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同人/徐达常遇春]皓月冷千山
腐.向.慎。无情节无文笔无意义,慎。
暮春四月,秦淮两岸大约仍有繁花争艳不休,而八百里秦川的夜色,却如秋日般朗洁。星垂平野、月照中天,如有美人翩然起舞,风景定然绮丽动人。
若无美人,却有猛将月下拭刀,倒也可算古意盎然。
徐达此刻,便负手独立于常遇春的帐门外,看着这么一幅古意盎然的图景。
帐门半掩,皎洁月色穿入帐中,映在刀身上,反射出匹练般的光芒。拭刀的将军收敛了平日的戾气,专注的神情和动作仿佛最温柔的情人,被刀身散发的光华所笼罩,虚实之间飘然若仙。
——这么想着徐达觉得自己一定是晃了神了,说不定这个人下一刻就会执着刀鞘敲到自己的头上来。
事实上这把刀常遇春虽然从不离身,却并不是他常用的武器。常遇春惯于冲锋陷阵,所用或枪或戟或执弓箭,并不拘泥;只在数月前洛水一战,舟行半渡之时本自忙于指挥运兵登陆的徐达匆匆抬头一瞥,心惊胆战地看着常遇春单骑拔刀冲入数万元军阵中,刀锋过处所向披靡,而刀不染血,仿若天神。
那日大胜,众将置酒劳军,不断有军士上前敬酒,让并不善饮的徐达很快醺然。之后有人开始大喊常将军武艺卓绝不如让我等开开眼界,常遇春大约也喝得有些多,并不推辞,提刀上前舞了一路,更加博得一片叫好声来。徐达觉得自己大约是被刀光火光交错闪得有些头痛以至于犯了傻,直勾勾地盯着朝他走过来的常遇春,问了那个匪夷所思的问题:为何用这把刀?
话一出口他便有些后悔,常遇春却只是楞了一瞬便面无表情地回答:“近身相搏,自然用刀顺手些——天德,你醉了。”
徐达不记得自己后来有没有像多数酒醉之人一般抵赖说我没醉我清醒得很,只记得被架着回到自己帐中倒头便睡、一梦沉酣,似乎回到十数年前,身边这位常胜将军初来投奔,如今已是九五之尊当时却还算得布衣兄弟的那个人赠了他那把刀,他转身仗刀攻破采石,从此开疆裂土,天下扬名。又梦见他半醉半醒揽着自己,笑言掌中刀乃我大明军魂,眼神熊熊似火,仿佛世上无人能阻其锋芒。及至醒来,脑中诸般情景交相错落,几乎分不清哪个是梦哪个是真。
那之后他们在山西过年。徐达不知从哪里寻了枚羊脂玉的刀坠赠与常遇春,常遇春虽有些讶异,却只是挑了挑眉,并未说什么,便接了去。徐达本预备着他若问起来历就编个故事说是少年时候山中高僧大德所赠,挂于刀上化解戾气喻君子端方如玉更能逢凶化吉保平安云云,终是没有机会说出来,想想也觉肉麻得不行于是作罢。求天求地不如求己,平日里行得正些脑子灵些打仗时思虑得周全些比拜佛求神有用得多,只是攻伐征战终有尽头,他们到底要回到杀人不见血的朝堂。到那时节,血再热、刀再利,又如何?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常遇春大概会这样回答。
那枚刀坠虽不曾被挂到刀上,却被他一直随身携带,此时正放在身侧矮桌上,在月光拂拭下亦反射出一圈淡而温润的光晕。常遇春放下手中刀,走过去推开半掩的帐门,定定地看着门外呆立了许久的人。天气有些闷热,他只穿件单衣,襟怀半敞,仿佛不是将去征战,而是在自家庭院里数着星星纳凉。
徐达被他盯得有些发毛,只得摸摸鼻子低头进了营帐。常遇春转过身去把灯火挑得亮些,便听见徐达在背后发问:“定好了明日午时?”
“嗯。”听到常遇春应了一声,徐达又摸了摸鼻子,觉得自己问的简直就是废话,日前诸将奉旨会商议定的行程,还能有什么变数不成。——也算他们命苦,自前年十月从应天出发北征,历时一年半攻克北平转战至关中,后院却起了火,苟延残喘的元廷依仗着辽东的势力,再度兵犯通州,意欲夺回北平。按照徐达的本意,此时遣偏师北返既无法肃清辽东,不如将陕甘之役速战速决而后挥师东进,一举荡平东北边疆;然而这回他和皇帝的想法没能同步,一纸圣命诏令征虏副将军常遇春率所部还镇北平,还要捎带上皇帝的外甥,偏将军李文忠同志。
徐达发誓他绝对不是对李文忠有所不满,他只是不爽,很不爽,而已。
所以前日开会时,他一直阴沉着脸一言不发,自然也就没有问常遇春为什么会将出发时间定在午时。后来他自己铺开地图略算了算,正在心里暗暗佩服常遇春对骑兵脚程和奔袭能力的精确把握,却听到李文忠一本正经地告诉他,正午出发,是为了睡觉。
睡觉?徐达琢磨着李文忠这话说的怎么听都不是个味儿,后来还是常遇春亲自和他解释了下才算明白。常遇春说,我军去救北平,必然要以骑兵突袭制胜,长途奔袭昼夜兼程是少不了的,出发前自然要好好休息。其实没说到一半徐达就懂了,这些年他和常遇春并肩征战大江南北,白天睡觉半夜跑路这种事没少跟着干;当然另一半没说出来的他也懂,睡觉或者战死沙场,无非睡的时间长短而已。只是身为师长,常遇春对部下们的解释怎么听都有些教坏年轻人的嫌疑。
而这位教坏年轻人的仁兄,此刻正一身睡觉的打扮站在他面前,衣襟散落、军容不整,慵懒笑道:“大将军这是来送行?”
徐达叹了口气,看着眼前晃晃荡荡的衣襟,想要替他拢上,一本正经地说道:“塞外苦寒,虽已是春末,还是该保重些。年纪可也不小了。”
常遇春本伸了手欲推开他,这时却又垂了下去,只笑了一声道:“啰嗦。”
徐达并不是个啰嗦的人。相反的,他惜言如金;在主君前,惜言为藏拙自谨;在僚属前,惜言为令出必行;唯有在常遇春面前,他从来无法保持这一美德:从前斥他轻狂滥杀,而后与他相争方略,再后劝他沉稳对敌,如今嘱他保重自身。每每思及至此,徐达便觉得自己大约是平时话说得太少,以至于多少憋出了点毛病,于是上天送来个常遇春给他当个发泄——各种情绪——的出口,免得一代名将活活憋死,太冤枉了些。
而事实上常遇春也并不是个很能忍的人,虽然偶尔也拍得主君马屁,但多数时候还是比较喜欢我行我素,哪怕主君交代的“别成天冲锋在前留神小命”之类也通通抛诸脑后,惟独对徐达服得很,几乎从不违逆徐达的意思,要骂,便任他骂;要啰嗦,便也任他啰嗦。并肩征战十余载,倒给后世史家留下个“谦逊”“惟谨”的评价。
——可谓相敬如宾。
然则时时刻刻如此便太无聊了些。徐达心念转处,就将原要替他拢上的衣襟扯了开来,露出那精壮身躯上错落的新旧伤痕。常遇春似笑非笑随他动作,温顺得有些异样的姿态却让徐达开始回忆上一次两人争吵是什么样的情形。
那几乎已经湮灭在记忆深处碾作灰尘了,然而左右不过留下这最深刻伤痕的时节。大约八年,或者九年前?他和常遇春在池州大败陈友谅军,杀敌过万,俘虏数千。常遇春坚持将俘虏尽皆诛杀,徐达苦劝不听,只得遣人飞报皇帝前来处理,然而终究是迟了些,数千俘虏已被坑杀一半有余;徐达怒极,口不择言斥之轻狂滥杀必食其报,常遇春却只冷哼一声拂袖而去未答一言——其实大概都算不上争吵?只是之后太平一战,常遇春被箭矢穿胸生死一线,却让徐达吓得要死,深恨自己的乌鸦嘴竟至灵验如斯,还好常遇春终是命硬——用皇帝的话来讲就是硬得和他的脾气一样——到底没被咒死。那次徐达在病榻前守了多日,以至于后来皇帝前来探视,讶异道老徐你难道在此偷懒避战挺尸么?徐达磨着牙恨恨地想,老子哪里是在陪他挺尸,老子这简直是在食报不爽。再后来常遇春伤处复原,听他絮絮叨叨说了这些有的没的,大笑着拍他肩道我命由我不由天,又道为将者马革裹尸而还乃无上荣耀不须挂怀,唬得徐达一愣一愣不知如何接话。
于是常遇春身上的伤痕,到底比他徐达要多些。这又让徐达有些不爽,他很是怀疑哪天那位皇帝大人若是喝多了,说不定会学着三国时吴主对周泰干过的事,指着常遇春身上的伤痕灌酒,灌倒之后再往被窝里塞上一个光溜溜的美人,也算替自己写上一段君臣佳话。
思及至此,下手便更加重了起来,扯人衣服的动作最终变成了撕,出气一般,却忘了来这里本是要和眼前人说句“这一别再相逢不知何年”。
云遮月隐,夜静风清。沉默相对难掩胸中情怀的激荡,百炼成钢亦有九死不悔的温柔。
自陕西至北平二千余里,血火征程,箭矢无心,前路漫漫,君自珍重。
黑暗中二人又沉默了良久,常遇春短促地笑了一声道:“刚才还说自己已不是年轻人,这会你倒是能折腾。”
徐达亦在黑暗中轻轻一笑:“明日一别,再相见又不知是何时了。”自然要趁此时折腾个够本。
常遇春不以为然地在黑暗中挑了挑眉,道:“今日可真是奇了,天纵神威的徐大将军居然伤春悲秋起来,莫不是最近闲得紧了么?”
徐达却并未反驳,只道:“感离思别,自是人之常情,就算再忙些,无暇顾及旁人,却还是会想到你的。”
闻言若此,常遇春也不由在黑暗中愣了愣,才转了个身,撑起脑袋望着徐达道:“莫多想,至迟中秋重阳时节,我定能定了北平,回军与你会师。”说着俯下身,趴在徐达耳边笑道:“到时若你还打不下甘肃……”却被徐达反握了手,沉声道:“待秋日相会,必与君并辔携手,纵马阳关。”
常遇春抬起头,眸光在暗夜中熠熠如星:“一言为定。”
“必不相负。”
很久之后徐达才知道自己这回的海口夸得实在是太大了些,只可惜人生若是能有早知道,便也不会有那许多的遗憾与伤情。是夜无梦,醒来时竟已日上三竿。他正自懊恼的抚着额头试图理清乱麻一般的思绪,却见已披挂整齐的常遇春掀了帐门进来,似笑非笑地看他:“偏师将行,三军主帅却在帐中高卧不来相送,不知报回京师该被定为何罪?”
徐达呻吟一声捂住脑袋,想说老子基本也算夜夜枕戈待旦斜倚熏笼坐到明,还没出口又觉得这么说大概会被风大闪了舌头。酝酿了半天一个字也没想出来,却见常遇春扔了个东西过来:“替我收着,这一路上大概不得安宁,我怕颠散架了。”
是那枚白玉刀坠。凝脂般剔透的颜色在空中划过一道流丽的弧线,落入掌中,尚带一缕残余的体温。
将这一缕余温握在手中,他来到校场,看他点齐兵将,祭旗誓师。前路艰辛,他并不打算对即将奔赴塞北的战士们再说些忠君报国的废话,也不打算对他们身经百战的主帅再叮嘱些什么;肝胆相照两心知,唯有对那即将远去的沉默背影道声保重。
言简至极,而力重千钧。
马蹄扬沙烟尘滚滚,模糊了视线,也恍惚了精神。如梦方醒,回忆的滚滚洪流戛然止息,徐达终回魂般想起此刻自己正坐在甘肃庆阳城下的中军帐中,围城两月不破令他头大如斗,而手中紧攥的信纸却仿佛挑战他神智的底线。
犹记得六月间方围困庆阳,开平捷报已至,绝少写信的常遇春在塘报之后附了龙飞凤舞的十个字:“不日回师,盼君践约,切切。”寥寥数字跃然如生,仿佛与他亲切顽笑般,纵然山隔水远亦能令他烦躁顿消、微笑展颜。
又叫人如何相信斯人已殁,空余遗恨。
报丧信由李文忠亲笔写就,只寥寥数笔,却潦草已极。这位军中的秀才乍逢大变,当是如何的心惊悲愤,纵有十倍锦心绣口,怕也难描摹出本不复杂的前因后果。
即便对方有心相告,他也根本不想知道。
他不知道是怎样的急病瞬间夺去了常遇春正值灿烂顶峰的生命,只知道,这位与他并肩驰骋十数载、为他们所效忠的王朝创下不世基业的一代名将,已先他一步成为一个壮烈的传说,永留大地河山。
信纸凉薄,而手中玉坠犹有余温。不期千载英雄梦,何意马革裹尸还。
洪武二年八月末,围城三月后,明军终克庆阳。其时庆阳几成死城。
徐达一反常态大开杀戒,尽诛张良臣及手下数百人。
洪武二年九月,徐达等人奉敕回京,赶在钟山的秋雨中送别常遇春最后一程。三年正月,再度誓师北伐。
终其一生,徐达未能踏马阳关。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不知心中所思是否是与常遇春一般未能平定北疆的遗憾。而多年后常遇春的妻弟蓝玉终率明军击灭北元,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END-
PS 于是此文可以别名为“徐达同志非典型追忆常遇春同志的一生”,……
暮春四月,秦淮两岸大约仍有繁花争艳不休,而八百里秦川的夜色,却如秋日般朗洁。星垂平野、月照中天,如有美人翩然起舞,风景定然绮丽动人。
若无美人,却有猛将月下拭刀,倒也可算古意盎然。
徐达此刻,便负手独立于常遇春的帐门外,看着这么一幅古意盎然的图景。
帐门半掩,皎洁月色穿入帐中,映在刀身上,反射出匹练般的光芒。拭刀的将军收敛了平日的戾气,专注的神情和动作仿佛最温柔的情人,被刀身散发的光华所笼罩,虚实之间飘然若仙。
——这么想着徐达觉得自己一定是晃了神了,说不定这个人下一刻就会执着刀鞘敲到自己的头上来。
事实上这把刀常遇春虽然从不离身,却并不是他常用的武器。常遇春惯于冲锋陷阵,所用或枪或戟或执弓箭,并不拘泥;只在数月前洛水一战,舟行半渡之时本自忙于指挥运兵登陆的徐达匆匆抬头一瞥,心惊胆战地看着常遇春单骑拔刀冲入数万元军阵中,刀锋过处所向披靡,而刀不染血,仿若天神。
那日大胜,众将置酒劳军,不断有军士上前敬酒,让并不善饮的徐达很快醺然。之后有人开始大喊常将军武艺卓绝不如让我等开开眼界,常遇春大约也喝得有些多,并不推辞,提刀上前舞了一路,更加博得一片叫好声来。徐达觉得自己大约是被刀光火光交错闪得有些头痛以至于犯了傻,直勾勾地盯着朝他走过来的常遇春,问了那个匪夷所思的问题:为何用这把刀?
话一出口他便有些后悔,常遇春却只是楞了一瞬便面无表情地回答:“近身相搏,自然用刀顺手些——天德,你醉了。”
徐达不记得自己后来有没有像多数酒醉之人一般抵赖说我没醉我清醒得很,只记得被架着回到自己帐中倒头便睡、一梦沉酣,似乎回到十数年前,身边这位常胜将军初来投奔,如今已是九五之尊当时却还算得布衣兄弟的那个人赠了他那把刀,他转身仗刀攻破采石,从此开疆裂土,天下扬名。又梦见他半醉半醒揽着自己,笑言掌中刀乃我大明军魂,眼神熊熊似火,仿佛世上无人能阻其锋芒。及至醒来,脑中诸般情景交相错落,几乎分不清哪个是梦哪个是真。
那之后他们在山西过年。徐达不知从哪里寻了枚羊脂玉的刀坠赠与常遇春,常遇春虽有些讶异,却只是挑了挑眉,并未说什么,便接了去。徐达本预备着他若问起来历就编个故事说是少年时候山中高僧大德所赠,挂于刀上化解戾气喻君子端方如玉更能逢凶化吉保平安云云,终是没有机会说出来,想想也觉肉麻得不行于是作罢。求天求地不如求己,平日里行得正些脑子灵些打仗时思虑得周全些比拜佛求神有用得多,只是攻伐征战终有尽头,他们到底要回到杀人不见血的朝堂。到那时节,血再热、刀再利,又如何?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常遇春大概会这样回答。
那枚刀坠虽不曾被挂到刀上,却被他一直随身携带,此时正放在身侧矮桌上,在月光拂拭下亦反射出一圈淡而温润的光晕。常遇春放下手中刀,走过去推开半掩的帐门,定定地看着门外呆立了许久的人。天气有些闷热,他只穿件单衣,襟怀半敞,仿佛不是将去征战,而是在自家庭院里数着星星纳凉。
徐达被他盯得有些发毛,只得摸摸鼻子低头进了营帐。常遇春转过身去把灯火挑得亮些,便听见徐达在背后发问:“定好了明日午时?”
“嗯。”听到常遇春应了一声,徐达又摸了摸鼻子,觉得自己问的简直就是废话,日前诸将奉旨会商议定的行程,还能有什么变数不成。——也算他们命苦,自前年十月从应天出发北征,历时一年半攻克北平转战至关中,后院却起了火,苟延残喘的元廷依仗着辽东的势力,再度兵犯通州,意欲夺回北平。按照徐达的本意,此时遣偏师北返既无法肃清辽东,不如将陕甘之役速战速决而后挥师东进,一举荡平东北边疆;然而这回他和皇帝的想法没能同步,一纸圣命诏令征虏副将军常遇春率所部还镇北平,还要捎带上皇帝的外甥,偏将军李文忠同志。
徐达发誓他绝对不是对李文忠有所不满,他只是不爽,很不爽,而已。
所以前日开会时,他一直阴沉着脸一言不发,自然也就没有问常遇春为什么会将出发时间定在午时。后来他自己铺开地图略算了算,正在心里暗暗佩服常遇春对骑兵脚程和奔袭能力的精确把握,却听到李文忠一本正经地告诉他,正午出发,是为了睡觉。
睡觉?徐达琢磨着李文忠这话说的怎么听都不是个味儿,后来还是常遇春亲自和他解释了下才算明白。常遇春说,我军去救北平,必然要以骑兵突袭制胜,长途奔袭昼夜兼程是少不了的,出发前自然要好好休息。其实没说到一半徐达就懂了,这些年他和常遇春并肩征战大江南北,白天睡觉半夜跑路这种事没少跟着干;当然另一半没说出来的他也懂,睡觉或者战死沙场,无非睡的时间长短而已。只是身为师长,常遇春对部下们的解释怎么听都有些教坏年轻人的嫌疑。
而这位教坏年轻人的仁兄,此刻正一身睡觉的打扮站在他面前,衣襟散落、军容不整,慵懒笑道:“大将军这是来送行?”
徐达叹了口气,看着眼前晃晃荡荡的衣襟,想要替他拢上,一本正经地说道:“塞外苦寒,虽已是春末,还是该保重些。年纪可也不小了。”
常遇春本伸了手欲推开他,这时却又垂了下去,只笑了一声道:“啰嗦。”
徐达并不是个啰嗦的人。相反的,他惜言如金;在主君前,惜言为藏拙自谨;在僚属前,惜言为令出必行;唯有在常遇春面前,他从来无法保持这一美德:从前斥他轻狂滥杀,而后与他相争方略,再后劝他沉稳对敌,如今嘱他保重自身。每每思及至此,徐达便觉得自己大约是平时话说得太少,以至于多少憋出了点毛病,于是上天送来个常遇春给他当个发泄——各种情绪——的出口,免得一代名将活活憋死,太冤枉了些。
而事实上常遇春也并不是个很能忍的人,虽然偶尔也拍得主君马屁,但多数时候还是比较喜欢我行我素,哪怕主君交代的“别成天冲锋在前留神小命”之类也通通抛诸脑后,惟独对徐达服得很,几乎从不违逆徐达的意思,要骂,便任他骂;要啰嗦,便也任他啰嗦。并肩征战十余载,倒给后世史家留下个“谦逊”“惟谨”的评价。
——可谓相敬如宾。
然则时时刻刻如此便太无聊了些。徐达心念转处,就将原要替他拢上的衣襟扯了开来,露出那精壮身躯上错落的新旧伤痕。常遇春似笑非笑随他动作,温顺得有些异样的姿态却让徐达开始回忆上一次两人争吵是什么样的情形。
那几乎已经湮灭在记忆深处碾作灰尘了,然而左右不过留下这最深刻伤痕的时节。大约八年,或者九年前?他和常遇春在池州大败陈友谅军,杀敌过万,俘虏数千。常遇春坚持将俘虏尽皆诛杀,徐达苦劝不听,只得遣人飞报皇帝前来处理,然而终究是迟了些,数千俘虏已被坑杀一半有余;徐达怒极,口不择言斥之轻狂滥杀必食其报,常遇春却只冷哼一声拂袖而去未答一言——其实大概都算不上争吵?只是之后太平一战,常遇春被箭矢穿胸生死一线,却让徐达吓得要死,深恨自己的乌鸦嘴竟至灵验如斯,还好常遇春终是命硬——用皇帝的话来讲就是硬得和他的脾气一样——到底没被咒死。那次徐达在病榻前守了多日,以至于后来皇帝前来探视,讶异道老徐你难道在此偷懒避战挺尸么?徐达磨着牙恨恨地想,老子哪里是在陪他挺尸,老子这简直是在食报不爽。再后来常遇春伤处复原,听他絮絮叨叨说了这些有的没的,大笑着拍他肩道我命由我不由天,又道为将者马革裹尸而还乃无上荣耀不须挂怀,唬得徐达一愣一愣不知如何接话。
于是常遇春身上的伤痕,到底比他徐达要多些。这又让徐达有些不爽,他很是怀疑哪天那位皇帝大人若是喝多了,说不定会学着三国时吴主对周泰干过的事,指着常遇春身上的伤痕灌酒,灌倒之后再往被窝里塞上一个光溜溜的美人,也算替自己写上一段君臣佳话。
思及至此,下手便更加重了起来,扯人衣服的动作最终变成了撕,出气一般,却忘了来这里本是要和眼前人说句“这一别再相逢不知何年”。
云遮月隐,夜静风清。沉默相对难掩胸中情怀的激荡,百炼成钢亦有九死不悔的温柔。
自陕西至北平二千余里,血火征程,箭矢无心,前路漫漫,君自珍重。
黑暗中二人又沉默了良久,常遇春短促地笑了一声道:“刚才还说自己已不是年轻人,这会你倒是能折腾。”
徐达亦在黑暗中轻轻一笑:“明日一别,再相见又不知是何时了。”自然要趁此时折腾个够本。
常遇春不以为然地在黑暗中挑了挑眉,道:“今日可真是奇了,天纵神威的徐大将军居然伤春悲秋起来,莫不是最近闲得紧了么?”
徐达却并未反驳,只道:“感离思别,自是人之常情,就算再忙些,无暇顾及旁人,却还是会想到你的。”
闻言若此,常遇春也不由在黑暗中愣了愣,才转了个身,撑起脑袋望着徐达道:“莫多想,至迟中秋重阳时节,我定能定了北平,回军与你会师。”说着俯下身,趴在徐达耳边笑道:“到时若你还打不下甘肃……”却被徐达反握了手,沉声道:“待秋日相会,必与君并辔携手,纵马阳关。”
常遇春抬起头,眸光在暗夜中熠熠如星:“一言为定。”
“必不相负。”
很久之后徐达才知道自己这回的海口夸得实在是太大了些,只可惜人生若是能有早知道,便也不会有那许多的遗憾与伤情。是夜无梦,醒来时竟已日上三竿。他正自懊恼的抚着额头试图理清乱麻一般的思绪,却见已披挂整齐的常遇春掀了帐门进来,似笑非笑地看他:“偏师将行,三军主帅却在帐中高卧不来相送,不知报回京师该被定为何罪?”
徐达呻吟一声捂住脑袋,想说老子基本也算夜夜枕戈待旦斜倚熏笼坐到明,还没出口又觉得这么说大概会被风大闪了舌头。酝酿了半天一个字也没想出来,却见常遇春扔了个东西过来:“替我收着,这一路上大概不得安宁,我怕颠散架了。”
是那枚白玉刀坠。凝脂般剔透的颜色在空中划过一道流丽的弧线,落入掌中,尚带一缕残余的体温。
将这一缕余温握在手中,他来到校场,看他点齐兵将,祭旗誓师。前路艰辛,他并不打算对即将奔赴塞北的战士们再说些忠君报国的废话,也不打算对他们身经百战的主帅再叮嘱些什么;肝胆相照两心知,唯有对那即将远去的沉默背影道声保重。
言简至极,而力重千钧。
马蹄扬沙烟尘滚滚,模糊了视线,也恍惚了精神。如梦方醒,回忆的滚滚洪流戛然止息,徐达终回魂般想起此刻自己正坐在甘肃庆阳城下的中军帐中,围城两月不破令他头大如斗,而手中紧攥的信纸却仿佛挑战他神智的底线。
犹记得六月间方围困庆阳,开平捷报已至,绝少写信的常遇春在塘报之后附了龙飞凤舞的十个字:“不日回师,盼君践约,切切。”寥寥数字跃然如生,仿佛与他亲切顽笑般,纵然山隔水远亦能令他烦躁顿消、微笑展颜。
又叫人如何相信斯人已殁,空余遗恨。
报丧信由李文忠亲笔写就,只寥寥数笔,却潦草已极。这位军中的秀才乍逢大变,当是如何的心惊悲愤,纵有十倍锦心绣口,怕也难描摹出本不复杂的前因后果。
即便对方有心相告,他也根本不想知道。
他不知道是怎样的急病瞬间夺去了常遇春正值灿烂顶峰的生命,只知道,这位与他并肩驰骋十数载、为他们所效忠的王朝创下不世基业的一代名将,已先他一步成为一个壮烈的传说,永留大地河山。
信纸凉薄,而手中玉坠犹有余温。不期千载英雄梦,何意马革裹尸还。
洪武二年八月末,围城三月后,明军终克庆阳。其时庆阳几成死城。
徐达一反常态大开杀戒,尽诛张良臣及手下数百人。
洪武二年九月,徐达等人奉敕回京,赶在钟山的秋雨中送别常遇春最后一程。三年正月,再度誓师北伐。
终其一生,徐达未能踏马阳关。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不知心中所思是否是与常遇春一般未能平定北疆的遗憾。而多年后常遇春的妻弟蓝玉终率明军击灭北元,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END-
PS 于是此文可以别名为“徐达同志非典型追忆常遇春同志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