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菩提树 明镜台
当年五祖欲传衣钵,令众做偈。神秀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现在想来,这也许就是所谓小乘吧。讲的是时时提醒自己“学为好人”。别说这只是佛法罢了,佛法说的就是做人!然而这样却是正常。人生在世,难免要作些错事,生些嗔念,所以要经常反省,正如孔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这是普天下芸芸众生的人道。像我,你知道,你觉得我和一般人一样那也许是不了解我,我大约是脑袋里有点贵恙的那种罢。然而还有大乘,惠能的偈子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于是众皆钦服。他就是后来的六祖。那本来无一物是什么呢?心死!神明复活!我以为。那就不是一般人所达到的境界了。这样说也许很有一些对佛的大不敬了。《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里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声香色味触法”,也许是什么都屏除了,只留下人的本源。这一般人是做不了也不想做的。我们只是追求尘世中所有的乐事啦。所以有“尘世土著”一说。意思是本从尘世生,现在都历练的可以和土著一样熟悉这儿的生存法则了,然而从心底是抵触“尘世”的。所以有欲望,有追求。走不出这个圈子。这些天看《西游记》,可能有人会笑话这么晚才看。我是很早的时候在家里找出一本来看的,可惜很破,残缺了好多章。现在正好读的书断了口粮,于是就全全的看一次。想的最多的是那么懦弱的唐僧,那么厉害的猴王。唐僧是经常责骂,不信任猴王的,而猴子对师父却是一味的顺从,尊敬。有人说那是为自己早日圆满,其实那猴王不用成佛他可以过的和很好的;有人说那是因了“紧箍咒”,可能罢,但是真正的“咒”,在自己的心里。可能作者要表现的,是一种父子关系吧。唐僧以长辈的面孔出现。这让我想到了我老爸。记的小时后他真的对我是时时不满,骂。现在想来,骂是因为恨铁不成钢,因为希望你好。而且取得一点成绩老爸总是觉得不够。他以为你是世上最棒的呢。像唐僧经常“泼猢狲”这样的骂。反之对八戒又那么好。沙僧呢,老好人,因此他的戏不多。感觉唐僧似乎于他也不是很亲。那八戒就好比是学校里不大聪明,但特别听老师话的那种。这种同学很受老师的亲赖的。沙僧呢?沉默寡言的,却坚持自己的原则。你看他不管老猪和师父怎么对大师兄,他老是能看到谁对谁错。只有猴子是那种很聪明,经常捣蛋。这种同学老师不喜欢,但往往是最有能耐的。朋友,想想你是哪位同学呢?但猴王最终却成了佛的。他那种人是不应该成佛的。头上的圈子是没了,那圈子种到了心里。那叛逆的,狂妄的精神也是社会需要的啊。所以说大家都熟悉大闹天宫的美猴王,却不知道世上还有个斗战胜佛。我们那儿有个庙,供奉的居然是孙悟空。我刚知道的时候奇怪极了,去看了,有一个大象,是塑的黑脸的怒目的人像,根本不是电视上那猴子。还有七十二小像,意思是他地煞数的变化法像。可惜那小像装在小龛子里,没看见。想必也是降龙伏虎的形象。其实老百姓喜欢的真的不是作为佛的行者,喜欢的是保护唐僧,除妖荡魔的大圣啊。所以猴王是应该追求第一种境界的,而不是成“本来无一物”!
你看我扯的多远。我是说那个佛家的偈子的。其实我们能在第一种里“学为好人”就是很不错的了,假如人人都追求空无一物,那还了得!但人类还需要归宿,还要思考“生死”这个最大的人生哲学问题。所以就要有佛,有上帝。想想世界其实能很和谐的。呵呵
你看我扯的多远。我是说那个佛家的偈子的。其实我们能在第一种里“学为好人”就是很不错的了,假如人人都追求空无一物,那还了得!但人类还需要归宿,还要思考“生死”这个最大的人生哲学问题。所以就要有佛,有上帝。想想世界其实能很和谐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