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宗教
1.在伯尔曼的整体法学中,法律被定义为“基于经验的正义与秩序的平衡”。这让人想到霍姆斯大法官的名言:“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不过,霍姆斯并非历史法学的传人。他所谓经验也不是法律本身,而是法律有效性的隐藏的渊源。因此,对霍姆斯来说,历史解释了规则,但不证成规则。这不是历史法学,而是实证主义法学。而单凭实证主义法学,或者再加上自然法学,并不能有效地应对时代的危机和挑战,因为时间/经验之维的阙失本身,就是危机之所在。
-----------------------【美】伯尔曼 著、梁治平 译:《法律与宗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增订版译者前言第5页;
2.世界法的相当一部分是所谓习惯法,它据以发展的基础,基本不是民族国家的集体政治意志(如实证主义理论所要求的),也主要不是一种表达被普遍接受的程序和实质正义的标准的道德秩序(如自然法理论所假定的),而主要是一个共同体的生生不息的共同历史经验。引用历史法学派奠基人、伟大的十九世纪德国法学家Friedrich Karl von Savigny(萨维尼)的话说,这是“首先因习惯和民众的信仰、然后因法学家的活动-----因此到处都是因内在的无声运行的力量、而不是因一个立法者的专断意志”而得发展的一套法律。
……
简单地说,实证主义法学强调国家及其意志,自然法学强调人类及其理性,历史法学则强调人民或者民族及其经验。
-----------------------------------------同上,增订版译者前言第6-7页;
3.法律被看成是用以解决纷争以及通过权利、义务的分配创造合作纽带的程序,宗教则被界定为对于生活之终极意义和目的的集体关切和献身。它们代表了人类生活中两个基本的方面,法律意味着秩序,宗教意味着信仰。没有法律,人类便无法维系当下的社会;失去信仰,人类则无以面对未来的世界。
---------------------------------------------------同上,代译序第2页;
4.“人类随时随地都要面对未知的未来,为此,他需要相信超越他自身的真理,否则,社会将式微,将衰朽,将永劫不返。同样,人类出处面对着社会的冲突,为此,他需要法律制度,否则,社会将解体,将分崩离析。”
……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
--------------------------------------------------同上,代译序第4页;
5.伯尔曼从人类学立场出发,认为在所有的文明里面,法律(虽然可能完全与宗教分离)都与宗教共享四种要素,即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它们象征着法律的客观性,标志着法律的衍续性,体现了法律与绝对真理之间的联系,因而使法律得与某种超验价值相通。它们所引发的,不是道德或法律的推理与判断,而是人们的法律情感,是把法律所体现的正义理想视为生活终极意义之一部分的充满激情的信仰。
--------------------------------------------------同上,代译序第5页;
6.表面上看,二十世纪的人类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富足和强大,但实际上,我们又可以说它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匮乏和孱弱。它创造出了足以毁灭自身的力量,但却失去了对这力量的控制;它能够告诉我们几十万年前和以后行星的某种变化,对于自己的命运却茫然无知;它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却又直接面对着生存的危机:……。
-------------------------------------------------同上,代译序第9页;
7.本书的主要观点是,法律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然而彼此相关的方面,是社会经验的两个向度-----在所有社会,尤其是在西方社会,更特别是在今天的美国社会,都是如此。尽管这两方面之间存在紧张,但任何一方的繁盛发达都离不开另外的一方。没有(我所谓)宗教的法律,会退化成一种机械的法条主义。没有(我所谓)法律的宗教,则会丧失其社会有效性。
----------------------------------------------------同上,导言第1页;
8.法律不只是一整套规则,它是人们进行立法、裁判、执法和谈判的活动。它是分配权利和义务、并据以解决纷争、创造合作关系的活生生的程序。宗教也不只是一套信条和仪式;它是人们表明对终极意义和生活目的的一种集体关切----它是一种对于超验价值的共同直觉和献身。法律有助于为社会提供维持其内部团结所需要的结构和完型;法律以无政府状态为敌。宗教则有助于给予社会它面对未来所需要的信仰;宗教向颓废开战。
-------------------------------------------------------同上,第11页;
9.法律与超理性价值联系和沟通的主要方式有四:首先,通过仪式,亦即象征着法律客观性的仪节程序;其次,经由传统,即由过去沿袭下来的语言和习俗,它们标志着法律的衍续性;再次,依靠权威,即对一些成文的或口头的法律渊源的依赖,这些渊源本身就是决定性的,它们标志着法律的约束力;最后是凭借普遍性,即主张法律包含了象征法律与绝对真理之间联系的普遍有效的概念或者洞见。
-----------------------------------------------------同上,第20-21页;
10.时间本身就是一种宗教范畴,Mircea Elide 在其研究中已揭示了这一点。他指出了古代世界的时间观与犹太-基督教时间观之间的对立,前者植根于讲循环赎救的宗教中间,其时间是反复循环的、非历史的,反之,后者筑基于一种主张末日获救的宗教上面,其时间是渐次演进的、历史的、连绵不断与不可逆转的。
----------------------------------------------同上,注释{13},第25页;
11.“憎恶犯罪但爱罪人”,这是西方宗教传统(不但在基督教而且在犹太教里)的首要原则。不幸,这个原则常常遭到破坏-----一方面是被那些因对罪犯抱有同情而削弱了他们对犯罪行为之愤慨的人,另一方面是被那些对犯罪行为的愤慨削弱了他们对犯罪者的同情的人。
----------------------------------------------同上,注释{19},第33页;
12.教会发展初期,关于世俗法律----罗马帝国的法律----最显明的事实就在于,它根本禁止基督教崇拜。教会是非法的:为了生存下去,它不得不转入地下(真实意义上的地下)进入墓穴。由这一特殊的历史经验,产生了基督教法学的第一条原则,即公民不服从原则:与基督教信仰冲突的法律在良心上没有拘束力。
--------------------------------------------------------同上,第43页;
13.知识分子们,认为即使没有宗教或准宗教基础,只须依靠适宜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控制,凭着一种人道主义哲学,上述基本法律原则,无论是民主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依然能够存续下去。然而,历史,包括当代史所证明的恰好相反:人们不会衷心拥戴一种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更不用说一种哲学,除非对他们来说,这种制度或哲学代表着某种更高的、神圣的真理。如果在人们看来,有一种制度与他们信仰(用全部的生命去信仰,而不仅仅是在理智上认为如此)的某种超验实体相悖,他们就会抛却这种制度。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否弃了传统宗教的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各国,最后有都转向种族的宗教、国家的宗教或者阶级的宗教(或者这三者的宗教)。知识分子们感到为这一变化所出卖;他们依然指望着,人们将具有一种新的意识,象他们自己的那样合理,不带宗教色彩,但是他们未曾想到,他们自己对各种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乃至人道主义哲学的信仰,同样是超理性的,并且同样是基于自我关切的,这就是知识分子的宗教。
--------------------------------------------------------同上,第65页。
-----------------------【美】伯尔曼 著、梁治平 译:《法律与宗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增订版译者前言第5页;
2.世界法的相当一部分是所谓习惯法,它据以发展的基础,基本不是民族国家的集体政治意志(如实证主义理论所要求的),也主要不是一种表达被普遍接受的程序和实质正义的标准的道德秩序(如自然法理论所假定的),而主要是一个共同体的生生不息的共同历史经验。引用历史法学派奠基人、伟大的十九世纪德国法学家Friedrich Karl von Savigny(萨维尼)的话说,这是“首先因习惯和民众的信仰、然后因法学家的活动-----因此到处都是因内在的无声运行的力量、而不是因一个立法者的专断意志”而得发展的一套法律。
……
简单地说,实证主义法学强调国家及其意志,自然法学强调人类及其理性,历史法学则强调人民或者民族及其经验。
-----------------------------------------同上,增订版译者前言第6-7页;
3.法律被看成是用以解决纷争以及通过权利、义务的分配创造合作纽带的程序,宗教则被界定为对于生活之终极意义和目的的集体关切和献身。它们代表了人类生活中两个基本的方面,法律意味着秩序,宗教意味着信仰。没有法律,人类便无法维系当下的社会;失去信仰,人类则无以面对未来的世界。
---------------------------------------------------同上,代译序第2页;
4.“人类随时随地都要面对未知的未来,为此,他需要相信超越他自身的真理,否则,社会将式微,将衰朽,将永劫不返。同样,人类出处面对着社会的冲突,为此,他需要法律制度,否则,社会将解体,将分崩离析。”
……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
--------------------------------------------------同上,代译序第4页;
5.伯尔曼从人类学立场出发,认为在所有的文明里面,法律(虽然可能完全与宗教分离)都与宗教共享四种要素,即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它们象征着法律的客观性,标志着法律的衍续性,体现了法律与绝对真理之间的联系,因而使法律得与某种超验价值相通。它们所引发的,不是道德或法律的推理与判断,而是人们的法律情感,是把法律所体现的正义理想视为生活终极意义之一部分的充满激情的信仰。
--------------------------------------------------同上,代译序第5页;
6.表面上看,二十世纪的人类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富足和强大,但实际上,我们又可以说它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匮乏和孱弱。它创造出了足以毁灭自身的力量,但却失去了对这力量的控制;它能够告诉我们几十万年前和以后行星的某种变化,对于自己的命运却茫然无知;它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却又直接面对着生存的危机:……。
-------------------------------------------------同上,代译序第9页;
7.本书的主要观点是,法律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然而彼此相关的方面,是社会经验的两个向度-----在所有社会,尤其是在西方社会,更特别是在今天的美国社会,都是如此。尽管这两方面之间存在紧张,但任何一方的繁盛发达都离不开另外的一方。没有(我所谓)宗教的法律,会退化成一种机械的法条主义。没有(我所谓)法律的宗教,则会丧失其社会有效性。
----------------------------------------------------同上,导言第1页;
8.法律不只是一整套规则,它是人们进行立法、裁判、执法和谈判的活动。它是分配权利和义务、并据以解决纷争、创造合作关系的活生生的程序。宗教也不只是一套信条和仪式;它是人们表明对终极意义和生活目的的一种集体关切----它是一种对于超验价值的共同直觉和献身。法律有助于为社会提供维持其内部团结所需要的结构和完型;法律以无政府状态为敌。宗教则有助于给予社会它面对未来所需要的信仰;宗教向颓废开战。
-------------------------------------------------------同上,第11页;
9.法律与超理性价值联系和沟通的主要方式有四:首先,通过仪式,亦即象征着法律客观性的仪节程序;其次,经由传统,即由过去沿袭下来的语言和习俗,它们标志着法律的衍续性;再次,依靠权威,即对一些成文的或口头的法律渊源的依赖,这些渊源本身就是决定性的,它们标志着法律的约束力;最后是凭借普遍性,即主张法律包含了象征法律与绝对真理之间联系的普遍有效的概念或者洞见。
-----------------------------------------------------同上,第20-21页;
10.时间本身就是一种宗教范畴,Mircea Elide 在其研究中已揭示了这一点。他指出了古代世界的时间观与犹太-基督教时间观之间的对立,前者植根于讲循环赎救的宗教中间,其时间是反复循环的、非历史的,反之,后者筑基于一种主张末日获救的宗教上面,其时间是渐次演进的、历史的、连绵不断与不可逆转的。
----------------------------------------------同上,注释{13},第25页;
11.“憎恶犯罪但爱罪人”,这是西方宗教传统(不但在基督教而且在犹太教里)的首要原则。不幸,这个原则常常遭到破坏-----一方面是被那些因对罪犯抱有同情而削弱了他们对犯罪行为之愤慨的人,另一方面是被那些对犯罪行为的愤慨削弱了他们对犯罪者的同情的人。
----------------------------------------------同上,注释{19},第33页;
12.教会发展初期,关于世俗法律----罗马帝国的法律----最显明的事实就在于,它根本禁止基督教崇拜。教会是非法的:为了生存下去,它不得不转入地下(真实意义上的地下)进入墓穴。由这一特殊的历史经验,产生了基督教法学的第一条原则,即公民不服从原则:与基督教信仰冲突的法律在良心上没有拘束力。
--------------------------------------------------------同上,第43页;
13.知识分子们,认为即使没有宗教或准宗教基础,只须依靠适宜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控制,凭着一种人道主义哲学,上述基本法律原则,无论是民主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依然能够存续下去。然而,历史,包括当代史所证明的恰好相反:人们不会衷心拥戴一种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更不用说一种哲学,除非对他们来说,这种制度或哲学代表着某种更高的、神圣的真理。如果在人们看来,有一种制度与他们信仰(用全部的生命去信仰,而不仅仅是在理智上认为如此)的某种超验实体相悖,他们就会抛却这种制度。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否弃了传统宗教的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各国,最后有都转向种族的宗教、国家的宗教或者阶级的宗教(或者这三者的宗教)。知识分子们感到为这一变化所出卖;他们依然指望着,人们将具有一种新的意识,象他们自己的那样合理,不带宗教色彩,但是他们未曾想到,他们自己对各种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乃至人道主义哲学的信仰,同样是超理性的,并且同样是基于自我关切的,这就是知识分子的宗教。
--------------------------------------------------------同上,第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