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缺失征”时代走进大自然--——读沈睿《荒原上的芭蕾》
丁宁
2011-07-23 中国妇女报
作者用优美的文字传达着自己对自然、对动物、对这个以人为中心的世界的陌生一面的观察。这份充满爱心的观察是一份前卫的呼喊,是人与自然的纽带。
当你打开这本书,清新的文字,细腻而准确的描述,对自然与动物的热爱会感染你,让你无法释手。这就是沈睿新出的《荒原上的芭蕾》。这是一本难得的观察自然,描写动物如此到位的书,它的出版,实在够得上是向社会奉献了一份精神上的美味佳肴。
读这本书让我如此感动,很大程度是由于今天面临着一种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但日益成为问题的社会现象,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正在加速。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随着地价的金贵,周边自然绿地在不断减少。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的扩张,为了向建筑业和工业供给原材料和土地,大量的自然区域,如农田、绿地,甚至湿地、林地被开发。
城市里的孩子,知道在游戏中如何爬树翻墙,现实中却可能连成片的树林都不大可能见过;耳边听着世界各地的流行音乐,却很少听到林间小鸟清脆的歌声;他们会在塑胶的跑道上打闹嬉戏,家里也许种植了几棵绿色的植物,可实际上却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电脑、电视、游戏机让现在的孩子更多地待在屋里,父母对于车祸、陌生人的恐惧,学校的课业和各种课外班占满了孩子的时间,大自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消失了。
不少孩子随着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感官越来越限制在电脑、电视、多媒体教学的视觉单一使用上。他们逐渐变成一个生活的旁观者,越来越被动,其他感官退化,心灵得不到滋养,人生经历越来越单薄。现在的孩子似乎面临一种类似的异化——环境异化,他们脱离了和自然的联结,压抑了对自然亲密依存的本能,在人工环境的包围中长大,对自然变得疏离冷漠甚至畏惧。新一代多是在成长过程中与自然失去联系的孩子,是“自然缺失症”患者。
很多孩子因为没有太多的机会和自然进行接触。随之而来会发生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症状,包括儿童肥胖、注意力紊乱、孤独、抑郁、愤怒、感觉失衡等等。完全脱离自然,后果尤为严重。在“应试教育”环境和互联网时代,许多青少年与自然的彻底决裂,成了都市中与世隔绝的“宅男宅女”。他们往往远离自然、自然知识贫乏,大部分时间是在有空调暖气的房间中、汽车里度过,电脑、电视是他们最喜欢的东西。他们宁可放弃去看海、去爬山,而选择待在房间里。
如果你能有机会读一读《荒原上的芭蕾》,你一定能够认可,和自然的接触就像营养和睡眠一样必需。大部分的现代人已经背离了天父地母与兄弟姊妹般的动植物。如果你读沈睿的文字,看她描写小猫、小狗、羚羊、猫头鹰……你一定会发现其实人的基因里本来就有亲生命性。几乎所有未经世事的小孩子都会本能的想要观看或触摸动植物,直到受到现代教育价值观的影响,才逐渐地与自然断裂。现代的教育与观念除了妖魔化自然外,甚至灌输人定胜天、自然万物皆为我们所用的谬误。
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加上电脑和网络,空调、电视、动画片、电子产品等等,使“自然缺失症”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的现代病。这种现象不是哪一个国家独有的,而是具有普遍性。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5年前提出“自然缺失症”这一概念,为所有的父母、教育工作者、为大家敲起了警钟。
沈睿在书中分析西方野生动物的命运,指出过去西方杀戮动物的历史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野蛮的历史。古往今来,为了利益和金钱,人类不择手段。所幸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必要的反思使一些人开始了动物研究和保护运动。通过他们的努力,西方人开始以现代眼光理解动物,看待与人类共存的各种动植物。西方社会在动物研究、保护和对动物的哲学思考上,远远地走在中国的前面。沈睿用这些优美简洁的文字描述动物的故事,更可贵的是以她清晰的哲学思考为前提。
沈睿说:“在认真思考的人中,如何对待动物是一个极为严肃的人类如何对待自己的问题,是一个哲学的,诗歌的,伦理学的理论问题。”她用优美的文字传达着自己对自然、对动物、对这个以人为中心的世界的陌生一面的观察。这份充满爱心的观察是一份前卫的呼喊,是人与自然的纽带。让我们一起走向自然,走向动物。
http://www.china-woman.com/rp/main?fid=open&fun=show_news&from=view&nid=72647&ctype=4
2011-07-23 中国妇女报
作者用优美的文字传达着自己对自然、对动物、对这个以人为中心的世界的陌生一面的观察。这份充满爱心的观察是一份前卫的呼喊,是人与自然的纽带。
当你打开这本书,清新的文字,细腻而准确的描述,对自然与动物的热爱会感染你,让你无法释手。这就是沈睿新出的《荒原上的芭蕾》。这是一本难得的观察自然,描写动物如此到位的书,它的出版,实在够得上是向社会奉献了一份精神上的美味佳肴。
读这本书让我如此感动,很大程度是由于今天面临着一种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但日益成为问题的社会现象,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正在加速。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随着地价的金贵,周边自然绿地在不断减少。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的扩张,为了向建筑业和工业供给原材料和土地,大量的自然区域,如农田、绿地,甚至湿地、林地被开发。
城市里的孩子,知道在游戏中如何爬树翻墙,现实中却可能连成片的树林都不大可能见过;耳边听着世界各地的流行音乐,却很少听到林间小鸟清脆的歌声;他们会在塑胶的跑道上打闹嬉戏,家里也许种植了几棵绿色的植物,可实际上却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电脑、电视、游戏机让现在的孩子更多地待在屋里,父母对于车祸、陌生人的恐惧,学校的课业和各种课外班占满了孩子的时间,大自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消失了。
不少孩子随着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感官越来越限制在电脑、电视、多媒体教学的视觉单一使用上。他们逐渐变成一个生活的旁观者,越来越被动,其他感官退化,心灵得不到滋养,人生经历越来越单薄。现在的孩子似乎面临一种类似的异化——环境异化,他们脱离了和自然的联结,压抑了对自然亲密依存的本能,在人工环境的包围中长大,对自然变得疏离冷漠甚至畏惧。新一代多是在成长过程中与自然失去联系的孩子,是“自然缺失症”患者。
很多孩子因为没有太多的机会和自然进行接触。随之而来会发生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症状,包括儿童肥胖、注意力紊乱、孤独、抑郁、愤怒、感觉失衡等等。完全脱离自然,后果尤为严重。在“应试教育”环境和互联网时代,许多青少年与自然的彻底决裂,成了都市中与世隔绝的“宅男宅女”。他们往往远离自然、自然知识贫乏,大部分时间是在有空调暖气的房间中、汽车里度过,电脑、电视是他们最喜欢的东西。他们宁可放弃去看海、去爬山,而选择待在房间里。
如果你能有机会读一读《荒原上的芭蕾》,你一定能够认可,和自然的接触就像营养和睡眠一样必需。大部分的现代人已经背离了天父地母与兄弟姊妹般的动植物。如果你读沈睿的文字,看她描写小猫、小狗、羚羊、猫头鹰……你一定会发现其实人的基因里本来就有亲生命性。几乎所有未经世事的小孩子都会本能的想要观看或触摸动植物,直到受到现代教育价值观的影响,才逐渐地与自然断裂。现代的教育与观念除了妖魔化自然外,甚至灌输人定胜天、自然万物皆为我们所用的谬误。
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加上电脑和网络,空调、电视、动画片、电子产品等等,使“自然缺失症”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的现代病。这种现象不是哪一个国家独有的,而是具有普遍性。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5年前提出“自然缺失症”这一概念,为所有的父母、教育工作者、为大家敲起了警钟。
沈睿在书中分析西方野生动物的命运,指出过去西方杀戮动物的历史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野蛮的历史。古往今来,为了利益和金钱,人类不择手段。所幸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必要的反思使一些人开始了动物研究和保护运动。通过他们的努力,西方人开始以现代眼光理解动物,看待与人类共存的各种动植物。西方社会在动物研究、保护和对动物的哲学思考上,远远地走在中国的前面。沈睿用这些优美简洁的文字描述动物的故事,更可贵的是以她清晰的哲学思考为前提。
沈睿说:“在认真思考的人中,如何对待动物是一个极为严肃的人类如何对待自己的问题,是一个哲学的,诗歌的,伦理学的理论问题。”她用优美的文字传达着自己对自然、对动物、对这个以人为中心的世界的陌生一面的观察。这份充满爱心的观察是一份前卫的呼喊,是人与自然的纽带。让我们一起走向自然,走向动物。
http://www.china-woman.com/rp/main?fid=open&fun=show_news&from=view&nid=72647&ctyp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