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
看着大家各种毕业了我一个离你们6个小时以外的人却还在毕业着,想着想着决定写点东西纪念一下自己的大学生活。
回来在去T3的路上我就想以后可能再也回不来了,然后我突然想我为什么会来这?三年前我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我还能清楚地记起来,当时我和我爸从北京站下来 我对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不是如何好玩城市建设如何漂亮而是怎么这么多人啊。。然后我和我爸就直接打了一辆黑车,当然了,黑车嘛结果当然是被黑了,因为后来我知道其实只要我们走到马路对面,就会发现那有一个52路公交车的站牌上面写着一站叫 北京工业大学。
这次回来以后在北京呆了几天就回老家了,我爸接完我带我去吃了点东西吃的时候和我说方伯伯死了,就在我回来前不久死于癌症。我听了特别诧异,我一直以为这个从骨子里都透露着精明而能干但是对朋友对我们都特别善意温和的商人举家移民加拿大以后从此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了。我小时候话不多我爸和朋友出去玩的时候会乐意带上我,而方伯伯这个从小就和我们家熟悉一直骗我他叫岳父的人总是在不断地给我和我爸灌输一个意识,就是小孩子教育有没有成就是其次起码要让他见过世面,他总说要想知道中国多大呢去北京看看要想知道世界多大呢就去纽约看看。所以在知道我的高考成绩以后呢我爸就跑了一趟北京,回来丢给我六个后来成为我六个全是在北京志愿。我爸和我说这些学校只要能够上最低投档线就会要你,我查了一下历年以来的投档线然后说投档线还挺稳定地应该不会一下涨二三十分吧那就北外吧。现在想想那会的志愿全是瞎写的完全没有深思熟虑主要是刚刚从高中的苦海中解放哪有心思想这个,结果呢投档线出来的时候吓了我们家一大跳,那年浙江省头一次实行所谓平行志愿投档线岂止涨了二三十分,大部分北京的高校都涨了五六十分。那我的前俩志愿直接就不用想了,但是当时我努力思考愣是没想起来我的第三志愿写的是北京工业大学还是中医药大学了。我赶紧回家找发现是工大,再查投档线发现居然和我的高考成绩一样。等到录取通知书下来的时候我爸挺欣慰的,说幸好平行志愿了第三志愿和第一志愿一样,你还挺幸运的,你要是少考一分工大都去不了了就只能去第二批了。我只好苦笑了一下。我看了一下录取我的专业 软件工程,对这个专业我还是有点印象的。因为工大对外招的专业很少又是工科为主我感兴趣的专业更少,看到软件工程这个专业的时候后面有一句特意的说明说第三年开始学费从五千变成八千我很好奇会有什么就把这个专业写上了,悲剧的是直至大学现在已经毕业了我依然不知道第三年开始有多了什么。
再回到第一次到工大上来,黑车师傅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把我们带到的是工大的东门,当时是迎接奥运的准备期间东门那边的几乎所有小餐馆都正面临拆迁,燕莎奥特莱斯当时还没有起来正在建造过程中,而一个从小生活在小城镇没怎么见过真正大学的孩子根本想象不到一个大学东南西北各开一个门并且都用大字粗体写上学校大名的目的是什么,所以我直接误把东门当成了学校的大门。我看了看门前的西部风光又看了看破烂不堪的东门笑了一下。进去以后更尴尬的是我居然直接看到了软件学院四个字,在一幢就算你把他放到798我也联系不到任何艺术气息居然还是学院的破房子外面。(就是外面逐渐变成软人学院欠人学院的那幢旧楼,你们懂的!)看着旧操场小白房破软院,这回连我爸都朝我笑了一下。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是接近傍晚,新生都已经注册完了,因为厂里有事所以我爸说要晚一天过来我说没事,接着我爸去帮我注册我去宿舍办住宿,所幸的是都顺利办完了。小插曲是我看着自己的宿舍号找到宿舍以后居然发现屋里已经住了六个人了,我进去的时候遇到了屋里唯一一个在收拾床铺的张洋。洋哥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小伙怎么长的这么阳光(真的!),当时说了什么我忘了但是洋哥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洋哥说:没事 以后都是兄弟。然后我就在别人的床铺我的床上过了在北京的第一页。原来有一数媒的哥么弄错屋子了不过至今我也不知道是谁,那天睡了你的床铺也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因为还没有饭卡我和我爸去的一食吃的晚饭,我们两个点菜的时候服务员问我们几位我们也没反应过来,当时我们都还没有意识到南北饭量的差异就和平常吃快餐一样点了4,5个菜,等菜上来的时候我俩诧异地发现每个菜的量都足够把我俩撑到。我爸索性又要了瓶啤酒,他的理论是 反正吃不了了,慢慢吃吧。一食的饭菜还不错我爸也终于发现了这个学校可以称赞的地方,安慰性质地和我说你们学校的食堂还是不错的。其实他哪里知道这个对外的食堂就和把一个饭店放在学校里一样,偶尔去吃还行那好意思当成学校食堂天天去啊。我爸第二天就走了,对一个除了跟团旅游从来没出过远门出门也从来没超过一个星期第一次在离家半个中国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的我来说,当时的心情不是不忐忑的。不过后来我发觉对未知的恐惧仅仅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把人放在不舒服的地方的适应过程更能让你成长,所以慢慢的等我习惯了以后就发现其实这个地方还是蛮可爱的,因为这有一些你慢慢开始认识熟悉的非常有意思的人。
第一天我到A428只认识了洋哥,有人直接床铺的没收拾就直接网吧刷夜了有人放下东西直接回家了,我当时还不知道除了我以外剩下的5人全是北京的,我还挺纳闷,第一天报道就放下包袱去网吧刷夜或者直接回家要么去哪玩去了,这都是些什么人。。不过我身上无数次的经验告诉我,我对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错的而且错的方向往往是往令一个方向。我第二个见到的人是墨墨,当时满脸大胡子的墨墨给人一种大哥的感觉但是接触了一天就发现完全不是,墨墨最可爱的是他说脏话的时候,他每次说脏话都会用标准的北京腔再改变原本脏话里的一个字说出来特别带感。
待续
回来在去T3的路上我就想以后可能再也回不来了,然后我突然想我为什么会来这?三年前我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我还能清楚地记起来,当时我和我爸从北京站下来 我对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不是如何好玩城市建设如何漂亮而是怎么这么多人啊。。然后我和我爸就直接打了一辆黑车,当然了,黑车嘛结果当然是被黑了,因为后来我知道其实只要我们走到马路对面,就会发现那有一个52路公交车的站牌上面写着一站叫 北京工业大学。
这次回来以后在北京呆了几天就回老家了,我爸接完我带我去吃了点东西吃的时候和我说方伯伯死了,就在我回来前不久死于癌症。我听了特别诧异,我一直以为这个从骨子里都透露着精明而能干但是对朋友对我们都特别善意温和的商人举家移民加拿大以后从此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了。我小时候话不多我爸和朋友出去玩的时候会乐意带上我,而方伯伯这个从小就和我们家熟悉一直骗我他叫岳父的人总是在不断地给我和我爸灌输一个意识,就是小孩子教育有没有成就是其次起码要让他见过世面,他总说要想知道中国多大呢去北京看看要想知道世界多大呢就去纽约看看。所以在知道我的高考成绩以后呢我爸就跑了一趟北京,回来丢给我六个后来成为我六个全是在北京志愿。我爸和我说这些学校只要能够上最低投档线就会要你,我查了一下历年以来的投档线然后说投档线还挺稳定地应该不会一下涨二三十分吧那就北外吧。现在想想那会的志愿全是瞎写的完全没有深思熟虑主要是刚刚从高中的苦海中解放哪有心思想这个,结果呢投档线出来的时候吓了我们家一大跳,那年浙江省头一次实行所谓平行志愿投档线岂止涨了二三十分,大部分北京的高校都涨了五六十分。那我的前俩志愿直接就不用想了,但是当时我努力思考愣是没想起来我的第三志愿写的是北京工业大学还是中医药大学了。我赶紧回家找发现是工大,再查投档线发现居然和我的高考成绩一样。等到录取通知书下来的时候我爸挺欣慰的,说幸好平行志愿了第三志愿和第一志愿一样,你还挺幸运的,你要是少考一分工大都去不了了就只能去第二批了。我只好苦笑了一下。我看了一下录取我的专业 软件工程,对这个专业我还是有点印象的。因为工大对外招的专业很少又是工科为主我感兴趣的专业更少,看到软件工程这个专业的时候后面有一句特意的说明说第三年开始学费从五千变成八千我很好奇会有什么就把这个专业写上了,悲剧的是直至大学现在已经毕业了我依然不知道第三年开始有多了什么。
再回到第一次到工大上来,黑车师傅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把我们带到的是工大的东门,当时是迎接奥运的准备期间东门那边的几乎所有小餐馆都正面临拆迁,燕莎奥特莱斯当时还没有起来正在建造过程中,而一个从小生活在小城镇没怎么见过真正大学的孩子根本想象不到一个大学东南西北各开一个门并且都用大字粗体写上学校大名的目的是什么,所以我直接误把东门当成了学校的大门。我看了看门前的西部风光又看了看破烂不堪的东门笑了一下。进去以后更尴尬的是我居然直接看到了软件学院四个字,在一幢就算你把他放到798我也联系不到任何艺术气息居然还是学院的破房子外面。(就是外面逐渐变成软人学院欠人学院的那幢旧楼,你们懂的!)看着旧操场小白房破软院,这回连我爸都朝我笑了一下。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是接近傍晚,新生都已经注册完了,因为厂里有事所以我爸说要晚一天过来我说没事,接着我爸去帮我注册我去宿舍办住宿,所幸的是都顺利办完了。小插曲是我看着自己的宿舍号找到宿舍以后居然发现屋里已经住了六个人了,我进去的时候遇到了屋里唯一一个在收拾床铺的张洋。洋哥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小伙怎么长的这么阳光(真的!),当时说了什么我忘了但是洋哥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洋哥说:没事 以后都是兄弟。然后我就在别人的床铺我的床上过了在北京的第一页。原来有一数媒的哥么弄错屋子了不过至今我也不知道是谁,那天睡了你的床铺也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因为还没有饭卡我和我爸去的一食吃的晚饭,我们两个点菜的时候服务员问我们几位我们也没反应过来,当时我们都还没有意识到南北饭量的差异就和平常吃快餐一样点了4,5个菜,等菜上来的时候我俩诧异地发现每个菜的量都足够把我俩撑到。我爸索性又要了瓶啤酒,他的理论是 反正吃不了了,慢慢吃吧。一食的饭菜还不错我爸也终于发现了这个学校可以称赞的地方,安慰性质地和我说你们学校的食堂还是不错的。其实他哪里知道这个对外的食堂就和把一个饭店放在学校里一样,偶尔去吃还行那好意思当成学校食堂天天去啊。我爸第二天就走了,对一个除了跟团旅游从来没出过远门出门也从来没超过一个星期第一次在离家半个中国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的我来说,当时的心情不是不忐忑的。不过后来我发觉对未知的恐惧仅仅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把人放在不舒服的地方的适应过程更能让你成长,所以慢慢的等我习惯了以后就发现其实这个地方还是蛮可爱的,因为这有一些你慢慢开始认识熟悉的非常有意思的人。
第一天我到A428只认识了洋哥,有人直接床铺的没收拾就直接网吧刷夜了有人放下东西直接回家了,我当时还不知道除了我以外剩下的5人全是北京的,我还挺纳闷,第一天报道就放下包袱去网吧刷夜或者直接回家要么去哪玩去了,这都是些什么人。。不过我身上无数次的经验告诉我,我对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错的而且错的方向往往是往令一个方向。我第二个见到的人是墨墨,当时满脸大胡子的墨墨给人一种大哥的感觉但是接触了一天就发现完全不是,墨墨最可爱的是他说脏话的时候,他每次说脏话都会用标准的北京腔再改变原本脏话里的一个字说出来特别带感。
待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