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成都双年展田园/城市/建筑学生竞赛”评审活动有感
今天作为成都双年展国际建筑展主题的“田园城市”和当年的霍华德恐怕没有多少关系,但各式各样的参展作品到底在表达一个什么样的“田园城市”还是有必要关注的,也是给我的一篇命题作文的题目。7月2-4日在成都旁观各位大佬点评参赛提案以及给学生竞赛评奖便是为这篇命题作文收集信息。
正因为带着这个任务来的,所以我看学生竞赛各参展作品的时候,考虑的重心与评委们差别很大。我关注的是参赛学生们是如何理解“田园”、“城市”这两个的概念,以及如何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的。
初看之下,有两种思路被提及最多。第一种是将绿化引入楼层,第二种是在城市中引入农业,无论是体验版的“开心农场”还是其他方式。从形式上,深感于Vironoi作为一种稍嫌偷懒但还算有效的方式被使用得有些泛滥。
最另类的是51号方案,开宗明义自己设计的不是“田园城市”,而是一座监狱。在说明里引用了福柯对监狱的评价。设计的一座高楼架空地面好几十米,还用缓坡坡道上下,还有一个几十米深的坑。也就是说,怎么不舒服怎么设计。主题词大致意思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美好时代,一切都被生活的规划者决定了”。这个设计理所当然没有获得任何奖项。
倒是一楼违规的参赛作品中有一份让我感觉不错,就是128号方案。参赛者把所给场地现状的鱼塘经过整理形成一片水环境,并围绕这个水环境组织整个聚落。之所以违规,是因为没有按规定裱版,寄出的是打印卷纸。在选出前30名获奖作品的过程中,这个作品作为一楼违规作品展厅中被挑出了仅有两份作品拿了上去,但并没有进入下一轮,获得了佳作奖。
用地现存几处遗址本来是设计的重要条件,可惜只有寥寥几位参赛者注意到,而注意到的也有很多只是做了消极避让,没有当成生成形式的重要启发要素。少数几位以遗址为主题的参赛作品大都获得较好的名次。
有两个方案我个人并不算喜欢,但自己也觉得一定能获奖,那就是1号和22号。1号采用的是巨构的形式,以Vironoi为基础形成的网构成一个山体形状的表面,而主要的建筑就处在这个有厚度的表面里。而在这层网包围中的用地中有建筑也有田园。22号是以低层高密度方式为主,运用参数化设计工具控制方格子(有些地方是方形建筑,另一些是铺满建筑中的方形院落)的变化。屋面基本平坦而微有起伏,是用地内的主要活动场地。方案流线稍有问题但并非不可解决。
当时我心里也在嘀咕,虽然我不喜欢,但我也会不得不选这两个方案。因为这两个方案虽然构想给人的吸引力不算大,但将构想形式化的过程完成得相当娴熟,表达也清晰明确。同去的C先生认为1号方案的作者适合做表达概念的快图手。果然,第一轮选前30个的时候1号方案得票最多,22号方案第二。最后一轮评奖时,22号获一等奖,1号也是仅有的两名二等奖之一。
另一位获2等奖的31号方案是以一个扁六边形的模块作为基本单元,可构成建筑和景观小品等设施,并提供了不同的组合方式。是一个以预制模块为基本构思的作品。
作品中也有另一个以预制模块为基本构思,模块搭成的形式很富于参数化意味,而功能是为鸟的居住所设置,主题是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鸟的和谐共处,但整个场地中并没有为人提供特殊的空间。这似乎也是个未获奖作品。
评奖结束,开始揭开在图纸背面(有些印在图纸正面但也被封住)的封条,查看获奖者的信息。获1等奖22号方案来自清华大学,2等奖中,31号方案来自西南交大,1号方案来自同济大学。
获奖的30份作品中有西南交大的14份作品,但这很正常。西南交大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程度远大于其他院校,老师和同学都在业余时间将竞赛与课程设计平行且按部就班进行。也有充分的时间对作品进行整理和修改完善,这些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方案的同学们所缺乏的。
附获奖名单: http://site.douban.com/widget/forum/2753522/discussion/40321972/ (一等奖22号错写为20号,但获奖者信息正确。)
附获奖作品展示:
一二三等奖: http://www.chengdubiennale.org/news-2-4-206.html
佳作奖: http://www.chengdubiennale.org/news-2-4-207.html
正因为带着这个任务来的,所以我看学生竞赛各参展作品的时候,考虑的重心与评委们差别很大。我关注的是参赛学生们是如何理解“田园”、“城市”这两个的概念,以及如何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的。
初看之下,有两种思路被提及最多。第一种是将绿化引入楼层,第二种是在城市中引入农业,无论是体验版的“开心农场”还是其他方式。从形式上,深感于Vironoi作为一种稍嫌偷懒但还算有效的方式被使用得有些泛滥。
最另类的是51号方案,开宗明义自己设计的不是“田园城市”,而是一座监狱。在说明里引用了福柯对监狱的评价。设计的一座高楼架空地面好几十米,还用缓坡坡道上下,还有一个几十米深的坑。也就是说,怎么不舒服怎么设计。主题词大致意思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美好时代,一切都被生活的规划者决定了”。这个设计理所当然没有获得任何奖项。
倒是一楼违规的参赛作品中有一份让我感觉不错,就是128号方案。参赛者把所给场地现状的鱼塘经过整理形成一片水环境,并围绕这个水环境组织整个聚落。之所以违规,是因为没有按规定裱版,寄出的是打印卷纸。在选出前30名获奖作品的过程中,这个作品作为一楼违规作品展厅中被挑出了仅有两份作品拿了上去,但并没有进入下一轮,获得了佳作奖。
用地现存几处遗址本来是设计的重要条件,可惜只有寥寥几位参赛者注意到,而注意到的也有很多只是做了消极避让,没有当成生成形式的重要启发要素。少数几位以遗址为主题的参赛作品大都获得较好的名次。
有两个方案我个人并不算喜欢,但自己也觉得一定能获奖,那就是1号和22号。1号采用的是巨构的形式,以Vironoi为基础形成的网构成一个山体形状的表面,而主要的建筑就处在这个有厚度的表面里。而在这层网包围中的用地中有建筑也有田园。22号是以低层高密度方式为主,运用参数化设计工具控制方格子(有些地方是方形建筑,另一些是铺满建筑中的方形院落)的变化。屋面基本平坦而微有起伏,是用地内的主要活动场地。方案流线稍有问题但并非不可解决。
当时我心里也在嘀咕,虽然我不喜欢,但我也会不得不选这两个方案。因为这两个方案虽然构想给人的吸引力不算大,但将构想形式化的过程完成得相当娴熟,表达也清晰明确。同去的C先生认为1号方案的作者适合做表达概念的快图手。果然,第一轮选前30个的时候1号方案得票最多,22号方案第二。最后一轮评奖时,22号获一等奖,1号也是仅有的两名二等奖之一。
另一位获2等奖的31号方案是以一个扁六边形的模块作为基本单元,可构成建筑和景观小品等设施,并提供了不同的组合方式。是一个以预制模块为基本构思的作品。
作品中也有另一个以预制模块为基本构思,模块搭成的形式很富于参数化意味,而功能是为鸟的居住所设置,主题是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鸟的和谐共处,但整个场地中并没有为人提供特殊的空间。这似乎也是个未获奖作品。
评奖结束,开始揭开在图纸背面(有些印在图纸正面但也被封住)的封条,查看获奖者的信息。获1等奖22号方案来自清华大学,2等奖中,31号方案来自西南交大,1号方案来自同济大学。
获奖的30份作品中有西南交大的14份作品,但这很正常。西南交大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程度远大于其他院校,老师和同学都在业余时间将竞赛与课程设计平行且按部就班进行。也有充分的时间对作品进行整理和修改完善,这些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方案的同学们所缺乏的。
附获奖名单: http://site.douban.com/widget/forum/2753522/discussion/40321972/ (一等奖22号错写为20号,但获奖者信息正确。)
附获奖作品展示:
一二三等奖: http://www.chengdubiennale.org/news-2-4-206.html
佳作奖: http://www.chengdubiennale.org/news-2-4-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