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士诒:逼迫清帝退位的“共和元勋”
![]() |
“梁士诒啊!赵秉钧啊!胡惟德啊!我们母子二人的性命,都在你三人手里。你们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要保存我们母子二人的性命啊!” 大清最高统治者隆裕太后端在宝座上,完全没有她姑姑慈禧太后的威严,一开口就带着哭腔。
梁士诒是谁?为何隆裕太后不惜降尊纡贵,求他保命?正所谓形势比人强。慈禧太后当政的时候,梁士诒才高遭妒,蒙冤受屈。如今苦尽甘来,作为袁世凯的左右手,身价已然不同。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独立潮之下,京城又接二连三发生暗杀事件,缺乏魄力的隆裕太后终日胆战心惊。铁杆保皇派肃亲王善耆、恭亲王溥伟、良弼等人,不愿意对革命党让步,引起更激烈的反弹;袁世凯的手下将领,抛开了忠君的面纱,通电发难。风雨飘摇之际,太后担心性命也保不住,不得不求助于袁世凯的亲信梁士诒。
“梁头康尾”
此时此刻,我们无法知晓,梁士诒在面对隆裕太后哀求的目光时,心中是否有一丝报复的快意。事缘9年前朝廷第一次举办经济特科考试,梁氏从一百八十多人脱颖而出,张之洞领衔阅卷,极为欣赏,把他列在一等第一名。照规定,还要进行一次复试。慈禧太后此时听到了一些流言,说是特科里面有不少坏人,召见军机大臣时,问道:“外间传说特科品流庞杂,心术不端,听到过没有?”军机大臣心领神会,对答如流:“一等第一名梁士诒,系广东人,为梁启超之弟,其名末字又与康祖诒(康有为原名)相同,梁头康尾,其人可知。”(《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太后对康、梁恨之入骨,也不细究是否确有其事,立即更换阅卷大臣。梁士诒听到风声不对,连复试也不敢参加,结果取中的人大多对时务并无认识。有真材实学的人,不仅不加重用,还蒙受不白之冤,这是一个朝代末路的标志。若说梁士诒心中没有一点怨气,这个修养功夫实在也太高了。
梁士诒(1869~1933),广东三水人,字翼夫,号燕孙,与新会梁启超并非同族,不过早年是佛山书院的同学。梁士诒的父亲梁知鉴,与康有为同受业于朱九江先生。所以,谣言虽有点离谱,却并非完全无根。清末民初广东高官中,姓梁的最多:梁启超、梁士诒之外,还有梁鼎芬、梁诚、梁敦彦、梁如浩等等,相互并无亲属关系,只是一种巧合。
清末京津地区的广东官员乡谊最浓,掌握实权的高官必然提携自己的同乡,而被荐拔者也都具有真才实学。这一群体相互照应,渐渐占据了要津。梁士诒特科蒙受不白之冤,但仍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耐心等待机会。而命运之神就在此时来敲门。香山唐绍仪追随袁世凯二十多年,此时做到了天津海关道,聘请梁士诒到天津任北洋编书局总办,为袁世凯编写军事书籍,得到老袁的赏识,为其后半生的腾达打下了基础。
1904年,唐绍仪出任西藏问题议约全权大臣赴印度与英方谈判,带着广东老乡张荫棠、梁士诒、何藻翔随行。此行虽未能签署条约,对梁氏获得外交经验和国际眼界大有帮助。回国不久,袁世凯在与盛宣怀争夺铁路控制权中大获全胜,唐绍仪任铁路总公司督办,梁氏出任铁路总文案,成为袁世凯掌握铁路系统的主要棋子。梁士诒接着又创办了交通银行,逐渐掌握了交通、金融联合体的庞大资源。他所重用的部下,如叶恭绰、关赓麟、龙建章等都是广东人,此后更组成政坛有名的“交通系”。
塞翁失马
袁世凯在光绪朝最后几年权倾朝野,一靠长年培养出来的北洋武装,二靠唐绍仪、梁士诒掌控的交通、通讯、金融系统提供的财力。谁知霹雳一声,1908年光绪、慈禧相继下世,载沣摄政,很快作出罢斥袁世凯的决定。袁煌煌不可终日,回老家怕朝廷再次加罪,不出京又更加不现实,进退失据。据说袁曾偷偷溜到天津,袁的“头马”直隶总督杨士骧闭门不纳,只偷偷送了一笔盘费,可见袁系大员都成了惊弓之鸟。
这个时候梁士诒果断站了出来,向袁世凯献策:我在主公住处附近,准备机车、座车、行李车各一辆,24小时升火待命;我在北京刺探消息,一旦有对您不利的朝命下来,立刻通知您上火车,开到随便哪个出海口就安全了。幕府亲信,我都用铁路系统的钱养起来,随时联系。您就安心地回家“养病”吧。(《异辞录》)中国人最讲究“共患难”,在袁世凯最危险的时刻,梁士诒用自己的政治生命为赌注,给袁世凯做了妥帖周到的安排,日后袁氏东山再起,焉有不重用之理?
盛宣怀被袁世凯抢走了轮船、铁路、邮政、电报系统的地盘,一直图谋报一箭之仇,夺回控制权。经过大力运动,1911年初盛宣怀出任邮传部尚书,用莫须有的罪名,撤了梁士诒铁路总局局长职务。唐绍仪、梁士诒主持路政的时候,曾准备推行铁路国有,因故未能实施,当时盛宣怀是反对的,只因他是在野之身。现在盛氏新官上任,附和亲贵载泽,又主张铁路国有。地方集资办铁路在当时来说积弊甚深,铁路国有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推行的方式和时机。盛宣怀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不愿对地方势力让步,引起保路运动风云激荡,清廷调兵入川镇压,造成湖北兵力空虚,武昌起义因而一击而中。事后朝野都将盛宣怀公认为“祸首”,也不是太公平。如果唐绍仪、梁士诒在位,依然要搞铁路国有,说不定“替罪羊”就是他们两人。但事实却是,唐、梁被排挤出局,正好辅佐袁世凯上位,一个逼清帝退位,一个主持南北和谈,都成了“共和元勋”。
妙计逼宫
武昌枪响,年轻的摄政王载沣左右支绌,不得不敦请袁世凯出山。袁世凯罢官三年,幕僚星散,这时在北京最信得过、用得上的,就是唐绍仪、梁士诒这两个广东人。唐绍仪主外,派到南方跟革命党联络、谈判;梁士诒主内,着实为袁世凯干了几件大事。
1911年11月16日,袁内阁成立,以梁士诒署邮传部副大臣。12月8日,袁世凯委任唐绍仪为全权代表,梁士诒署邮传部大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清帝退位提上议事日程,但部分王公贵族、满洲大臣不愿面对现实,准备死撑到底。梁士诒为此下了几步棋。1月3日,授意驻俄公使陆征祥领衔联合驻外各公使电请清帝退位;1月16日,袁世凯遇刺逃脱,顺势请病假不上朝,让梁士诒、赵秉钧做他的代表与清室协商。1月19日,梁、赵亲自出马,奏称:“人心已去,君主制度恐难保全。恳赞同共和,以维大局!”26日,眼看不能再拖,梁士诒使出最狠一招,授意段祺瑞等47名将领联名发电奏请清帝逊位;刚好在这一天,主张帝制最力的军咨使良弼被炸死,京城形成对满洲亲贵的恐怖气氛。第二天,隆裕召见梁士诒、赵秉钧、胡惟德,知道大势已去,反过来哀求这三个臣子协助维持清室优待条件。
2月4日,段祺瑞等将领发布第二次通电,针对反对共和的“二三王公”发出死亡警告:“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挥泪登车,昧死上达。”2月12日,隆裕皇太后果断宣布:“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组织临时政府。”从袁世凯入京到清帝退位,袁本人有时请假在家,唐绍仪、杨士琦到南方去了,整个北京城最忙的,就是梁士诒。他以一身兼筹款、调兵、外交、文电起草等要务,代表袁世凯与隆裕太后、满洲权贵交涉,还担负起与南方联络的任务,“手批口答,五官并用”,有半个月的时间彻夜未眠,直到“退位诏下,一睡两日。”(《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
盖棺论定?
梁氏不尚空谈,为政治上的实干家。民国政府成立,梁士诒担任总统府秘书长,此后历任要职,1921年底曾短期担任国务总理。无论在朝在野,于财经领域都多所建树,被称为“财神”。袁世凯称帝,梁士诒曾不以为然,但后来又被迫附和,事败之后遭到通缉,为一生最大污点。北伐军兴,北洋解体,人们渐渐也淡忘了这个曾经翻云覆雨的大人物。梁是政坛人物,但他着力提拔的干将番禺叶恭绰、新会陈垣,后来弃政从文,对吾国学术贡献巨大。陈垣与陈寅恪并称“史学二陈”,长期担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养了启功等名家;叶恭绰提携了潮州饶宗颐。居于高位者因利乘便,提携后进,为国识才,或许才是对国家真正的贡献;在任时的所谓“政绩”,后人又记得几何?
中山大学李吉奎教授从编审《梁士诒史料集》到专著《梁士诒》的写成,爬罗剔抉,贡献良多,笔者多所取资,谨此向李教授致敬。唯贤者偶尔也未能免俗,研究日久,不免“生情”,对梁氏以权敛财的劣迹有些回护之处。梁氏被称为“财神”,一生经手亿万,妻妾成群,开销甚巨,如果说他真像海瑞那样廉洁,恐怕难以置信。李教授的著作,仍是传记中的上乘之作,白璧微瑕,无足深怪。史家对待历史人物,需时时保持警惕,有功要赞,有过须弹,不可轻信其自我辩白,让他在坟墓里笑你痴也。
参考资料
《梁士诒》,李吉奎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梁士诒史料集》,陈奋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
《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海书店出版社“民国丛书”第二编。
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1-07/24/content_1425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