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入者 -《城乡结合部》观后感
张战庆(导演)在影片讨论会上提到,这部影片缘起于南方周末一篇讲述民工子弟小学的文章,文章里孩子们的日记打动了他。他走访了北京的几家民工子弟小学搜集素材,进而认识了童玲和她的父亲关春奇一家,开始了半年的追踪拍摄。
在这部影片的前半部,导演以一个窥视者的身份展现了一个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外来打工家庭的生活。关春奇在北京边缘地带拉人力车,生活稍稳定后,他把小女儿童玲从老家接到了北京,在家门口的一所民工小学上学。关春奇在北京养着一家五口,还有在老家的二女儿。他的二弟,三弟也先后来到了北京。
影片从一个冬日的早晨开始,在一片荒弃的土地上搭建起来的民工村,人们纷纷推开屋门,刷牙,洗脸,吃早餐,逼仄的居住空间不得不让人们把家庭的活动延展到寒冷冬日的室外。一排逶迤的搭建房外,就是遍地的垃圾和废弃物,不远处是农民弃置的蔬菜大棚。随着一辆辆红色的三轮车驶出村子,孩子们三三两两踏上上学的路,一天就这样开始了。而一天的结束是在关春奇一家五口围坐在一间七八平米小屋的席梦思垫上,童玲在昏黄的灯光下把书本垫在腿上写作业,而老人媳妇和关春奇低声地唠叨着家常。影片在一开始迅速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人们通过镜头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了那些在他们周围劳作的人们的私密生活状态。当导演用一种平静的视角细腻的展示着关春奇一家的生活时,影片在这里熠熠闪光;老太太手里攥着儿子买来的感冒药迟迟不肯吃下去,儿子劝她“吃了这些药,明天有钱再买”;为女儿买衣服,妻子和婆婆为了一块钱跟摊主讨价还价,最后一块一块的凑还少了伍毛;妻子在那间黑洞洞的小屋里做晚饭,几块土豆扔进一锅开水,加点酱油和葱花就着馒头就是一顿香喷喷的晚餐(看到这儿大概是饿了:)
影片后半段突然停滞了下来 ,这种停滞既是一种无奈,又是一种角色转换带来的突兀。仿佛是一个一直站在幕后的大厨不得不赤膊上阵端盘子上菜,一桌大席变成了流水宴。从拍摄童玲荡秋千的尴尬对视,到关春奇兄弟们在“记者”面前的牢骚,匆匆而过的搬家场面(镜头象丢了魂一样在废墟上不停的拍着空的影像)。如果这部影片只有前半段,这是一部出色的纪录片,至少让人们耳目一新 - 全新的视角,出色的镜头叙事,虽然剪辑有点拖沓但是瑕不掩瑜。而后半段则更像一块补丁,意犹未尽而话已尽。本应有很大张力的搬家一场,却像流水一样溜走了。拍摄者和拍摄对象的疏离感也许是主要的原因。拍摄者以一种闯入者的身份介入了一家人的生活,而他所拍摄的这一家人又正是都市的闯入者。每一个闯入者都需要调整自己的角色以适应他踏进的这个新的环境。
在这部影片的前半部,导演以一个窥视者的身份展现了一个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外来打工家庭的生活。关春奇在北京边缘地带拉人力车,生活稍稳定后,他把小女儿童玲从老家接到了北京,在家门口的一所民工小学上学。关春奇在北京养着一家五口,还有在老家的二女儿。他的二弟,三弟也先后来到了北京。
影片从一个冬日的早晨开始,在一片荒弃的土地上搭建起来的民工村,人们纷纷推开屋门,刷牙,洗脸,吃早餐,逼仄的居住空间不得不让人们把家庭的活动延展到寒冷冬日的室外。一排逶迤的搭建房外,就是遍地的垃圾和废弃物,不远处是农民弃置的蔬菜大棚。随着一辆辆红色的三轮车驶出村子,孩子们三三两两踏上上学的路,一天就这样开始了。而一天的结束是在关春奇一家五口围坐在一间七八平米小屋的席梦思垫上,童玲在昏黄的灯光下把书本垫在腿上写作业,而老人媳妇和关春奇低声地唠叨着家常。影片在一开始迅速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人们通过镜头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了那些在他们周围劳作的人们的私密生活状态。当导演用一种平静的视角细腻的展示着关春奇一家的生活时,影片在这里熠熠闪光;老太太手里攥着儿子买来的感冒药迟迟不肯吃下去,儿子劝她“吃了这些药,明天有钱再买”;为女儿买衣服,妻子和婆婆为了一块钱跟摊主讨价还价,最后一块一块的凑还少了伍毛;妻子在那间黑洞洞的小屋里做晚饭,几块土豆扔进一锅开水,加点酱油和葱花就着馒头就是一顿香喷喷的晚餐(看到这儿大概是饿了:)
影片后半段突然停滞了下来 ,这种停滞既是一种无奈,又是一种角色转换带来的突兀。仿佛是一个一直站在幕后的大厨不得不赤膊上阵端盘子上菜,一桌大席变成了流水宴。从拍摄童玲荡秋千的尴尬对视,到关春奇兄弟们在“记者”面前的牢骚,匆匆而过的搬家场面(镜头象丢了魂一样在废墟上不停的拍着空的影像)。如果这部影片只有前半段,这是一部出色的纪录片,至少让人们耳目一新 - 全新的视角,出色的镜头叙事,虽然剪辑有点拖沓但是瑕不掩瑜。而后半段则更像一块补丁,意犹未尽而话已尽。本应有很大张力的搬家一场,却像流水一样溜走了。拍摄者和拍摄对象的疏离感也许是主要的原因。拍摄者以一种闯入者的身份介入了一家人的生活,而他所拍摄的这一家人又正是都市的闯入者。每一个闯入者都需要调整自己的角色以适应他踏进的这个新的环境。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