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
看这本书,是因为洛阳的古墓博物馆教我对先秦两汉的墓葬文明十分着迷。买来以后,才看一半,家里便有亲人过世。于是书里书外,对墓葬的认识,堪堪跨越了几千年。下葬之际,我还特意凑到跟前去探看墓室的构造来着,最后鉴定为,该墓穴是先秦时期最常见最普通的墓室结构——竖穴墓,也是。。。最简单的,永远是经典而持久的。
此书完成于1989年,1993年由台北联经出版公司第一次出版。此次再版,除作者自序外,没有添加任何新的内容,因此想必遗漏了很多新发现、新材料。惟对我等门外汉来说,书中统计的三千座墓地资料已足够令人眼花缭乱。更何况此书的导论部分细细阐述了“研究性质与研究目的”、“研究范围与问题之界定”、“材料性质与研究方法”,把整个研究过程所使用的方法梳理了一遍,相信会给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带来极大的帮助。尽管时至今日,计算机的使用已经远远超越了作者当时的水平,但是对材料的甄选、去取、解读,仍然适用于当下,实在是本很具指导意义的入门级著作。
或许正因为此,此书花了大量篇幅对三千座墓葬的情况进行分类与数据统计,表格之多,使我一度觉得迷失在这一堆数字的海洋里。相对来说,对墓葬文化意义的挖掘和解读,就显得薄弱和简单。然而二十年前的研究,原不该苛求。何况真的深入和细化下去,我恐怕又要觉得烦琐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参加的那场葬礼,虽然墓穴很没看点,仪式却风味十足。我一度想向那些行礼人员套问仪式用词,可终究没好意思开口。民间文化,果然创造力无穷。墓地座落在一个小山村,在那里,我邂逅了久违的满天繁星,且生平第一次准确地辨认出了北斗七星。山村纯朴的民风也教我觉得美好——他们看人的目光都是好奇而亲昵的,全不似城市里人,总是带着警惕与冷漠。这是题外话,却又让我觉得,学术,原就该是有趣而美好的。
此书完成于1989年,1993年由台北联经出版公司第一次出版。此次再版,除作者自序外,没有添加任何新的内容,因此想必遗漏了很多新发现、新材料。惟对我等门外汉来说,书中统计的三千座墓地资料已足够令人眼花缭乱。更何况此书的导论部分细细阐述了“研究性质与研究目的”、“研究范围与问题之界定”、“材料性质与研究方法”,把整个研究过程所使用的方法梳理了一遍,相信会给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带来极大的帮助。尽管时至今日,计算机的使用已经远远超越了作者当时的水平,但是对材料的甄选、去取、解读,仍然适用于当下,实在是本很具指导意义的入门级著作。
或许正因为此,此书花了大量篇幅对三千座墓葬的情况进行分类与数据统计,表格之多,使我一度觉得迷失在这一堆数字的海洋里。相对来说,对墓葬文化意义的挖掘和解读,就显得薄弱和简单。然而二十年前的研究,原不该苛求。何况真的深入和细化下去,我恐怕又要觉得烦琐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参加的那场葬礼,虽然墓穴很没看点,仪式却风味十足。我一度想向那些行礼人员套问仪式用词,可终究没好意思开口。民间文化,果然创造力无穷。墓地座落在一个小山村,在那里,我邂逅了久违的满天繁星,且生平第一次准确地辨认出了北斗七星。山村纯朴的民风也教我觉得美好——他们看人的目光都是好奇而亲昵的,全不似城市里人,总是带着警惕与冷漠。这是题外话,却又让我觉得,学术,原就该是有趣而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