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杂录7.9
一、读
1、《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若干页。总觉着陈寅恪先生研究史学与时政联系紧密。
2、《教育名家论教育》郭为藩教授的《网络对校园文化的冲击——解析“非校园化”的校园文化》非常精彩,考虑周详,分析精准,纲要分明。如果展开的话,就是一本研究专著了。
二、回帖备份
“未能明确表达的知识”是否就是“默会知识”,这其实还要看具体的情景,而不能过早地下结论。
几年前看过一些关于“默会知识”的论文和书籍,感觉波兰尼的这种提法其实只是从结果去衡量一种已完成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其实并不是由“静态的知识”达成的,而是通过反复的实际操练而逐渐熟悉并掌握的关于某个一行为的知识。所以所谓的“默会知识显性化”应该是强调一种达成行为知识目标的程序性知识或策略性知识。明确这些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并加以反复的训练才能有所提高。
对于每个人来说,个体知识的形成似乎只是个人活动,但是个人活动往往是有他人的活动作为参考的,所以,个人知识也是一种群体之间建构的结果。作为一般性的教学是要从个体的经验归纳出群体性的共同经验,然后用共同经验引导个体经验的成长。例如,叶圣陶先生主张: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尽管“各种良好的习惯”还需要进一步地确定,但这种提法本身就是在以群体经验去引导个体经验。
从一般群体经验来看,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动态地积累知识和智识的活动,所以,“语文默会知识”的获得,除了在“学中用,用中学”的循环之外别无他途。
三、总算写了一点关于天津卷作文的分析。感觉人一放假,精神头就散了,干这干那,就是不想忙正事。贴在下面了。
明确趋向,导引思路
——浅说2011年天津卷作文特点与审题构思方法
随着今年高考的尘埃落定了,人们对2011年高考的试题热议已经稍有降温,但对于下学习期进入高三年级的师生来说,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工作起码还要持续一年之久。在所有的题型当中,作文由于其所占的比例,更为引人注目。现就2011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题目谈一谈作文训练时应该注意的内容。
一、作文命题方面的分析
一般来说,面对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抑或是给材料作文等等,这些只是样式的区别,而最重要考察的是考生自由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每一年的作文题目,都吸引着每个人的眼光,这种吸引的意义不单在本年,还涉及下一年的命题趋势。去年天津卷的作文题目“我生活的世界”是话题作文(具体内容略),而今年的题目如下: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今天,更多种类的镜丰富了我们感知的层次和色彩:望远镜将我们的视线引向远方,显微镜撩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反光镜让我们瞻前仍可顾后,哈哈镜变幻出多样的自己,三棱镜在我们面前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些镜为我们打开了多维的空间,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深邃,心灵更加明澈。
请从望远镜、显微镜、反光镜、哈哈镜、三棱镜中至少选择两种镜,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二者比较,我们可到看出今年天津卷作文命题的三大特点 :
1、形式依然延续去年话题作文的模式,有一定的稳定性。用材料做引导,对学生作文内容有一定限制作用。
2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自主建构的空间。这两年天津的命题者秉承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理念,从学生生活中撷取相关的内容。几种镜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这就避免了学生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因为学生对物“熟”,才会有“巧”思,才会有创新的机会。
3、限制中又不失开放,多元与自由并重。去年的话题是“我生活的世界”,而今年的命题直接写明要从五种镜子中进行挑选。乍一看上去,这种范围的缩小是不利于学生的发挥的,但命题者“请从望远镜、显微镜、反光镜、哈哈镜、三棱镜中至少选择两种镜”的要求又在有限的范围内增添了多种的变化,为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提供了舞台。
有学者指出好的作文命题者在“拟题时要有两个原则:其一是题目要有弹性;其二是题目能考核考生的剪裁、组织材料的能力、写作表达的艺术技巧和个人识见。”如果以这两个原则来衡量今年天津的作文题目的话,天津的命题者无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而笔者相信以上的三个特点也会是2012年天津作文命题的走向。
二、审题的要求
一般来说,每个人在开始写作文之前都要进行一番审题工作,但为什要审题,怎样审才算基本合格呢?很多学生未必清楚。第一问题如果简单回答的话,就是题目明确要求,避免跑题现象发生。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会复杂一些,起码要通过分析的方法完成“定范围、定性质、定基调、”三个内容才行。下面注意进行以下说明:
定范围。无论何种作文都是先给出一定的范围,让学生在范围内进行创作。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起点作为比较的标准。而这个范围,有的是明确告知的,而有的则是隐含在所给的材料当中的。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
在这两句话中,既谈到了“镜”的实用意义,又谈到了依附于“镜”的派生意义。这两种意义已经隐含了一个范围“镜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个关系体现在“认识”的提高上。结合要求中的“感悟”来说,我可以确定,这个作文,要谈对“镜与人”关系的“感悟”,而且要谈得有一些深度(由“丰富、多样、更加”等词语可以确定)。
定性质。知道了允许行文的范围是第一步,再下来是就是根据材料的内容确定作文的性质了。这里所说的“性质”是根据所给材料判断,作文要求的范围中的侧重点是什么——是侧重感性的,还是侧重理性的。比如天津卷2010年所给的材料当中“缤纷”、“跳动”、“温馨”、“神奇”、“平凡”等词语就侧重于感性,而今年的材料中“视线”、“瞻前仍可顾后”、“多维的空间”、“视野”、“思想”、“心灵”等词语明显是偏重于理性的。在这里要注意,明确了材料中对“性质”是为了及时调整文体思维,从而好确定自己所要写的文体。
定基调。这里的基调是指感情基调。有的同学说,我的作文我做主,我写的什么基调就是什么基调。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作为有统一评价标准的作文是有一定的基调要求的。简单地说,考场作文所要求的基调都是积极的、向上的、光明的,如果作答时不注意这一点,不合要求不说,也很难说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做法。具体到这次作文题目中来看,“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开阔”、“深邃”、“明澈”等词语都是指向积极方面的,所以可以确定这次作文所要求的基调是昂扬向上、深入有益的。
做完了上面的“三定”,审题的工作基本上就完成了,其实完成的“三定”的过程,也是“定神”的过程,只有让自己的“神”定住了,才可展开下一步构思的工作。
构思的展开
一般教师指导作文时,审题之后接着的是“立意”,这样其实并不是十分准确。因为一篇文章的“意”能否“立起来”,并不是以作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主要依靠相关的思考和材料是否充实。有的学生审题后马上“立意”,但写到一半的时候,发现要说的已经都说完了,这种状况的产生虽然有学生表达能力方面的问题,但更主要的还是仓促立意,没有完整构思的结果。所以构思一定要先与“立意”展开,而且在构思过程中要多立几个意,然后挑选一个可以完篇的立意来写。
那么具体到“几种镜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构思呢?
在材料中其实已经给出了一些形象表述了,我们还要进行一下总结,才能成为具有可操作的思路。(当然如果想简单的话,只要顺着材料的内容做“具象语言抽象化”、“抽象语言形象化”的过程就行了。但是我们为了以后能够很好地应用还是繁琐一点的好。)
思路一:从物品的发展史入手进行构思。几种镜的发展其实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渐进步而产生的,每一种镜的出现都对人类认识世界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围绕对几种镜发明过程谈发明者的贡献,推动人类进步的意义,如显微镜开创微生物学的意义;可以从望远镜外形的多变,说明认识世界有不同的手段;可以从反光镜的诞生强调安全意识、“回顾”的重要性……
思路二从人与物品的接触史入手进行构思。如果说第一种思路是“几种镜与人类世界”之间的关系的话,从接触史入手则是注重于“几种镜与个人世界”之间关系。如,我第一次见到哈哈镜的情景,第一次看到三棱镜的惊奇,使用显微镜的经历等等都是可以供参考入文的内容。
总之有了这两种“史”的梳理,在思考过程中随着对物的不断熟悉与思考,人的感受自然会逐渐清晰起来。这时候就可以本着“物性人情”的契合点下一番选材取材的功夫而自然进入“立意”的工作了。至于从“立意”以后的工作则“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事情了,在这里笔者也就不赘述了,但笔者想信,经过这样的思考,每个人都能写出既不偏离题目又属于自己的文章来,而且我们基本上可以告别“千人一面”的情况了。
以上是笔者就结合2010年和2011年天津卷作文题目所作的一点整理分析工作。希望能对关心天津作文题目走向的广大师生有所帮助。
1、《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若干页。总觉着陈寅恪先生研究史学与时政联系紧密。
2、《教育名家论教育》郭为藩教授的《网络对校园文化的冲击——解析“非校园化”的校园文化》非常精彩,考虑周详,分析精准,纲要分明。如果展开的话,就是一本研究专著了。
二、回帖备份
“未能明确表达的知识”是否就是“默会知识”,这其实还要看具体的情景,而不能过早地下结论。
几年前看过一些关于“默会知识”的论文和书籍,感觉波兰尼的这种提法其实只是从结果去衡量一种已完成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其实并不是由“静态的知识”达成的,而是通过反复的实际操练而逐渐熟悉并掌握的关于某个一行为的知识。所以所谓的“默会知识显性化”应该是强调一种达成行为知识目标的程序性知识或策略性知识。明确这些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并加以反复的训练才能有所提高。
对于每个人来说,个体知识的形成似乎只是个人活动,但是个人活动往往是有他人的活动作为参考的,所以,个人知识也是一种群体之间建构的结果。作为一般性的教学是要从个体的经验归纳出群体性的共同经验,然后用共同经验引导个体经验的成长。例如,叶圣陶先生主张: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尽管“各种良好的习惯”还需要进一步地确定,但这种提法本身就是在以群体经验去引导个体经验。
从一般群体经验来看,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动态地积累知识和智识的活动,所以,“语文默会知识”的获得,除了在“学中用,用中学”的循环之外别无他途。
三、总算写了一点关于天津卷作文的分析。感觉人一放假,精神头就散了,干这干那,就是不想忙正事。贴在下面了。
明确趋向,导引思路
——浅说2011年天津卷作文特点与审题构思方法
随着今年高考的尘埃落定了,人们对2011年高考的试题热议已经稍有降温,但对于下学习期进入高三年级的师生来说,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工作起码还要持续一年之久。在所有的题型当中,作文由于其所占的比例,更为引人注目。现就2011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题目谈一谈作文训练时应该注意的内容。
一、作文命题方面的分析
一般来说,面对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抑或是给材料作文等等,这些只是样式的区别,而最重要考察的是考生自由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每一年的作文题目,都吸引着每个人的眼光,这种吸引的意义不单在本年,还涉及下一年的命题趋势。去年天津卷的作文题目“我生活的世界”是话题作文(具体内容略),而今年的题目如下: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今天,更多种类的镜丰富了我们感知的层次和色彩:望远镜将我们的视线引向远方,显微镜撩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反光镜让我们瞻前仍可顾后,哈哈镜变幻出多样的自己,三棱镜在我们面前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些镜为我们打开了多维的空间,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深邃,心灵更加明澈。
请从望远镜、显微镜、反光镜、哈哈镜、三棱镜中至少选择两种镜,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二者比较,我们可到看出今年天津卷作文命题的三大特点 :
1、形式依然延续去年话题作文的模式,有一定的稳定性。用材料做引导,对学生作文内容有一定限制作用。
2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自主建构的空间。这两年天津的命题者秉承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理念,从学生生活中撷取相关的内容。几种镜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这就避免了学生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因为学生对物“熟”,才会有“巧”思,才会有创新的机会。
3、限制中又不失开放,多元与自由并重。去年的话题是“我生活的世界”,而今年的命题直接写明要从五种镜子中进行挑选。乍一看上去,这种范围的缩小是不利于学生的发挥的,但命题者“请从望远镜、显微镜、反光镜、哈哈镜、三棱镜中至少选择两种镜”的要求又在有限的范围内增添了多种的变化,为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提供了舞台。
有学者指出好的作文命题者在“拟题时要有两个原则:其一是题目要有弹性;其二是题目能考核考生的剪裁、组织材料的能力、写作表达的艺术技巧和个人识见。”如果以这两个原则来衡量今年天津的作文题目的话,天津的命题者无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而笔者相信以上的三个特点也会是2012年天津作文命题的走向。
二、审题的要求
一般来说,每个人在开始写作文之前都要进行一番审题工作,但为什要审题,怎样审才算基本合格呢?很多学生未必清楚。第一问题如果简单回答的话,就是题目明确要求,避免跑题现象发生。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会复杂一些,起码要通过分析的方法完成“定范围、定性质、定基调、”三个内容才行。下面注意进行以下说明:
定范围。无论何种作文都是先给出一定的范围,让学生在范围内进行创作。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起点作为比较的标准。而这个范围,有的是明确告知的,而有的则是隐含在所给的材料当中的。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
在这两句话中,既谈到了“镜”的实用意义,又谈到了依附于“镜”的派生意义。这两种意义已经隐含了一个范围“镜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个关系体现在“认识”的提高上。结合要求中的“感悟”来说,我可以确定,这个作文,要谈对“镜与人”关系的“感悟”,而且要谈得有一些深度(由“丰富、多样、更加”等词语可以确定)。
定性质。知道了允许行文的范围是第一步,再下来是就是根据材料的内容确定作文的性质了。这里所说的“性质”是根据所给材料判断,作文要求的范围中的侧重点是什么——是侧重感性的,还是侧重理性的。比如天津卷2010年所给的材料当中“缤纷”、“跳动”、“温馨”、“神奇”、“平凡”等词语就侧重于感性,而今年的材料中“视线”、“瞻前仍可顾后”、“多维的空间”、“视野”、“思想”、“心灵”等词语明显是偏重于理性的。在这里要注意,明确了材料中对“性质”是为了及时调整文体思维,从而好确定自己所要写的文体。
定基调。这里的基调是指感情基调。有的同学说,我的作文我做主,我写的什么基调就是什么基调。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作为有统一评价标准的作文是有一定的基调要求的。简单地说,考场作文所要求的基调都是积极的、向上的、光明的,如果作答时不注意这一点,不合要求不说,也很难说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做法。具体到这次作文题目中来看,“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开阔”、“深邃”、“明澈”等词语都是指向积极方面的,所以可以确定这次作文所要求的基调是昂扬向上、深入有益的。
做完了上面的“三定”,审题的工作基本上就完成了,其实完成的“三定”的过程,也是“定神”的过程,只有让自己的“神”定住了,才可展开下一步构思的工作。
构思的展开
一般教师指导作文时,审题之后接着的是“立意”,这样其实并不是十分准确。因为一篇文章的“意”能否“立起来”,并不是以作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主要依靠相关的思考和材料是否充实。有的学生审题后马上“立意”,但写到一半的时候,发现要说的已经都说完了,这种状况的产生虽然有学生表达能力方面的问题,但更主要的还是仓促立意,没有完整构思的结果。所以构思一定要先与“立意”展开,而且在构思过程中要多立几个意,然后挑选一个可以完篇的立意来写。
那么具体到“几种镜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构思呢?
在材料中其实已经给出了一些形象表述了,我们还要进行一下总结,才能成为具有可操作的思路。(当然如果想简单的话,只要顺着材料的内容做“具象语言抽象化”、“抽象语言形象化”的过程就行了。但是我们为了以后能够很好地应用还是繁琐一点的好。)
思路一:从物品的发展史入手进行构思。几种镜的发展其实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渐进步而产生的,每一种镜的出现都对人类认识世界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围绕对几种镜发明过程谈发明者的贡献,推动人类进步的意义,如显微镜开创微生物学的意义;可以从望远镜外形的多变,说明认识世界有不同的手段;可以从反光镜的诞生强调安全意识、“回顾”的重要性……
思路二从人与物品的接触史入手进行构思。如果说第一种思路是“几种镜与人类世界”之间的关系的话,从接触史入手则是注重于“几种镜与个人世界”之间关系。如,我第一次见到哈哈镜的情景,第一次看到三棱镜的惊奇,使用显微镜的经历等等都是可以供参考入文的内容。
总之有了这两种“史”的梳理,在思考过程中随着对物的不断熟悉与思考,人的感受自然会逐渐清晰起来。这时候就可以本着“物性人情”的契合点下一番选材取材的功夫而自然进入“立意”的工作了。至于从“立意”以后的工作则“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事情了,在这里笔者也就不赘述了,但笔者想信,经过这样的思考,每个人都能写出既不偏离题目又属于自己的文章来,而且我们基本上可以告别“千人一面”的情况了。
以上是笔者就结合2010年和2011年天津卷作文题目所作的一点整理分析工作。希望能对关心天津作文题目走向的广大师生有所帮助。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