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時間長度的探索
![]() |
人類有一種自體預載的度量感官,用在時間的量度上,大可叫作體驗時間長度,它與真實時間長度至少有三層差異。
* * *
第一層是感覺差異所影響的,簡單極端的例子是:痛苦的時間特別長,快樂的時間特別短,兩個人在同一處境一個快樂一個痛苦,時間是長是短,在感覺上就不一致。
從這一層看,痛苦和快樂在難以全悉所有際遇的情況下,只能是後知後覺的,難說體驗是否純粹痛苦還是純粹快樂。但快樂作為主流人類幾乎都預設了主動索辨的體驗基調,很多的體驗本身有什麼程度的快樂,在我們選擇該種體驗之前,往往獲悉了足夠資訊。所以現代人通過具備足夠前提認知的情況下,往往會主動選擇或營造不同的已辨識際遇,來為自己編排不同長短和不同形式的快樂。人們,也會通過特別生產的娛樂文本或活動,以謀取快樂,或是純粹的錯開當時的人生體驗時間節奏,以求某程度的變調。
* * *
第二層,是思考應變頻率所影響的:你做熟悉的事、重複的事,無須思考判斷僅僅按照本能或已熟習技巧程序的事,像是聽已經能背誦的歌,時間過得意外地快。你去旅行,認識一個新朋友,閱讀新聞,面對一場意外,適應一個陌生環境,有生以來的初次體驗,時間慢慢的過,似乎是好讓你好好品嚐。在這一層來看,例子裡的Ipod彷彿就是時間加速器,而去一個從來沒去過的地方旅行、閱讀一本新書和認識新朋友就是種時間延緩劑。
* * *
第三層,可以算是第一和第二加起來,按經驗和記憶累積的量所影響的:一個人小時候的一天和一年體驗上過的比較慢,一天過的是挺慢的,肚子要很久才餓一次,注意力放在草頭樹根上的一回,時間可能才幾分之一秒。當我們還是兒童的時候,尤其是在日長夜短的白晝體驗裡,一天好像很難一下子過去,待我們成年後對這種倍增有非僅只日光耐久上的“夏日長”感覺。相反,年邁者的體驗時間長度卻相反,好像一年過得像以前所體驗的一個月一樣。往回看,近期的記憶好像堆疊得緊密,而久遠年月以前的事好像數個世紀之久遠。這是因為一個年幼者人生記憶之累積只那幾年,所過新的一年,算上是不得了的個位數幾分之幾好大塊人生,春夏秋冬的季節更迭,像是要待點滴露水來形成的池塘,像要許久許久才能翻過的章節。童年的一年,比所有往後的年都要漫長;相反人屆暮年,一年又一年,是幾十份之一人生長度的相對時間體驗,春來秋去,時光流逸如水傾瀉。
我們很難說是不是半百中年的體驗一年,快上五歲孩童體驗年的十倍。但人們說人生還很漫長,卻肯定是人還年青的時候適用。人生一但過了某個等量的歲,彷彿時間就加速消逝,才覺得時間的價值寶貴,因為體驗時間長度變短,突然可貴起來。
* * *
神啊,再給我們一點時間。...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