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铁》、“三体”和科幻
Q: 韩松虽然是与刘慈欣齐名的著名科幻小说家,但是他之前的作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很一般,你们为什么会有信心出版《地铁》?与三体系列的走红有关吗?
A: 没有想过韩松原来的作品市场表现如何,只是单纯地认为《地铁》绝对是值得让读者读到的作品,就决定出了。信心方面,也应该说是对作品的信心吧,不过我们对它的期望并没有太高,毕竟《地铁》的晦涩艰深让它不可能成为什么超级畅销书。
但像之前说的,韩松的个人品牌以及一直拥有的读者群也给了我们一定的信心,很难说如果是一个新人的这样一本书,我们会不会这么不犹豫。在可以想见的读者群的前提下,有内容上的品质保证,加上着力宣传,以及松鼠会给予的支持,这些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信心。
我们没有想要借三体的走红来拉动,虽然我想最终的结果里也不能排除有三体带动的成分,但我们从一开始就不认为《地铁》一定要借三体的力。在内容定位上,我们给《地铁》冠以反乌托邦小说,而不是科幻小说,我觉得《地铁》所体现的文学价值和对人类、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其价值比一般的科幻小说要高。
Q: 对原创科幻小说,你们还有下一步的计划吗?对这个类型,你们有什么期望吗?最大的限制是什么?是作者资源吗?
A: 我们会继续出版韩老师的作品,接下来是今年年底前会出版的《火星照耀美国(又名2066年之西行漫记)》,明年会出版《红色海洋》。这两部作品风格和主题迥异,但也都是韩老师的重量级作品,相比《地铁》来说,也都更容易理解,所以我们也更有信心。我们接下来还会出版飞氘的科幻作品,不过他的第一本书会是一本“奇幻外壳下的青春纪念碑小说”,但接下来我们陆续出版他的科幻作品的。更下一步的计划还没有那么明确,但我想我们会更加致力于发掘年轻的科幻作者。
我们当然期望科幻能够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而事实上我认为科幻已经在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了,这和三体的带动不无关系,但我觉得更大的原因是现在这个时代本身就越来越科幻了,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外太空等领域的重大发现以及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无限接近未来,未来感、末世感,加上刚才说的那些领域,从来都是科幻的主要题材和灵感来源,所以我认为科幻类型的前景是可以预见的,或者说,我们已经处在一个科幻时代的开端了。
原创的限制,我觉得总是归结于没有好作者,对一直致力于科幻创作的作者是不太公平的。中国科幻起步晚,无论是时代原因还是中国本土文化氛围的原因,读者基础薄弱是铁一般的事实,我认为优秀的科幻作者无不是来自于科幻读者,而基础薄弱,则相对“产出”就肯定少。我觉得中国原创科幻的发展,不能只靠一两个顶级好作家,也不应满足于现有的科幻迷小圈子,应该更主动地去影响大众读者,造成阅读科幻的风潮,读者基础的一步步加强才是产生众多好作者的土壤。
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是我觉得早晚要走,那么越早越好,而现在正是大好时机。当然,从基础抓起的同时,本来已经有的好作家的作品就更应该好好利用,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影响更多读者。拥有韩松和刘慈欣是何等幸运之事,说刘慈欣以一己之力使中国科幻达到世界水平,我觉得刘慈欣是当仁不让实至名归的;而韩松是另辟蹊径、开创中国本土化科幻的先驱,从韩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兼收并蓄欧美日本的科幻精髓,在中国的身体里消化吸收,以完全不同的面貌呈现出中国本土科幻的别样魅力。他们的作品都应该被更好地开发利用~~~
Q: 你觉得“后三体时代的中国科幻”这个概念成立吗?
A: 我觉得这个概念成立,三体的热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科幻阅读时代,但是后续的发展很难预料。三体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种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吗?除了刘慈欣,下一个会是谁?我们如何利用这个有利时期进一步推动本土科幻健康发展?我觉得后三体时代的中国科幻面临更多问题,就好像本来是科幻圈子内的同志们“自娱自乐”的节目,可突然圈子外的群众也都围过来跟着捧场叫好,同志们惊愕而开心,但接下来又要怎么做呢,给群众们表演更多精彩节目,还是说不好意思,就这么多了大家散了吧?
A: 没有想过韩松原来的作品市场表现如何,只是单纯地认为《地铁》绝对是值得让读者读到的作品,就决定出了。信心方面,也应该说是对作品的信心吧,不过我们对它的期望并没有太高,毕竟《地铁》的晦涩艰深让它不可能成为什么超级畅销书。
但像之前说的,韩松的个人品牌以及一直拥有的读者群也给了我们一定的信心,很难说如果是一个新人的这样一本书,我们会不会这么不犹豫。在可以想见的读者群的前提下,有内容上的品质保证,加上着力宣传,以及松鼠会给予的支持,这些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信心。
我们没有想要借三体的走红来拉动,虽然我想最终的结果里也不能排除有三体带动的成分,但我们从一开始就不认为《地铁》一定要借三体的力。在内容定位上,我们给《地铁》冠以反乌托邦小说,而不是科幻小说,我觉得《地铁》所体现的文学价值和对人类、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其价值比一般的科幻小说要高。
Q: 对原创科幻小说,你们还有下一步的计划吗?对这个类型,你们有什么期望吗?最大的限制是什么?是作者资源吗?
A: 我们会继续出版韩老师的作品,接下来是今年年底前会出版的《火星照耀美国(又名2066年之西行漫记)》,明年会出版《红色海洋》。这两部作品风格和主题迥异,但也都是韩老师的重量级作品,相比《地铁》来说,也都更容易理解,所以我们也更有信心。我们接下来还会出版飞氘的科幻作品,不过他的第一本书会是一本“奇幻外壳下的青春纪念碑小说”,但接下来我们陆续出版他的科幻作品的。更下一步的计划还没有那么明确,但我想我们会更加致力于发掘年轻的科幻作者。
我们当然期望科幻能够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而事实上我认为科幻已经在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了,这和三体的带动不无关系,但我觉得更大的原因是现在这个时代本身就越来越科幻了,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外太空等领域的重大发现以及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无限接近未来,未来感、末世感,加上刚才说的那些领域,从来都是科幻的主要题材和灵感来源,所以我认为科幻类型的前景是可以预见的,或者说,我们已经处在一个科幻时代的开端了。
原创的限制,我觉得总是归结于没有好作者,对一直致力于科幻创作的作者是不太公平的。中国科幻起步晚,无论是时代原因还是中国本土文化氛围的原因,读者基础薄弱是铁一般的事实,我认为优秀的科幻作者无不是来自于科幻读者,而基础薄弱,则相对“产出”就肯定少。我觉得中国原创科幻的发展,不能只靠一两个顶级好作家,也不应满足于现有的科幻迷小圈子,应该更主动地去影响大众读者,造成阅读科幻的风潮,读者基础的一步步加强才是产生众多好作者的土壤。
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是我觉得早晚要走,那么越早越好,而现在正是大好时机。当然,从基础抓起的同时,本来已经有的好作家的作品就更应该好好利用,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影响更多读者。拥有韩松和刘慈欣是何等幸运之事,说刘慈欣以一己之力使中国科幻达到世界水平,我觉得刘慈欣是当仁不让实至名归的;而韩松是另辟蹊径、开创中国本土化科幻的先驱,从韩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兼收并蓄欧美日本的科幻精髓,在中国的身体里消化吸收,以完全不同的面貌呈现出中国本土科幻的别样魅力。他们的作品都应该被更好地开发利用~~~
Q: 你觉得“后三体时代的中国科幻”这个概念成立吗?
A: 我觉得这个概念成立,三体的热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科幻阅读时代,但是后续的发展很难预料。三体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种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吗?除了刘慈欣,下一个会是谁?我们如何利用这个有利时期进一步推动本土科幻健康发展?我觉得后三体时代的中国科幻面临更多问题,就好像本来是科幻圈子内的同志们“自娱自乐”的节目,可突然圈子外的群众也都围过来跟着捧场叫好,同志们惊愕而开心,但接下来又要怎么做呢,给群众们表演更多精彩节目,还是说不好意思,就这么多了大家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