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糖》:这是一个怎样错误的人生?
1/356年前,看到陈卫星先生对李沧东这部片子的评论。
那一定是在人生的历练中收获了无数风雨的秘密之后,才能够从时间的切口进入一个转型时代的人生悲剧,对其中的痛与恨进行细致入微的记录与剖析。
多年后,当我试图在时间流逝之后,对生活中那些萦绕不去的幻觉进行仔细甄别的时候,我终于可以认真地看完这部片子。在永和的一声从生命底部发出的“我要回去”的呼喊中,我可以感觉到一种来自灵魂最深处的与命运相互纠缠的痛苦。在不可名状的社会迷宫里,这是一个怎样错误的人生?
显然,永和的呼喊是为每一个这样的人生发出的。永和的一生,可以被看作是走向现代历程中具有普遍性的人格缩影。社会的震荡,使得个人像汪洋大海上失去风帆的孤舟,根本无法主宰自己的步伐。他总是不由自主地按照悬在头顶的那方命运之剑的指向,去行动,去诀别,去成功,去失败,去生,去死,把自己推向面目全非的境地。
在这个巨大的现实面前,永和的那朵小花,那片饱含着人生之初美好想象的构图,以及草地上那些美丽而青春的歌声,都必定是一旦离开就再也不可能回去的家。这是一个一无所有但却给我们安宁和幸福的想象的起点。
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的家无处可寻。时代的洪流终究要打破这个危如累卵的想象。在这个意义上,永远带着芬芳气息的薄荷糖,只是那个起点最初发生的见证。但它同时也见证了这个起点的死亡。在病危的初恋情人的病榻前,永和所见到的知妮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执著而美丽的女子。而他自己的命运也在暴力、金钱和性相互纠缠的人生彻底绝望之后,走向了虚无。只有薄荷糖,只有知妮眼角的泪痕,只有不变的河边草地和火车的与时间同步的轨迹,证明了这一切并不是一个幻觉,而是最残酷、最恐怖的事实。
只有在电影的叙事里,才展现了时间回溯的可能。李沧东的时间,随着倒走的车轨,展现了一个不可能的可能。电影就是要展现一个可能世界,把一个高于真实的真实,在叙事里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但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薄荷糖》所探讨的时间、个体与社会的主题,展现了叙事的社会学意义。永和的呼喊,是发自内心的对社会的呼喊,对作为社会细胞的家的呼喊。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制度落实安排个体物质命运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制度能否把个体的幸福与社会的幸福协调为不可分离的同一体的问题。显然,永和的悲剧在于,他曾经作为一枚螺丝钉为社会秩序的存在而奋斗,但如今社会抛弃了他,使他成为一个不得不通过死才能回到自己的“社会废品”。对这个冷酷的社会而言,这只是一场意外,是一次偶然的事故而已。永和所提出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这样一个理性至上而冷酷到底的社会?
温情似乎还在。但永和决定不再逗留。曾经美好的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无情的沉重的铁轨碾过。如今,他只有把自己也碾过这重重铁轮,才能够彻底回归那些久已散落的传说。
那一定是在人生的历练中收获了无数风雨的秘密之后,才能够从时间的切口进入一个转型时代的人生悲剧,对其中的痛与恨进行细致入微的记录与剖析。
多年后,当我试图在时间流逝之后,对生活中那些萦绕不去的幻觉进行仔细甄别的时候,我终于可以认真地看完这部片子。在永和的一声从生命底部发出的“我要回去”的呼喊中,我可以感觉到一种来自灵魂最深处的与命运相互纠缠的痛苦。在不可名状的社会迷宫里,这是一个怎样错误的人生?
显然,永和的呼喊是为每一个这样的人生发出的。永和的一生,可以被看作是走向现代历程中具有普遍性的人格缩影。社会的震荡,使得个人像汪洋大海上失去风帆的孤舟,根本无法主宰自己的步伐。他总是不由自主地按照悬在头顶的那方命运之剑的指向,去行动,去诀别,去成功,去失败,去生,去死,把自己推向面目全非的境地。
在这个巨大的现实面前,永和的那朵小花,那片饱含着人生之初美好想象的构图,以及草地上那些美丽而青春的歌声,都必定是一旦离开就再也不可能回去的家。这是一个一无所有但却给我们安宁和幸福的想象的起点。
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的家无处可寻。时代的洪流终究要打破这个危如累卵的想象。在这个意义上,永远带着芬芳气息的薄荷糖,只是那个起点最初发生的见证。但它同时也见证了这个起点的死亡。在病危的初恋情人的病榻前,永和所见到的知妮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执著而美丽的女子。而他自己的命运也在暴力、金钱和性相互纠缠的人生彻底绝望之后,走向了虚无。只有薄荷糖,只有知妮眼角的泪痕,只有不变的河边草地和火车的与时间同步的轨迹,证明了这一切并不是一个幻觉,而是最残酷、最恐怖的事实。
只有在电影的叙事里,才展现了时间回溯的可能。李沧东的时间,随着倒走的车轨,展现了一个不可能的可能。电影就是要展现一个可能世界,把一个高于真实的真实,在叙事里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但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薄荷糖》所探讨的时间、个体与社会的主题,展现了叙事的社会学意义。永和的呼喊,是发自内心的对社会的呼喊,对作为社会细胞的家的呼喊。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制度落实安排个体物质命运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制度能否把个体的幸福与社会的幸福协调为不可分离的同一体的问题。显然,永和的悲剧在于,他曾经作为一枚螺丝钉为社会秩序的存在而奋斗,但如今社会抛弃了他,使他成为一个不得不通过死才能回到自己的“社会废品”。对这个冷酷的社会而言,这只是一场意外,是一次偶然的事故而已。永和所提出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这样一个理性至上而冷酷到底的社会?
温情似乎还在。但永和决定不再逗留。曾经美好的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无情的沉重的铁轨碾过。如今,他只有把自己也碾过这重重铁轮,才能够彻底回归那些久已散落的传说。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