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梦的一代,焦虑
自搬到五舍以来,断网到现在,昨天挂了下网,找俺的人还挺多,很欣慰的说。
聊完以后,备受打击......其实是自作自受.....
医人者不医己,姐是靠励志活的。
小草说,不知怎么选择前路,纠结在北京和长沙之间,前段时间,自己也焦虑在考研和工作之间,作为过来人,我还是很了解这种焦灼,直到有一天,姐看到一篇文章,重点如下,顿悟.....
“属于我们该得的,哪样曾经少过?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常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老爱在表面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做悲喜。
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终止或加添。
常有学生满怀忧虑的问我:" 老师,我很想先当完兵,工作一两年再考研究所。这样好吗?"
很好,这样子有机会先用实务来印证学理,你念研究所时会比别人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 。 "
"可是,我怕当完兵又工作后,会失去斗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会像念大学时一样茫然,因此念的不甘不愿 的。 "
"那你还是先去工作好了! "
"可是。。。。。。。 我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焦虑,可是却无法压抑住对于这种话的感慨。其实,说穿了 他所需要的就是两年研究所加两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识的深广度和获取实务经验。先工作或先升学,表面上大相迳庭,其实骨子里的差别根本可以忽略。在" 朝三暮四" 这个成语故事里,主人原本喂养猴子的橡实是"早上四颗下午三颗",后来改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兴而坚持改回到"朝四暮三" 。其实,先工作或先升学,期间差异 就有如"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计较。但是,我们经常看不到这种生命过程中长远而持续的累积,老爱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攸关生死的地步。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的不知何所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可能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后 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越小,愈不值得焦虑。反而真 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到长远 的将来,短视的盯著两案短期内的得失:想选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好处;想选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处。如果看得够远,人生长则八,九十,短则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么关系?甚至当完兵又工作后,再花一整年准备研究所,又有什么 了不起?
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两个可能:或者他不够聪明,或者他的确够聪明。不够聪明而考不上,那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假如你够聪明,还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说你的决心不够强。假如你是决心不够强,就表示你生命中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并不下于硕士学位,而你舍不得丢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 所也无须感到遗憾。不是吗?"(文章完)
我又要继续八卦了: 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著一个可能性?
一个问题的解决,必然会有另一个问题的诞生。80后是失梦的一代。我们是成长中的李雷和韩梅梅,二十多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不在探讨成长的问题,而是成熟。住房、婚恋、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父母赡养、个人亚健康状况、保险保障,感觉生活一点点把人逼到焦灼的境地,被迫拔高,没有依傍,只能奋力攀升。曾经对自己生活的笃定,慢慢被生活吞噬消磨,妥协的人,平静安然,不甘心的人继续挣扎。想起《百年孤独》的开头: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连诺上校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多年后,我们会不会也同样地用这样的句式来书写自己的无奈。
荷马史诗不仅仅是荷马一个人的歌唱,而是整个希腊时代一个大写的人的整体性合唱。而现代人不同,总体性丧失个人成为被整个世界放逐的人,是存在主义式的异化的人,在世界上感到陌生,对一切都不信任,对一切都有疏离感。—《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都市人,现代人,物化或异化的现实。渐渐失去梦想,失去驾驭现实的能力。心态慢慢衍生为:
我已经不在乎 用什么去爱或相信爱
我宛如轮船进了海湾 停留在那里 便是我的希望
-------费尔南多.佩索阿
也许,我爱你,就像我爱太阳西沉或月光遍地的时候,我想要说什么的那一刻,但是,我想要的不过是占有那一刻的感受。
我们全都活在如此遥远和隐名的生活里;伪装,使我们全都蒙受陌生者的命运。对于有些人来说,不管怎么样,他们与另一个存在之间的距离,从来不曾暴露;对另一些人来说,这种距离只有通过恐怖和痛苦,在一种无边的闪电照亮之下,才不时得到暴露;当然还有另外一些人,在他们那里,这种距离成了日常生活中一种痛楚的恒常。
江佳伟说,他还没有相信,就已经开始怀疑。范继辉说,梦想也许不至于破碎,但终归是要改变。陈凯文说,我们怕落差,怕边缘,怕失去,怕卑微;我们的爱如此盲目、缺乏、虚伪、不深刻、被煽动。这一切将归结于我们所处的过去和现在。赵雷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机会太多,扇扇大门都在敞开;这是最坏的时代,因为并没有几扇门你能够坦然地走进去,看它的风景。
然而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无所适从。
谁经历过灵魂死亡的日子,内心空虚和绝望的凶险的日子,满足,没有痛苦,过着一种平淡无奇的生活,这可是件美好的事情,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痛苦和快乐都不敢大声叫喊,大家都是低声细语,踮起脚尖走路,可惜我就变得非常绝望,我的感受不得不逃向别的地方,尽可能逃向喜悦的途径,不过必要时也逃向痛苦的途径,当我既无喜悦也无痛苦地度过片刻的时光,在那所谓好日子的不冷不热,平淡无奇的气氛中呼吸时,我幼稚的心灵就感到非常痛苦和难受,以致我把那生锈的,奏出单调的表示感谢的歌声的十弦琴对谁团结的满足之神的满意的脸扔过去,我不喜欢这不冷不热的室温,宁可让天大的痛苦烧灼我的心,不一会儿我心里就燃起一股要求强烈感情,要求刺激的欲望,对这种平庸刻板,四平八稳,没有生气的生活怒火满腔,心里发狂似地要打碎什么东西,要去砸商店,砸教堂,甚至把自己打个鼻青脸肿,因为我最痛恨,最厌恶的首先正是些:“市民的满足,健康,舒适,精心培养的乐观态度,细心培育的平庸不堪的芸芸众生的活动。”—《荒原狼》
你永远知道等在前方的是什么,也知道该怎么做,却还是忍不住要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越来越摒弃了思考,按照价值和标尺向前迈进。突然艳羡那种心境,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性水澄清,心珠自现。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躯。
如庄子,泛如不系之舟。
其实一切并非没有缘由,我们的自身从来与时代有关。
《礼记•礼运篇》讲禹以前的社会情况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尊重)能(酋长公选),讲信修睦(和平)。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养老),壮有所用(工作),幼有所长(抚育),鳏(老男无妻)寡(老女无夫)孤(幼儿无父)独(老人无子)废疾(残废)者皆有所养。男有分(职业),女有归(婚姻不失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生产品共同所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各尽所能)。是故谋闭而不兴(不欺诈争利),盗窃乱贼而不作(不掠夺),故外户而不闭(没有私有财产,不用关大门),是谓大同。”
《礼运篇》说:
“今大道既隐(原始公社制度解体),天下为家(变公有为私有),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财产私有),大人世及以为礼(子孙继位,认为当然),城郭沟池以为固(保护财产),礼义以为纪(制定礼教和法律),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阶级制度),以立田里(划分疆界,土地私有),以贤勇知(养武人谋士作爪牙),以功为己(谋个人利益),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争夺及革命不可避免),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统治阶级的圣人)。⋯ .是谓小康。”
大同是梦想,小康是现实,这个世界周而复始,从不曾因为你一个人而发生改变,只能说,你被时代所需要,个人的价值只有在契机和时局中被彰显和夸大。
又扯远了,每次都会跑题千里.....又要形而上了.......真是的。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社会是个大染缸,人生在世,心灵难免不被尘俗所缠绕,理想难免不被浊流所溅湿。只能保持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对称之美,有高山峡谷、激流平川,有自我否定、自我对话的能力,不是单纯的激进或保守,而是容留的,保持着万物参差不同自由生长的力与美。如果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不能应付生活,就该用用一只手挡住对命运的绝望,用另一只手匆匆记录下废墟中看到的一切,这样的温柔是不可阻挡的。
这首歌,很温柔的让人去死啊。
聊完以后,备受打击......其实是自作自受.....
医人者不医己,姐是靠励志活的。
小草说,不知怎么选择前路,纠结在北京和长沙之间,前段时间,自己也焦虑在考研和工作之间,作为过来人,我还是很了解这种焦灼,直到有一天,姐看到一篇文章,重点如下,顿悟.....
“属于我们该得的,哪样曾经少过?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常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老爱在表面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做悲喜。
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终止或加添。
常有学生满怀忧虑的问我:" 老师,我很想先当完兵,工作一两年再考研究所。这样好吗?"
很好,这样子有机会先用实务来印证学理,你念研究所时会比别人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 。 "
"可是,我怕当完兵又工作后,会失去斗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会像念大学时一样茫然,因此念的不甘不愿 的。 "
"那你还是先去工作好了! "
"可是。。。。。。。 我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焦虑,可是却无法压抑住对于这种话的感慨。其实,说穿了 他所需要的就是两年研究所加两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识的深广度和获取实务经验。先工作或先升学,表面上大相迳庭,其实骨子里的差别根本可以忽略。在" 朝三暮四" 这个成语故事里,主人原本喂养猴子的橡实是"早上四颗下午三颗",后来改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兴而坚持改回到"朝四暮三" 。其实,先工作或先升学,期间差异 就有如"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计较。但是,我们经常看不到这种生命过程中长远而持续的累积,老爱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攸关生死的地步。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的不知何所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可能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后 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越小,愈不值得焦虑。反而真 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到长远 的将来,短视的盯著两案短期内的得失:想选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好处;想选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处。如果看得够远,人生长则八,九十,短则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么关系?甚至当完兵又工作后,再花一整年准备研究所,又有什么 了不起?
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两个可能:或者他不够聪明,或者他的确够聪明。不够聪明而考不上,那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假如你够聪明,还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说你的决心不够强。假如你是决心不够强,就表示你生命中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并不下于硕士学位,而你舍不得丢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 所也无须感到遗憾。不是吗?"(文章完)
我又要继续八卦了: 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著一个可能性?
一个问题的解决,必然会有另一个问题的诞生。80后是失梦的一代。我们是成长中的李雷和韩梅梅,二十多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不在探讨成长的问题,而是成熟。住房、婚恋、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父母赡养、个人亚健康状况、保险保障,感觉生活一点点把人逼到焦灼的境地,被迫拔高,没有依傍,只能奋力攀升。曾经对自己生活的笃定,慢慢被生活吞噬消磨,妥协的人,平静安然,不甘心的人继续挣扎。想起《百年孤独》的开头: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连诺上校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多年后,我们会不会也同样地用这样的句式来书写自己的无奈。
荷马史诗不仅仅是荷马一个人的歌唱,而是整个希腊时代一个大写的人的整体性合唱。而现代人不同,总体性丧失个人成为被整个世界放逐的人,是存在主义式的异化的人,在世界上感到陌生,对一切都不信任,对一切都有疏离感。—《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都市人,现代人,物化或异化的现实。渐渐失去梦想,失去驾驭现实的能力。心态慢慢衍生为:
我已经不在乎 用什么去爱或相信爱
我宛如轮船进了海湾 停留在那里 便是我的希望
-------费尔南多.佩索阿
也许,我爱你,就像我爱太阳西沉或月光遍地的时候,我想要说什么的那一刻,但是,我想要的不过是占有那一刻的感受。
我们全都活在如此遥远和隐名的生活里;伪装,使我们全都蒙受陌生者的命运。对于有些人来说,不管怎么样,他们与另一个存在之间的距离,从来不曾暴露;对另一些人来说,这种距离只有通过恐怖和痛苦,在一种无边的闪电照亮之下,才不时得到暴露;当然还有另外一些人,在他们那里,这种距离成了日常生活中一种痛楚的恒常。
江佳伟说,他还没有相信,就已经开始怀疑。范继辉说,梦想也许不至于破碎,但终归是要改变。陈凯文说,我们怕落差,怕边缘,怕失去,怕卑微;我们的爱如此盲目、缺乏、虚伪、不深刻、被煽动。这一切将归结于我们所处的过去和现在。赵雷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机会太多,扇扇大门都在敞开;这是最坏的时代,因为并没有几扇门你能够坦然地走进去,看它的风景。
然而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无所适从。
谁经历过灵魂死亡的日子,内心空虚和绝望的凶险的日子,满足,没有痛苦,过着一种平淡无奇的生活,这可是件美好的事情,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痛苦和快乐都不敢大声叫喊,大家都是低声细语,踮起脚尖走路,可惜我就变得非常绝望,我的感受不得不逃向别的地方,尽可能逃向喜悦的途径,不过必要时也逃向痛苦的途径,当我既无喜悦也无痛苦地度过片刻的时光,在那所谓好日子的不冷不热,平淡无奇的气氛中呼吸时,我幼稚的心灵就感到非常痛苦和难受,以致我把那生锈的,奏出单调的表示感谢的歌声的十弦琴对谁团结的满足之神的满意的脸扔过去,我不喜欢这不冷不热的室温,宁可让天大的痛苦烧灼我的心,不一会儿我心里就燃起一股要求强烈感情,要求刺激的欲望,对这种平庸刻板,四平八稳,没有生气的生活怒火满腔,心里发狂似地要打碎什么东西,要去砸商店,砸教堂,甚至把自己打个鼻青脸肿,因为我最痛恨,最厌恶的首先正是些:“市民的满足,健康,舒适,精心培养的乐观态度,细心培育的平庸不堪的芸芸众生的活动。”—《荒原狼》
你永远知道等在前方的是什么,也知道该怎么做,却还是忍不住要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越来越摒弃了思考,按照价值和标尺向前迈进。突然艳羡那种心境,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性水澄清,心珠自现。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躯。
如庄子,泛如不系之舟。
其实一切并非没有缘由,我们的自身从来与时代有关。
《礼记•礼运篇》讲禹以前的社会情况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尊重)能(酋长公选),讲信修睦(和平)。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养老),壮有所用(工作),幼有所长(抚育),鳏(老男无妻)寡(老女无夫)孤(幼儿无父)独(老人无子)废疾(残废)者皆有所养。男有分(职业),女有归(婚姻不失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生产品共同所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各尽所能)。是故谋闭而不兴(不欺诈争利),盗窃乱贼而不作(不掠夺),故外户而不闭(没有私有财产,不用关大门),是谓大同。”
《礼运篇》说:
“今大道既隐(原始公社制度解体),天下为家(变公有为私有),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财产私有),大人世及以为礼(子孙继位,认为当然),城郭沟池以为固(保护财产),礼义以为纪(制定礼教和法律),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阶级制度),以立田里(划分疆界,土地私有),以贤勇知(养武人谋士作爪牙),以功为己(谋个人利益),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争夺及革命不可避免),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统治阶级的圣人)。⋯ .是谓小康。”
大同是梦想,小康是现实,这个世界周而复始,从不曾因为你一个人而发生改变,只能说,你被时代所需要,个人的价值只有在契机和时局中被彰显和夸大。
又扯远了,每次都会跑题千里.....又要形而上了.......真是的。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社会是个大染缸,人生在世,心灵难免不被尘俗所缠绕,理想难免不被浊流所溅湿。只能保持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对称之美,有高山峡谷、激流平川,有自我否定、自我对话的能力,不是单纯的激进或保守,而是容留的,保持着万物参差不同自由生长的力与美。如果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不能应付生活,就该用用一只手挡住对命运的绝望,用另一只手匆匆记录下废墟中看到的一切,这样的温柔是不可阻挡的。
这首歌,很温柔的让人去死啊。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