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社党的德国——文化层次原因
德国是个有多矛盾的国家,也许德国任何一个再复杂的大脑也说不清楚。一个诞生了“德国,一个冬天童话”这样优美文字的国度,一个诞生了瓦格纳巴赫贝多芬音乐的土地,却也曾灭犹,成为两次大战的策源地而遭人不齿。天使与魔鬼的集合莫过于此。如果说,二战种种归因于国社党的疯狂,而人民只是受害者,在我看来明显是欠妥和偏颇的。
国社党(也就是所说的Nazi)掌权之前的魏玛政府,也许是那个时代最完美最民主的政治体制了,虽然已经君主立宪了多年,一战后三权分立的政府却仿佛与这个有着贵族政治传统国家格格不入。国社党从1919年建立之初到1929年一直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派,直到1929年华尔街经济危机的爆发。人民迅速倒向了国社党,而甘愿放弃自己的自由。
一个国家的国民因为一个看起来如此疯狂如此不切实际的演讲而甘愿放弃艰难争取来的自由和民主。这个国家是去理性了么?不,没有,因为德国本来就不是一个理性的国度,相比于法国的理性和英国的功力主义,用完美主义或者浪漫主义形容德国再合适不过了。奔驰质量好,每年营业额却不如福特,很简单,德国人只是像把车子做的完美罢了,对于企业来说真正重要的钱,却不是那么重要。魏玛政府的三权分立和宪政观念由英法输入,而德国与当时主流的欧洲国家比起来却是那么格格不入,这样不难理解,魏玛政府在德国的弱势。
德国有这样一则民谚,文化是高贵与政治的存在。另外一则是,德国有文化,其他欧洲国家只有文明。显然,德国人骨子里对文化的崇拜是毋庸置疑的,自负甚至到了自欺欺人的地步。二战前主流德国文学家普遍排斥政治,强调政治与文化(艺术)的严格分离。就连俾斯麦也更愿意被称为政治艺术家而不是艺术政治家。对政治的冷漠和对文化的崇拜在一战失败后表现尤盛。一战后国家由于巨额赔款的约束,并未处于国家复兴区间,国内虚无主义和末日般的享乐主义盛行。整体国家面貌非常消沉。与英美法不同,德国没有从政治上找原因,却归因于文化(犹太的享乐主义风气对德国国民性格的败坏)。
显然,理性至上的魏玛政府已经无法满足德国复兴的要求。平时稳重的执政也无法满足德国人对政治美感的期望(谁希望听到一出毫无高潮的歌剧呢)。国社党在Hitler的带领下的改头换面,重视文化方面的复兴无疑很对德国精英阶层和教养阶层的口味。而国社党充满美感的宣传方式也迎合了德国人口最多数的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兴趣。废除与西方的不平等条约,重视教育文化复兴,瓦格纳的歌剧被重提(民族主义色彩浓厚),扩军,加快生产,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国家的复兴。于是在1933年,最后一个可以与国社党联合执政的政党(德国宪法规定,最高票数党选票未过三分之二需要和另外的政党联合执政)民主党被“合法”取缔。德国引来了极权的时代。
此后国社党的德国陷入疯狂,不论多么虚假的宣传,多么疯狂的政策却没能遭遇太多阻力,仅仅诡异与国社党的恐怖政策而不敢翻抗是明显失实的。究其原因,还是德国文化的深层次。简单的例子,德国对外宣战之前,都会在国内进行文化宣传,苏德蜜月期,苏联的歌剧芭蕾收到极高的赞扬,战争爆发又被贬为一文不值。德国人普遍看法是,与别的国家的战争更多的是文化层面上的战争,解放波兰也是把波兰人民从文化的虚无中解救出来。与美国宣战之后,一度整个国家都相信,美国因为战争爆发,欧洲艺术家无法度洋献艺而处于文化崩溃的边缘,大都会也因为没有歌唱家而关闭。然后整个战争中大都会都没有一天关闭过。文化已经几乎成为国社党的德国所以政治军事的唯一目的,从而落以国社党取之为口号的权柄。
因此,国社党的极权政治不是这个党派的固有属性,二战期间种种惨无人道国社党也不是唯一的罪人。显然,德国追求完美的可爱性格给了国社党的种种政策莫大的方便,不止如此,国社党思想的产生也与德国国民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根本来说,二战之前的德国与民主的政治制度是互不相容的。二战之后反思思潮已经极大的改变了德国的性格,女性地位的提高,多年民主思想的培育,国民对政治的关注度提高,一切都表明,德国的民主时代到来了。
国社党(也就是所说的Nazi)掌权之前的魏玛政府,也许是那个时代最完美最民主的政治体制了,虽然已经君主立宪了多年,一战后三权分立的政府却仿佛与这个有着贵族政治传统国家格格不入。国社党从1919年建立之初到1929年一直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派,直到1929年华尔街经济危机的爆发。人民迅速倒向了国社党,而甘愿放弃自己的自由。
一个国家的国民因为一个看起来如此疯狂如此不切实际的演讲而甘愿放弃艰难争取来的自由和民主。这个国家是去理性了么?不,没有,因为德国本来就不是一个理性的国度,相比于法国的理性和英国的功力主义,用完美主义或者浪漫主义形容德国再合适不过了。奔驰质量好,每年营业额却不如福特,很简单,德国人只是像把车子做的完美罢了,对于企业来说真正重要的钱,却不是那么重要。魏玛政府的三权分立和宪政观念由英法输入,而德国与当时主流的欧洲国家比起来却是那么格格不入,这样不难理解,魏玛政府在德国的弱势。
德国有这样一则民谚,文化是高贵与政治的存在。另外一则是,德国有文化,其他欧洲国家只有文明。显然,德国人骨子里对文化的崇拜是毋庸置疑的,自负甚至到了自欺欺人的地步。二战前主流德国文学家普遍排斥政治,强调政治与文化(艺术)的严格分离。就连俾斯麦也更愿意被称为政治艺术家而不是艺术政治家。对政治的冷漠和对文化的崇拜在一战失败后表现尤盛。一战后国家由于巨额赔款的约束,并未处于国家复兴区间,国内虚无主义和末日般的享乐主义盛行。整体国家面貌非常消沉。与英美法不同,德国没有从政治上找原因,却归因于文化(犹太的享乐主义风气对德国国民性格的败坏)。
显然,理性至上的魏玛政府已经无法满足德国复兴的要求。平时稳重的执政也无法满足德国人对政治美感的期望(谁希望听到一出毫无高潮的歌剧呢)。国社党在Hitler的带领下的改头换面,重视文化方面的复兴无疑很对德国精英阶层和教养阶层的口味。而国社党充满美感的宣传方式也迎合了德国人口最多数的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兴趣。废除与西方的不平等条约,重视教育文化复兴,瓦格纳的歌剧被重提(民族主义色彩浓厚),扩军,加快生产,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国家的复兴。于是在1933年,最后一个可以与国社党联合执政的政党(德国宪法规定,最高票数党选票未过三分之二需要和另外的政党联合执政)民主党被“合法”取缔。德国引来了极权的时代。
此后国社党的德国陷入疯狂,不论多么虚假的宣传,多么疯狂的政策却没能遭遇太多阻力,仅仅诡异与国社党的恐怖政策而不敢翻抗是明显失实的。究其原因,还是德国文化的深层次。简单的例子,德国对外宣战之前,都会在国内进行文化宣传,苏德蜜月期,苏联的歌剧芭蕾收到极高的赞扬,战争爆发又被贬为一文不值。德国人普遍看法是,与别的国家的战争更多的是文化层面上的战争,解放波兰也是把波兰人民从文化的虚无中解救出来。与美国宣战之后,一度整个国家都相信,美国因为战争爆发,欧洲艺术家无法度洋献艺而处于文化崩溃的边缘,大都会也因为没有歌唱家而关闭。然后整个战争中大都会都没有一天关闭过。文化已经几乎成为国社党的德国所以政治军事的唯一目的,从而落以国社党取之为口号的权柄。
因此,国社党的极权政治不是这个党派的固有属性,二战期间种种惨无人道国社党也不是唯一的罪人。显然,德国追求完美的可爱性格给了国社党的种种政策莫大的方便,不止如此,国社党思想的产生也与德国国民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根本来说,二战之前的德国与民主的政治制度是互不相容的。二战之后反思思潮已经极大的改变了德国的性格,女性地位的提高,多年民主思想的培育,国民对政治的关注度提高,一切都表明,德国的民主时代到来了。
🍎是最好的水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篇比较全的阿尔卑斯山攻略 (西阿尔卑斯) (47人喜欢)
- 2025 TMB 8 天计划 (3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