且为法令所规定。又,其后世之御史台以獬豸画像为饰,衙前则立獬豸雕像。宋代,不仅司法官戴獬豸冠,獬豸还成为司法官袍服、车辂、旗帜等之装饰图案。(14)清代,司法官之补服饰以獬豸图案。(15)由汉而清,中国法制中,獬豸成为公正司法之象征物。
七
獬豸所象征者乃司法(治理狱讼),所司之法为刑法。然法者并非仅是刑法。且如前文所述,法之成立,本与獬豸无关。考之先秦儒墨道法诸家所述,皆无涉于獬豸(解廌、觟 )者。王充所谓觟 之说出于儒者,其儒当是汉儒。王充曰:“儒者说云:觟 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斯盖天生一角圣兽,助狱为验,故皋陶敬羊,起坐事之。此则神奇瑞应之类也。曰:夫觟 则复屈轶之语也。羊本二角,觟 一角,体损于群,不及众类,何以为奇?鳖三足曰能,龟三足曰贲。案能与贲不能神于四足之龟鳖。一角之羊何能圣于两角之禽?狌狌知往,乾鹊知来,鹦鹉能言,天性能一,不能为二。或时觟 之性,徒能触人,未必能知罪人。皋陶欲神事助政,恶受罪者之为厌服,因觟 触人则罪之,欲人畏之不犯,受罪之家,没齿无怨言也。夫物,性各有所知,如以觟 能触谓之为神,则狌狌之徒皆为神也。巫知吉凶,占人祸福,无不然者。如以觟 谓之巫类,则巫何奇而以为善?斯皆人欲神事立化也。师尚父为周司马,将师伐纣,到孟津之上,杖钺把旄,号其众曰仓兕。仓兕者,水中之兽也,善覆人船。因神以化,欲令急渡,不急渡,仓兕害汝。则复觟 之类也。河中有此异物,时出浮扬,一身九头,人畏恶之,未必覆人之舟也。尚父缘河有此异物,因以威众。夫觟 之触罪人犹仓兕之覆舟也,盖有虚名无其实效也。人畏怪奇,故空褒增。”(16)汉儒喜谈瑞应之事,代表人物是鼓吹天人感应之董仲舒。虽董氏《春秋繁露》无涉于獬豸(解廌、觟 ),然其不仅专论符瑞,且强调《春秋》之法、孔子之旨是彰显“五帝三王之治天下,……天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风雨时,嘉禾兴,凤凰麒麟游于郊”,而周衰之世则“日为之食,星霣如雨,雨螽,沙鹿崩,夏大雨水,冬大雨雪,霣石于宋五,六鹢退飞,霣霜不杀草,李梅实,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地震,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画晦,彗星见于东方,孛于大辰,鹳鹆来巢,春秋异之,以此见悖乱之征”。獬豸之说虽不出于董氏,仁君贤臣立法正执法公会有天地兆瑞神明相佑之思路实肇始于董氏。陋儒剿其说,奇诡怪异之论不一而足,此正是王充所痛恨并一一批驳之者。
但王充所驳并无成效,反而促进獬豸神话之传播。所谓该兽助皋陶治狱之说,今所见最早记载者乃为《论衡》。驳缪而传缪,或为王充始料所未及。此后獬豸作为瑞兽之一,为汉后各代所尊崇,与龙凤麒麟同伍,或者干脆称其为麒麟之一种,即上文《隋志》所谓蔡邕云如麟而一角者也。
八
汉前儒墨道法诸家学者无言及獬豸(解廌、觟 )者,《尚书》记述皋陶故事亦无神兽助狱(讼、刑)之说。然诸家学者皆有涉法之论,其中法家所论最多最细,其余儒墨道诸家亦皆有所论述。儒墨道法,学术旨趣不同,其论法之观点和思路亦不相同,然从其各各不同之论法话语中或可探索出中国古法之奥义。
秦孝公与公孙鞅、甘龙、杜挚商讨应否变法。公孙鞅力主变法,甘龙、杜挚反对变法,秦孝公采纳公孙鞅意见,决定变法。四人之不同在要否变法,而不在于是否要法。甘龙曰: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公孙鞅曰: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秦孝公之打算则是: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四人皆强调法之重要。(17)然法为何物?读《商君书》,可知商鞅之所谓法者,明分、赏功、罚罪、教民也。“故法者,国之权衡也,夫倍法度而任私议,皆不知类者也。不以法论知能贤不肖者,惟尧,而世不尽为尧,是故先王知自议誉私之不可任也,故立法明分,中程者赏之,毁公者诛之。赏诛之法,不失其义,故民不争。”(18)“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19)
韩非子既习商鞅之法,又习申不害之术,合二者之所长而成其法术之论。而其论法,所强调者亦是“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20)。“圣王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必完法。”(21)故其曰:“法者,宪令着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22)与此相类,兵家除将其用兵之道统称为兵法外,其所谓法者亦皆主要指赏罚。
法家之祖当推管仲,一部《管子》全面论法,涉及法理之论颇多,如:“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23)“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24)“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25)“法度者,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26)“法立而民乐之,令出而民衔之,法令之合于民心如符节之相得也,则主尊显。”(27)法者天下之至道,相类之语亦见于《墨子》。墨子论其“兼相爱、交相利”,曰:“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28)
法与道相涉,读者自然难忘老子《道德经》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今释此语者多以为法当释为效法,即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然老子以为道乃超越宇宙,是先天地生之最大者(29)。道者无上,不应有道之上之“自然”存在。故释法为效法,于此难通。然法之为道,道之为法,管仲有言,墨翟有论。《墨子·法仪》:“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己。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当皆法其父母,奚若?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学,奚若?天下之为学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学,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故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圣王法天,天道为法。尽管墨子之论旨在兼爱,但其所阐论涉于天道之所以成为王法之原理。
儒家典籍亦有相似之论,只是缺乏系统。如:《易·系辞上》:“效法之谓坤。”注:“效坤之法。”疏:“正义曰:谓画卦效坤之法。拟坤之顺,故谓之坤也。” 又:“子曰:……崇效天,卑法地。”注:“极知之崇象天,高而统物;备礼之用象地,广而载物。”孔颖达疏:“正义曰:知既崇高,故效天;礼以卑退,故法地也。” 《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礼记·郊特牲》:“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礼记·三年问》:“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则于人,人之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
九
儒者重礼不重法,但礼有礼法,合乎礼亦可称法。《论语·子罕》:“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注:“孔曰:人有过以正道告之,口无不顺从之,能必自改之,乃为贵。”疏:“正义曰:此章贵行也。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者,谓人有过,以礼法正道之言告语之,当时口无不顺从之者,口虽服从,未足为贵,能必自改之,乃为贵耳。” 礼源于古之圣贤君王,故古之圣贤君王之行可称法。《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疏曰:“此明二帝三王政化之法也。……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者,此尧戒舜以为君之法也。……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者,此下总言二帝三王所行政法也。权,秤也;量,斗斛也,谨饬之使钧平。法度,谓车服旌旂之礼仪也,审察之使贵贱有别无僭偪也。官有废阙复修治之,使无旷也。如此则四化政化兴行焉。”
孟子不仅重视遵循古圣贤仁政之法,还重视现世君臣之践行为当代及后世垂法。“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30)即使仅论及教育,亦强调要为天下所取法。“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31)此义《礼记•中庸》所述最明:“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荀子同样主张“法先王,隆礼义”(32),强调“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33),“故非礼,是无法也”(34),但法、礼有别,即所谓“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35)。其于法亦有较广泛具体之理解:“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衰政。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夫是之为人师,是王者之法也。”(36)法不仅为礼法,于儒家其他典籍亦可窥见此义。《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毋失经纪,以初为常。”“(季夏之月)是月也,命妇官染采,黼黻文章,必以法故,无或差贷。黑黄仓赤,莫不质良,无敢诈伪,以给郊庙祭祀之服,以为旗章,以别贵贱等给之度。”“(孟秋之月)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务搏执。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季秋之月)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合诸侯,制百县,为来岁受朔日,与诸侯所税于民轻重之法。贡职之数,以远近土地所宜为度,以给郊庙之事,无有所私。”另,《礼记》专述祭祀之法,称为《祭法》。
至于《周礼》所述,除冬官《考工记》外,其天地春夏秋五官之各项职官几乎皆为掌法之官。天官大宰“以八法治官府”,其中“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以八则治都鄙”,其中“二曰法则,以驭其官”。小宰“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之贰,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 。其下如宰夫“掌治朝之法”,酒正“以式法授酒材”,掌次“掌王次之法”,大府以式法颁财,内宰“掌书版图之法”,九嫔“掌妇学之法”,典妇功“掌妇式之法”。地官大司徒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以土圭之法测土深。小司徒则“掌建邦之教法”。其下如各州长“掌其州之教治政令之法”,载师“掌任土之法”,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春官则有大司乐“掌成均之法”,大卜“掌三兆之法”,眡祲“掌十煇之法”,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夏官大司马“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小司马之职掌“如大司马之法”。其下如司勋“掌六乡赏地之法”,量人“掌建国之法”。秋官中,除大小司寇等职官据邦法听讼断狱外,士师“掌国之五禁之法”,司刑“掌五刑之法”,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司盟“掌盟载之法”,司隶“掌五隶之法”。《周礼》之编撰者似视举国上下所有机构职官皆据法理政,依法治事,故所谓周礼或可因此称为周法。
先秦之儒乏论于法理,汉儒论法却较有深义。董仲舒治《春秋》,发明其旨,归纳为“春秋之法”。其所谓法者,“法天奉本,执端要以统天下,朝诸侯也。……法正之道,正本而末应,正内而外应,动作举错,靡不变化随从”(37)“故圣者法天,贤者法圣,此其大数也;得大数而治,失大数而乱,此治乱之分也;所闻天下无二道,故圣人异治同理也,古今通达,故先贤传其法于后世也。春秋之于世事也,善复古,讥易常,欲其法先王也。”(38)“春秋论十二世之事,人道浃而王道备,法布二百四十二年之中,相为左右,以成文采,其居参错,非袭古也。是故论春秋者,合而通之,缘而求之,五其比,偶其类,览其绪,屠其赘,是以人道浃而王法立。”(39)尽管董氏所论杂以阴阳之说,如“明王正喜以当春,正怒以当秋,正乐以当夏,正哀以当冬,上下法此,以取天之道。……故四时之行,父子之道也;天地之志,君臣之义也;阴阳之理,圣人之法也。”(40)然其论法实有所发明。《春秋繁露·仁义法》:“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义设人,诡其处而逆其理,鲜不乱矣。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凡以闇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仁之法,义之法:法者何物?规则乎,道理乎?“春秋之法”董氏据以折狱,则以董氏之见,此法很类于英美判例法之法理规则。
十
秦汉诸家论法各别。杂家则错综众说,不可不读。
《吕氏春秋》:“先王之法曰:‘为善者赏,为不善者罚。’古之道也,不可易。”(41)此不可改易之先王之法,当是天地之道。“天地不能两,而况於人类乎?人之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42)然天地之道虽不可改移,时势却不断变化,故不可固执于先王之法。“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43)时势变异,人心本同。察今知古,鉴古明今。省己以知人,察人以明己。故择法而治之关键,在于顺时应势,以人为本。
《淮南鸿烈》之所论法,颇与此相类。其《精神训》曰:“是故圣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其《主术训》曰:“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其《齐俗训》曰:“故圣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七十余圣,法度不同,非务相反也,时事异也。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者也。夫能与化推移为人者,至贵在焉尔。”如此阐论,不仅有利于今人理解法为何物,于今之法学法理亦当不无启示。
纵观先秦至汉诸家学者之论法,法固不仅为刑法。然何以至汉之后,凡言法者几乎必涉于刑?
“为善者赏,为不善者罚”或可谓中国古法之特质。其赏罚之中,刑只是一方面。“尧、舜、禹、汤,法籍殊类,得民心一也。”(44)上古各代之法籍应非皆为刑法之籍。秦王征灭六国统一寰宇之功业,“烈藏庙堂,著于宪法”(45)。既称宪法,当亦并非刑法。《尚书》所述之“洪范”虽类宪法,但不名以法;“吕刑”虽名之以刑,但只是刑论,实非刑法,皆可置而不论。《左传》所谓周文王之法,楚之仆区之法,晋之唐叔之法、文公被庐之法、范武子之法、士蒍之法,等等,皆应不仅为刑法。(46)“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於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德,辟远箕子,爰近姑与息。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国。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见而问焉,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47)“魏昭王欲与官事,谓孟尝君曰:寡人欲与官事。君曰:王欲与官事,则何不试习读法?昭王读法十余简而睡卧矣,王曰:寡人不能读此法。”(48)夏、商、晋之图法、魏之官事之法虽皆不必如《周礼》所述之详备,但皆定非仅书刑律之法。
商鞅变法本亦非仅务于刑法,然后人所关注者是其“变法修刑”,即《史记·秦本纪》所谓“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自商鞅始,秦国被视为严刑峻法之国。尽管秦始皇曾“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全面建设法制,并取得积极成效。“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脩饬。……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49)但后人所注意者乃“秦政不改,反酷刑法”(50)。贾谊《过秦论》之观点颇有代表性:秦“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
强秦严刑峻法,天下人所感知者:法即是刑,刑即是法。故秦朝摧毁,高祖入于秦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51)此约法无疑属于刑法。随后,汉代秦立,秦法仍行,汉朝诸君主遂务于省刑约法。《史记·孝文本纪》载:“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 有司言淮南王长与棘蒲侯太子奇谋反,“群臣议,皆曰:长当弃市。帝不忍致法於王,赦其罪,废勿王。” 自此,所谓法者主要指刑法。班固著《汉书》,设《刑法志》,后世之学者论法,遂多属目于刑,不复注意于法之本义矣。
[本文是“中华法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06)参会论文,会后稍有修改]
【注释】(1)《说文》此处刑字原写做 。段玉裁注曰:“ 者,罚辠也。《易》曰:‘利用 人,以正法也。’”然《说文》另释之罚辠之刑写做 ,曰:“ ,罚辠也,从刀井,《易》曰:井者法也。井亦声。”《说文》另有 字,释曰:“ ,刭也,从刀幵声。”段注曰:“按 者,五 也。凡 罚、典 、仪 皆用之。 者,刭颈也,横绝之也。此字本义少用。俗字乃用 为 罚、典 、仪 字。不知造字之旨既殊,井声幵声各部。凡井声在十一部,凡幵声在十二部也。”然据《康熙字典》所引,古经史中,如《易·丰卦》之“君子以折狱致刑”,《礼记·王制》之“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礼记·乐记》之“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礼记·礼运》之“刑仁讲让”,《尔雅·释诂》之刑,常也,法也,《尚书·召诰》之“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及其注:“王有首天下之德,民皆仪刑用德于下,王德益显”,《诗·大雅》之“尚有典刑”及“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周礼·天官·内饔》之“羞脩刑膴”,《史记·太史公自序》之“啜土刑”,等等,刑皆应写做 。今习常所见之古经史,如清阮元主持校刻之宋本《十三经注疏》、乾隆四年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其中刑皆不写做 。正如《康熙字典》释刑所言,“今经史皆通作刑”。 、 、 、刑之别当另文考释,此处及下文为行文之便,不作细分,皆写做刑。
(2) 汉郑玄《驳五经异义》:“某之闻也,《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旨,盖不误也。”魏张揖《上广雅表》:《尔雅》之一篇为周公所著,“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父所考,皆解家所说,先师口传……疑不能明也。”今人或称《尔雅》为秦汉间人所作,乃多位学者采集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另,自宋至清,许多学者认为《周礼》乃汉人伪作。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五“周礼非周公书”条:“《周礼》一书,世谓周公所作,而非也。昔贤以为战国阴谋之书。考其实,盖出于刘歆之手。《汉书·儒林传》尽载诸经专门师授,此独无传。至王莽时,歆为国师,始建立‘周官经’以为《周礼》且置博士。”
(3)《庄子·德充符》曾籍口孔子之语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其意为取法于停平之水可既保于内又不荡于外。此论无为之旨,非关乎“法”字之构造也。
(4)蔡枢衡认为,“法字的本义是流”,即灋字指“解廌触定,水上流去的法”。其意亦是认为,灋(法)是一种刑罚,是“水上流去”之刑。但他认为,灋中之水应指流水,“水以流为常态。水平与流去,不能同时并存。法字本无公平意义。后人不知‘平之如水’四字出于补缀,遂误解为法字表示公平。”参见蔡枢衡着:《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30-232页。
(5)《隋书·经籍志》:“《汉书音义》七卷韦昭撰,……《汉书音义》十二卷国子博士萧该撰。”韦昭,三国吴人。萧该,南朝梁末人。裴骃为南朝宋人,不可能引用梁末萧该之《汉书音义》。
(6)《论语·子罕》。
(7)苏轼:《前赤壁赋》。
(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9)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10)《晋书·舆服志》:“《异物志》云: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楚王尝获此兽,因象其形以制衣冠。”据《隋书•经籍志》,《异物志》一卷,后汉议郎杨孚撰,另有《南州异物志》一卷,吴丹阳太守万震撰。据《晋书·儒林传》,晋续咸著有《异物志》十卷行于世。故《晋志》所引述獬豸故事之《异物志》,其早或为后汉人所著,其迟或为晋代人所著。
(11)见孙冯翼辑:《许慎淮南子注》,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据问经堂丛书本排印)本。
(12)见孙冯翼辑:《许慎淮南子注》,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据问经堂从书本排印)本。
(13)《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范献子求货于叔孙,使请冠焉。取其冠法,而与之两冠,曰:尽矣。”
(14)《宋史·志一○一》:“其绣衣文:清道以云鹤,幰弩以辟邪,车辐以白泽,驾士司徒以瑞马,牧以隼,御史大夫以獬豸,兵部尚书以虎,太常卿以凤,县令以雉,乐工以鸾,余悉以宝相花。”《宋史·志一○三》:“亲王群臣车辂之制……其绯幰衣、络带、旗戟、绸杠绣文:司徒以瑞马,京牧以隼,御史大夫以獬豸,兵部尚书以虎,太常卿以凤,驾士衣亦同。”“其轮衣、帘、旗、韬杠、络带绣文:开封牧以隼,大司乐以凤,少傅以瑞马,御史大夫以獬豸,兵部尚书以虎。”“开封牧建绣隼旗,太常卿建绣凤旗,司徒绣瑞马旗,御史大夫绣以獬豸,兵部尚书绣以虎,皆副之以闟戟。”《宋史·志一○五》:“朝服:一曰进贤冠,二曰貂蝉冠,三曰獬豸冠,皆朱衣朱裳。……御史大夫、中丞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
(15)《清史稿·舆服志二》:“文一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补服前后绣鹤,惟都御史绣獬豸。”“文三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上衔蓝宝石。吉服冠顶亦用蓝宝石。补服前后绣孔雀,惟副都御史及按察使前后绣獬豸。”“文四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蓝宝石一,上衔青金石。吉服冠顶亦用青金石。补服前后绣雁,惟道绣獬豸。”“文五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水晶石。吉服冠顶亦用水晶。补服前后绣白鹇,惟给事中、御史绣獬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