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一)
为了撰写《陕西通志•妇女志》中有关近20年来陕西妇女、民俗方面的变化,和女友一起下乡考察三天。这次朝西走,其实没多远,就去了凤翔和千阳两个地方。但毕竟是朝西走,所以权且借用埃德加•斯诺不朽名著《西行漫记》来为自己的信笔涂鸦之作命名吧。
7月11日6点半,便起床赶车去城西客运站,准备坐车去凤翔。可惜到客运站只有324这一趟公交,车少、人多、难等。等我们被后面的人推上车时,里面已挤满上班一族。毫不夸张的说是摩肩接踵,整个车就是一个人肉夹馍,我俩还背了两个满满的旅行包,被挤得丝毫也动弹不得。在车上,基本不用抓扶把手,稍微一歪,就会被人肉垫弹回来。中间还出现一个女孩训斥旁边一个猥琐男,估计是遇到了咸猪手。公交在市区内蛇行了1个半小时,终于在9点到达车站。
坐上去凤翔的客车,没多久就上了西宝高速。两边尽显关中平原美景:刚收割了小麦,麦茬还留在地里,玉米高高矗立,挺立着那饱满的玉米棒。农民们三三两两在地理锄地劳作。
在路上最大的发现,那就是证实了郭迎春老师的话,西宝高速两边的农村里,最高最大的建筑,一定是教堂!此言不虚,一路过来,几乎每个村子都会发现建有高大的教堂,即使没看到建筑物,也能发现高高耸立的十字架。无论是天主教堂还是新教教堂,这都让我这个来自基督教家庭的人倍感亲切。同时,也深深感受到这些年来,基督教在农村的发展是多么快。这一现象,值得研究!
过了武功县,就逐渐发现南面的秦岭隐约可见,而北面的原确是清晰可见。起初我还以为那也是山,但中学地理学得极好的我,从未记得此处有何连绵如此之长的山脉,便问女友。女友扑哧一笑,告诉我那就是原。顿时一惊,对于我一个来自南方江汉平原的人来说,对什么是原,一无所知。原现在一般写作“塬”,指的是黄土高原地形的一种台地,四周高而陡,顶部很平坦。南面山,北面原,就剩下中间这一狭长而平坦的地带,陇海线铁路、西宝高速、省道并列其间,有意思!
刚过了岐山不久,就遇上告诉公路大堵车。司机师傅在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后,决定逆行下高速,从岐山的蔡家坡走省道。省道在这里弯弯曲曲的指向原上,汽车也缓缓的沿着盘山路爬到了原上。窗外的乡镇慢慢的就落到了自己的脚下,汽车也爬上了五六十米高的原。本以为这个原就一丁点儿大,最多就住那么几户人家,很快就会下去。可是看地势,丝毫没有起伏,一点也没有下坡的迹象。汽车行驶在平坦的公路上,不一会就到了一座城镇,定睛一瞧:岐山!敢情县城就在这塬上。
岐山县城与我想象的大不一样。在西安吃了三年的岐山臊子面,一直以为创造出这么神来之食的地方一定很美。可是,真实的县城,旧而杂乱,甚至不如蔡家坡镇那么干净美丽。
客车转出岐山县城,一路向西北方向驶去。穿行在林荫省道上,我的好奇心促使我不住的向两边张望,试图发现点塬上与塬下的区别。可是,同样平坦的地形,同样潺潺流水的河流,同样的村落,同样的庄稼地,使我并未发现,我已经处在塬上了。40分钟的探寻发现后,我们便达到了凤翔:一座同样不甚起眼的小县城。
出了汽车站,我俩便去寻找经熟人介绍的一家所谓的商务酒店。所谓商务酒店,就是一栋四层楼的临街民房,经过装修,就成为当地比较好的一家酒店了。一层大厅里从未见有人吃饭,二层包间里似乎每天都是满的。三层四层就是客房。两间单人间,电视、空调、热水器齐全,总共才九十,大大出乎我俩的预料。这次出来,每天每天的补贴是80元,包含吃、住、行的所有花费。本来,我们以为这点钱根本不够,要住小旅馆,几天不能洗澡,吃小吃店,甚至都会超过80元,得自己出血补贴点钱。未曾料到啊,小县城的物价水平让我们顿时成为阔绰之人。
不宽的街道两边,差不多都是二层小楼,高一点达到七八层的楼房,就会被冠以某某大厦之名。安顿完毕,我俩又开始“扫大街”,希望能找到一家饭馆来压制住肚子的抗议声。从宾馆往北来到一个十字路口,我俩习惯性的右拐朝东走,饭馆没见到,反而把凤翔县四大领导班子看了个够: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原来都在这一条政府街上。未果,只好问人哪有饭馆。经指点方才找到一家。我们点了一份凉皮、一碗臊子面。都还算地道,吃完还嫌不过瘾,女友又点了一份核桃饼,甚是美味:把核桃、糖包在饼里,在油锅里炕熟。吃来外焦里嫩,满嘴核桃香。
行前,屈老师一再叮嘱,出行最好别打出租车,坐三轮摩托就可以,那样最经济。可我们到凤翔一看 就傻了眼,满大街就没看到一辆三轮,都是出租车。我们只好打出租车去凤翔县文化馆。上车一打听,起步价四块钱基本就可以把整个凤翔跑遍,我俩才放心。
凤翔县文化馆总共就四层楼,我俩进去一问,负责非遗的王副馆长还没到。我俩就在外面溜达。对面就是一个制作凤翔马勺脸谱的作坊。老板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详细的讲解了马勺脸谱的历史、制作工艺、图案寓意。其实,它就是我们舀水的瓢,只是在它的后面画了各色的图案。据那个师傅说,传统的马勺上绘制的是脸谱,而现在,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多元化,马勺的图案也在不断的创新,有了很多新的图形。创新的不仅仅有图案样式,还有工艺。以前,马勺上的图案都是画上的,而现在,为了凸显它的立体感,采用了雕刻工艺,也就是将图案先雕出来然后染色。的确,工艺的革新让马勺增色不少。马勺上最初的脸谱也是很有意思的。画着脸谱的马勺,在过去的社火表演的过程中相当于道具。而现在,马勺仅仅是工艺品了。而且,它不仅是有马勺这一种样子,还有梭子形,还有铲形,不过都是用木头做的。
等了半天,王馆长终于来了。可是经过交谈得知,他们文化馆也没有统计过这些年来凤翔手工艺中女性从业人员的数量、比例。他建议我们去妇联咨询。我们赶紧打车去妇联,因为这时已经四点半了,妇联快下班了!马不停蹄赶到妇联,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他们也仅仅统计了今年所有手工艺中女性的数量,没有凤翔草编的人数,看来我们只好第二天下乡去调查了。
路过一家新华书店,我们进去想买一张凤翔地图。未找到,就询问一位工作人员。她的知我们的目的后,连忙大声说:“买地图干嘛?五块钱一张,划不来,来来来,我给你们说怎么下乡。”说完就拿出纸笔,为我们边讲解边画图,告诉我们在哪坐车,做啥车,讲得清清楚楚,我俩急忙连声道谢。从书店出来,我俩不约而同的感叹,遇到好人了!民风淳朴,由此可见。
7月11日6点半,便起床赶车去城西客运站,准备坐车去凤翔。可惜到客运站只有324这一趟公交,车少、人多、难等。等我们被后面的人推上车时,里面已挤满上班一族。毫不夸张的说是摩肩接踵,整个车就是一个人肉夹馍,我俩还背了两个满满的旅行包,被挤得丝毫也动弹不得。在车上,基本不用抓扶把手,稍微一歪,就会被人肉垫弹回来。中间还出现一个女孩训斥旁边一个猥琐男,估计是遇到了咸猪手。公交在市区内蛇行了1个半小时,终于在9点到达车站。
坐上去凤翔的客车,没多久就上了西宝高速。两边尽显关中平原美景:刚收割了小麦,麦茬还留在地里,玉米高高矗立,挺立着那饱满的玉米棒。农民们三三两两在地理锄地劳作。
在路上最大的发现,那就是证实了郭迎春老师的话,西宝高速两边的农村里,最高最大的建筑,一定是教堂!此言不虚,一路过来,几乎每个村子都会发现建有高大的教堂,即使没看到建筑物,也能发现高高耸立的十字架。无论是天主教堂还是新教教堂,这都让我这个来自基督教家庭的人倍感亲切。同时,也深深感受到这些年来,基督教在农村的发展是多么快。这一现象,值得研究!
过了武功县,就逐渐发现南面的秦岭隐约可见,而北面的原确是清晰可见。起初我还以为那也是山,但中学地理学得极好的我,从未记得此处有何连绵如此之长的山脉,便问女友。女友扑哧一笑,告诉我那就是原。顿时一惊,对于我一个来自南方江汉平原的人来说,对什么是原,一无所知。原现在一般写作“塬”,指的是黄土高原地形的一种台地,四周高而陡,顶部很平坦。南面山,北面原,就剩下中间这一狭长而平坦的地带,陇海线铁路、西宝高速、省道并列其间,有意思!
刚过了岐山不久,就遇上告诉公路大堵车。司机师傅在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后,决定逆行下高速,从岐山的蔡家坡走省道。省道在这里弯弯曲曲的指向原上,汽车也缓缓的沿着盘山路爬到了原上。窗外的乡镇慢慢的就落到了自己的脚下,汽车也爬上了五六十米高的原。本以为这个原就一丁点儿大,最多就住那么几户人家,很快就会下去。可是看地势,丝毫没有起伏,一点也没有下坡的迹象。汽车行驶在平坦的公路上,不一会就到了一座城镇,定睛一瞧:岐山!敢情县城就在这塬上。
岐山县城与我想象的大不一样。在西安吃了三年的岐山臊子面,一直以为创造出这么神来之食的地方一定很美。可是,真实的县城,旧而杂乱,甚至不如蔡家坡镇那么干净美丽。
客车转出岐山县城,一路向西北方向驶去。穿行在林荫省道上,我的好奇心促使我不住的向两边张望,试图发现点塬上与塬下的区别。可是,同样平坦的地形,同样潺潺流水的河流,同样的村落,同样的庄稼地,使我并未发现,我已经处在塬上了。40分钟的探寻发现后,我们便达到了凤翔:一座同样不甚起眼的小县城。
出了汽车站,我俩便去寻找经熟人介绍的一家所谓的商务酒店。所谓商务酒店,就是一栋四层楼的临街民房,经过装修,就成为当地比较好的一家酒店了。一层大厅里从未见有人吃饭,二层包间里似乎每天都是满的。三层四层就是客房。两间单人间,电视、空调、热水器齐全,总共才九十,大大出乎我俩的预料。这次出来,每天每天的补贴是80元,包含吃、住、行的所有花费。本来,我们以为这点钱根本不够,要住小旅馆,几天不能洗澡,吃小吃店,甚至都会超过80元,得自己出血补贴点钱。未曾料到啊,小县城的物价水平让我们顿时成为阔绰之人。
不宽的街道两边,差不多都是二层小楼,高一点达到七八层的楼房,就会被冠以某某大厦之名。安顿完毕,我俩又开始“扫大街”,希望能找到一家饭馆来压制住肚子的抗议声。从宾馆往北来到一个十字路口,我俩习惯性的右拐朝东走,饭馆没见到,反而把凤翔县四大领导班子看了个够: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原来都在这一条政府街上。未果,只好问人哪有饭馆。经指点方才找到一家。我们点了一份凉皮、一碗臊子面。都还算地道,吃完还嫌不过瘾,女友又点了一份核桃饼,甚是美味:把核桃、糖包在饼里,在油锅里炕熟。吃来外焦里嫩,满嘴核桃香。
行前,屈老师一再叮嘱,出行最好别打出租车,坐三轮摩托就可以,那样最经济。可我们到凤翔一看 就傻了眼,满大街就没看到一辆三轮,都是出租车。我们只好打出租车去凤翔县文化馆。上车一打听,起步价四块钱基本就可以把整个凤翔跑遍,我俩才放心。
凤翔县文化馆总共就四层楼,我俩进去一问,负责非遗的王副馆长还没到。我俩就在外面溜达。对面就是一个制作凤翔马勺脸谱的作坊。老板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详细的讲解了马勺脸谱的历史、制作工艺、图案寓意。其实,它就是我们舀水的瓢,只是在它的后面画了各色的图案。据那个师傅说,传统的马勺上绘制的是脸谱,而现在,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多元化,马勺的图案也在不断的创新,有了很多新的图形。创新的不仅仅有图案样式,还有工艺。以前,马勺上的图案都是画上的,而现在,为了凸显它的立体感,采用了雕刻工艺,也就是将图案先雕出来然后染色。的确,工艺的革新让马勺增色不少。马勺上最初的脸谱也是很有意思的。画着脸谱的马勺,在过去的社火表演的过程中相当于道具。而现在,马勺仅仅是工艺品了。而且,它不仅是有马勺这一种样子,还有梭子形,还有铲形,不过都是用木头做的。
等了半天,王馆长终于来了。可是经过交谈得知,他们文化馆也没有统计过这些年来凤翔手工艺中女性从业人员的数量、比例。他建议我们去妇联咨询。我们赶紧打车去妇联,因为这时已经四点半了,妇联快下班了!马不停蹄赶到妇联,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他们也仅仅统计了今年所有手工艺中女性的数量,没有凤翔草编的人数,看来我们只好第二天下乡去调查了。
路过一家新华书店,我们进去想买一张凤翔地图。未找到,就询问一位工作人员。她的知我们的目的后,连忙大声说:“买地图干嘛?五块钱一张,划不来,来来来,我给你们说怎么下乡。”说完就拿出纸笔,为我们边讲解边画图,告诉我们在哪坐车,做啥车,讲得清清楚楚,我俩急忙连声道谢。从书店出来,我俩不约而同的感叹,遇到好人了!民风淳朴,由此可见。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