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让自己的音乐感知品味变坏的
![]() |
可试听海尔默·谢弗的专辑 【Noise as a Language作为语言的噪音】http://s2.xiami.com/song/play?ids=/song/playlist/id/409032/type/1
如果你不能欣赏说明你的品味还不够坏
如果说我是在2008年聆听了一次海尔默·谢弗编号为Kwanyin 026长度67分27秒噪音录音之后,一下子变坏了音乐的感知品味,那有点夸张,因为更早,2003年的北京声纳。11月1号,海尔默·谢弗最后一个出场,演了8分钟,稳健、强烈、灿烂,用纯粹的噪音让全场观众欢呼起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第一次听噪音。宵夜之后据说海尔默·谢弗从亮马河走回了东四十条,他是个喜欢亲近到日常生活普通事物后面寻找噪音的人(在这点上他非常像法国作家菲利普·图森和美国底层滥俗诗人圣·布考斯基的混合体,而这种品性,我都会把它归于我第一个印象深刻的奥地利人,也将会标签为这个种族人民的一个属性,而这个句式是比利时作家阿梅莉·诺冬小说《独断》里的,这个小说讲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陌生人到了主角家里意外死去的事情,这就像海尔默·谢弗的一种强制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噪音,干脆,直接,没有缘由,但我不得不说诺冬这个小说是个除了开头外一烂到底的小说)海尔默·谢弗喜欢走路,抽烟,喝酒。这种坏品味就像我在诗歌上在阅读了一次布考斯基的烂操的诗歌后所得来的一样,这种影响是深远的,足以导致你丧失欣赏正常优美诗歌的能力。bukowski 已经超越了垮掉的知识分子性,完全是烂操滥俗的一代,就像朱白说的,一个人总不能每天都枕在那些凌空蹈虚或者虚无缥缈的文字中,这些空虚的枕头是由“输出很贱价值观”的郭敬明、刻意回避当代生活的大多数中国作家炮制的,我们不能整天被这些欺骗,总要时不时读些货真价实的玩意儿,比如布考斯基,一个死了十五六年的美国男人,可以用醉汉、邋遢分子、无聊的人、虐待妇女的莽汉、喜欢淫乱醉酒吸毒的准犯罪分子等等这些不堪的词汇来形容,但最重要的是,他是这个地球上最酷的小说家和诗人。如果说金斯堡他们还在用毒品麻痹自己,布考斯基太凶猛了,那是一种极致到无法形容的地步,是布考斯基对底层生活毫不留情地展现,布考斯基做人最为癫狂和痴情的时候。正是这种近似癫狂、阳刚和不计后果的写作,让布考斯基主动地“自绝于人民”。这个一生困顿,童年时被同龄人冷落、被骂白痴;十几岁时被父亲毒打、虐待,开始酗酒的家伙。
总有一些事情
会毁了我们的生活,
威廉,
这只取决于
什么或哪一个
先找到
我们。
时机一直都很成熟,
我们随时
都会
被抓住。
生活被毁掉
很正常
无论你
聪明
还是不聪明
都是一样。
只有在
自己的
生活
被毁掉时,
我们
才发现
自杀者,
酒鬼,疯子,
囚犯,吸毒者
等等,等等
只是存在中
常见的一部分
就像
厨房架子上的
剑兰,
彩虹
和
飓风
以及
空虚。
1、而作为语言的噪音,像海尔默·谢弗所说问题在于语词无处不在,我们则越来越擅于用它们掩盖事实。声音也同样,能够在混沌中触发温情。但我们都应该时常触发一些严苛、清晰、强烈、直接的东西,释放愤怒,直面生存之本真。
2、噪音可以被看作进入事物背面的工具。
3、一个仍未命名的“Harsh Noise Wall”合作计划。这个计划有别于猛烈、不定的Harsh Noise(粗噪音), Harsh Noise是处身于四方八面突如其来的冲击之中,而 “HNW”有一种被连续爆炸密集包围的感觉,是一种缓慢渐进的噪音。
4、噪音剔除了传统的音乐的风格模式和审美惯性,这保证了噪音的纯粹性,但同时从另一方面说也是一种自我设定 的障碍。这种“设定”只是一种相对大众对音乐认知而言的概念, 噪音是去抵抗盲目跟从模式,是一种突破。全世界喜欢噪音的人加起来可能不够中国听朋克、听金属的人多。
5、开始制作自己的音乐时,要用大量的纸张!我写下一个事实,例如政治形势或社会状况,然后我说:“行了,这就是我想要传达的内容,哪种声音最接近这个内容以及我个人对它的反思呢?”例如,哪些环境声音中包含了我需要以之表达攻击性的较高的厚重性音色,哪些包含了用来表达孤独隔绝的宁静怪异的声音。
6、噪音,要追本溯源到1913年的未来派画家Luigi Russolo发表的“噪音艺术”宣言。噪音音乐从本质上来说是加工化了的“噪音”,正如电影是“被加工过的现实”。经过分割、失真、放大、拼帖出来的,但与僵硬幼稚而单纯的不懂丝毫变化与艺术再加工的现实噪音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7、俄国佬斯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现在听来这么普通的调性音乐当时都被大众因为太吵和违反“音乐常理”赶出过音乐厅的。而现在每个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生大概都会在课本里学过的Edgard Varesed的“电离”,当初刚出来时也是不知道受过多少卫道人士的讥笑的。但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在日本兴起的以Mezbow、C.C.C.C、Masonna等噪音狂人为主体的纯噪音本质主义运动才真正让全球听觉异常人士体会到了耳膜原来在这样剧烈的刺激下也能生存下来,并可满足那么精致可爱的为外人所不解的复杂内需。
8、海尔默·谢弗喜欢日常噪音和它们背后的故事、声音的结构,并视之为音乐。在开始用MAX/MSP工作以后,他仍然进行大量田野录音,然后选取素材,花费大量时间处理,然后将很少的素材放入MAX/MSP,搭建成“预置结构”进行试验,反复研究声音、效果,直到掌握和重新获得即兴的自由。
9、我讨厌在一些图片上看到的那种典型的舞台环境。我从来不这么做,因为我是在做声音,所以我坐在房子中间,因为房间就是我处理的共鸣器;音箱就是我乐器的末端,让观众充分体验我在自己的声音里面所做的一切,所以我必须坐在中央,我必须完全控制声音的范围。我喜欢逼至极限;当我这样演奏的时候, 我真的非常活跃,我希望震撼你们的身体,我希望终止你们的思绪。所以我确实着眼于用大而强烈的声音让人发生人格重叠;你们应该只是体验到音乐的表现,之后也许能够在感染你的音乐中发现些许重点,发现你自己的内心对它做出的反应。也许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
10、我通过接触式麦克风,使用了工作中的频闪灯的声音。我们只有三个泛光照明灯投在两座建筑上(钟楼和遗迹)。在整个作品的一个部分,我们关闭了所有灯光,用六只4000 瓦的频闪灯来替代。所以如果你从城内向山坡上看去,建筑物的轮廓似乎随着闪光灯噪音嘀嗒的节奏在摇动。这个作品的核心是一个城市中心的声响。我们必须留意对城市内部每一个空间的不同反射。在一些地方,我们得到了明显的声影区(译注:声音无法穿透的区域) ,而在另一些地方,我们自己的声音被加倍甚至变成三倍。在这段录音中,现在听起来有很多内容是音乐性的。
11、大卫·林奇拍《橡皮头》用了五年,杰克在门这一边走到那一边的那场戏,就用了一年半,中间林奇需要去送《华尔街日报》挣每周的五十块钱来拍戏,他还有个女儿,他说,眼光要放在甜甜圈上,而不是甜甜圈的洞。在你自己之外的一切,你都无法掌握。我们的令狐冲也说,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12、2007年4月,海尔默.谢弗在家自缢身亡。卡可夫斯基说,他死于彻底的穷困。在富裕的奥地利。 “因此,他的死是某种宣言——他对腐烂,对开拓事业,对自吹自擂说不。” 他说:“有些人发现我的声音作品太具侵略性,我想对他们来说它制造了负面的气氛,但这不是我的目的。对我来说,它是一种反抗的表达,它需要足够有力,以唤起观众的精神性的身体反应。因此,如果你能把观众带到这样的境地,你就可以使他们进入正面的独立的道路,而不必受限于现存社会的固有界限。我不喜欢让观众坐在那儿,被我的表演弄得沮丧郁闷。不,我想给他们力量。这就是我遵循的目标:给他们力量。”
向海尔默.谢弗致敬
海尔默·谢弗
1969年8月14日 – 2007年4月20日
Zbigniew说他最近状态很糟糕,女友和孩子离开了。他没有固定收入,也很难通过音乐挣钱。他很穷,有时候没钱吃饭和买烟。
没多久,他就自杀了。
![]() |
“重点在于,太多的言辞已然存在,我们则越来越善于用它们隐藏真相。你可以用同样的方式使用声音,在混沌中间激发起美好的、温暖的感觉;但有时候我们都应该去激发严密、精确、强烈、直接,释放一些愤怒,以此呈现我们当下的基本真相。噪音可以被看作一个进入事物背面的机会,看作一种能够和生活中其他较小的光明面一起来对抗我们自己的治疗。把它看作一个相当特别的能量源泉,它提供力量,(让我们)看得更清楚并逆流而上。”
“So the point is that so much words existing, and we get better and better to use
them for hiding the truth. You can use sound in the same way, stimulating some
nice and warm feeling in middle of chaos, but from time to time we all should
stimulate strictness, clearness, intensity, directness, set free some anger to bring up
the basic truth of our present. Noise can be seen as the chance to go into the back
of things, as a therapy which is able to confront ourselves with others lesser good
looking sides of life without getting frustrated by this. See it as a source of very
special energies, it gives power to see more clear and swim against.”
(Noise As A Language - Helmut Schäfer)
唱片目录:
1998 Disruptor,
与兹比格涅夫· 卡科夫斯基
(Zbigniew Karkowski)合作,
Touch/OR(英国)
1998 Don’t Touch Me I Am Electric,
与兹比格涅夫· 卡科夫斯基
(Zbigniew Karkowski)合作,
Digital Narcis(日本)
2000 Environment Soundscapes,
Alienation(日本)
2001 Reflected Architecture,
与伊丽莎白· 格麦纳(Elisabeth Gmeiner )合作,
Alienation(日本)
2002 Transformed View,
与卡尔· 延萨克(Karl Jensac )合作,
CDR,Alienation(日本)
2002 Isolated Irritation,
Post-Concrete(美国)
2007 Bisskraft,
与兹比格涅夫· 卡科夫斯基(Zbigniew Karkowski)合作,
Ytterbium(法国)
2008 Eminent Risk Factor,
与兹比格涅夫· 卡科夫斯基(Zbigniew Karkowski)合作,
Alku(西班牙)
2008 标题待定,
与丘汉英(Randy H.Y. Yau)、威尔· 加斯里(Will Guthrie)、
兹比格涅夫· 卡科夫斯基(Zbigniew Karkowski)合作,
23Five ( 美国)
2008 标题待定,
记录片DVD, Post-Concrete ( 美国)
2008,作为语言的噪音,
观音唱片(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