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后的第一期南周
南周涨价了,大学生能有省个冰棍也要买南周的决心,有工作收入的更不应该拿涨这一块钱作为不买的理由。给报摊老板递过五块钱的时候,老板说“三块了”,我平静地说:“知道”。
不只南周涨价,青岛的半岛都市报前些日子从五角涨到了八角,其它城市的报纸也有涨价的,09年的报刊更是涨声一片,例如我坚持订阅的《读书》据说要涨到八块一期。全国都涨,这背后一定有不可抗拒力。国内经济大环境是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这是各行各业都避免不了的。南周也许可以就这个现象做出自己独到的解读。
这期南周有二十个版是奥运特刊,好多文章挠到了痒处。比如对首金、女排和刘翔的关注。对奥运期间的交通、食品、水等后勤方面的介绍,让大家了解为了奥运的顺利举办,有很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大篇幅的文章介绍志愿者,最起码对得起志愿者数量的惊人,没有他们,奥运会想顺利举办是不可能实现的。有文章用到了“史上最”,多了一份调侃的意味,毕竟奥运会不是战争,搞得剑拔弩张有什么意思?
我个人对有意无意的提到的中国军团可能拿到金牌数第一没什么兴趣,倒是《运动会就是个大PARTY——奥运的香港特色》中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的最后说“不少香港体育界人士表示 ,奥运会后他们会更多地投入到普通人的体育锻炼中,让体育回归民间。霍震霆就是其中一个。他说,香港虽然不大,地价也很贵,但平均下来,可能香港拥有的可以开放给普通市民的足球场和其他体育锻炼设施,比内地很多城市都要多。如果通过奥运会的协办,能让更多的香港人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比拿到金牌的意义还大。”内地城市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看到这句话应该羞愧直至自省吧。毛泽东地下有知,应该会动员老百姓革他们的命的,他老人家要求“文艺为革命服务”我觉得已经过时了,不过他题写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我看不应该只是在大大小小的运动会入场的队伍里展示,应该在现实生活中落到实处才是。
“评中评”这版有两篇文章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一是《为什么老百姓收入赶不上GDP增长》,翔实的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发展中最重要的无非是效率和公平。这些年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做法最终成了“效率优先、无视公平”,道理很简单,既得利益者掌握者话语权,老百姓根本没有参与进来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机会和能力啊。不过当权者也该掂量掂量,长期漠视公平,社会是不会真正和谐的,那个时候就没效率可谈了。《义务教育:免费非万能》提醒的有道理,这个问题在税费改革初期就暴露出来的。只不过是直到目前,城乡学校投入的不公平还是没得到根本解决。不光教育,卫生方面也是如此。《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一书对这些问题有专门研究。不必光听外来的和尚念经,我们国内会念经的大有人在。
这期的“自由谈”每一篇都认真拜读了。释永信这个家伙,早该点他的名了。小篇幅的讨论“和尚屁股坐哪”,更期待大篇幅讨论“和尚的心放哪”。《莫为“懒惰”找借口》唯一不足的是篇末笔锋一转转到了教育,也许这是作者找到了根本原因吧。《从江湖社会到公民社会》标题很好,其中“应该说,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个江湖社会”让我摸不到头脑。文中提到“江湖”数次,我在读的时候老有这“江湖”非那“江湖”的感觉。《爱护小农如珍惜物种》绝非危言耸听。以我家乡为例,农村里已经见不到一个三十岁以下的熟悉种地的青年。也就是说我们那农村做农活已经后继无人。不知道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怎么个情况。民以食为天不单是个老理,再过若干年这个话还是要说的。这种为弱势群体说话的文章越多越好,庙堂再高,也终有听到发自内心的疾呼的时候。
罗教授的《为历史植树造林》谈的是历史的书写,虽然是见仁见智,谁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我坚持严肃地对待学术的态度,既然在这个领域没研究,就不发言。我估计往复论坛应该会有研究历史的学者讨论这篇文章,果真如此的话多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南周价格虽然涨了,能从中读到这么好文章,用我女朋友的话说,还是物超所值的,我一如既往的同意她的观点。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